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些人认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的思想,很简单,也很死板。甚至有人认为,在咨询过程中,罗杰斯的技术不过是简单重复来访者话语的几个字。罗杰斯从介绍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发展道路开始,一步一步阐述自己的治疗技术和哲学观点。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言人,罗杰斯提出了“个人中心取向”“无条件积极关注”“会心团体疗法”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概念和技术,从而影响了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各个方面。这些理论至今魅力不减。
内容简介
在此书的一、,罗杰斯大师回顾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经历、成长体验,以及人生观的起源等。此书的二、,罗杰斯详细介绍了其个人的专业观点和参加的各种活动。书中的三、,重点讨论了教育问题,他提到了自己对于教育性质的认识以及展望。在本书的一部分中,罗杰斯发表了他对文化巨大改变的看法,也推测了我们的世界改变的方式。
此书讨论的内容,已不局限于心理疗法,而是一种观点,一种哲学,一种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是任何职业的人都能非常热衷的、使生命得以扩展的方式。
作者简介
卡尔·罗杰斯(1902—1987),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名。他曾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也曾担任临床和变态心理学分会主席,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目录
丛书序
推荐序
自序
第一部分 个人体验和观点
第一章 关于沟通的经验 003
第二章 人际关系及其成长的哲学 021
第三章 46年以来 036
第四章 变老还是变成熟 054
第五章 我们需要一个“现实”吗? 075
第二部分 关于个人中心取向
第六章 个人中心取向的基本理念 087
第七章 共情:一种饱受争议的存在形式 103
第八章 埃伦·万斯特(Ellen West):孤独 123
第九章 建立个人中心的团体:对未来的启示 135
第十章 六篇短文 155
第十一章 助人职业的新挑战 177
第三部分 教育过程及其未来
第十二章 学习能够涵盖观点和感受吗? 199
第十三章 超越分水岭:现在在哪里? 222
第十四章 大团体中的学习:它们对未来的意义 242
第四部分 展望未来:一个自我中心的剧本
第十五章 明天的世界和明天的人 263
参考文献 278
附录 参考书目 289
前言/序言
在卡尔·罗杰斯第一份教学工作中,他与一群心理系的学生打成一片。在他快40 岁的时候,磁带刚刚出现,罗杰斯和他的学生们兴奋地听着心理治疗访谈的录音磁带。罗杰斯会时不时地按下暂停,回放某些访谈片段。他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指出访谈时咨询师出现的失误,另一方面可以指出访谈中来访者表现出的显著进步。
这是罗杰斯的这本《论人的成长》中的一幕。试想,二十年以后,这又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大家讨论一位在数十年前自杀的病人艾伦·韦斯特(Ellen West )的案例。罗杰斯表达的观点的深度和思想的强度让在场听众为之震惊:仿佛艾伦·韦斯特是他熟知的老友,仿佛她昨天才喝药自杀。罗杰斯不仅为她悲惨荒芜的一生感到悲痛,也对精神病医生通过毫无人情味和带有偏见的精确诊断,将其移情为一个物体(object )而感到愤怒。罗杰斯问,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做?如果他们知道,将人看成物的疗法永远无法成功。如果他们能尊重她,将其看成一个真实的个体,体会到她的现实生活,他们就有可能化解来访者这种致命的孤独。
另外一出场景出现在十五年之后。七十岁的卡尔·罗杰斯被邀请在美国心理学大会上发表荣誉演讲。听众们放松地靠在椅子上,等着他来富有涵养地回顾大家盼望已久且备受推崇的七十年。然而,罗杰斯用一系列的挑战晃醒了他们。他督促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不要仅仅满足于治疗那些被过时的、没有意义的教育系统摧残的学生,而要努力改变这种系统,以及参与设计一个新系统,从而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增强其学习的乐趣。随后,他还斥责专业主义的局限。他认为,证书和执照弊大于利:赢得了大众信任的江湖骗子太多,而很多有天赋的治疗师却被拒之门外;过去美国心理学会严格的官僚主义已经将这个领域变得刻板,也扼杀了创造性。这次演讲中,没有人打瞌睡。
从这些场景,还有那些《论人的成长》这本书中提到的场景中,卡尔·罗杰斯对他人成长的贡献显而易见。罗杰斯喜欢用“个人中心”(person-centered)这个术语来概括他的疗法。自从在罗切斯特治疗过失足青年和贫困儿童后,罗杰斯工作中的首要一点就是关心和尊重来访者的经验世界。他在那里工作了十二年。他开始渐渐形成自己关于治疗方法的观点。他认为,咨询师必须依靠来访者勾画出治疗工作的方向——因为来访者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什么样的经历需要吐露,什么样的问题是关键性的。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他的一篇关于治疗儿童问题的文章获得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并因此被聘为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
他在当地开设了咨询先锋课程。(记得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我们所知的临床心理学是不存在的。)很快,随着他关于治疗的观点日益完善,他写了一本教材,《咨询和心理治疗》(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但是出版商不愿意将其出版。出版商说,他们更希望看到已有的课程或领域的教材。最终,这本《咨询和心理治疗》和罗洛·梅(Rollo May )的《咨询的艺术》(The Art of Counseling)注定在临床心理学的诞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决定了人本主义疗法的未来。
卡尔·罗杰斯是个坚强的战士,他参与了许多战斗——与医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战斗,因为他们阻止心理学家去“治疗”病人;与还原论者(如斯金纳)观点上的斗争,因为还原论者否定了选择、意愿和目的的中心地位;与精神分析论者程序性的斗争,精神分析论者认为来访者中心疗法太过简单和反智。
如今,半个世纪过后,通过几十年的心理疗法的研究,罗杰斯的疗法似乎非常正确、自我证实、非常确凿。这些研究很难归功于那些激烈的战斗,因为这些战斗甚至不能理解其内容。如今,有经验的治疗师赞同罗杰斯职业生涯早期就领会的观点——治疗的关键是治疗关系。当然,治疗师与病人真诚地联系在一起很有必要——治疗师越是真实,越是能避免自我防御、职业面具和角色限制,病人就越容易有回报,向着建设性的方向变化。当然,治疗师需要无评判和无条件地接受病人。同时,治疗师需要共情地进入来访者的未来世界。
然而,罗杰斯有一个新奇的想法,强迫自己将工作记录下来。他的主要工具是客观的证据。他还是提倡用实证研究说明心理疗法过程和结果的活跃分子。他的关于治疗师—来访者关系的重要方面的研究——共情、真诚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继续被社会科学家看成相关研究的典范。
在罗洛·梅的强力召唤下,罗杰斯用了毕生努力创造和发展了心理治疗的人本疗法。虽然这两位对此种疗法的目标和方法观点基本一致(而且也都是在联合神学院[the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学习过),但他们取得成功的途径不同:卡尔·罗杰斯是从实证研究中获得成功,而罗洛·梅则从文学、哲学和神话研究中获得成功。
在职业生涯中,罗杰斯因其疗法看似过于简单而受人攻击。而且很多实操者将来访者中心疗法仅理解为咨询师需要重复来访者谈话的最后几个字。然而,那些熟知罗杰斯,那些看过他的访谈,或者仔细读过他著作的人知道,他的疗法既不简单也不死板。
事实上,罗杰斯总是从下而上,而不是从上而下深入访谈的。也就是说,他首先立足于对自己和其他治疗师治疗工作的直接观察,然后产生初级但是可验证的假设。(这是罗杰斯疗法与精神分析疗法最主要的不同点,因为精神分析是先做出高层次推断,从而建立一个没有办法验证的假设,最后再推导和规范精神分析疗法。)然而,在罗杰斯的职业生涯初期,他确实得到了几个基础的假设,而他后面的工作也都建立在这几个假设基础上。
他相信实相(reality )和人们选择的重要性;他相信,相比于知识的理解(intellectual understanding ),经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 )更有利于个人的理解和成长变化,是更强有力的方法;他还相信每个个体内在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势(an actualizing tendency)——一种内在的朝向成长和完善的倾向。罗杰斯经常提到他深信不疑的一种在所有有机体中都有的成长冲动(formative impulse )(一种平衡的熵力量)。因为相信人类自我实现的趋势,他加入了人本主义思想者的队伍中,这支队伍中有尼采(Nietzsche )、克尔凯郭尔(Kierkegarrd )、阿德勒(Adler )、戈尔茨坦(Goldstein )、马斯洛(Maslow )和霍尼(Horney ),他们都相信每个个体都存在一种自我理解(self-understanding )和个人变化(personal change )的巨大潜力。因此,尼采说过关于人类的完美性(human perfectibility )的第一句金句就是“成为你自己”;凯伦·霍尼,一个特立独行的心理分析学家,她认为,“就像橡树果实长大了会变成橡树一样,孩子长大后会成为成人”。从这一观点产生的治疗任务并不是一种建构、一种重建、一种操作,或者一种塑造;相反,这是一种促进,移除成长中的障碍以及帮助个体释放一些本来就存在的东西。
罗杰斯相信,“个人中心”取向可以给人们的改变带来如此巨大的力量,以至于没有什么原因可以将其局限于心理学的诸多问题中。因此,他试图在许多非临床领域中应用此疗法。数十年中,他在教育项目中主张以下观点:教育应该既包括认识学习,也包括情感学习;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这个整体,应该创造一个接受、真诚和共情的环境;教师和学校的员工应该接受“个人中心”取向的培训,应该付出努力建造学生的自尊,以及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求知欲。
会心小组(encounter groups )常常被视为“正常人团体疗法”。它们徘徊在教育和治疗之间,或者没那么恭敬地说,它们是处于“头脑收缩和思维扩展”(head shrinking and mind expansion )之间。在20 世纪60 年代,罗杰斯就懂得细腻的团体体验包含着令人改变的巨大潜力。他投身于会心小组运动中,而且在团队领导力技术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与强制的、控制的领导风格不同,他认为个人中心取向不仅适用于个人咨询,在团队体验中也同样重要。团队领导者既是领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可以通过自身来创造出最有利的环境。罗杰斯遵循着自己的方法,他与组员的协议也揭示了他那惊人的真诚:在他的个案工作中,他不仅公开了自己的私人问题,也揭示了其他成员的梦想——他认为这些会引导其他人进行建设性的内省。
对小团体有效的方法对大团体依然有效。在罗杰斯75 岁时,他带领了几百名社区建设成员,他相信个人中心小组是解决人类冲突的强有力的工具:无论这种冲突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为了能在跨文化和种族矛盾问题中有所建树,罗杰斯在他生命中最后十年中四处游走。他在南非组建了黑人和白人的沟通小组;在巴西就个人自由与自我实现话题进行了大规模演讲;促成了十七个中美洲国家的高层行政人员的冲突解决工作坊;在苏联众多的工作坊中演示了“来访者中心”咨询。他参与了非常多的国际活动,因此还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此书首先介绍了罗杰斯关于沟通的观点,他认为对自己感觉和想法准确而真诚的沟通非常重要。他避免任何畏惧、劝说或是操纵。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介绍有点肤浅。虽然很少有人需要更多的介绍,也没人想要更少的介绍。就像读者们将要看到的,罗杰斯用极度的清晰和极大的魅力“为自己代言”。
欧文·亚龙
《心灵的觉醒:内在世界探索之旅》 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描绘外在经历如何塑造个体的线性叙事,而是深入探究个体如何认识、理解并最终拥抱其丰富而复杂的心灵世界。它不是关于“成为”一个特定模样,而是关于“成为”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自己。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深度自我审视的旅程,剥离社会强加的层层外壳,直抵内心最真实的悸动与潜藏的能量。 我们常常被教导要如何行动,如何在世界中立足,却鲜少被引导去关注自己内在的风景。我们如何感知?如何思考?情感的洪流是如何形成的?潜意识又在幕后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心灵的觉醒》正是聚焦于这些“隐秘而伟大”的内部机制。它不从外部世界汲取养分,而是强调从内在的土壤中发掘生长的可能。 书中,我们将首先进入“感知之门”。这里并非简单描述感官接收到的信息,而是探讨我们如何主动构建对世界的理解。视觉、听觉、触觉等,不仅仅是接收器,更是我们解读现实的滤镜。我们如何赋予颜色以意义,如何从声音中辨别情绪,如何从触碰中感受到连接?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感知过程的细微之处,揭示我们并非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积极地参与创造。我们会探讨“选择性注意”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为何有些人能轻易发现细节,而有些人则视而不见;我们会审视“归因偏差”如何让我们对事件和他人产生固有的解读,并因此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了解感知,是为了理解为何我们对同一件事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体验,以及如何有意识地调整我们的感知模式,从而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周遭。 接着,我们将深入“思维的迷宫”。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奇妙的工厂,日夜不停地运转,产生无数的想法。本书并非罗列各种逻辑谬误或思维技巧,而是着眼于思维的底层逻辑和运作方式。我们如何形成信念?信念又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认知失调”在什么时候出现,我们又如何试图缓解它?本书将探讨思维的惯性,以及我们如何被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束缚。我们会深入剖析“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以及它如何限制我们的视野。同时,也会探讨“批判性思维”并非仅仅是质疑,更是对思维过程本身的觉察和反思,是理解信息来源、逻辑链条以及潜在偏见的能力。了解思维,是为了认识到思想的能量,理解它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并学会驾驭它,而非被它奴役。 然后,我们将潜入“情感的深海”。情感,是我们生命中最丰富、也最难以捉摸的维度。本书不提供情感情绪管理的速成法,而是鼓励读者去理解情感的根源。喜悦、悲伤、愤怒、恐惧,它们从何而来?它们在身体上留下怎样的痕迹?情绪的表达方式又为何如此多样?我们会探讨“情绪标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精准地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感受。本书将深入分析“依恋模式”如何影响我们与他人的情感连接,以及“情绪调节”并非压抑,而是理解和转化。我们会审视“共情”的力量,以及它如何在人际关系中扮演关键角色。了解情感,是为了与自己建立更深的连接,学会尊重并接纳所有情绪,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而不是将其视为敌人。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潜意识的幽灵”。我们的大部分意识活动都在表层,但冰山之下,潜意识的巨大能量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选择和梦想?这里并非要揭示神秘的催眠术或通灵,而是聚焦于心理学中的潜意识概念,如“无意识的动机”、“自动化的行为模式”以及“被压抑的记忆”。我们会探讨“直觉”的来源,以及它有时为何如此准确。本书将强调,认识潜意识,并非要控制它,而是要理解它,与它对话,从而让它为我们的成长服务,而不是成为阻碍。我们会审视“童年经历”对潜意识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有机会重塑被刻印在深层的某些模式。 《心灵的觉醒》强调的是一种“向内求索”的哲学。它认为,真正的成长并非向外拓展疆域,而是向内深挖矿藏。它鼓励读者放下对外在成就的过度追求,转而关注内在世界的丰盈。这种内在的丰盈,体现在对自我更深刻的理解,对情绪更成熟的应对,对思维更灵活的运用,以及对自身潜能更全面的认知。 本书中的每一章节,都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探索,旨在提供一个框架,让读者得以审视自身的内心运作。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提问的方式和探索的工具。它鼓励读者成为自己内在世界的探险家,勇敢地去面对那些可能不那么舒适的真相,并从中汲取力量。 最终,《心灵的觉醒》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到,他们本身就拥有着无比丰富的内心资源,足以支撑他们应对生活的挑战,并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信息,而在于它能否点燃读者对自己内在世界的探索热情,并引导他们踏上这条充满可能性的觉醒之路。它是一份邀请,邀请读者深入探索那个最熟悉也最陌生的地方——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