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简介[ - ] |
| 本书收录了全国180个藏书单位和80位个人所收藏的1949年以前中国抄写、刻印的蒙古文文献,分图书经卷、档案资料、金石拓片和期刊报纸4部分,共13115条,并依照国际和国家标准进行著录,还做了必要的分析、考证,全面反映了中国蒙古文古籍的实际面貌和收藏情况。其收录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是空前的。本书参照《中国图书分类法》建立了符合蒙古文古籍特点的分类体系,并进行了题名拉丁转写和题名汉译,编制了蒙古文题名、题名拉丁转写、题名汉译索引。�おぃǜ猛计�仅供参考) |
《中国古代官制史》以其详尽的史料考证和宏观的制度分析,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漫长岁月中官僚体系的演变脉络。作者从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度说起,逐步梳理了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隋唐的科举制度与三省六部制,宋朝的强干弱枝与文官政治,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内阁与六部,以及清朝的军机处与议会制度的萌芽。书中对每一朝代的官制变迁,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关注了中央官制,也兼顾了地方行政体系的构建与调整。作者善于从制度的细节中发现历史的逻辑,例如,对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解释,不仅说明了其分工与制衡,更阐述了其如何有效地保证了皇权的集中与高效运转。而对于宋朝“重文抑武”政策的解读,则深刻揭示了其背后的政治考量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影响。书中对于科举制度的论述更是精彩,从其起源、发展到其在中国社会阶层流动中的作用,以及对文化传播和人才选拔的影响,都有着深刻的见解。读完此书,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运行机制,官僚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以及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博弈,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评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是一本令人拍案叫绝的学术专著。它不仅仅是罗列历代军事著作和人物,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哲学根源、社会背景及其演变轨迹。作者以独特的哲学史观为切入点,追溯了孙子兵法“道、天、地、将、法”的军事哲学思想,探讨了其与中国古代道家、儒家思想的内在联系。从兵家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智慧,到法家的“依法治国、以法治军”的治国理政理念,再到兵家内部不同流派的争鸣,如重视“势”的孙子,强调“谋”的吴子,以及注重“奇正”的司空、张良等,书中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军事思想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科技水平紧密结合,解释了为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军事思想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仍,催生了大量实用主义的军事理论;而在大一统王朝时期,军事思想则更倾向于巩固统治、维护和平的策略。书中对《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等经典兵书的解读,不仅停留在字面意义,更挖掘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内涵,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战争的本质以及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方式,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视角。
评分这部《中华民族史纲》以宏大的视角,梳理了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不仅关注了汉族的形成与发展,更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游牧民族、西部的羌藏族系、南方的百越民族等多元文化群体的互动与融合。全书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从氏族社会的萌芽,到夏商周的早期国家雏形,再到春秋战国的分裂与统一,秦汉的帝国气象,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迁徙与融合,隋唐的开放包容,宋元的民族交织,明清的统一与巩固,直到近现代的民族觉醒与复兴,每一个时期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解读。书中对于不同民族的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宗教信仰、文化习俗都有详尽的描写,尤其是在探讨各民族如何贡献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方面,论述尤为精彩。例如,作者详细阐述了北方游牧民族在农耕文明扩张过程中的角色,既有冲突,也有交流,他们的马背上的文化、军事上的贡献,以及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影响,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南方少数民族的稻作农业、独特的语言文字、以及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渗透,也同样被细腻地描绘出来。读完此书,对于“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有了更为深刻和立体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汉族中心论,而是认识到这是一个由众多民族共同塑造、共同繁荣的伟大文明。
评分《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述要》是一部对敦煌和吐鲁番出土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的学术力作。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那些尘封千年的古老文书。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文献的发现过程和基本内容,更是对这些宝贵史料的价值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客观的梳理和评价。书中详细介绍了包括佛教经典、官府文书、私人信札、文人诗赋、民间契约、医方药方等各类文献,展示了古代西北地区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生活图景。作者对于文献内容的分析,往往能发人深省。比如,对于一些官府文书的研究,可以窥见古代的行政管理、税收制度、法律条文的执行情况;而对于私人信札和民间契约的解读,则能生动地展现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经济活动。书中对不同民族语言文献的研究,也极具价值,特别是对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等文献的解读,揭示了古代丝绸之路上民族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读此书,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见证了古代文明的辉煌与沧桑,对于理解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学术著作,它引领读者进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奇妙世界。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从先秦的文学评论萌芽,经过汉魏的“诗言志”与“文心”,到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再到唐代的诗歌理论高峰,宋代的词学批评,元明清的戏曲、小说批评,最后到近代文学批评的转型,对各个时期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重要观点和核心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书中对于文学批评的论述,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深入到对具体作品的批评实践。作者对历代文学批评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比如,对刘勰《文心雕龙》的解读,展现了其对文学体裁、创作手法、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精辟论述;对钟嵘《诗品》的评价,则揭示了其对诗歌品评的标准与艺术追求。书中对不同文学体裁的批评史研究,也极具亮点,例如,对唐诗批评的阐释,凸显了其“风骨”、“意境”、“格调”等核心范畴;对宋词批评的分析,则展现了其“婉约”、“豪放”等不同风格的评价体系。读此书,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艺术审美标准,以及他们对文学本质的不断探索与追求,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有着极大的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