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简介[ - ] |
| 本书诞生于公元1103年,当时宋徽宗赵佶亲自颁布诏书,批准这套书的出版。书中不仅总结了汉唐以来的中国建筑传统,而且用大量篇幅列举了包括石刻、木刻、彩画等十三种,共一百七十六项工程的尺寸标准以及操作要领。以往传世的古代技术书籍中,大多重文字,图样往往很少,而在《李明仲营造法式》中则附有大量的珍贵插图,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风格;不仅如此,这套书还提出了一整套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设计方法,直到现在它的一些理论,仍然是研究我国古代木构建筑工艺和规章制度的宝贵资料。即使在当时,《李明仲营造法式》也是世界上关于木构建筑的最先进的典籍。 此次影印的底本为民国十四年涉园重刻本,此书为陶湘所刻之代表作,刊刻精美,文字部分为木版镌刻,影宋上版,后面图样部分为彩色石印,除校刻精致外,所绘插图线条疏朗秀丽,为刻本中之白眉。罗振玉书首并识语,朱启钤《重刊营造法式后序》,陶湘跋。其中第五、六两册为图样卷,近百幅版画插图,第七、八两册为彩印之图样,色泽沉着,花式繁复。 |
这套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同时又充满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木构架部分的论述,那些梁、柱、枋、斗、拱的组合方式,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巧妙地传递荷载,支撑起巨大的屋顶,简直是一门精妙的数学和力学艺术。李明仲先生的注释,如同穿越时空的桥梁,让我能够理解古代匠人们的思考过程。他不仅仅是复述《营造法式》原文,更是在解读其精髓。 例如,在讲解木材的选材、加工和保养时,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树种的特性,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进行处理,以保证建筑的持久性。这种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运用,是现代建筑所难以企及的。再者,关于榫卯结构的图示和解释,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看似简单的交错咬合,却能承受巨大的力量,并且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学习一门失传的武功秘籍,每掌握一招一式,都让我对古代建筑的精妙程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园林建筑非常感兴趣,而这套书恰好在这方面也提供了丰富的视角。虽然《营造法式》的主体内容集中在单体建筑的营造,但书中也涉及到了建筑群的布局、院落的组织以及一些基础的城市规划理念。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建筑色彩和装饰的论述所吸引。古代匠人们是如何根据建筑的功能和等级,选择不同的色彩和纹饰,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与统一?书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让我得以一窥古代建筑的色彩美学。此外,关于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流水等要素的营造方法,虽然不如建筑主体部分那样详尽,但也能从中窥见其设计理念和施工要点。这套书让我意识到,古代的建筑不仅仅是满足居住和功能的需要,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它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融合了工程学、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梦想着能深入了解古代匠人的智慧与技艺。《营造法式》这本书,尤其是李明仲先生注释的版本,在我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拿到这套精美的八册函装版,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厚重的分量和考究的装帧,这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的价值非凡。 翻开第一册,就被那精细的图文所震撼。古代工匠的严谨、细致,以及他们对每一个构件、每一个比例的精确计算,都通过这些古老的图纸展现在我眼前。那些繁复的木作结构、斗拱的榫卯连接、瓦作的叠砌规律,在李明仲先生的注释下,变得不再晦涩难懂。他不仅解释了字面上的意思,更是深入挖掘了图纸背后的原理和应用,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宏伟的建筑现场。看着那些古代匠师们用双手和智慧建造出令人惊叹的宫殿庙宇,我由衷地感到钦佩。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技艺的传承,一种思想的延续。它让我明白,中国古代的建筑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工程智慧。
评分总而言之,这套“李明仲营造法式(一函八册)”的出版,对于研究和传播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而言,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曾多次尝试阅读其他版本的《营造法式》,但总因其晦涩的语言而望而却步。李明仲先生的注释,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这条古老而充满智慧的道路。他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能够理解那些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那些跨越千年的建筑智慧。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其学术研究的深度上,更在于它能够激发普通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我强烈推荐所有对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工艺有兴趣的朋友们,都应该拥有并阅读这套书。它会让你对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产生全新的认识和由衷的敬意。
评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面对《营造法式》这样一本古籍,我最担心的便是其艰涩难懂。然而,李明仲先生的注释版本,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他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探索这座古老建筑智慧的迷宫时,为我指点迷津。 书中对各种建筑构件的名称、尺寸、做法都有极其详尽的阐述,并且配有清晰的图例。这些图例不仅仅是简单的示意图,而是包含了大量的测量数据和施工细节,几乎可以作为古代工匠的施工手册来使用。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砖石砌筑和瓦作的章节,了解古代匠人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巧妙的工艺,砌筑出坚固耐用的墙体,以及铺设出排水通畅、美观大方的屋顶。这些看似基础的工艺,却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读完这些章节,我不再仅仅是欣赏建筑的宏伟外观,而是开始关注那些构成宏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螺丝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