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B 311.1-2012 GT 绝缘配合 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 ** | ||
| 定价 | 30.00 | |
| 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2年04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中国标准化委员会 | |
| 装帧 | 钉装 | |
| 页数 | 26 | |
| 字数 | 58000 | |
| ISBN编码 | GB311.12012 | |
《GB 311.1-2012 绝缘配合 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学习经历。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标准的汇编,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电气系统的“思想宝库”。书中的“定义”部分,就为我打开了理解绝缘配合的新视角。它不再是简单地将“绝缘”和“配合”割裂开来,而是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原则”的阐述,它们就像是我们进行绝缘设计的“金科玉律”。例如,“裕度原则”让我深刻理解到,在绝缘设计中,留有一定的安全裕度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面对未知或难以预测的因素时。书中详细分析了各种可能影响绝缘性能的因素,并给出了如何计算和确定安全裕度的具体方法。此外,“协调性原则”也让我意识到,绝缘配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考虑不同绝缘部件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在整个电气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规则”部分,则将这些原则具体化为了一套套可操作的标准和指南。我记得书中在讲解关于户外高压设备绝缘配合时,详细列举了不同污染等级、不同湿度条件下的空气绝缘爬电距离要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绝缘子类型和数量。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和设计户外设备的绝缘系统。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系统性的知识架构和丰富的实践指导性,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也让我对电气工程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评分这本《GB 311.1-2012 绝缘配合 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是我在电气工程领域遇到的又一本精品。它的内容详实,逻辑严谨,让我对绝缘配合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定义”的精确阐述,它清晰地界定了绝缘配合的概念,并指出了其在保障电气设备安全运行中的核心地位。书中的“原则”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例如,“环境适应性原则”让我认识到,绝缘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设备所处的实际环境,包括气候、海拔、污染等因素。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环境因素对绝缘性能的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和调整建议。我记得书中在讲解关于高海拔地区的绝缘设计时,详细阐述了由于空气密度降低,需要相应增加绝缘距离,以保证足够的绝缘强度。此外,“耐久性原则”也让我认识到,绝缘设计不仅要考虑设备初始状态下的性能,更要关注其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书中分析了各种可能导致绝缘老化的因素,并给出了相应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建议。而“规则”部分,则将这些原则具体化为了一套套可操作的标准和指南。我记得书中在讲解关于电网输配电设备的绝缘配合时,详细列举了不同电压等级、不同设备类型的绝缘要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绝缘材料和结构。这种系统化的、层层深入的讲解方式,使得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也让我对电气工程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评分坦白说,我在拿到《GB 311.1-2012 绝缘配合 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之前,对“绝缘配合”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有些模糊的。总觉得就是把绝缘材料堆得厚厚的,或者增加绝缘距离就行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用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绝缘配合”提升到了一个工程决策的高度。首先,它清晰地界定了“绝缘配合”的定义,强调了这不仅仅是单个绝缘件的性能问题,而是整个电气系统各绝缘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书中对“原则”的阐述,更是让我茅塞顿开。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环境适应性原则”。这一点,对于那些需要部署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设备,比如沙漠、高寒地区或者沿海盐雾地区,显得尤为重要。书中详细分析了温度、湿度、大气污染、海拔高度等环境因素对绝缘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法。例如,在低海拔地区,空气的绝缘强度会相对较高,但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密度降低,需要增加绝缘距离。书中的图表和计算公式,都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评估和补偿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外,“耐久性原则”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关注设备在初始状态下的绝缘性能,更着眼于设备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绝缘性能如何变化,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来保证其长期的可靠性。这本书的“规则”部分,也并非生搬硬套,而是提供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参考数据。我记得书中关于“绝缘子串”的计算,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绝缘子、串联数量以及连接方式来确定整体的绝缘水平。这种细致而又实用的讲解,让我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自信地完成绝缘设计,并且能够充分地向审查方解释我的设计思路和依据。
评分这本书,我必须说,它的价值远超我的初始预期。最初拿到《GB 311.1-2012 绝缘配合 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只是为了应付一个关于高压开关柜绝缘设计规范的审查。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充斥着公式和图表的“砖头书”,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作者们显然花了大量的心思去组织内容,使得原本晦涩的专业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它从最基础的“定义”入手,循序渐进地解释了什么是绝缘配合,为什么要进行绝缘配合,以及绝缘配合在整个电力设备安全运行体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原则”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原则背后的逻辑。例如,关于“可靠性原则”,它不仅仅强调了要满足各种工况下的绝缘要求,更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评估绝缘失效的概率,以及如何通过冗余设计和故障诊断来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书中还详细讲解了“经济性原则”,这对于工程师来说尤为重要。如何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材料成本、生产成本和运行成本,是每一个项目都必须面对的挑战。这本书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比如如何权衡不同绝缘材料的性能和价格,如何通过优化绝缘结构来减少材料用量,以及如何考虑长期运行的维护成本。而“规则”部分,更是将这些原则具体化为了一系列规范性的要求和计算指南。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外绝缘配合的部分,它详细阐述了在不同大气污染等级、不同湿度条件下的空气绝缘爬电距离要求,以及如何根据设备的额定电压和耐受电压来选择合适的绝缘子类型和数量。这些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在面对复杂的户外高压设备设计时,有了清晰的思路和可靠的依据。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标准,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进行科学、经济、可靠的绝缘配合设计的“教科书”。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电气设备研发的工程师,《GB 311.1-2012 绝缘配合 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对我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科学的方式,阐述了绝缘配合这一关键技术。书中的“定义”部分,就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准确地理解绝缘配合的内涵和外延。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原则”的论述,它们就像是指导我们进行绝缘设计航行的“北极星”。例如,“经济性原则”让我明白,在满足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寻求最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盲目地追求过高的绝缘水平。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绝缘材料的性能、价格以及维护成本,并给出了如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指导。此外,“标准化原则”也让我认识到,统一的标准化能够极大地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率和产品的互换性。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标准化来降低设计、制造、以及维护的成本。而“规则”部分,则将这些原则具体化为了一套套可操作的标准和指南。我记得书中在讲解关于低压电器设备的绝缘配合时,详细列举了不同类型低压电器的过电压保护要求,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保护装置来限制过电压的幅值。这种由原则到规则的逻辑递进,使得本书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对于任何一个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绝缘设计和评估的专业人士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GB 311.1-2012 绝缘配合 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是我在电气工程领域遇到的一本极其出色的标准性著作。它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内容详实,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绝缘配合”核心概念的深度剖析。它不再是简单地将绝缘视为一个孤立的性能指标,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电气系统的动态运行环境中去考量。书中的“原则”部分,为我们理解绝缘配合的精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协调性原则”让我深刻理解到,并非所有的绝缘件都需要达到最高的绝缘等级,而是需要根据它们在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承受的电压类型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来合理地分配绝缘水平,从而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书中还详细阐述了“标准化原则”,这对于推动行业发展、实现产品互换性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记得书中在讲解“标准化原则”时,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统一绝缘子接口尺寸、标准化爬电距离等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维护难度。而“规则”部分,则将这些原则具体化为一系列可执行的设计指南和计算方法。例如,在进行高压变压器的绝缘设计时,书中提供了详细的关于冲击电压和工频电压下绝缘配合的计算步骤,以及如何考虑介电损耗、局部放电等因素对绝缘性能的影响。这种深入到具体工程实践的讲解,让我在面对复杂的高压设备设计时,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不仅是技术的指导,更是一种工程思维的启迪,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全面、更科学的视角来解决问题。
评分这本《GB 311.1-2012 绝缘配合 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是一本绝对称得上是电气工程师的案头必备,尤其对于那些在电力系统、高压电器制造、或者产品设计领域工作的同行们来说。我第一次接触到它,纯粹是因为工作中的一个项目,需要对高压设备的绝缘水平进行评估和设计。当时,我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保证电气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优化绝缘结构,从而降低成本、减小体积。这本书,就像一把金钥匙,瞬间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绝缘配合的基本定义,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将绝缘和配合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或者只关注单方面的因素。书中清晰地界定了绝缘配合所涉及的各个环节,比如绝缘介质的性能、外施电压的特性、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等。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罗列,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解“原则”和“规则”。这些原则,例如“留有足够裕度”、“经济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等等,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制定绝缘设计方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而规则部分,则将这些原则转化为了一套套可操作的流程和计算方法。我记得书中举的一个关于变压器高压套管绝缘配合的案例,详细分析了不同气候条件下,大气绝缘和固体绝缘如何协同工作,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绝缘距离来应对雷电冲击电压和工频过电压。这种贴近实际的讲解方式,让我能立刻将书本上的知识与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并且能够迅速地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去。它不只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实打实的工程指导手册,对于避免设计缺陷、提高产品可靠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我对《GB 311.1-2012 绝缘配合 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的评价,可以说是高度积极的。作为一名在电网运行维护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我深知绝缘失效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本书,为我们理解和实践绝缘配合提供了最权威、最系统化的指导。它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各种参数的表格,而是从“定义”入手,层层递进,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书中对“原则”的阐述,特别是在“安全裕度原则”方面,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要求我们满足最低的绝缘要求,而是强调了在各种可能出现的最恶劣的工况下,都必须留有足够的安全裕度,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比如暂态过电压、污秽闪络等。书中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过电压对绝缘的影响,包括操作过电压、雷电冲击过电压等等,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和设计指导。更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在“原则”的基础上,给出了非常具体的“规则”。例如,关于建筑物内部电气设备的绝缘配合,书中给出了详细的关于过电压保护的要求,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保护装置,例如压敏电阻、避雷器等,来限制过电压的幅值。这种将理论原则转化为实际操作规则的模式,对于我们这些在现场工作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我记得书中在讲解“绝缘配合的选择”时,详细比较了不同绝缘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比如,在潮湿、多污秽的环境下,如何选择具有良好憎水性和耐污闪性能的绝缘材料。这本书,无疑是每一个电力从业人员,尤其是那些从事高压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维护工作的同行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评分这本书,我必须毫不犹豫地给予极高的评价。在我接触《GB 311.1-2012 绝缘配合 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之前,我对绝缘配合的理解,可以说停留在比较表面的认知上。总觉得就是简单地把绝缘子堆起来,或者增加绝缘距离。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专业的角度来审视“绝缘配合”这个概念。书中的“定义”部分,清晰而准确地界定了绝缘配合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单个绝缘部件的性能,更是整个电气系统各绝缘部分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原则”的阐述,它们就像是我们进行绝缘设计的“哲学”。例如,“可靠性原则”让我明白了,绝缘配合的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当前的电压要求,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可靠性。书中详细分析了各种可能导致绝缘老化的因素,比如紫外线照射、温湿度变化、机械应力等等,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此外,“互补性原则”也让我认识到,不同类型的绝缘介质,例如固体绝缘、气体绝缘、液体绝缘,它们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共同承担电压负荷,从而实现最优化的绝缘设计。而“规则”部分,则将这些抽象的原则转化为了一套套具体、可执行的规范和计算方法。我记得书中在讲解关于电网中各类高压设备的绝缘配合时,详细分析了不同设备所承受的电压类型和幅值,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参数来确定合适的绝缘水平。这种由原则到规则的逻辑递进,使得本书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对于任何一个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绝缘设计和评估的专业人士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评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GB 311.1-2012 绝缘配合 第1部分:定义、原则和规则》这本书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安全、可靠、经济的电气系统绝缘体系的“百科全书”。书中的“定义”部分,就清晰地阐明了绝缘配合的根本目标,即确保电气设备在各种正常及异常运行条件下,都不会发生绝缘击穿。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直接面对高压设备安全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原则”的阐述,它们就像是指导我们进行绝缘设计航行的“灯塔”。例如,“经济性原则”让我明白,在满足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寻求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盲目地追求过高的绝缘水平。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绝缘材料的成本效益比,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结构来降低材料消耗。同时,“适应性原则”也让我认识到,绝缘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设备所处的实际环境,包括气候条件、大气污染程度、海拔高度等等。书中提供了详细的关于如何根据这些因素来调整绝缘配合的计算方法和参考数据。而“规则”部分,则将这些原则转化为了一套套可操作的标准和指南。我记得书中在讲解关于电缆绝缘配合时,详细列举了不同电压等级、不同敷设方式的电缆,其对绝缘性能的要求,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电缆附件来保证整体的绝缘水平。这种系统化的、层层深入的讲解方式,使得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在电气工程领域深耕的专业人士来说,都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宝藏。
评分送的速度很快,书的质量不错。
评分很好,挺好的,不错的 ,喜欢的
评分书是正版,一本某某断货的书居然也找到了。嘿嘿
评分质量没的说,发货速度也很快,就是书的定价太高了,砍一半还差不多。
评分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商家不守信用,订购时说明是要发票,可到货时只有发货清单,商家太差劲!
评分实用类工具书,发货很快。我很需要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