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简介[ - ] |
|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一百九十九卷三十二冊,日本山井鼎撰,日本物觀補遺,日本享保十六年(清雍正九年)日本東都書林刻本。計《周易》十卷、《尚書》二十卷附《古文考》一卷、《毛詩》二十卷、《左傳》六十卷、《禮記》六十三卷、《論 語》十卷、《孝經》一卷、《孟子》十四卷。這部校勘學上的巨著,乃是《十三經注疏》校勘史上的開山之作,它在雍正年間成書並傳入我國,正值乾嘉考據學逐步興起的時期。山井鼎《考文》與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一個以版本對校、客觀出 校爲主,一個以廣求旁證、判別是非爲主,合而觀之,幾乎涵蓋了乾嘉學派在校勘學上的基本方法,成為盧文弨、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的基礎。山井鼎、浦鏜、盧文弨、阮元四家的成果,構成了清代《十三經注疏》校勘的主幹,稱得上《十三經 注疏》校勘四大家,在清代校勘學史乃至中國古籍校勘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我社2015年曾出版過此書的綫裝影印本,此次影印,精裝,上下雙欄,價格低廉,以期滿足更多讀者的需求。 |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经学研究”这个领域已经有太多重量级的著作了,想要再有所突破并不容易。然而,这本书的序言部分就给了我一个惊喜。作者开宗明义地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目标,强调了“考文补遗”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并非只是对前人研究的简单复述,而是致力于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纠正一些可能存在的讹误。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对文献的驾驭能力深深震撼。他信手拈来,无论是出土的简帛文献,还是传世的刻本古籍,都能被他恰当地引用,并从中提炼出关键信息,用以支持自己的论点。书中对某些字词的音韵、形体演变的研究,更是精妙绝伦,展现了作者在文字学、音韵学方面的深厚功底。我感觉自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步地拨开了历史的迷雾,看到了文本背后更加真实的面貌。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提供一些零散的考证,而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严谨的学术体系,为我们理解《七经》、《孟子》的原始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以为,对于《七经》和《孟子》这样经典的考证,已经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很难再有突破性的发现。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打消了我的这种念头。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学养,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学术难题,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答。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一些“疑难杂音”的梳理和辨析所吸引。他能够从最细微之处着手,比如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语的用法,甚至是标点符号的差异,都能进行深入的考证,并从中发现文本的奥秘。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初次接触古籍辨伪的学徒,在作者的引领下,看到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七经》、《孟子》文本本身的梳理,更是一种研究方法和学术精神的展示,它激励着我去思考,去探究,去追寻知识的本源。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七经》和《孟子》的研究都颇有兴趣,但总觉得有些细节之处不够深入,或者存在一些争议,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考证。偶然间翻到这本书,初读之下就被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养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七经》、《孟子》的文字、版本、流传、训诂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考订。尤其是其中对于一些古籍佚文的钩沉,以及对历代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梳理比较,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部分内容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读这本书,仿佛是在与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对话,他的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论断都言之有据。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畏权威、勇于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挑战一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定论的观点,并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让我对中国古代经典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七经》和《孟子》可能显得有些遥远和晦涩,而作者的这部作品,却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拉近了我们与这些经典的距离。它并非直接解读经文的义理,而是从一个更加基础、更加古朴的层面入手,去探究文本的“来龙去脉”。我一直对古籍的传抄过程以及版本演变很感兴趣,但苦于找不到系统性的资料。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通过对不同版本、不同抄本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文本在流传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后世理解经义可能产生的影响。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学者的观点时所表现出的客观和公正。他不会因为某位学者地位崇高就盲目接受其观点,也不会因为某个观点比较冷门就轻易否定。他总是基于证据,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经典,不仅要理解其内容,更要理解其“形体”和“生命历程”,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考古”。我之前一直觉得,对于《七经》和《孟子》这样流传千年的经典,其文本已经非常稳固,不太可能再有大的变动或者发现。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通过对海量文献的细致梳理,特别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旁征博引,竟然能挖掘出不少令人意想不到的“新材料”。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文本中,发现了隐藏的宝藏。我特别佩服作者的耐心和细致,对于一些细微的字词差异,他都能穷根究底,追溯其源头,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严谨治学精神的体现。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而作者就是那个引路人,他带着我,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找到了那些失落的、被误读的,或者只是被忽略的珍贵信息。这本书不仅刷新了我对经典文本的认识,更让我体会到了“学无止境”的深刻含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