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旅游特色小镇开发与运营管理》作者深耕旅游研究,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下,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结合多年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旅游小镇规划实践经验,从市场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设计和撰写了《旅游特色小镇开发与运营管理》。
《旅游特色小镇开发与运营管理》围绕旅游特色小镇的现实需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特色产业打造、文化挖掘、业态创新,提出旅游特色小镇开发与运营的基本思路,并阐明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全书可分为三大部分,涵盖理论、实践与案例,共分为十二章。
作者简介
邓爱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系主任/书记、湖北省旅游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组组长,MTA导师组组长;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2016旅游规划人才;湖北省本科旅游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旅游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旅游条例起草专家组组长、武汉市旅游条例起草专家组组长、武汉市旅游标准化管理办法起草专家组组长;武汉市酒店协会副会长;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发展顾问、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发展顾问、黄冈市旅游发展顾问,兼任多家酒店、旅行社和房地产公司投资与经营顾问;出版专著8部、教材10余部,获省部级奖2项;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主持各级政府和企业委托的规划项目120余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旅游特色小镇概述
第一节 旅游特色小镇的内涵
第二节 旅游特色小镇的特征
第三节 旅游特色小镇的类型
第二章 旅游特色小镇与中国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背景
第二节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 旅游特色小镇助推中国新型城镇化
第三章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构念
第一节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旅游特色小镇的推进模式
第四节 旅游特色小镇的培育重点
第四章 旅游特色小镇的“特色”构建
第一节 旅游特色小镇的地域特色
第二节 旅游特色小镇的景观特色
第三节 旅游特色小镇的人文特色
第四节 旅游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
第五章 旅游特色小镇文化挖掘与产品创新
第一节 旅游特色小镇文化开发原则
第二节 旅游特色小镇文化挖掘方法
第三节 旅游特色小镇文化产品设计
第四节 旅游特色小镇文化项目开发
第六章 旅游特色小镇市场定位与营销
第一节 旅游特色小镇市场细分
第二节 旅游特色小镇市场定位
第三节 旅游特色小镇形象定位
第四节 旅游特色小镇市场营销
第七章 旅游特色小镇产业集群的培育
第一节 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第二节 旅游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培育
第三节 旅游特色小镇产业链的延伸
第四节 旅游特色小镇产业集群的培育
第八章 旅游特色小镇开发与运营模式
第一节 旅游特色小镇开发与运营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旅游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
第三节 旅游特色小镇的运营模式
第九章 旅游特色小镇投融资体制与机制
第一节 国内旅游业投融资现状分析
第二节 旅游特色小镇的投融资模式体系
第三节 旅游特色小镇投融资的PPP模式
第四节 旅游特色小镇投融资的保障体系
第十章 旅游特色小镇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旅游特色小镇的评定标准
第二节 旅游特色小镇的综合评价体系
第十一章 国外旅游小镇的建设经验
第一节 自然依托型——法国:普罗旺斯
第二节 文化依托型——英国:斯特拉福
第三节 古镇依托型——捷克:克鲁姆洛夫
第四节 旅游度假型——意大利:波托菲诺
第五节 产业依托型——法国:格拉斯镇
第六节 国外旅游小镇建设对中国的启示
第十二章 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国内实践
第一节 资源本底型——江苏:同里
第二节 文化依托型——云南:彝人古镇
第三节 旅游地产型——河北:滦州古城
第四节 景区服务型——湖南:天子山小镇
第五节 城市依托型——四川:三圣乡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前言/序言
2016年,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从公布的第一批成功申报的特色小镇名单中可以看出,127个特色小镇中,旅游类作为一种重要形式,共有64个,产业优势明显。
特色小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单元,而是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明确特色产业、文化内涵、旅游景观和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旅游特色小镇是依托区位、自然或人文资源、特色产业、特色社区等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发挥其带动作用,并使之与其他相关产业、旅游区等发生交互关系的特定区域。
特色小镇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经济新常态发展的主要方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由景点旅游向区域、城市、城镇的全域旅游转变,全域旅游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各地旅游发展的先进理念,为各地的旅游建设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旅游特色小镇作为全域旅游业态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绝对的资源优势与广阔的市场需求,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排头兵。而全域旅游的深入发展推动了区域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我国进入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旅游业的发展也应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战略,这正是本书编写的时代背景。全书围绕旅游特色小镇的现实需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特色产业打造、文化挖掘、业态创新,提出旅游特色小镇开发与运营的基本思路,并阐明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全书分为三大部分,涵盖理论、实践与案例,共分为十二章。
第一章“旅游特色小镇概述”重点阐述旅游特色小镇的本质、特征和类型。要厘清旅游特色小镇概念和理论的来龙去脉,必须将其放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才能深刻把握该理论的科学价值,因此第二章介绍了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背景,剖析其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助推中国新型城镇化。第三章“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构念”解析了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建设原则和培育重点。第四章“旅游特色小镇的特色构建”分别从旅游特色小镇的地域特色、景观特色、人文特色和产业特色探讨了其特色的构建。第五章“旅游特色小镇文化挖掘与产品创新”从文化学的视角论述了旅游特色小镇文化的梳理原则与挖掘方法,以指导旅游特色小镇的产品设计、项目开发和产品创新。第六章“旅游特色小镇市场定位与营销”从旅游特色小镇的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形象定位、市场营销开展了分析。第七章“旅游特色小镇产业集群的培育”在肯定旅游特色小镇的产业带动作用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旅游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及产业链的延伸。第八章“旅游特色小镇开发与运营模式”围绕旅游特色小镇的开发与运营的基本思路,总结了其开发模式和运营模式。第九章“旅游特色小镇投融资体制与机制”分析了国内旅游业投融资现状分析,阐述了旅游特色小镇投融资的模式体系,引入PPP模式,完善旅游特色小镇投融资保障体系。第十章“旅游特色小镇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城乡规划学、产业经济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等理论,通过数据统计的分析方法,构建反映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综合水平的一整套指标体系。第十一、十二章分别介绍了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国内外经验,所列举案例均为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经典案例,以期为其他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提供借鉴。
笔者深耕旅游研究,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背景下,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结合20余年的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旅游小镇规划实践经验,从市场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等方法,设计和撰写了此书,力求为旅游特色小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献上绵薄之力。本书坚持理论结合实际,两者相辅相成。当然,书中也存在不足、错误之处,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以使本书不断丰富和完善。囿于学术水平,故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对于旅游特色小镇专题研究的关注,完善其理论体系。
《乡韵织梦:古镇新生与现代活力的融合之道》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聚焦于“旅游特色小镇”的开发与运营管理这一特定领域,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探讨那些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文化肌理和独特风情的“古镇”,如何摆脱传统桎梏,实现“新生”,并成功地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相信,每一个古镇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乡韵”,它凝聚着岁月的情怀、先民的智慧和世代的记忆。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探索如何将这份宝贵的“乡韵”巧妙地织入现代发展的脉络中,让古镇不仅仅是旅游的景点,更是鲜活的社区、传承的载体和创新的源泉。 我们将从多个维度,系统性地分析古镇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外在驱动,提供一套更为普适性的“古镇新生”框架。这意味着,本书的内容将超越狭隘的“旅游开发”范畴,而是涵盖了更为宏观的战略思考、更为精细的实践路径和更为长远的生态构建。我们将深入剖析古镇在历史变迁中遇到的挑战,如人口外流、传统技艺失传、文化断层、经济活力衰退等,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一套能够应对这些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核心章节与内容解析: 第一部分:古镇的灵魂——乡韵的挖掘与传承 “乡韵”的定义与价值: 本章将重新审视“乡韵”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古建筑、古街道,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民俗、地域传说、传统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模式以及独特的风物人情。我们将探讨如何系统性地梳理和定义一个古镇独有的“乡韵”,并阐释其对于古镇身份认同、文化自信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决定性意义。 历史基因的解码: 深入研究古镇的历史演变轨迹,理解其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挖掘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和留下的印记。通过对历史档案、口述史、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的深入分析,还原古镇的“前世今生”,为“新生”提供坚实的历史根基。 文化元素的活化: 关注那些沉睡在古镇中的文化元素,如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特色节庆、农耕文明、饮食文化等。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如数字化保护、创意转化、体验式活动等,将这些“沉睡”的文化元素重新唤醒,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并融入到现代生活和市场需求中。 叙事的力量——古镇故事的重塑: 强调故事在连接过去与现在、吸引外部关注方面的重要性。我们将分析如何发掘和提炼古镇独有的故事,并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讲述,包括文学创作、影视改编、数字媒体传播、沉浸式体验等,让古镇的“灵魂”得以被看见、被理解、被爱上。 第二部分:古镇的新生——从守旧到创新的转型之道 空间活力的再造: 探讨如何通过对古镇空间进行精细化的梳理和重塑,激发其内在的活力。这不仅仅是修复古建筑,更是要关注古镇的街巷肌理、公共空间、居住环境等,通过适宜性的改造,使其既保留历史风貌,又能满足现代生活和商业活动的需求。我们将引入“慢生活区”、“创意工坊”、“文化体验空间”等概念,为古镇空间的创新利用提供思路。 产业生态的重构: 告别单一的观光旅游模式,构建多元化、复合型的产业生态。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将文化创意产业、康养产业、教育研学、绿色农业、地方特色产品生产等与古镇特质相结合,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重点关注“文旅+”的融合模式,以及如何通过引入新兴业态,吸引和留住人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才的吸引与培育: 认识到人才是古镇“新生”的关键。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创业扶持、生活环境优化等方式,吸引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回到古镇,或是在古镇创业发展。同时,也将关注如何对本土人才进行培训和赋能,让他们成为古镇发展的生力军。 科技赋能的智慧古镇: 探索科技在古镇保护、展示、运营和管理中的应用。包括数字化档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体验、智慧导览、在线平台、大数据分析等,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古镇的吸引力、便捷性和管理效率,同时确保科技的应用不破坏古镇的原有风貌和文化氛围。 第三部分:古镇的共生——社区参与与可持续发展 社区力量的激活: 强调古镇的“新生”必须以其原住民社区的发展和认同为基础。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居民参与式规划、社区营造、文化传承活动等方式,充分激发社区的内生动力,让居民成为古镇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多元主体的协作: 古镇的转型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合作。本书将分析不同主体的角色定位、利益协调以及合作机制的构建,力求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共赢局面。 品牌塑造与市场营销: 探讨如何为古镇打造具有独特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品牌形象。我们将分析不同营销策略的适用性,包括故事营销、体验式营销、事件营销、社群营销等,以及如何利用新媒体渠道,有效地将古镇的魅力传递给目标受众。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强调在古镇“新生”过程中,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古镇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确保古镇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系统得到可持续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风险防范与应对: 预见和分析古镇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如过度商业化、文化同质化、社区矛盾、环境破坏等,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和应对策略,确保古镇的“新生”是健康、可持续的。 本书特色: 宏观视野,微观洞察: 本书不仅提供宏观的战略框架,更深入到古镇“新生”的每一个环节,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 跨界融合,理论创新: 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创意产业、城市规划、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尝试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古镇新生”理论体系。 案例丰富,借鉴性强: 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古镇“新生”案例,通过深入剖析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借鉴。 人文关怀,落地实操: 始终贯穿人文关怀的精神,强调尊重历史、保护文化、惠及民生。同时,本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实践。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城乡规划师、建筑师、文化学者、历史研究者、旅游开发从业者、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社会组织管理者,以及对中国古镇文化与发展模式感兴趣的各类读者。它将为那些致力于“让古镇焕发新生,让乡韵世代流传”的实践者和探索者,提供一条清晰的思路和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