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

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伯希和 著,耿昇 译
图书标签:
  • 探险
  • 西域
  • 历史
  • 地理
  • 游记
  • 伯希和
  • 丝绸之路
  • 民国
  • 文化
  • 新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ISBN:9787802536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65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77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敦煌藏经洞的开窟、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敦煌学的诞生,已经100周年了。我国西域与敦煌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外流,则有100多年了。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险、考古学家们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国探险家、语史学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的西域探险,则颇为引入注目。《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试对伯希和西域探险团在我国新疆和甘肃各站,尤其是在敦煌从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钩沉。

作者简介

伯希和(法语:Paul Pelliot,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日),法国语言学家、汉学家、探险家。1908年前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运回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老馆。伯希和精通多国语言:英语、德语、俄语、汉语、波斯语、藏语、阿拉伯语、越南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吐火罗语等。

1878年5月28日出生于巴黎。曾就读巴黎斯坦尼斯学院。毕业后师从汉学家沙畹和印度学家列维。

1900年初伯希和被派往位于法属印度支那河内的法国远东学院工作。同年二月他被派往北京为学院的图书馆搜集中文书籍。在北京,他遇上义和团运动,并被困在外国公使馆。被困期间伯希和对义和团发动了两次突袭:一次夺取了义和团的旗帜,另一次为那些被围困的人获得了新鲜水果。他的勇敢使他获得了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01年伯希和22岁,返回河内,成为远东学院的汉学教授。同年第二次到中国考察,为远东学院带回大批汉、蒙、藏文书籍和艺术品。

1902年伯希和第三次到中国考察,收罗大批书籍和雕刻艺术品。

1903年伯希和将元周达观著《真腊风土记》翻译成法文并加注释在巴黎出版。

1904年离越南回国。同年在巴黎发表《交广印度两道考》。

1906年6月15日,伯希和与军医Louis Vaillant和摄影师Charles Nouette一起从巴黎出发前往中亚探险。3人乘火车经莫斯科和塔什干进入了中国的领地新疆。探险队8月末到达喀什,在俄罗斯总领事馆逗留了一阵子。中国的官员对伯希和流畅的中文感到吃惊,并为探险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方便。探险队离开喀什,第一站到达了图木舒克村,然后前往库车。

1907年探险队在库车发现了用婆罗米文书写的久已失传语言的文件。这些失传语言后来被伯希和的老师烈维译解为乙种吐火罗语。探险队在同年9月先行到达乌鲁木齐,伯希和到焉耆调查,10月抵达乌鲁木齐。伯希和在乌鲁木齐获得澜国公赠送的沙州千佛洞写本一卷。

1908年2月,为了查阅敦煌出土的《法华经》古抄本,探险队到达敦煌。英国的探险家斯坦因在前一年(即1907年)已经从敦煌的莫高窟窃取约七千余卷古文书。伯希和与保护莫高窟的王圆箓谈判进入藏经洞的事项。在这里伯希和流畅的汉语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伯希和经过3周调查了藏经洞的文件,并选出最有价值的文件约二千余卷。伯希和与王道人谈判,计划重建莫高窟的王道人最后同意以500两官银(约90英镑)的价钱把这些文物卖给伯希和。因为斯坦因不懂中文,他带走的文件中有很多没有价值的东西,相反通晓包括中文在内的13国语言的伯希和选出的文件全都是绝品,其中也包扩新发现的唐代新罗僧人慧超所著的《往五天竺国传》、景教的《三威蒙度赞》。同年伯希和在《法兰西远东学院学报》发表《敦煌藏经洞访问记》。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直隶总督端方和一些学者如罗振玉、王国维等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中国学界的注意。伯希和发表《中国艺术和考古新视野》向欧洲介绍罗振玉、王国维的研究成果。

探险队一行于1909年10月24日回到巴黎。不过伯希和意外地受到了远东学院同事们激烈的指责,说探险队浪费公款并带回了伪造的文件。他们认为英国的斯坦因已经拿走了敦煌所有的文献。后来斯坦因于1912年出版了《探险旅行记》,宣布还有大量的文件被留在敦煌,对伯希和的疑惑才消释。此后,伯希和发表了《敦煌千佛洞》等多部论文,对汉学带来很大的影响。

1911年—1913年伯希和和沙畹合著《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1921年5月当选为法兰西文学院(金石美文)院士。

1923年任《通报》主编。

1927年在《通报》发表《纪念王国维》。

1933年发表长篇论文《十五世纪初年中国人的伟大航海旅行》。

1934年发表《吐火罗语与库车语》

1935年12月任法国亚洲协会主席。

1939年当选为中国中央研究院通讯院士。


















目录

译者的话
序言
告读者
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
1906年的日记
1907年的日记
1908年的日记
伯希和西域探险书信选
译名对照表
一、专用词汇译名对照表
二、人名译名对照表
三、地名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1906年的日记 [1906年]7月15日 撒马尔罕的一名萨尔特人,也就是向曼吉出售了 一幅位于圣 母与圣保禄(Saint—Paul)之间的受难基督的油画的 那个人,邀请 我赴其府上,参观那些出自发掘工程的钱币和陶土物 品。我前往这 位可敬的商人下榻的旅馆,也就是前往由犹太人或亚 美尼亚人开设 的“商号”(nomera,俄国旅馆)中。他首先向我出示 了某些没有 任何价值的所谓中国瓷器,他然后又出示了某些(约 一打左右) 的陶土头像,做工相当低劣,纯属于希腊化文化的类 型。他还有几 件铜器,用银丝镶了几行阿拉伯文字;他还有一面折 叠木镜的两个 遮板,这些遮板上绘制了某些身体很肥胖和棲落于树 枝之上的飞 鸟。所有这一切都很朴素,明显是波斯做工。最后是 一小把金币和 铜币、一面镜子,或者更应该是过去把它镶在其中的 一些画板。它 们值多少钱呢?12个卢布。由于我不为所动,萨比尔 (Sabir,这 是那个萨尔特人的名字) 发现我并未准备好支付这样 一笔款子。
他于是又持一种很轻松的神情说:我只付过6个卢布 。我以同样的 价格转让给您,这是一种朋友的价格。这种好意仍没 有使我痛快地 下决心,我只是让它从头脑中一过而已。12卢布一名 当地的业 余爱好者,突厥斯坦的首席工程师波拉夫斯基③将军 ,曾主动出价 所谓20卢布,但萨比尔不想少于25卢布而脱手。在这 些小头像 中,我选择了三躯最佳者,然后是几枚希腊钱币(5枚 铜币,2枚 银币)。对于所有这一切,我冷淡地只出价7个卢布。
萨比尔因被 激怒而一言不发,我们便告别了。在他出示给我们的 一大堆破旧物 品中,只有一种东西使我感兴趣。这其中有几躯埃及 的小塑像,它 们偶尔会在撒马尔罕的废墟中出现。严格地说,这还 是可以接受 的。但如此之多的数量,它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不相信能再见到萨比尔。但在谈话期间,由于 我们告诉他 说,我们将于当晚出发赴撒马尔罕。所以在7时时, 萨比尔从其房 间的窗户中探出头来告诉我说,在那边,在撒马尔罕 ,有他一个兄 弟,即撒马尔罕商人奥尔图克(Ortouq),我只要在达 勒吉斯坦 (Registan)广场并向偶然遇到的人询问,他就会向我 指出那座城 市和那些发掘点,并把我带到古文物集市。
由于始终没有我们行李的消息,所以我们确实离 开那里前往撒 马尔罕去了。这在原则上是一次11小时的旅行,俄罗 斯火车那习 惯性的不准时性,常常会延至12-13个小时。夏季的 时刻表刚刚 恢复,从而使我们可以在夜间来往。这样便可以几乎 赢得两天的时 间。在这个季节,一次12小时的旅行,对于欣赏风景 来说,夜间 实际上给白天留下了6个小时可供利用。
[1906年]7月16日 我们经过了泽拉夫善(Zarafchan),在砖砌大拱 形桥附近,其 拱腹已经破裂,仅仅留下了所谓的瘸子“帖木儿桥” 。因此,我们 很快就要到达撒马尔罕了。
正如在俄罗斯人地区经常出现的那样,车站完全 不在城内,以 至于人们无法怀疑是到了一个即将参观的大型居民中 心。在这里, 也就是在撒马尔罕,从车站到市中心,只有不足6公 里的距离,还 要再往前走才到达当地民城。然而,这并不是为了绕 过轮廓线。因 为其轮廓线基本上是绕撒马尔罕城一周,至少是画出 了一个非常突 出的呈半圆的扇形。对此,占突出地位的解释,就如 同在这里的大 部分情况下一样,那就是该城市并不想以现钱而诱导 工程师们相 信,而是必须以令人满意的方式,使城市居民的交通 方便起来。仅 有的那些能够享受这种事态的人,便是俄罗斯人马车 夫 (isvochtchik),或者是如同本处的人们所说的那样 ,是“四轮敞篷 马车夫”(pha6ton)。
我们下榻于瓦萨夫斯基旅馆(Bapwabckie Homepa varsavskie Nomera)。它由一名犹太男人开办,也是开办我们在 塔什干下榻的 “大旅馆”(Gran Otel)的那名犹太女人的兄弟。直 到现在为止, 我们尚丝毫看不到预示一座城市的任何迹象。但我却 在打听勒吉斯 坦广场了。我们也逐渐地到达城堡,然后是当地人城 和三大清真 寺。它们装饰以彩釉砖,或者是如同那些本地导游们 所说的那样, 装饰着“马赛克”(mosaiques)。这一切都向我们表 明,勒吉斯坦 广场被夹在清真寺之间,这里也就是集市。
我在询问奥尔图克(Ortouq)的地址,但我就如同 出于偶然一 样,便落到了前来寻访我的导游们的亲属之一手中。
这是一个外表 相当瘦弱的萨尔特人(Satte)。其年龄表面上难以断 定。事实上 已经33岁了。但正如他稍后亲口告诉我们的那样,他 自15岁之 后,就因为吸食鸦片,而毁掉了其健康。
我们立即去考察了广场上的三座巨型建筑:兀鲁 伯(Oloug Beg)、提拉·卡里(Tilah Kari)和希尔·达尔 (Shir Dar),然后 在路上又看到了设真德(Chah Zinde)的清真寺。设真 德的这一套 建筑在本处保存最好。我们返回了比比·哈诺姆 (Bibi Khanoum)。
我对于在该古迹中未找到人们向我讲到的那些汉地的 细部,而多少 感到有点失望。汉地的影响在装饰中的出现,并不比 在其他古迹更 清楚多少。比比·哈诺姆的拱形门于八年之前,继一 次地震之后坍 塌。在古尔·异密(Gour Emir),清真寺的尖塔于两 年前,也以同 样的方式倒塌了。所有这些古迹,特别是比比·哈诺 姆,都注定很 快就要成为废墟(汉文文献不会不知道,瘸子帖木儿 是中国皇帝 的驸马。请参阅《汉西域图考》卷6,第5页背面,可 能是引证 了《明史》)。
P3-5










前言/序言

整整过去100年了。伯希和在路易·瓦阳(Kouis Vaillant)和 夏尔·努埃特(Charles Nouetet)的陪同下,开始 着手于其西域考 古探险的第三站,也就是最后一站。现在已经有两个 大型展览分别 于1996年和2004年在巴黎举行:《西域,佛陀的土地 ,丝绸之路 与中国艺术的10个世纪,绘画帝国》。它们向公众展 示了被丝绸 之路北道上的这些大绿洲保存下来的中国佛教艺术品 ,所持有的艺 术意义。
但公正地赋予这个大型考古探险团的重大意义, 往往会掩饰伴 随而来的对它们的开发利用。我认为今天人们称之为 考察团档案的 内容,它们是由书信、旅行记、线条素描图、拓片和 照片组成的。
这一切都被纳入到一个更为广泛的整体中了,因为在 伯希和于 1945年逝世之后,他的全部档案都被移交给了集美博 物馆。它们 囊括了学术出版物的所有初稿,还有学术研究出版物 的先期准备性 作品,伯希和曾非常仔细地保存了这一切。这些未完 成的,又因其 资料和信息的严格考证的规模,而成为内容非常丰富 的作品,它们 在半个多世纪以来,逐渐地被那些今已大部分逝世的 著名东方学家 们出版了。因此,作为这批特藏中重要文献的拥有者 ,便形成了在 一种长期以来所从事的事业之继续中必须实施的任务 。
我们怀着使很大的一批人能够掌握这一整套资料 的意图,因为 它们今天可以使人尽可能好地理解伯希和及其合作者 们所从事的科 学工作,安德鲁·W. 梅伦基金会(The Andrew W. Mellon Fondation)在“敦煌档案国际梅伦计划”的框架内 ,科拉 (Kh6ra)基金会一法国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给予了集 美博物馆一 笔重大赞助。我们特别向这些权威的基金会致意,它 们慷慨地捐助 我们,以出版伯希和于1906—1908年撰写的《旅途日 记》。审读 人必然会理解其全部意义。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这些 捐赠使我们也 能同时发表一直保存至今的考察团的全部照片。但我 同样也希望感 谢发展亚洲艺术联合会,它非常乐意在我们就保存在 集美博物馆的 伯希和重要特藏工作的整个持续期间,充当了我们与 梅伦基金会的 联络人。
法国集美博物馆馆长 法国科学院院士 贾立基(Jean-Franqois Jarrige)

异域风情,文明交汇:一段穿越时空的探险史诗 这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一段属于勇气、智慧与探索的传奇。在二十世纪初的动荡年代,当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古老的东方文明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一个名叫伯希的探险家,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强烈渴望,踏上了前往西域的漫漫征途。他并非寻常的旅行者,他的脚步所及之处,不仅仅是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碰撞,以及不同文明之间无声的对话。 1906年至1908年,这是两个寻常的年份,但在伯希的日记里,它们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这两年,他将自己的生命轨迹深深地印刻在了那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上——西域。这个地理概念,在当时承载着无数东方传说与西方想象。它不仅仅是一片地域,更是一道连接亚欧大陆的桥梁,是丝绸之路曾经辉煌的见证,是多元文化交融荟萃的舞台。 伯希的西域探险,并非是一次简单的地理测量或物质搜寻。他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观察、去记录、去理解。他的镜头,他的笔触,捕捉到的不仅仅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荒凉壮阔的戈壁、蜿蜒曲折的河流,更是隐藏在这片土地下,千百年来流传的传说、祭祀的仪式、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世代传承的智慧。 想象一下,当他独自一人,或是与少数随行者,行走在人迹罕至的沙漠中,头顶是炽热的骄阳,脚下是滚烫的沙砾。每一次落日,都如同燃烧的火焰,将整个天际染成金黄与火红,那种孤寂与壮美,是都市生活的我们难以想象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一个水源,任何一个绿洲,都显得弥足珍贵。伯希记录的,或许就是他在烈日下寻找水源的焦灼,在稀疏的绿洲里与当地居民短暂交流的温暖,以及在夜晚仰望星空时,内心涌起的对宇宙的敬畏。 他的探险,更深入到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角落。在古老的城池遗址旁,在废弃的烽火台下,他试图发掘被遗忘的故事。他行走在那些曾经繁华的商道上,想象着驼铃声声,丝绸飘扬,来自遥远国度的商旅在这里汇聚,带来了不同的货物,也带来了不同的思想。他或许会发现一些散落在地上的陶片,上面刻画着古老的符号,这些细微的发现,都可能指向一段失落的历史。 西域,在历史上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无数的文化、宗教、艺术在这里碰撞、融合,最终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明。伯希的日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这一过程的窗口。他会遇到不同信仰的人们,听到他们讲述各自的神话故事,看到他们虔诚的礼拜。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的影响,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记录的,或许是寺庙里精美的壁画,是清真寺里庄严的宣礼,是不同民族服饰的华丽,是各种语言的交织。 更重要的是,伯希的探险,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生动诠释。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每一次远行都充满了未知与危险。恶劣的自然环境、疾病的侵扰、文化语言的障碍,都是摆在他面前的巨大挑战。但他没有退缩,反而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前。他的日记,不仅仅是地理的记录,更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他在面对困难时的冷静与勇气,他在取得发现时的欣喜与激动,他在思念家乡时的淡淡忧伤,都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它不仅仅是一本探险家的游记,更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化、文明的百科全书。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遥远的过去,人类是如何以血肉之躯,去丈量世界,去理解生命,去追寻真理。 通过伯希的视角,我们将有机会: 领略令人窒息的自然风光: 从巍峨的雪山到浩瀚的沙漠,从碧波荡漾的湖泊到一望无际的草原,西域的自然景观丰富而多变,每一处都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生命的张力。他笔下的山川河流,定然如同画卷般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 体验古老而鲜活的民俗风情: 了解生活在西域的各个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婚丧嫁娶,他们的节庆习俗,他们的歌谣舞蹈。这些鲜活的细节,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生动世界。 追溯丝绸之路的辉煌过往: 探索那些曾经因丝绸之路而兴盛的古城遗址,感受历史的沧桑。想象当年的商队往来,货物琳琅,文化交流的盛况,体会丝绸之路在连接东西方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感悟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观察不同宗教、不同民族在西域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存,相互影响的景象。了解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里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对当地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 思考人类探索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伯希的个人经历,体会探险家们在艰苦条件下所展现出的勇气、毅力与智慧。思考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在动力,以及每一次探索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过去的回望,也是一次关于心灵的洗礼。它提醒我们,在这繁华的现代社会,我们不应忘记那些曾经为认识世界、连接文明而付出努力的先辈。伯希的西域探险日记,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一部激励人心的生命赞歌,它将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对远方的向往,以及对人类共同文明的珍视。 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文明的拥抱。它将带您走进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想象的西域,感受那里的壮丽与神秘,体味那里的生活与智慧,最终,在合上书页的那一刻,您会发现,自己也曾与伯希一同,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过属于自己的足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经典探险小说中的场景。在我的想象里,这不仅仅是一本日记,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尘土、香料和某种古老气息的味道,听到远处传来骆驼铃声的回响。1906年到1908年,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一个与我们如今截然不同的时代,充斥着未知与挑战。伯希和,这位探险家,他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和发现的意味。而“西域”,这个词语更是指向了一片充满神秘和古老文明的土地,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是无数传奇故事的发生地。这本日记,我想一定记录了他在茫茫沙漠中迷失方向的绝望,在荒凉古城中发现惊世遗迹的狂喜,以及在与当地民族交流中感受到的淳朴与智慧。我期待着,通过他的文字,能够窥见那个时代西域的真实面貌,了解那些被历史长河掩埋的故事,感受探险家在艰苦环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本书的书名,像一扇通往过去的门,邀请我踏入一段充满惊奇与发现的旅程。

评分

当我看到《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这个书名时,一股强烈的画面感瞬间在我脑海中展开。我仿佛看到一位身着探险服、带着宽檐帽的西方学者,在烈日下,在风沙中,用笔记录着眼前的景象。1906-1908年,那是一个充满机遇与冒险的年代,而“西域”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遥远、神秘、充满异域风情的联想。它让我想到浩瀚的沙漠、古老的城池、以及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荣又消逝的文明。伯希和,这个名字,仿佛与那些尘封的往事紧密相连。这本日记,我预感它将不仅仅是简单的行程记录,更会是这位探险家对那个时代、那片土地深刻的观察和体悟。我期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面对极端环境的坚韧,发现历史遗迹时的兴奋,以及与当地民族接触时的思考。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个引人入胜的序曲,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探险之旅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期待。

评分

《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这个书名,立刻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想象一下,在二十世纪初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一位探险家,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西域之旅。1906年到1908年,这三年,对于一个探险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是日复一日的跋涉,是克服无数的困难,是在荒凉的土地上寻找失落的文明。西域,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丝绸之路,联想到那些曾经在这里留下足迹的商旅、僧侣和征服者。伯希和,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遥远而深刻的意味。我期待着,在这本日记中,能够看到他如何记录下那片土地的壮丽风光,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们交流,如何发现那些至今仍令人惊叹的考古遗迹。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向我讲述一个尘封已久的故事,充满着神秘感和历史的厚度,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去倾听那段不平凡的探险经历。

评分

《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这个书名,勾勒出了一幅宏大而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画面。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关于丝绸之路的传说,那些关于古代文明的谜团。1906年至1908年,正是中国历史剧烈变革的时期,而西域,这片遥远的土地,在那个年代又承载着怎样的故事?伯希和,这个名字,让我好奇他的身份,他的来历,以及他为何会踏上如此艰险的探险之路。日记,意味着真实、私密,也意味着 unfiltered 的记录。我期待在这本日记中,看到他对沿途风光、风土人情最直接的感受,看到他对古代遗迹最原始的发现,看到他在面对困难时最真实的挣扎和克服。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险,更是一次文化和历史的溯源。这本书的书名,预示着一段充满未知、惊喜与深刻洞察的旅程,让我迫不及待想要跟随伯希和的脚步,去探寻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想象一下,在二十世纪初的那个年代,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一位探险家独自深入西域这片神秘的土地,记录下他所见所闻。这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脑海中浮现出广袤无垠的戈壁,巍峨连绵的雪山,以及隐藏在沙漠深处、被岁月尘封的古老文明遗迹。伯希和,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丝异域风情,让人联想到那些遥远的、充满故事的地方。而“探险日记”这四个字,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位探险家跋涉在丝绸之路上的艰辛与惊喜,体会他面对未知时的勇气与智慧。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与当地的居民交流,如何发现那些足以改写历史的珍贵文物。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那个时代、那片土地以及那位探险家的非凡经历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仿佛一本未曾翻开的宝藏,等待我去一一揭晓其中的奥秘。

评分

1911年—1913年伯希和和沙畹合著《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评分

1923年任《通报》主编。

评分

阿拉伯通史(第十版 套装共2册)

评分

斯文核定

评分

1902年伯希和第三次到中国考察,收罗大批书籍和雕刻艺术品。

评分

1934年发表《吐火罗语与库车语》

评分

敦煌藏经洞的开窟、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敦煌学的诞生,已经100周年了。我国西域与敦煌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外流,则有100多年了。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险、考古学家们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国探险家、语史学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的西域探险,则颇为引入注目。《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试对伯希和西域探险团在我国新疆和甘肃各站,尤其是在敦煌从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钩沉。敦煌藏经洞的开窟、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敦煌学的诞生,已经100周年了。我国西域与敦煌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外流,则有100多年了。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险、考古学家们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国探险家、语史学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的西域探险,则颇为引入注目。《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试对伯希和西域探险团在我国新疆和甘肃各站,尤其是在敦煌从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钩沉。敦煌藏经洞的开窟、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敦煌学的诞生,已经100周年了。我国西域与敦煌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外流,则有100多年了。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险、考古学家们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国探险家、语史学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的西域探险,则颇为引入注目。《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试对伯希和西域探险团在我国新疆和甘肃各站,尤其是在敦煌从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钩沉。敦煌藏经洞的开窟、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敦煌学的诞生,已经100周年了。我国西域与敦煌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外流,则有100多年了。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险、考古学家们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国探险家、语史学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的西域探险,则颇为引入注目。《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试对伯希和西域探险团在我国新疆和甘肃各站,尤其是在敦煌从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钩沉。敦煌藏经洞的开窟、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敦煌学的诞生,已经100周年了。我国西域与敦煌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外流,则有100多年了。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险、考古学家们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国探险家、语史学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的西域探险,则颇为引入注目。《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试对伯希和西域探险团在我国新疆和甘肃各站,尤其是在敦煌从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钩沉。敦煌藏经洞的开窟、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敦煌学的诞生,已经100周年了。我国西域与敦煌历史文物和文献的外流,则有100多年了。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险、考古学家们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国探险家、语史学家、东方学家和汉学家伯希和的西域探险,则颇为引入注目。《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试对伯希和西域探险团在我国新疆和甘肃各站,尤其是在敦煌从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钩沉。

评分

1923年任《通报》主编。

评分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