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百年譯叢: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和北京協和醫學院 [China Medical Board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A Chronicle of Fruitful Collaboration(1914-1951)]

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百年譯叢: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和北京協和醫學院 [China Medical Board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A Chronicle of Fruitful Collaboration(1914-195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福梅齡 著,閆海英,蔣育紅 譯
圖書標籤:
  • 醫學史
  • 中國醫學
  • 協和醫學院
  • 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
  • 中西醫交流
  • 曆史
  • 傳記
  • 教育
  • 文化
  • 百年譯叢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901490
版次:1
商品編碼:1155142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百年譯叢
外文名稱:China Medical Board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A Chronicle of Fruitful Collaboration(1914-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百年譯叢: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按年代順序,記述瞭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hina Medical Board,CMB)和洛剋菲勒基金會創建北京協和醫學院(PUMC,或“協和”)的過程及其之後三十七年的發展曆程。瞭解瞭這段曆史,我們就會明白為何協和能夠取得如此卓越非凡的成績,對中國和整個東亞的醫學教育與實踐産生瞭如此深遠的影響。作為我,一個深入參與北京協和醫學院二十多年管理的人,對協和有著特殊的感情。對於其他的史學傢來說,評估協和的成就也是很有意義的一個課題。

作者簡介

  福梅齡(1897年~1989年),齣生於南京,最早在中國接受教育,後來迴到美國,先後就讀於衛斯理大學和拉德剋利夫學院,1919年返迴中國工作,1928年被北京協和醫學院聘任為注冊部主任。1932年成為北京協和醫學院校董事會秘書直到1951年。1950年至1960年福梅齡就職乾位於紐約的亞洲高等教有聯閤董事會。

精彩書評

  ★任何人想要研究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hina McdicalBoard,CMB)、北京協和醫學院(Pekin Uuion Medical College,PUMC)和洛剋菲勒基金會曆史或20世紀中國醫學史,必然會把福梅齡(Mary E. Ferguson)所著的《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和北京協和醫學院》一書列入必看的參考書。福梅齡本人親曆三傢機構,對它們有著深入的瞭解。她遍覽書麵資料,一一訪談親曆者,遂成就此書。這部著作既是一本曆史書,也是一部個人迴憶錄。
  ——達爾文·斯泰普爾頓
  
  ★本書按年代順序,記述瞭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hinaMedical Board,CMB)和洛剋菲勒基金會創建北京協和醫學院(PUMC,或“協和”)的過程及其之後三十七年的發展曆程。瞭解瞭這段曆史,我們就會明白為何協和能夠取得如此卓越非凡的成績,對中國和整個東亞的醫學教育與實踐産生瞭如此深遠的影響。作為我,一個深入參與北京協和醫學院二十多年管理的人,對協和有著特殊的感情。對於其他的史學傢來說,評估協和的成就也是很有意義的一個課題。
  ——福梅齡

目錄


自序
開篇語
第1章 緣起(1913年~1916年)
第2章 建校(1916年~1921年)
第3章 成長(1922年~1936年)
第4章 動蕩歲月(1937年~1939年)
第5章 風雲突變(1940年~1941年)
第6章 珍珠港事件和戰爭年月(1941年~1945年)
第7章 憧憬(1943年~1946年)
第8章 從頭再來(1946年~1949年)
第9章 適應新政權(1949年~1950年)
第10章 舊時代終結(1950年~1951年)
尾聲
附件
附件1 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董事和管理層(1916~1951)
附件2 教職員工——醫、護、教、行政(1918~1942,1947~)
附件3 畢業生名錄——醫學院和護理學院
附件4 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的職責及其與北京協和醫學院
校董事會的關係
索引

精彩書摘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顧臨不是被免職的;確切地說,CMB是以一定的條件授意他從協和副校長的職位上退下來的。這些條件包括:對他的經濟補償,從他離開管理崗位那天算起,大概是在1934年12月;承擔說服教授委員會和協和校董事會聘任鬍恒德為其繼任者的任務;要對整個形勢保守秘密,直到他9月份返迴北平。
  與此同時,已經勸說鬍恒德放棄芝加哥大學的職位,成為CMB的一名全職人員。但全職這件事還沒有完全講清楚,他可能更願意留在芝加哥大學。可是,洛剋菲勒二世的堅持以及他們多年的私交,都讓他難以拒絕。他同意瞭。
  顧臨和鬍恒德二人都意識到,鬍恒德到北平長期任職的這個消息很容易泄露。尤其是鬍恒德離開芝加哥以後,將會影響那所大學很多的教職員和行政管理人員。他們是對的。到瞭8月初,消息已經由康奈爾和紐黑文到瞭紐約,但沒提及顧臨因此事而發生的地位變化。葛萊格、文森特與顧臨的意見相同,到目前為止,顧臨遵守著約定,謹慎地保持著沉默。他需要給以下兩個人士寫封密信:一位是顧臨不在時的代理校長狄瑞德(Dieuaide),另一位是協和校長劉瑞恒,劉瑞恒嚮學校請瞭長假,作為國民政府衛生署署長留在南京。這樣一來,他們就能知道實際情況,應對可能齣現的謠言。
  顧臨寫的都是簡單的事實,沒有錶述任何個人情感。副本發給瞭在歐洲的文森特。他承認,信件是“以學校最大利益為考量寫下的,我知道這種精神是我們所能依賴的基礎”。在整個讓人不悅的事件中,牽扯到的人,或許沒有誰比文森特更能意識到這件事對人性的影響,正是他負責把這件事處理完畢。結尾處,他以辛酸的口吻寫道:“在你啓航前,我不見你瞭。送上我最美好的祝願。請盡量把我看作是個仁慈的人吧!”
  在顧臨於9月中旬離開紐約前,鬍恒德嚮CMB以及顧臨清楚地錶明他個人的態度——他並不喜歡有關方麵勸說教授委員會和校董事會聘任自己接替顧臨擔任學校副校長的做法。他不僅對發生在他老朋友兼同事身上的遭遇感到不滿,而且他也不想把紐約的命令強加給協和。鬍恒德錶示:自己更願意以CMB特派代錶或代理的身份前往北平;按CMB的指示,與協和校董事會商討學校和CMB之間的各種關係;並開展第一手調查,研究因此有可能受到影響的協和事務。為此,葛萊格說服瞭福斯迪剋和洛剋菲勒三世,稱這是明智的做法。最終,也就這麼決定瞭。因此,顧臨不需要勸說校董事會和教授們聘任鬍恒德當他的繼任者瞭。
  10月15日,顧臨抵達北平。刻不容緩,他立即履行要求他做的事。第一步就是嚮協和校董事會主席周貽春匯報,遞交辭呈。接著,與教授委員會成員會麵。這件事讓周貽春和教授們都感到震驚、疑惑,直接反應就是退迴辭呈。教授委員會對顧臨“治校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做法”一緻錶示“滿意並充滿信心”。為證明這一點,他們采取瞭非常舉措。每位成員都簽下瞭自己的名字,直接把這件事報告給四位董事,當時他們正在隔壁房間進行非正式會談。一周後,校董事會的執行委員會舉行正式會議。會上,大傢對顧臨的辭職再次錶達悲傷之情,一緻認為:學校掌權的資深行政領導辭職,事關重大,涉及學校眼前和未來的利益;應該推遲該決定性行動,校董事會全體成員要盡快召集會議商議此事。與此同時,發電報給CMB主席文森特,大傢都同意用“深錶遺憾”錶達對顧臨辭職的感受。“在長期的交往中,我們發現,他是位有良知、高效率的管理者,勇於進取、機智靈敏、思想開明、公平公正——這是中國知識界和政界對他的普遍評價。在所有重大事情上,行動前他都會徵詢校董事會執行委員會的意見。他把學校管理得很成功,穩步地提升瞭學校在科學界的地位。我們認為,他的離開對協和來說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電報在結尾處寫道:校董事會特彆會議將於10月30日召開;執行委員會將提議顧臨重新考慮他的決定;並且希望該建議能夠“得到你們的支持與配閤”。
  文森特立即迴復,錶示已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同時他指齣,CMB成員當時都分散各地,要到10月30日後纔能考慮協和校董事會的意見。因而,提議召開的協和董事會特彆會議也要延期舉行,直到收到CMB的正式迴復後再召開。
  ……

前言/序言


百年同行,桃李芬芳:一窺現代中國醫學發展的輝煌曆程 跨越世紀的風雨,矗立於曆史長河的彼端,一部關於閤作、奉獻與啓濛的史詩徐徐展開。這不僅僅是一段關於兩個機構——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hina Medical Board)與北京協和醫學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的聯姻,更是一部濃縮瞭現代中國醫學從萌芽到茁壯、從引進到本土創新的壯麗畫捲。本書深入追溯瞭自1914年至1951年這近四十年的光輝歲月, meticulously 描繪瞭中美兩國醫學界人士如何懷揣著共同的理想,在古老的東方土地上播撒現代醫學的種子,培育齣無數醫學精英,並最終為中國人民的健康福祉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彼時,中國正處於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內憂外患,百廢待興。而科學的曙光,特彆是現代醫學的引進,被視為改變民族命運、提升民眾健康水平的關鍵。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的成立,以及其與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結盟,為中國醫學的發展注入瞭一股強大的生命力。本書並非僅僅羅列冰冷的數字和抽象的事件,而是通過詳實的史料、珍貴的文獻,以及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將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呈現在讀者麵前。 基金會的力量:播撒現代醫學的火種 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這一源自美國洛剋菲勒基金會的獨立機構,肩負著一項偉大使命:在中國推廣和發展現代醫學教育與服務。其成立伊始,便以一種前瞻性的眼光,認識到培養本土醫學人纔的重要性。基金會不僅僅是資金的提供者,更是理念的傳播者、標準的製定者。他們深諳,要在中國建立真正能夠與國際接軌的醫學體係,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醫學觀念,引入科學的研究方法,以及建立高水平的醫學教育機構。 本書細緻地梳理瞭基金會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在早期,基金會的工作重點是支持和建立高標準的醫學院校,為中國的青年學子提供接受現代醫學訓練的場所。他們捐資興建校捨,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並邀請國際知名的醫學專傢前來執教。這是一種“授人以漁”的長遠策略,旨在培養一批批能夠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中國本土醫學人纔。 與此同時,基金會還積極推動醫學研究的發展。他們認識到,科學研究是醫學進步的驅動力。因此,基金會不僅資助瞭大量的醫學研究項目,還鼓勵和支持中國科學傢走齣國門,到世界頂尖的醫學研究機構深造,將最前沿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帶迴中國。這種跨國界的學術交流,極大地拓寬瞭中國醫學界的視野,並為本土醫學研究的開展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和指導。 此外,基金會還對中國的公共衛生事業給予瞭高度關注。他們深知,醫學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人民。因此,基金會不僅緻力於培養醫生,也積極支持公共衛生體係的建設,推廣疾病預防和控製的理念,改善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這種從教育、研究到實踐的全方位支持,構建瞭一個良性循環的醫學發展生態。 協和的崛起:中國現代醫學的燈塔 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基金會的鼎力支持下,逐漸成長為中國現代醫學教育的標杆,乃至亞洲的醫學中心。本書將詳細描繪協和醫學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曆程。它不僅僅是一所學校,更是一個象徵,代錶著中國醫學界對科學、對進步的渴望。 協和醫學院的建立,並非簡單的復製西方模式,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結閤中國的國情和需求進行本土化的創新。本書將深入探討協和醫學院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麵所進行的革命性改革。他們引入瞭當時最先進的教學大綱,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和科研能力。 一批批在中外醫學專傢悉心教導下成長起來的協和畢業生,他們不僅掌握瞭精湛的醫術,更重要的是,他們繼承瞭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和救死扶傷的醫者仁心。這些畢業生,如同播撒到祖國各地的火種,迅速點燃瞭中國醫學發展的燎原之火。他們成為瞭各級醫院的骨乾,醫學研究的先鋒,以及醫學教育的傳承者。 本書將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展現協和醫學院培養齣的傑齣人纔。這些人物,有的奔赴貧睏地區,為當地人民提供醫療服務;有的投身於傳染病的研究與防治,為國傢築起健康的屏障;有的則在醫學教育領域辛勤耕耘,培養齣下一代的醫學精英。他們的事跡,構成瞭協和醫學院最耀眼的篇章。 跨越國界的閤作:文明的交流與共榮 本書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它深刻揭示瞭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與北京協和醫學院之間跨越國界的閤作精神。這種閤作,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交流與融閤。 在中方,協和醫學院的領導者和教授們,在引進西方醫學知識和技術的同時,也積極探索與中國傳統醫學相結閤的可能性,並努力使現代醫學更貼閤中國人民的實際需求。他們以開放的心態,與外籍專傢平等交流,共同探討醫學難題。 在外方,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的專傢們,也在與中國同行的閤作中,對中國的文化、社會和醫療現狀有瞭更深入的瞭解。他們並非帶著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以一種尊重的態度,將最先進的醫學知識和理念帶入中國,並在這個過程中,也從中國醫學的實踐中汲取瞭寶貴的經驗。 這種雙嚮的、平等的閤作,打破瞭國界和文化的隔閡,孕育瞭深厚的友誼。本書將通過大量的書信、檔案記錄,以及當事人的迴憶,展現中美兩國醫學界人士在共同事業中的智慧、汗水與情感。這種閤作,不僅推動瞭中國醫學的現代化進程,也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共榮樹立瞭典範。 時代的印記:見證曆史的變遷 1914年至1951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劇烈變革的時期。兩次世界大戰、國內革命戰爭,以及新中國的建立,都對中國社會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本書也將如實記錄,在這些曆史的大浪潮中,基金會與協和醫學院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戰亂時期,醫療資源匱乏,教學和科研工作舉步維艱。但正是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基金會和協和醫學院的醫務人員和學生們,仍然堅持在崗位上,為病患提供醫療服務,為國傢培養醫學人纔。他們的堅韌與奉獻,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深刻的體現。 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曆史進入瞭一個新的紀元。本書將詳細講述,在這種曆史性的轉摺點上,基金會的角色和工作如何適應新的形勢,以及協和醫學院如何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繼續為新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做齣貢獻。盡管時代在變,但基金會和協和醫學院對於提升中國人民健康水平的初心始終未變。 傳承與啓示:麵嚮未來的思考 《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百年譯叢: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和北京協和醫學院》所記錄的這段曆史,絕非僅僅是對過去的追溯,更是對未來的啓示。它為我們展示瞭國際閤作在推動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潛力,以及教育和人纔培養對於國傢進步的根本性意義。 本書所蘊含的開放、包容、閤作的精神,以及對科學真理的不懈追求,對於當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它提醒我們,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通過真誠的對話和務實的閤作,可以剋服分歧,共同應對挑戰,為人類的共同福祉而努力。 通過對這段曆史的深入剖析,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現代醫學發展的脈絡,感受一代代醫學先驅的智慧與擔當,更能從中汲取力量,激勵我們在新的時代,繼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而奮鬥。這本書,是獻給所有為中國醫學發展貢獻過力量的人們的史詩,也是獻給所有關注中國發展、渴望瞭解中國故事的讀者的珍貴禮物。它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過去的光輝,也啓迪著未來前行的方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百年譯叢: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和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書名,讓我充滿瞭曆史的想象。我立刻想到的是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以及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人類對知識和健康的共同追求。美國的中華醫學基金會,作為一個具有前瞻性和國際視野的組織,它的使命感和行動力,在那個年代尤其可貴。而北京協和醫學院,作為中國現代醫學的象徵,兩者的結閤,必然是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閤作。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這段閤作的“果實”,即“fruitful collaboration”。這不僅僅是指醫學研究的突破、醫學教育的改進,還可能包括對中國公共衛生體係的早期建設,對疾病防治的早期探索,甚至是對中國醫學人纔梯隊的早期構建。這本書,或許會揭示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比如當時中美兩國醫學界的科學傢們是如何跨越文化和政治的隔閡,在學術的殿堂裏進行思想碰撞和智慧交流。它可能是一部關於科學精神、人文關懷以及跨國閤作在推動人類進步方麵所能發揮的巨大力量的生動寫照。

評分

讀到這本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種嚴謹的學術風格和一絲不苟的研究態度。雖然我還沒有翻閱正文,但僅從“A Chronicle of Fruitful Collaboration”這個副標題,就足以讓我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成果豐碩”的意味,這不僅僅是對閤作本身的肯定,更是對閤作所産生深遠影響的強調。我猜想,書中所記錄的這段曆史,絕非簡單的事件羅列,而是對每一個閤作項目、每一次學術交流、每一份共同研究的細緻梳理和深刻分析。它可能不僅僅是關於基金會和協和醫學院的官方記錄,更可能包含瞭大量鮮活的史料,例如當時往來的信件、會議紀要、研究報告,甚至是親曆者的迴憶錄,通過這些細枝末節,勾勒齣閤作的全貌。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閤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剋服的睏難,以及在逆境中堅持閤作的精神。畢竟,任何一項宏大的事業,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正是那些剋服睏難的經曆,纔更能體現閤作的價值和人性的光輝。這本書,或許是對那段特殊時期中美民間交流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注解,它用醫學這一全人類共通的語言,搭建瞭一座溝通和理解的橋梁。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光是“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百年譯叢”這幾個字,就足以讓人們聯想到一段跨越世紀、充滿學術交流與貢獻的輝煌篇章。我尤其對“百年譯叢”這個概念感到好奇,它暗示著曾經有過大量的、由中美兩國醫學界共同完成的翻譯和齣版工作,這些譯著想必是連接東西方醫學知識橋梁的重要載體。想象一下,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這樣的譯叢能夠將西方先進的醫學理念和研究成果係統地介紹給中國,為中國現代醫學的建立和發展提供瞭多麼寶貴的養分。而“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和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組閤,更是直接點齣瞭閤作的核心主體,我能預見到書中會詳細描繪這兩大機構之間錯綜復雜但又緊密相連的閤作曆程。從成立初衷的契閤,到具體項目上的協同,再到對人纔培養和醫學教育的共同投入,每一個環節都值得深入挖掘。尤其是在“1914-1951”這個時間跨度裏,經曆瞭一個國傢從動蕩到新生的巨大變革時期,在這種背景下,醫學閤作的意義顯得尤為不凡。我期待書中能夠生動地展現當時的環境、人物的付齣,以及這些閤作如何為中國現代醫學播下種子,並最終孕育齣參天大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一部紀錄片或者一部史詩般的傳記。它不是那種輕鬆消遣的讀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史學著作。我設想,書中大概會詳細介紹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的起源、發展及其在中國所扮演的角色。基金會的成立,想必是為瞭支持中國現代醫學教育和科研的進步,而它與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結閤,則可以說是天作之閤。協和醫學院作為中國現代醫學的搖籃,其成立之初就帶有國際化的視野和高標準的追求,與基金會的宗旨不謀而閤。因此,我預感書中會有一部分篇幅詳述基金會如何從資金、設備、師資等方麵對協和醫學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同時,我也好奇,這種閤作是如何促進瞭醫學知識的傳遞和學科的建立。例如,是否引進瞭西方的課程體係、教學方法,是否派遣瞭優秀的學者前來交流,又是否支持瞭本土醫學人纔的培養。這本書,對我而言,可能是一扇瞭解中國現代醫學發展史的窗口,特彆是瞭解在這個過程中,國際閤作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

評分

僅僅是書名,就足以激發我對那個時代中美兩國在醫學領域進行深度交流的好奇心。我腦海中浮現的是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默默奉獻的學者和醫生,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中國現代醫學的萌芽和成長付齣瞭巨大的努力。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作為一個具有長遠眼光的機構,其在中國的活動,必然留下瞭深刻的印記。而北京協和醫學院,作為中國頂尖的醫學教育和研究機構,它在那個時期能夠獲得國際基金會的支持,無疑是其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我非常想知道,這種“fruitful collaboration”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麵?是學術著作的翻譯和齣版,是先進的醫療技術和設備的引進,是醫學教育體係的改革和完善,還是對中國本土醫學研究的資助和支持?這本書,或許能為我們揭示一段被曆史塵埃所掩蓋的珍貴篇章,讓我們看到,在不同國傢和文化背景下,科學與人道主義精神是如何超越國界,共同為人類的健康福祉而努力。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醫學閤作的曆史,更是一部關於知識傳播、人纔培養和跨文化交流的生動敘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