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一傢人圍著餐桌吃飯,談天說地,聊聊生活的大小事,一傢人的心就在晚餐的時候凝聚在一起。但雙薪傢庭的生活方式,使“趕、趕、趕”成瞭很多媽媽每天的生活模式,趕著叫小孩起床,送小孩上學,上班,下班,再趕著迴傢做晚餐,吃完還得收拾。讓許多媽媽對做晚餐這件事隻能停在想想的階段,每次想要做,又考慮到時間,就還是算瞭。久而久之,為瞭節約時間和方便,全
傢人幾乎都在外麵吃飯,一傢人一起圍著餐桌吃飯的幸福感也越來越少。
《這樣做菜就是快》的所有料理,都秉持著3不(采購不麻煩、處理不費事、料理不費時)、3對(挑對食材、用對方法、絕對簡單)的原則。所有菜品均經過我親自實驗證明,依照料理的時間,分為5分鍾、10分鍾以及20分鍾,再細分為蔬菜、蛋類、肉類、海鮮以及湯品,讓大傢可以依照自己的時間,自行挑選配搭成今天的餐桌菜單。當然,想要縮短料理的時間,在30分鍾內上桌吃飯,是需要一些規劃的。本書一開始的“假日準備”,就針對如何采購、保存和處理,以及將比較復雜、耗時的料理在假日就做好準備工作。把這些當做娛樂的一部分,與傢人一起完成,這樣,平日料理就可以達到時間減半、美味加倍的效果。
作者簡介
劉傢卉/Vivien,美食、料理博客、Yahoo美食達人。經營“ViVi寶貝的寶貝餐”。曾入圍2009年全球華人博客年度最佳生活情報博客。同時也是上班族媽媽,為瞭傢人的健康,拒絕三餐老在外麵吃,堅持自己做晚餐。因此,做菜永遠在跟時間挑戰,如何料理纔能快速、美味、健康三者兼顧。在博客中長期發錶“快速上手”,喜歡用好的食材,做好吃又簡單的料理。
內頁插圖
目錄
06/Part1假日準備
07/做好計劃,買菜不麻煩
08/做好分類與保存,食材處理不費事
10/一定要學會的周末料理變化升級吃一周也不膩
10/假日肉丸
11/假日肉臊
12/清燉牛肉湯
13/愛爾蘭燉牛肉
14/子薑牛腱
15/雙味肉丸燉白菜
16/蘿蔔絲鱸魚湯
17/八寶辣醬
18/迷迭香烤雞腿
19/瑞士雞翅
20/廣式臘腸雞燉芋
21/葡國雞
22/Part25分鍾快速料理
蔬菜、蛋類
23/吞舌菜
24/蒜味沙茶玉米
25/咖哩洋蔥炒蛋
25/豆腐拌四季豆
26/芹菜拌豆皮
26/醋溜土豆絲
27/蒜香西藍花
27/蝦皮柴魚圓白菜
28/奶油茭白
28/甜豆金針菇
肉類
29/黃金肉末豆腐蓋飯
29/番茄肉臊麵綫
30/銀耳炒雞片
30/和風麻醬雞絲魔芋
31/韓式泡菜炒肉
31/沙嗲羊肉
32/香根牛肉
32/菠蘿牛肉絲
33/洋蔥豬肉壽司
33/椒鹽裏脊肉
海鮮
34/百香果蝦球
35/三文魚鰐梨麵包圈
36/金槍魚通心粉
37/意式涼拌蜜瓜蝦仁
37/煙熏三文魚炒蛋
38/味噌魷魚絲
38/櫻花蝦韭菜厚蛋燒
39/奶油煎乾貝
39/檸檬拌魷魚絲
40/烤蝦沙拉
40/黃金蝦仁
41/意式番茄魚片
41/銀芽鮑魚絲
湯品
42/西湖牛肉羹
43/川丸子湯
44/番茄濃湯
45/絲瓜蛋花湯
46/酸溜魚羹
47/金針菇菠菜味噌湯
47/薑絲海帶芽小魚湯
48/Part310分鍾省時料理
蔬菜、蛋類
49/魚香豆薯
50/雪裏蕻肉絲炒毛豆
51/涼拌蔬菜通心粉
51/韭黃炒蛋
52/青菜拌豆乾
53/日式蔬菜蛋捲
54/豆酥圓白菜
55/牛奶菜花
56/皮蛋蒼蠅頭
肉類
57/香油羊肉麵綫
58/日式炒烏鼕麵
59/番茄肉臊哨子麵
60/照燒豬肉潛艇堡
61/牛肉滑蛋飯
62/豆乾牛肉絲
63/奶酪雞排沙拉
63/佃煮海帶結五花肉
64/川味魚香煎蛋
海鮮
65/西芹魚片
66/茄汁鍋巴蝦仁
67/龍井蝦仁
68/蒜泥蝦佐粄條
69/蒜泥鮮牡蠣
70/燒酒蝦
71/金沙海鮮豆腐羹
72/蒸酒蛤
73/金針菇炒蛤蜊
74/五味中捲
75/海鮮天婦羅
76/生菜蝦鬆
77/XO醬炒魚片
湯品
78/廣式莧菜肉臊羹
79/蝦泥玉米餃
80/蟹肉蔬菜羹
81/蜆蒜精力湯
82/鹹蛋卦菜湯
83/黃豆芽番茄湯
84/竹蓀鮮菇湯
85/泰式酸辣海鮮湯
86/小黃瓜滑肉湯
87/Part420分鍾澎湃料理
蔬菜、蛋類
88/傢鄉白菜
89/韓式涼拌白蘿蔔絲
90/梅乾芋頭
91/奶酪焗菠菜
92/蜂蜜烤南瓜
93/焗烤土豆盅
94/日式魔芋雜煮
95/日式高湯燉蘿蔔
96/烤西葫蘆佐春天白醬
肉類
97/壽喜鍋
98/醬燒杏鮑菇雞腿
99/豉汁蒸排骨
100/港式XO醬臘腸飯
101/烤牛肉香料麵包
102/外婆的蛋肉餅
103/椰汁咖喱牛肋條
104/泰式雞肉意大利麵
105/泰式溏心蛋烤雞沙拉
106/花雕雞鍋
107/照燒雞肉奶酪串燒
海鮮
108/清燉豆腐獅子頭
109/小黃魚南蠻漬
110/梅香海鮮藕夾
111/傢庭版豪華散壽司
112/明太子奶油焗魚片
113/焗烤白醬海鮮通心粉
114/日式蟹肉蒸蛋
115/蜂蜜芥末奶酪煎魚片
116/無派皮三文魚蘆筍鹹派
117/蒜泥鮮蝦蒸角瓜
118/海鮮土司盒
湯品
119/大黃瓜雞肉丸湯
120/外婆的撥魚兒
121/芋頭米粉湯
122/魷魚螺肉蒜
123/港式碗仔翅
124/莧菜魚片羹
125/海鮮玉米湯
126/新英格蘭蛤蜊濃湯
127/奶酪西藍花濃湯
精彩書摘
一傢人圍著餐桌吃飯,談天說地,聊聊生活的大小事,一傢人的心就在晚餐的時候凝聚在一起。但雙薪傢庭的生活方式,使“趕、趕、趕”成瞭很多媽媽每天的生活模式,趕著叫小孩起床,送小孩上學,上班,下班,再趕著迴傢做晚餐,吃完還得收拾。讓許多媽媽對做晚餐這件事隻能停在想想的階段,每次想要做,又考慮到時間,就還是算瞭。久而久之,為瞭節約時間和方便,全傢人幾乎都在外麵吃飯,一傢人一起圍著餐桌吃飯的幸福感也越來越少。2006年我剛開始寫博客,當時主要是記錄曾經做過的菜品。近幾年因為小孩大瞭,口味越來越刁,每天在外麵吃又怕營養不均衡,所以,就慢慢開始研究食材的準備以及料理的規劃。在下班前有係統地組閤,以最有效率的料理方式,迴傢後能快速地讓傢人上桌吃飯,享受一天中傢人聚在一起的小幸福。現在,料理對我來說就像是玩遊戲、做實驗一樣,成為我每天最開心的事。
《這樣做菜就是快》的所有料理,都秉持著3不(采購不麻煩、處理不費事、料理不費時)、3對(挑對食材、用對方法、絕對簡單)的原則。所有菜品均經過我親自實驗證明,依照料理的時間,分為5分鍾、10分鍾以及20分鍾,再
細分為蔬菜、蛋類、肉類、海鮮以及湯品,讓大傢可以依照自己的時間,自行挑選配搭成今天的餐桌菜單。當然,想要縮短料理的時間,在30分鍾內上桌吃飯,是需要一些規劃的。本書一開始的“假日準備”,就針對如何采購、保存和處理,以及將比較復雜、耗時的料理在假日就做好準備工作。把這些當做娛樂的一部分,與傢人一起完成,這樣,平日料理就可以達到時間減半、美味加
倍的效果。
《這樣做菜就是快》計量原則廚房裏的計量可以使用烘焙常用的量匙或量杯,也可以隨意用飯碗或量米杯作為度量的工具。本書食譜中寫的水測量,除瞭目
測之外,還可利用廚房常用的鍋碗瓢盆,先量幾次,慢慢就可以摸索到正確的量瞭。比方說,一個飯碗的水,大約是180~200毫升,那5碗水,大約就是1000毫升瞭。
本書調味料的計量如下:
1大匙=15毫升,1小匙=5毫升,1/2小匙=2.5毫升,1/4小匙=1.25毫升,少許=按個人口味添加。
現在,就跟著我們一起玩料理吧!
……
前言/序言
烹飪的藝術與科學:從基礎到創新的美食探索 書名:烹飪的藝術與科學:從基礎到創新的美食探索 作者: [此處可虛構一位美食傢或專業廚師的名字] 齣版社: [此處可虛構一傢權威的烹飪或生活方式齣版社] ISBN: [此處可虛構一串ISBN號碼] --- 內容簡介: 《烹飪的藝術與科學:從基礎到創新的美食探索》是一本深度剖析現代烹飪技藝與背後科學原理的百科全書式著作。它並非僅僅提供食譜,而是旨在構建讀者對食材、熱力學、風味化學乃至廚房美學的全麵認知,從而將日常的烹飪行為提升為一種精確而富有創造力的實踐。 本書的結構精心設計,從最基礎的食材處理和工具使用入手,逐步深入到復雜的烹飪技術和跨文化美食的解析,旨在幫助所有對烹飪充滿熱情的人,無論是初學者還是經驗豐富的主廚,都能找到提升自我的路徑。 第一部分:廚房的基石——食材的理解與預處理 本部分著重於“知其所用,方能善其所用”。我們深入探討各類主要食材的本質特性。 1. 蔬菜與水果的生命周期: 詳細解析瞭不同季節、不同産地的蔬果在營養成分、質地和風味上的細微差異。如何判斷食材的新鮮度?最佳的儲存環境是什麼?我們提供瞭精確到溫度和濕度的指南。例如,講解瞭不同酶類如何影響水果的褐變過程,以及如何通過精確的預處理(如漂燙、浸泡)來保留其天然的色澤和口感。針對根莖類、葉菜類、瓜果類,分彆給齣瞭最適閤其特性的初步處理方法,包括清洗、去皮、切配的幾何學原理,確保受熱均勻和成品美觀。 2. 肉類的剖析與熟成藝術: 肉類是烹飪中的核心挑戰。本書詳細描繪瞭牛、豬、禽類、水産的肌肉結構、結締組織分布及其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我們深入探討瞭“梅拉德反應”和“焦糖化反應”在肉類錶麵形成的棕色外殼與風味分子之間的復雜關係。書中專門開闢章節討論濕式熟成與乾式熟成(Dry-Aging)的科學差異,以及如何在傢中安全地進行初步的熟成嘗試。對於海鮮,則側重於其蛋白質的易變性,提供瞭從捕撈到上桌的最短路徑和溫度控製標準。 3. 榖物、豆類與油脂的化學特性: 榖物的澱粉糊化過程是烘焙和主食製作的關鍵。我們用圖錶展示瞭不同澱粉(如糯米澱粉、小麥澱粉)在不同水分和溫度下的吸水率和粘度變化。關於油脂,本書詳盡對比瞭飽和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和多不飽和脂肪的煙點(Smoke Point)差異,解釋瞭為什麼某些油適閤高溫煎炸,而另一些則更適閤低溫調味。 第二部分:熱力學的實踐——烹飪技術的精準控製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它將烹飪從經驗主義提升到工程學的層麵。 1. 傳熱模式的精妙運用: 係統梳理瞭三種主要的傳熱方式——傳導(Conduction)、對流(Convection)和輻射(Radiation)。針對每種技術,我們分析瞭它們在實際烹飪中的應用場景: 煎與炒(Searing & Sautéing): 如何利用高熱度瞬間形成美拉德反應而不至於內部過熟?討論瞭鍋具材料(鑄鐵、不銹鋼、不粘鍋)的導熱效率差異。 慢燉與紅燒(Braising & Stewing): 深入探討瞭在液體介質中,膠原蛋白如何緩慢轉化為明膠的過程,以及所需液體的酸堿度和鹽分對手部組織軟化的影響。 烘焙與烤製(Baking & Roasting): 重點解析瞭烤箱內部的空氣循環係統,以及如何利用“蒸汽”來優化麵包和肉類的外殼質地。 2. 現代烹飪工具的科學應用: 本章探討瞭前沿烹飪技術的科學基礎,例如: 低溫慢煮(Sous Vide): 提供瞭精確的溫度-時間矩陣,解釋瞭如何通過精確控製溫度來達到完美的熟度梯度,並防止蛋白質過度變性。 煙熏技術(Smoking): 詳細分析瞭不同木材(如山核桃木、蘋果木、橡木)燃燒時釋放的酚類化閤物和芳香族化閤物,以及這些物質如何附著在食物錶麵,形成獨特的煙熏風味。 3. 調味與風味構造的深度解析: 調味不再是“適量”,而是精確的平衡。本書引入瞭風味輪(Flavor Wheel)和Umami(鮮味)的化學基礎。我們探討瞭酸、甜、苦、鹹、鮮五大基本味覺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發酵産品(如味噌、醬油、酸菜)來構建更深層次的味覺體驗。關於香草和香料,則追溯瞭它們曆史上的用途,並根據其揮發性油的特性,指導讀者何時加入以最大限度釋放香氣。 第三部分:跨越界限——創意與美學 在掌握瞭基礎科學後,本部分鼓勵讀者進行創新。 1. 基礎醬汁的分子重構: 傳統的法式母醬(如Béchamel, Velouté, Espagnole)被視為烹飪的“骨架”。本書解析瞭製作這些醬汁時乳化劑和增稠劑的分子作用力,並展示瞭如何用非傳統材料(如蔬菜泥、豆類替代傳統麵糊)來重構這些經典醬汁,以適應現代低脂或純素飲食的需求。 2. 質地對比與口感的交響樂: 優秀的菜肴不僅要味道好,更要在口中創造驚喜。本書強調“對比”的重要性,例如:酥脆與柔嫩、冰涼與溫熱、濕潤與乾燥的並置。提供瞭提升菜肴口感層次的實用技巧,比如如何製作穩定且不易消泡的泡沫(Espuma),以及如何利用脫水技術創造齣濃縮的風味脆片。 3. 擺盤的視覺幾何學: 介紹瞭一種非裝飾性的擺盤哲學,強調“功能性美學”。從色彩理論、黃金分割在盤中的應用,到器皿選擇對食物視覺感受的影響,旨在幫助讀者將烹飪的成果轉化為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使用餐體驗從感官的愉悅延伸至視覺的享受。 《烹飪的藝術與科學:從基礎到創新的美食探索》承諾將讀者從簡單的“食譜遵循者”轉變為“廚房的創造者和解構者”,深入挖掘每一道菜肴背後隱藏的科學邏輯和無限的創意可能。這是一本值得在廚房中隨時翻閱,並能伴隨烹飪生涯不斷成長的實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