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仿真实验教程/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规划教材

电路分析仿真实验教程/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学明,徐礼明,赵桂云 等 编
图书标签:
  • 电路分析
  • 仿真实验
  • 电子信息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电子技术
  • 电路原理
  • 实验指导
  • 模拟电路
  • 电气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571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5961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路分析仿真实验教程/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规划教材》第1章到第8章的内容顺序和《电路分析》教材完全一致。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安装上NI Multisim 11仿真软件,就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电路方面的仿真实验。通过仿真实验可以大大提高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本书第9章介绍了NI Multisim 11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和仿真分析法的使用步骤,并配有例题,便于自学。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自动化、通信类等专业电路分析课程的辅助教材,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1.1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其参考方向
1.1.1电路的作用
1.1.2电流及电流的参考方向
1.1.3电压及电压的参考方向
1.1.4电流和电压的关联参考方向
1.1.5电路功率的测量和用电器的额定值
1.2欧姆定律的仿真实验
1.2.1欧姆定律的仿真实验过程
1.2.2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
1.2.3电源外特性的仿真实验
1.3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1.3.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的验证
1.3.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验证
1.3.3电路中的电压和电位的仿真测量
1.4电压源和电流源的仿真
1.4.1电压源和实际电压源
1.4.2理想电流源和实际电流源
1.4.3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的串联、并联
1.5受控源的仿真实验
1.5.1电压控制电压源
1.5.2电流控制电压源
1.5.3电压控制电流源
1.5.4电流控制电流源
练习题28第2章直流电路的分析
2.1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1.1电阻的串联
2.1.2电阻的并联
2.1.3电阻的混联 36[1][2]2.2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互换
2.2.1星形网络等效变换为三角形网络
2.2.2三角形网络等效为星形网络
2.3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2.3.1电压源变换为电流源
2.3.2电流源变换为电压源
2.3.3有源电路的化简
2.4支路电流法的仿真验证
2.5网孔电流法的仿真验证
2.6节点电压法的仿真验证
2.6.1理论计算
2.6.2仿真测量法
2.7叠加定理和替代定理的仿真
2.7.1叠加定理的验证
2.7.2含受控源电路的叠加定理应用
2.7.3齐次定理的验证
2.7.4替代定理的验证
2.8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律的仿真验证
2.8.1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2.8.2诺顿定理的仿真验证
2.9最大功率传输定理的仿真
2.10互易定理和特勒根定理的仿真
2.10.1互易定理的验证
2.10.2特勒根定理的仿真
练习题59第3章正弦电路的稳态分析
3.1正弦交流电三要素的仿真
3.1.1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3.1.2相位差的测量
3.1.3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
3.2正弦交流电路
3.2.1纯电阻电路
3.2.2纯电容电路
3.2.3纯电感电路
3.3RLC串联电路
3.3.1RC串联电路
3.3.2RL串联电路
3.3.3RLC串联电路
3.4RLC并联电路
3.4.1RC并联电路
3.4.2RL并联电路
3.4.3RLC并联电路
3.5交流电路的功率
3.5.1RLC并联电路的功率
3.5.2功率因数的提高
3.5.3正弦交流电路的最大功率传递定理
练习题84第4章谐振电路与互感
4.1RC电路的频率特性
4.1.1一阶RC低通滤波电路
4.1.2一阶RC高通滤波器
4.1.3RC带通滤波器
4.1.4RC移相电路
4.2RLC串联谐振电路
4.2.1串联谐振电路的理论分析
4.2.2串联谐振电路的仿真实验
4.3并联谐振电路的仿真实验
4.3.1并联谐振电路的理论分析
4.3.2并联谐振电路的仿真分析
4.4互感电路
4.4.1自感现象的仿真实验
4.4.2互感线圈同名端的判断
4.4.3互感线圈互感系数M和耦合系数K的测量
4.4.4理想变压器的仿真实验
练习题112第5章三相交流电路的仿真实验
5.1对称三相电源
5.2三相负载的连接
5.2.1负载的星形连接
5.2.2负载的三角形连接
5.3三相电路的功率测量
5.3.1三相四线制星形接法
5.3.2三相三线制电路
5.4三相交流电相序的测量
练习题126第6章非正弦周期电路的仿真分析
6.1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析与合成
6.1.1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6.1.2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合成
6.2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6.2.1非正弦周期量的电压或电流的有效值
6.2.2平均值
6.2.3平均功率
6.3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稳态分析
练习题149第7章线性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7.1换路定律的仿真
7.1.1过渡过程
7.1.2换路定律
7.1.3电路初始值的确定
7.2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7.2.1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7.2.2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7.3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7.3.1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7.3.2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7.4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7.4.1RC电路的全响应
7.4.2RL电路的全响应
7.5一阶电路全响应的三要素法
7.6RC电路在周期性矩形脉冲激励下的响应
7.6.1RC微分电路
7.6.2RC积分电路
7.7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
7.7.1阶跃响应
7.7.2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
7.8二阶电路的响应
7.8.1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7.8.2RL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7.8.3RLC电路的全响应
练习题194第8章二端口网络参数的测量
8.1二端口网络的参数
8.1.1阻抗参数的测量
8.1.2导纳参数的测量
8.1.3传输参数的测量
8.1.4混合参数的测量
8.2二端口网络的连接
8.2.1二端口网络的串联
8.2.2二端口网络的并联
8.2.3二端口网络的级联
8.3负阻抗变换器和回转器
8.3.1负阻抗变换器
8.3.2回转器
练习题221第9章NI Multisim 11基本操作
9.1仿真电路界面的设置
9.2元器件库
9.2.1电源库/信号源库
9.2.2基本元件库
9.2.3二极管库
9.2.4晶体管库
9.2.5模拟集成元件库
9.2.6TTL元件库
9.2.7COMS元件库
9.2.8混杂数字器件库
9.2.9混合器件库
9.2.10指示器件库
9.2.11电源器件库
9.2.12其他元器件库
9.2.13高级外设元器件库
9.2.14射频器件库
9.2.15机电器件库
9.2.16NI 库
9.2.17微控制器库
9.3元器件操作
9.3.1元器件的选用
9.3.2元器件的放置
9.3.3元器件的选中
9.3.4元器件的复制、移动、删除
9.3.5元器件的旋转与反转
9.3.6设置元器件属性
9.3.7设置元器件颜色
9.4导线的连接
9.4.1导线的连接、删除与改动
9.4.2连接点的使用
9.4.3总线的放置
9.5添加文本
9.5.1添加文本内容
9.5.2添加电路描述窗
9.5.3添加标题栏
9.5.4保存电路文件
9.6NI Multisim 11虚拟仪器的使用
9.6.1数字万用表
9.6.2函数信号发生器
9.6.3双通道示波器
9.6.4四通道示波器
9.6.5功率表
9.6.6IV分析仪
9.6.7电流探针
9.6.8测量探针
9.6.9电压表和电流
9.6.10失真分析仪
9.6.11波特图示仪
9.6.12频率计
9.6.13频谱分析仪
9.6.14网络分析仪
9.7常用仿真分析法
9.7.1仿真分析步骤
9.7.2直流工作点分析
9.7.3交流分析
9.7.4瞬态分析
9.7.5傅里叶分析
9.7.6单一频率交流分析
9.7.7直流扫描分析
9.7.8参数扫描分析297参考文献301第1章半导体器件仿真实验
1.1半导体二极管
1.1.1二极管单向导电性仿真实验
1.1.2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仿真实验
1.2二极管的应用
1.2.1二极管模型
1.2.2二极管整流电路
1.2.3限幅电路
1.2.4开关电路
1.3特殊二极管的应用
1.3.1稳压二极管的应用
1.3.2发光二极管的应用
1.3.3光电耦合器
1.4半导体三极管
1.4.1三极管内部电流分配关系
1.4.2三极管共射极输入特性测试
1.4.3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
1.5场效应晶体管
1.5.1结型场效应管基本特性的测试
1.5.2MOSFET的基本特性测试
练习题27第2章基本放大电路的仿真实验
2.1放大电路的直流与交流工作状态
2.1.1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2.1.2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波形图
2.2静态工作点的设置
2.2.1静态工作点的正确设置
2.2.2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2.3分压式负反馈电路
2.3.1分压式负反馈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2.3.2分压式负反馈放大电路性能指标的测试432.3.3三极管电流放大系数β和电压放大倍数的关系
2.4共集电极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2.4.1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参数测量
2.4.2共基极放大电路
2.5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2.5.1结型场效应管自偏压放大电路
2.5.2分压式自偏压电路
2.5.3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分压式放大电路
2.5.4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放大器
2.5.5共漏极场效应管放大器
练习题59[1][2]第3章放大电路频率特性的仿真实验
3.1低通电路和高通电路
3.1.1一阶RC低通电路
3.1.2一阶RC高通电路
3.2影响放大电路频率响应的因素
3.2.1影响放大电路低频特性的因素
3.2.2影响放大器高频特性的因素
3.3多级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3.3.1多级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3.3.2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和线性失真
3.3.3三极管参数的修改
练习题72第4章功率放大电路的仿真实验
4.1甲类功率放大电路
4.1.1甲类功率放大电路概述
4.1.2射极输出器作功率放大
4.2乙类功率放大电路
4.2.1乙类单管射极输出功放电路
4.2.2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
4.3甲乙类互补对称功放电路
4.3.1甲乙类OCL功放电路
4.3.2复合管OCL互补对称功放电路
4.3.3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功放电路
4.3.4集成功率放大电路TDA
练习题83第5章模拟集成电路基础
5.1电流源电路
5.1.1镜像电流源
5.1.2比例电流源
5.1.3微电流源
5.1.4改进型电流源
5.1.5威尔逊电流源
5.1.6多路电流源
5.2差分式放大电路
5.2.1长尾式差分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5.2.2差分放大器输入电压为零时的情况
5.2.3差分放大器的差模特性
5.2.4差分放大器的共模特性
5.2.5典型差动放大电路
5.2.6差模放大倍数的测量
5.2.7共模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RL=∞)
5.2.8单端输入差动放大器
5.2.9差动放大器的输入与输出电阻
练习题98第6章负反馈放大电路
6.1反馈的分类及判断
6.1.1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6.1.2电流串联负反馈
6.1.3电流并联负反馈
6.1.4电压串联负反馈
6.1.5电压并联负反馈
6.2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6.2.1提高放大器增益的稳定性
6.2.2负反馈对输入电阻的影响
6.2.3负反馈对输出电阻的影响
6.2.4负反馈能够扩展放大器的通频带
6.2.5减小非线性失真
6.3深度负反馈放大器的仿真测试
6.3.1电流串联负反馈电路
6.3.2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
6.3.3电压并联负反馈
6.3.4电流并联负反馈
练习题119第7章模拟信号运算电路
7.1运算电路的三种输入方式
7.1.1反相输入放大电路
7.1.2同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
7.1.3减法运算电路
7.1.4加法运算电路
7.2积分和微分电路
7.2.1积分电路
7.2.2微分电路
7.3对数和指数电路
7.3.1对数放大器电路
7.3.2指数运算电路
7.4模拟乘法器典型应用电路
7.4.1乘法和平方运算电路
7.4.2除法运算和开平方运算电路
7.4.3正弦波倍频
7.5集成运算放大器交流放大电路
7.5.1反相交流放大器
7.5.2同相交流放大器
练习题139第8章信号处理电路
8.1有源滤波器
8.1.1一阶有源低通滤波器
8.1.2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
8.1.3二阶有源高通滤波器
8.1.4有源带通滤波电路
8.1.5双T带阻滤波器
8.1.6三阶和四阶低通滤波器
8.2运算放大器的非线性应用
8.3信号变换电路
8.3.1电压�驳缌髯�换电路
8.3.2电流�驳缪棺�换电路
8.3.3电压�财德首�换电路
8.3.4精密整流电路
8.4运算放大器与受控源
8.4.1受控源
8.4.2用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受控电源
练习题165第9章波形发生器电路
9.1RC正弦波振荡电路
9.1.1RC串并联网络的选频特性
9.1.2文氏电桥振荡电路
9.1.3RC双T正弦波振荡电路
9.1.4RC移相式正弦波振荡器
9.2LC正弦波振荡器
9.2.1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
9.2.2电感三点式振荡器
9.2.3电容三点式振荡器
9.2.4克拉泼振荡器
9.2.5西勒振荡器
9.3非正弦波振荡器
9.3.1方波产生电路
9.3.2三角波发生器
9.3.3占空比可调的方波、锯齿波发生器
练习题178第10章直流电源
10.1单相整流滤波电路
10.1.1单相整流滤波电路
10.1.2变压器带中心抽头的单相全波整流滤波电路
10.1.3桥式整流电路
10.1.4倍压整流电路
10.2并联和串联型直流稳压电源
10.2.1硅稳压二极管并联稳压电源
10.2.2串联型稳压电源
10.3线性集成稳压器
10.3.1三端固定输出集成稳压器
10.3.2三端可调式集成稳压器
10.3.3扩大输出电流的稳压电路
练习题191第11章常用仿真分析法
11.1仿真分析步骤
11.1.1创建电路原理图,设置显示节点编号
11.1.2选择分析类型
11.1.3仿真分析参数设置
11.1.4分析结果显示
11.2直流工作点分析
11.3交流分析
11.4瞬态分析
11.5傅里叶分析
11.6传递函数分析
11.7直流扫描分析
11.8参数扫描分析
11.9温度扫描分析
练习题220第12章Multisim 10虚拟仪器的使用
12.1数字万用表
12.1.1连接
12.1.2面板操作
12.1.3操作实例
12.2函数信号发生器
12.2.1连接
12.2.2面板操作
12.3双通道示波器
12.3.1连接
12.3.2面板操作
12.3.3双踪示波器的使用
12.4四通道示波器
12.4.1连接
12.4.2面板操作
12.5功率表
12.5.1连接
12.5.2面板操作
12.6IV分析仪
12.6.1连接
12.6.2面板操作23312.7电流探针
12.7.1连接
12.7.2电流探针的操作
12.8测量探针
12.8.1连接
12.8.2测量探针的设置
12.9电压表和电流表
12.9.1电压表的连接
12.9.2电压表面板操作
12.9.3电流表的连接
12.9.4电流表面板操作
12.10失真分析仪
12.10.1连接
12.10.2面板操作
12.11波特图示仪
12.11.1连接
12.11.2面板操作
12.12频率计
12.12.1连接
12.12.2面板操作
练习题250附录AMultisim 10的基本操作
A.1NI Multisim 10的用户界面及设置
A.1.1NI Multisim 10的启动
A.1.2NI Multisim 10基本界面简介
A.1.3NI Multisim 10基本界面的定制
A.2Multisim 10元器件库及其元器件
A.2.1Multisim 10的元器件库
A.2.2元器件的查找
A.2.3使用虚拟元器件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聚焦信号流图:精妙解构复杂电路的效率之道 本书是一本专注于介绍和应用信号流图(Signal Flow Graph, SFG)方法进行电路分析和系统仿真的专业教程。在当今电子信息领域,随着系统复杂度的急剧攀升,传统的电路分析方法在处理大规模、多变量耦合的系统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信号流图以其直观、系统化和高效的特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强大的工具,能够帮助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更有效地理解、建模和分析复杂的电路及系统。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信号流图的绘制规则或梅森公式的推导过程,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物理意义与数学原理,并将其与实际的电路分析场景紧密结合。我们将带领读者从零开始,逐步掌握信号流图的构建技巧,理解其与节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等传统方法的内在联系,并学会如何利用信号流图的特性来简化分析过程,快速获得系统的传递函数、稳定性等关键信息。 核心内容概览: 第一部分:信号流图基础与构建 绪论:为何需要信号流图? 分析传统电路分析方法的局限性,阐述信号流图在处理复杂系统中的优势。 介绍信号流图的基本概念:节点、支路、增益。 通过简单RC、RL、RLC电路的例子,初步展示信号流图的绘制过程,理解其如何抽象电路结构。 从电路模型到信号流图:系统化构建方法 节点电压法与信号流图的对应关系: 详细讲解如何将节点电压方程转化为信号流图的支路和节点。强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确定信号流图的信号方向。 回路电流法与信号流图的对应关系: 阐述将回路电流方程映射到信号流图的原理,以及在这种情况下信号流图的特点和优势。 状态空间方程与信号流图: 深入探讨如何从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直接构建信号流图。这一方法对于时域分析和控制系统设计尤为重要。我们将详细解析状态变量、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在信号流图中的表示。 其他建模方法与信号流图的结合: 简要介绍如传递函数模型、框图模型等如何与信号流图进行转换和整合。 信号流图的基本变换与简化 Elementary Transformations: 详细讲解四种基本变换(合并平行支路、合并串联支路、拆分节点、合并节点)的原理、适用条件和操作方法。通过大量示例,演示如何逐步简化复杂的信号流图,减少节点和支路的数量。 等效信号流图的概念: 理解不同结构的信号流图可能描述同一个系统,以及如何通过变换找到最简洁的表示形式。 高级简化技巧: 介绍一些更具技巧性的简化方法,如利用零增益支路的消除、自环支路的特性等。 第二部分:利用信号流图进行系统分析 梅森公式(Mason’s Gain Formula): 公式详解与推导: 深入剖析梅森公式的组成部分:前向通路、回路、回路增益、互不接触回路、链式回路增益等。详细推导梅森公式,使其不仅是记忆的工具,更是理解的桥梁。 梅森公式的应用步骤: 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应用流程,指导读者如何系统地识别信号流图中的关键元素,并准确计算传递函数。 典型应用案例: 涵盖各种类型的电路和系统,例如: 多级放大电路的整体增益计算。 反馈放大器的闭环增益和稳定性分析。 振荡电路的起振条件判断。 伺服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提取。 交流电路中的频率响应分析。 信号流图与稳定性分析 特征方程的提取: 讲解如何从信号流图(特别是包含状态变量的信号流图)中直接提取系统的特征方程。 特征方程与系统根: 解释特征方程的根(闭环极点)与系统动态响应(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的关系。 稳定性判据的应用: 结合拉普拉斯变换和根轨迹等概念,讲解如何通过分析特征方程的根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如劳斯-霍尔维茨判据的信号流图实现。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分析: 利用信号流图,演示如何分别计算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全面理解系统的动态行为。 信号流图在仿真中的应用 将信号流图转化为仿真模型: 介绍如何将信号流图的结构和增益直接映射到常用的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 PSpice等)中,构建系统的仿真模型。 模型验证与参数辨识: 利用仿真结果来验证通过信号流图分析得到的理论结果,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以匹配实际测量数据。 灵敏度分析: 演示如何利用信号流图分析系统中各参数变化对输出结果的影响,进行灵敏度分析,优化系统设计。 与其他仿真工具的集成: 简要介绍信号流图思想如何在更高级的仿真平台和建模语言(如Modelica)中得到体现和应用。 第三部分:高级主题与工程实践 时变系统与信号流图 时变信号流图的概念: 引入时变支路增益的概念,分析时变系统如何用信号流图表示。 时变系统的分析挑战与策略: 讨论时变系统分析的复杂性,以及信号流图在近似分析或数值分析中的应用。 非线性系统与信号流图的近似方法 线性化思想与信号流图: 探讨如何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局部线性化,并用信号流图进行分析。 分段线性化与信号流图: 介绍分段线性化方法,以及如何构建相应的信号流图来描述分段非线性特性。 多端口网络与信号流图 阻抗矩阵、导纳矩阵与信号流图: 讲解如何从多端口网络的各种参数矩阵(Z, Y, H, G等)导出信号流图。 级联、并联和混合连接的信号流图: 分析如何通过信号流图的级联和并联操作来分析复杂多端口网络的整体特性。 信号流图在具体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自动控制系统: 详细阐述信号流图在PID控制器设计、系统反馈结构优化、鲁棒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通信系统: 分析调制解调器、滤波器组、信道模型等在通信系统中的信号流图表示和分析。 电力电子系统: 探讨开关电源、变流器等系统中关键节点的信号流图建模和动态分析。 机械与动力学系统: 简要展示如何将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转化为信号流图,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本书特色: 强调物理意义: 每一条规则、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力求回归到电路的物理本质,避免枯燥的数学堆砌。 循序渐进的难度: 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系统的分析,确保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有效学习。 丰富的实例: 配备了大量精选的电路和系统实例,覆盖了电子信息领域的多个核心方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用性导向: 重点关注信号流图在工程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特别是与仿真工具的结合,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思考: 鼓励读者在理解基础方法后,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信号流图在更广泛领域中的潜在应用。 本书旨在为广大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的学生、教师以及工程师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实用的信号流图分析与仿真教材。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掌握一种强大的系统分析工具,显著提升在复杂电路与系统分析方面的效率和深度,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于“仿真实验”这个概念其实是有些抵触的。总觉得那不如实际动手做实验来得真实,怕学到的东西会过于“虚假”。然而,这本书的仿真实验设计得非常巧妙,不仅仅是简单的参数调整,还包含了许多能够模拟真实世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比如元器件的非线性特性、噪声干扰等等。通过这些模拟,我不仅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利用仿真工具来优化设计,这对于我未来的工程实践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实验设计非常贴合实际工程应用,这一点让我特别惊喜。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电路可能过于理想化,而在实际工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这本书中的实验,虽然是基于仿真,但它模拟的场景和遇到的问题,都非常接近真实的工程项目。比如,它会引导你去分析不同元器件参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如何进行故障诊断等等。这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课程,更像是在提前为我未来的职业生涯积累经验,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之前对电路分析一直有一种模糊的感觉,总觉得那些抽象的概念离我有点远。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为什么会这样?”的疑问,但教材上的解释往往又过于理论化,难以深入理解。这本书的仿真实验部分,就像是一座桥梁,将理论的殿堂和我实际操作的空间连接了起来。我可以用软件搭建电路,然后观察参数的变化,亲眼见证理论公式在现实中的印证。这种直观的学习体验,让我对电路的理解从“知道”升级到了“明白”,甚至可以说是“领悟”。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在引导初学者入门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电路分析往往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道门槛,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就会感到困难。而这本书通过仿真实验,将抽象的电路概念变得生动形象,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它提供的实验步骤清晰,讲解细致,即使是对电路完全没有概念的同学,也能在指导下完成实验,并从中获得成就感。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对电路的恐惧,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评分

这本《电路分析仿真实验教程》简直就是我的救星!之前学习电路理论的时候,感觉像是纸上谈兵,虽然公式推导得头头是道,但实际动手起来却束手无策。尤其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光凭脑子去想象电流怎么流,电压怎么变化,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讲解,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仿真实验,我仿佛拥有了一双能“看见”电路的眼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