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朝廷与边疆:社会史视野下的明代宦官研究

宫内、朝廷与边疆:社会史视野下的明代宦官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畅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史
  • 宦官研究
  • 社会史
  • 政治史
  • 权力
  • 宫廷
  • 边疆
  • 明朝
  • 历史学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429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40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字数:2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宫内、朝廷与边疆:社会史视野下的明代宦官研究》在对明代宦官群体的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典型性的宦官进行个案分析。利用明代宦官墓志、碑刻等民间田野史料与官私文本的比对,视线从以往聚焦于个别宦官的政治阴谋,转向普通宦官的个人生命历程,可以发现我们以社会史史料为线索构建的宦官形象与以往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通过刘氏兄弟、钱氏兄弟、高凤、麦福、陈矩等宦官个案,考察了明代少数民族宦官的行迹及其在明初国家边略中的角色、明代宦官的家族面貌、嘉靖朝宦官的政治处境与生态,以及宦官与所谓清流朝臣之间的复杂关联,从而反思以往对明末所谓“东林”、“阉党”的简单划分。宦官以与朝臣不同的途径踏入明帝国的政治舞台,在明代国家内廷、朝野乃至边疆占据重要角色,并且承担其整个家族的崛起与显赫,然而也正因宦官身份使靠其起家的家族将其从家族的历史记忆中被有意无意的抹去。

作者简介

  齐畅,女,1979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2002年、2005年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0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史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明史、东亚史的研究,侧重于明代宦官和东亚使臣。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与思路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一 相关理论的反思
二 政治史范式下的宦官问题研究
三 关于宦官的社会史研究
第三节 史料的分析与反思
一 传统文献史料的局限
二 墓志及碑刻史料与明代宦官研究
三 以碑刻为主的综合史料的运用
第四节 个案选择意义与论文结构
一 个案选择的意义
二 思路与结构

第二章 宦官在明代边略中的角色--女真宦官个案
第一节 宦官与明初东北边略--刘通、刘顺个案
一 少数民族宦官与明初的边略概况
二 刘氏兄弟入燕府
三 刘氏兄弟与靖难之役
四 刘氏兄弟的随驾出征
五 军功宦官的特别恩宠
第二节 宦官与皇权的渗透--钱能个案
一 钱氏一门四宦官
二 钱能出镇云南
三 宦官与皇权的运作
四 钱能得以善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武宗“八虎”新识--高凤及其家族个案
第一节 高凤的家族概况
一 恩荫一门
二 高凤侄孙--藏书家、目录学家高儒
第二节 知识宦官高凤
一 内书堂正途出身
二 弘治、正德日渐得宠
第三节 《实录》与墓志比对中的高凤形象
一 招权纳贿
二 高得林升职风波
三 高氏一族得以善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嘉靖朝政局中的宦官--麦福个案
第一节 嘉靖初的政治环境与麦福墓志考
一 嘉靖初年的政治环境
二 麦福墓志考论
第二节 “大礼议”中的麦福
一 麦福与御马监草场的变革
二 麦福与裁革冗员
三 麦福与张延龄案
四 与议礼诸臣的关系看麦福在大礼议中的态度
第三节 麦福与嘉靖中后期政事
一 开司礼监掌印兼总东厂先例
二 麦福与庚戌之变
三 麦福与仇鸾倒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林清流与宦官--陈矩个案
第一节 东林、阉党以及陈矩其人
一 “清流”与“阉党”
二 陈矩生平
第二节 阉党与清流之间
一 “国本案”中的陈矩与东林清流
二 宦官、清流之交--陈矩与沈鲤、李三才
第三节 清流与宦官的互动
一 主动结纳
二 讳言关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墓志与文本:史料之间的对话
一 墓志的历史价值
二 墓志对古代文学的助益
第二节 宦官在明代国家机制中的作用
一 增加地方机构的灵活性
二 补相权之阙
附录 明代朝臣士大夫为宦官所撰墓志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二高凤侄孙——藏书家、目录学家高儒
  高风共有侄五人,景春、景文、得山皆为义官,并无官职,也没有相关记载。除了高得林,高凤另一位侄子高荣亦幸存有夫妻合葬墓志二方。为其妻左氏撰写墓志的杜曼有云“予与兰坡幼同乡塾”,兰坡即高荣之别号,说明高荣是读书出身,而“累举不售,正德初,诸父讳凤者官司礼监见宠……中书舍人”,又参修《历代通鉴纂要》,“书成叙劳,晋尚宝丞”。高荣事儒业,但累举不售,还是因高凤的恩宠得授为从七品的中书舍人①,高凤死后,又推恩由尚宝丞改升为锦衣卫指挥同知管事。文职变武职,但职位升至从三品,而后再升为指挥使。高凤墓志中载其有从孙六人:高淮、高友、高才俱锦衣卫百户;高万良、高瓒、高安贤为涿鹿卫户。考察高得林、高荣的墓志,这六人并非他们的后代,也不是高凤从孙辈的全部,因而其墓志略有遗漏。高得林有子二:高杰、高伟,高杰也因高凤恩荫授锦衣千户,但二人俱早卒。而高荣有子三:高儒、高位、高道儿。在高凤从孙这一代里高儒是有史可载的。高得林的墓志言其二子俱早卒,“犹子锦衣指挥儒”将其归葬,这里没有指明高儒的具体职位,而高荣墓志中言“儒虽荫武,而能博极群书,旁通诗赋,且深究诸兵家方略。”进一步说明高儒的锦衣指挥之职大概也是得到高凤的恩荫。高荣墓志中赞其子高儒博极群书,能文能武,这并非溢美虚言。笔者在尽量更全面搜罗高凤史料之时,赫然发现明正德、嘉靖年间的藏书家、目录学家涿州人高儒,正是高凤的从孙,高荣之子。
  高儒在嘉靖十九年以家藏古籍及自己多年访求的古籍编纂成《百川书志》这一目录学著作。其中提到一部文集《兰坡聚珍集》(已佚),介绍道:“先父讳荣,字邦庆,涿鹿人也。先任尚宝丞,后转锦衣,积阶镇国将军,暇日取朝野交游题赠翰墨,及先哲图书,手自摹勒,集成数书,此集约收三代,毕载家储,上自王公国老,下及方外闻人,书法详明,诸体攸备,为后之选者设也。”①另外《百川书志》的序言中对高儒的行谊略有提及,“明涿州高儒,富藏书,撰《百川书志》二十卷”,“明时武人喜藏书者,惟高儒与陈第二人,陈藏不如高氏之多”。高儒为武弁,喜藏书,且著书,这与高荣墓志中对高儒的描述是相符的。杜曼为高荣之妻所撰的墓志载:“左氏既卒,其子儒衷衣徒跣,持茂才折月窟状,诣予请墓志铭。”由《百川书志》中的线索,我们方知,折月窟全名折桂,字天香,别号月窟,文武全才,著有《兵书必胜奇法》十二篇,是高儒的武艺老师。可见,高荣墓志中说高儒“深究诸兵家方略”并非虚言。高儒《百川书志》的序言中载:“追思先人昔训之言日:读书三世,经籍难于大备,亦无大阙,尔勉成世业,勿自取面墙之叹。”对于图书的来源,云:“闲居启先世之藏,发数年之积,不止万卷。”透露了高家三代人皆喜爱读书,因而藏书不止万卷之多。
  借宦官势力起家并不是光荣的事,因而高儒在其编纂的书中只言读书三世,却并不提及那个带给高家显赫地位的父祖辈大太监高凤。宦官们的事迹、形象就是这样从各自的家族中被逐渐省略掉了。如果今天没有高凤及其家族墓志资料的出土,很难将目录学家高儒与这位权倾一时的大太监联系起来。
  ……

前言/序言


《帝国的黄昏与新生:明清之际的社会变迁与权力重构》 本书聚焦于明清易代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以社会史的广阔视野,深入剖析了中央集权体系的演变、地方精英的重塑以及社会心态的微妙转向。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朝堂上的权力更迭或军事上的攻伐胜负,而是将焦点投向了那些构成帝国肌理的“寻常人”的生活图景、社会网络和文化实践,以期揭示权力结构变迁背后的深层社会动因。 一、晚明社会结构的松动与重塑 明朝末年的社会,表面上依然维持着森严的等级秩序,实则内部已积聚起巨大的张力。本书首先考察了晚明中晚期以来士绅阶层力量的增长及其与皇权、地方官僚体系之间的复杂互动。在税收危机、土地兼并加剧的背景下,江南、徽州等地的乡绅群体如何利用宗族力量、儒学话语和商业资本,构建起一套半自治的社会治理体系?我们通过分析地方志、族谱和契约文书,展现了士绅在维护地方秩序、抵御流民冲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他们对国家合法性的微妙侵蚀。 同时,本书对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阶层的崛起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明代的商业化程度显著提高,尤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专业化市镇。这些新兴的社会群体,如盐商、矿商和丝绸工匠,他们不仅积累了财富,更逐渐形成了具有自我认同的文化和商业规范。我们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赞助艺术、修建园林、参与地方慈善事业来提升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商进绅退”的态势如何预示着传统社会结构的松动。 二、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界面:赋役制度的失效与民间抵抗 明代中后期,中央政府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财政困境,尤其体现在复杂的赋役制度上。本书通过对黄册、鱼鳞图册等档案的细致梳理,揭示了这些旨在固化社会结构的工具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被地方精英和普通民众规避、扭曲。 重点分析了“一条鞭法”的推行及其在不同地域的差异化效果。我们探讨了农民如何通过逃亡、隐匿土地、甚至以暴力形式反抗苛捐杂税,这些民间抵抗行为并非简单的暴乱,而是对国家权力边界的一次次试探和重构。在国家权力有效性下降的地区,地方社区(宗族、保甲组织)如何填补权力真空,这为清朝的“改制”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三、清初的“整合”:新政权对传统社会资源的汲取与整合 清朝入关,并非简单的王朝更迭,而是一场深刻的权力重组。本书着重分析了清初统治者如何在军事征服之后,成功地将原有的明代社会资源吸纳进新的统治体系中。 我们考察了清初统治者如何巧妙地拉拢和分化明代遗留的士绅阶层。一方面,通过科举制度的恢复和对儒家经典的强调,争取了主流知识分子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特定的政治安排(如“留发不留头”的政策以及对原明朝官员的任用),试图在“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建立起新的政治伦理。 此外,本书特别关注了清初对“流民”和“胥吏”阶层的处理。在明末的战乱中,大量人口从土地上脱离,成为游民或流寇。清朝如何将这部分庞大的社会剩余力量重新组织起来,纳入到新的屯垦、乡治体系中,是理解清代初期社会稳定的关键。我们认为,清朝的早期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明末社会失序的一种强力矫正和再整合。 四、文化变迁中的社会心态:从“天下”到“家国”的转向 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也经历了深刻的洗礼。本书探究了晚明“启蒙”思潮(如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李贽对个体价值的强调)在清初如何被压制,以及其如何在民间社会中以变异的形式存续。 通过分析小说、戏曲、民间信仰的材料,我们发现了一种“私域化”的文化倾向:当宏大的“天下”叙事开始崩塌时,人们的关注点更加集中于家庭、宗族和地方社区的生存与福祉。这种心态上的收缩,既是对政治动荡的一种消极抵抗,也是为适应新的、更强调地方自治的社会环境所做的心理调适。 总结: 《帝国的黄昏与新生:明清之际的社会变迁与权力重构》旨在超越传统的“政治史决定论”,强调社会内部的能动性和复杂性。通过对晚明社会基层结构的细致考察、对赋役制度博弈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清初权力整合策略的剖析,本书试图勾勒出帝国在衰亡与新生之间的那个关键转折点上,社会肌理是如何被重新编织的。研究结论表明,明清鼎革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军事优势,更深层地植根于新政权对既存社会资源和地方性治理经验的有效汲取与重塑之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如同精密的钟表。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叙事带来的乏味,而是通过主题性的切割,将原本散落的历史碎片重新拼接到一个宏大的图景之中。每一次章节的转换,都像是揭开了一个新的谜团,引导着读者不断深入探索历史的幽深之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文化认同和社会心理变迁的探讨,这部分内容处理得极其精妙,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在特定制度压力下,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如何被塑造和扭曲的。这种对内在世界的挖掘,远超出了传统史学的范畴,更像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的完美联姻。

评分

从整体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是一部极富启发性的作品。它成功地将我们从对单一权力中心的关注中解放出来,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构成社会肌理的无数微小节点。作者对社会网络、信息流动以及权力扩散路径的分析,展现出极高的学术水准和创新意识。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识的智者进行对话,不断有新的火花迸射。那些关于社会结构韧性与脆弱性的讨论,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读来,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让人在惊叹于历史的循环往复的同时,也对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它既有古典文献的严谨考据之风,又不失现代学术的流畅与洞察力。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使得即便是对该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其深厚的学养和清晰的逻辑所吸引。作者在构建论点时,引用的史料极为扎实,每一个推论都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避免了空泛的议论和主观臆断。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史料时的批判性思维,她/他并非全盘接受既有的历史定论,而是敢于提出新的解释框架,挑战传统认知。这种挑战和重构的过程,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维度的视角,读起来酣畅淋漓,令人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提供了丰富的史实,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历史的全新“滤镜”。作者对史料的选择和取舍,都服务于其核心的理论目标,使得全书的论述高度集中且目标明确。我尤其赞赏其在论述中展现的跨学科视野,它使得对历史现象的解释不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能够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进行有效的对话。读完之后,我的知识体系似乎被拓宽了不少,对于理解古代社会运作的复杂机制,有了一种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并在每次重读时都能发现新义的佳作。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脉络着实引人入胜,它巧妙地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编织在一起。我尤为欣赏作者在梳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时所展现出的精妙手法。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罗列和权力的结构分析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微妙的互动模式。那种仿佛能触摸到历史尘埃的真实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沉浸式的体验。读罢掩卷,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画像,更是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普通人,他们的挣扎、选择与最终的归宿,都使得这段历史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特别是对某一特定时期社会风气变化的细腻描摹,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史料功底和独到的洞察力。

评分

《宫内、朝廷与边疆:社会史视野下的明代宦官研究》在对明代宦官群体的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典型性的宦官进行个案分析。利用明代宦官墓志、碑刻等民间田野史料与官私文本的比对,视线从以往聚焦于个别宦官的政治阴谋,转向普通宦官的个人生命历程,可以发现我们以社会史史料为线索构建的宦官形象与以往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通过刘氏兄弟、钱氏兄弟、高凤、麦福、陈矩等宦官个案,考察了明代少数民族宦官的行迹及其在明初国家边略中的角色、明代宦官的家族面貌、嘉靖朝宦官的政治处境与生态,以及宦官与所谓清流朝臣之间的复杂关联,从而反思以往对明末所谓“东林”、“阉党”的简单划分。宦官以与朝臣不同的途径踏入明帝国的政治舞台,在明代国家内廷、朝野乃至边疆占据重要角色,并且承担其整个家族的崛起与显赫,然而也正因宦官身份使靠其起家的家族将其从家族的历史记忆中被有意无意的抹去。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好评~

评分

宦官的社会史研究,视角新颖,值得一读

评分

明代宦官研究成果颇多,作者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职责,不同性质的宦官及家族为研究对象。将宦官这一明代朝廷内外发挥重要作用的特殊群体写得很生动,很耐看。

评分

该著作疑似博士论文改编或论文合集,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

评分

该著作疑似博士论文改编或论文合集,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

评分

*

评分

该著作疑似博士论文改编或论文合集,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