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后汉书稽疑(套装上中下册)》以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后汉书》为工作底本,对正文、注释及《校勘记》进行全面校勘考订,核对了所有引文的原始出处,对作者曹金华认为错误的地方,列出条目,括明页数行数,力求通过自校与他校的方式辨明是非,得出结论,暂时不能得出结论的,则指出其异,以俟后人考证,共成札记八千五百条。
《后汉书》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后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后汉书》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后汉书》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后汉书》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后汉书》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后汉书》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后汉书》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后汉书》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
《后汉书》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
《后汉书》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
《后汉书》卷十下 皇后纪第十下
《后汉书》卷十一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后汉书》卷十二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后汉书》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后汉书》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后汉书》卷十五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后汉书》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
《后汉书》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后汉书》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后汉书》卷十九 耿弁列传第九
《后汉书》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
《后汉书》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后汉书》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后汉书》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
《后汉书》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后汉书》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后汉书》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后汉书》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后汉书》卷二十八上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上
《后汉书》卷二十八下 冯衍传第十八下
《后汉书》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第十九
《后汉书》卷三十上 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上
《后汉书》卷三十下 郎觊襄楷列传第二十下
《后汉书》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后汉书》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后汉书》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后汉书》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后汉书》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后汉书》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后汉书》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后汉书》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后汉书》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后汉书》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第三十上
《后汉书》卷四十下 班彪列传第三十下
《后汉书》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后汉书》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后汉书》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
《后汉书》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后汉书》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后汉书》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后汉书》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后汉书》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后汉书》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后汉书》卷五十 孝八王列传第四十
《后汉书》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后汉书》卷五十二 崔驷列传第四十二
《后汉书》卷五十三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后汉书》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后汉书》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传第四十五
《后汉书》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后汉书》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后汉书》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后汉书》卷五十九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后汉书》卷六十上 马融列传第五十上
《后汉书》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后汉书》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后汉书》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后汉书》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后汉书》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后汉书》卷六十五 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后汉书》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后汉书》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后汉书》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后汉书》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后汉书》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儒列传第六十一
《后汉书》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后汉书》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
《后汉书》卷七十四下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后汉书》卷七十五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后汉书》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后汉书》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后汉书》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后汉书》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后汉书》卷八十下 文苑列传第七十下
《后汉书》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后汉书》卷八十二上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后汉书》卷八十二下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
《后汉书》卷八十三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后汉书》卷八十四 列女传第七十四
《后汉书》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后汉书》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后汉书》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
《后汉书》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
《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后汉书》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一
《续汉书》志第一 律历上
《续汉书》志第二 律历中
《续汉书》志第三 律历下
《续汉书》志第四 礼仪上
《续汉书》志第五 礼仪中
《续汉书》志第六 礼仪下
《续汉书》志第七 祭祀上
《续汉书》志第八 祭祀中
《续汉书》志第九 祭祀下
《续汉书》志第十 天文上
《续汉书》志第十一 天文中
《续汉书》志第十二 天文下
《续汉书》志第十三 五行一
《续汉书》志第十四 五行二
《续汉书》志第十五 五行三
《续汉书》志第十六 五行四
《续汉书》志第十七 五行五
《续汉书》志第十八 五行六
《续汉书》志第十九 郡国一
《续汉书》志第二十 郡国二
《续汉书》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
《续汉书》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
《续汉书》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
《续汉书》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续汉书》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续汉书》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
《续汉书》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
《续汉书》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
《续汉书》志第二十九 舆服上
《续汉书》志第三十 舆服下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最近接触到一本谈论古代史书编纂体例的著作,对其中关于纪传体史书的叙事逻辑和史料取舍深有感触。这本书虽然并非直接讨论《后汉书》,但它阐释了史官在记录历史时的考量,比如如何平衡叙事性与资料性,如何处理不同来源的史料,以及在有限篇幅内如何呈现复杂的历史事件。这让我联想到《后汉书稽疑》。《后汉书》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其编纂本身就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历代学者对其版本、内容、真伪的考订,从未停止。这部“稽疑”之作,想必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后汉书》中的种种疑点,从更细致、更深入的角度去审视。这种“疑”并非简单的质疑,而是一种科学的探究,一种对真相的追寻。它就像一位精明的侦探,抽丝剥茧,从字里行间、版本差异中寻找线索,试图还原一个更接近史实的“后汉”。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鼓励我们批判性地看待一切历史叙述,即便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经典。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汉代历史情有独钟的业余爱好者,近期有幸翻阅了几部关于《后汉书》的研究著作。虽然未能深入到《后汉书稽疑》这部巨著的详细内容,但我对它所代表的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深感敬佩。我曾读过一本介绍《二十四史》校勘历程的书,书中详细描述了历代学者如何搜集、比对、整理古籍,辨别真伪,校正讹误的过程。那种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及对史料一丝不苟的态度,着实令人动容。想象一下,当代的学者们,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更先进的考证技术和更广阔的文献视野,去审视《后汉书》这部承载着两汉兴衰的史书,会发现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会揭示出多少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相。这种“稽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古人智慧的致敬,也是对我们理解历史的一种深化。即使不直接接触书中的具体考证,单是这份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就足以吸引我。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军事史,特别是两汉时期的战争与战略,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从汉武帝北击匈奴,到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后汉书》中记载了大量重要的军事事件和人物。《后汉书稽疑》这类专注于史料考订的研究,对于军事史研究者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可以想象,学者们在书中可能对《后汉书》中关于战役的地点、时间、参战人数、武器装备,甚至兵法运用等方面的记载进行细致的辨析。通过比对其他史料,考证版本的差异,来澄清史书中的模糊之处,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精度。即便是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即使无法直接阅读其核心研究内容,单是想到有这样一批学者在默默地为历史文献的准确性付出努力,就足以让我对《后汉书稽疑》这部作品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它代表着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一种对学术严谨的坚持。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演变非常感兴趣,尤其是汉代作为帝国统治的奠基时期,其官僚体系的形成和运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汉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虽然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等选官制度的文献,以及一些对汉代官员传记的分析。这些研究往往需要对照大量的史料,特别是那些涉及官员任免、功过评述的记载。《后汉书》作为记载这一时期的重要史书,其史料的可靠性,记录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因此,像《后汉书稽疑》这样一本专注于辨析《后汉书》史料真伪、考订史实细节的研究,对我而言,其价值不言而喻。即使我无法直接参与到书中的具体考证过程,但通过阅读这类研究,我可以了解到学者们如何去解决历史研究中的难题,如何通过细致的文献比对来解决争议,从而间接提升我对历史事实的辨别能力。这种学术探索的精神,对任何一个热爱历史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汉代经学研究有一定兴趣的读者,我深知史书对思想流派、学术争鸣的记载是多么重要。汉代是儒学独尊的时代,但诸子百家思想的余波仍在,各种学说的融合与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多关于汉代学术史的著作,都离不开《后汉书》中的相关记载,比如对董仲舒、郑玄等大儒的生平及其学说的论述。《后汉书稽疑》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了解汉代思想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它所进行的“稽疑”,可能涉及到对史书中关于人物生平、学术观点、经典阐释的准确性进行辨析,去伪存真,还原一个更清晰的汉代思想图景。这种研究,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学者来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史料的可靠性,避免被一些讹误的信息所误导,从而建立起更扎实的学术基础,对汉代思想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后汉书》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评分《后汉书》卷十五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评分《后汉书》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
评分《后汉书》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啊,,。,,
评分《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
评分《后汉书》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评分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评分《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