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简介[ - ] |
| 本书为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之一种,主要收录了自1912——1948年间发表在各种期刊上的有关儒家、儒学与儒教的文章150多篇。其中不乏国学、哲学研究领域大家的文章,像郭沫若的“儒家八派的检讨”、林语堂的“辜鸿铭——最后一个儒家”、 任继愈的“禅学与儒学”、钱穆的“孟子和其他儒家”“总论南北朝隋唐的儒学”等几篇以及冯友兰的“儒家哲学之精神”“先秦儒家哲学述评”等等。这些文章散布在辛亥革命后到解放前的近百种期刊上,找寻起来十分困难,此次汇编,查阅了多家图书馆才搜集到现在读者看到的这上下两册。尽管还有一些有关儒家、儒学与儒教论述的文章没有找到,但本书已经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渠道,希望能够对您的学习和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最近偶然接触到这套《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虽然我不是专业学者,但作为一个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有一定兴趣的普通读者,其中的内容还是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关于儒家、儒学与儒教这几个核心概念的探讨上,本书提供的资料量和研究深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概念,而要深入到当时人们的论辩、思考和实践中去。 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看到,在民国时期,这些概念是如何被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和阐释的。有的文章侧重于对儒家经典义理的梳理和辨析,有的则关注儒家思想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影响,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儒教”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研究。这些丰富的资料,让我认识到,在民国那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儒家思想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与重塑。这种视角,对于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及它在现代社会的演变,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套关于民国时期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真的大开眼界。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很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这本书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觉得,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与民国时期大相径庭,但那些曾经深刻影响过中国社会和知识分子的思想,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这套书收录了大量民国时期的期刊文章,涵盖了从哲学、伦理到教育、社会等各个方面,内容之丰富、视角之多元,让我对那个时代儒家思想的生存状态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儒学”和“儒教”的讨论。在民国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传统的儒家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在被重新解读和改造。书中有不少文章,既有对儒家经典进行现代阐释的尝试,也有对儒家作为一种宗教性信仰体系的探讨,甚至还有一些激烈的批判和辩护。这些争论非常精彩,让我看到了知识分子们在面对西方思潮冲击时,是如何努力地为自己的文化根脉寻找出路。读着读着,我不仅回顾了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也思考了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可能扮演的角色。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在我看来,远不止于对民国时期学术史的梳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型期的深刻变革。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那些对儒家伦理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的探讨。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许多学者都在思考,如何在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同时,吸纳外来的先进思想,构建一个既符合时代发展,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书中关于“儒家”与“国家”、“儒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尤为引人深思。当传统思想遭遇现代科学与民主的冲击时,它究竟会走向消亡,还是会以新的形态获得新生?这套书收录的文章,展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如何在这场思想的洪流中 navigates(航行),有的试图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的革新,有的则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这种多元的学术声音,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思想界的活力与深度。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民国时期知识界围绕儒家思想展开的轰轰烈烈的讨论。我平时对历史文献的阅读涉猎不深,但这本书的分类编排非常清晰,使得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来阅读。我特别喜欢那些探讨儒家伦理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应用的篇章。在当下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越来越疏离,一些传统的道德规范也逐渐模糊。阅读这些民国时期的文章,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试图保留和传承那些关于仁爱、孝道、礼仪等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一些文章对于“儒家”如何从一种哲学思想演变为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儒教”的讨论,也引起了我强烈的思考。这种演变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的很多资料都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我尤其对那些从社会学、人类学角度分析“儒教”现象的文章印象深刻。这些研究不仅展现了民国时期学人的学术深度,也为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打开了新的视角。
评分最近闲来无事,翻看了这套《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主要看了关于儒家、儒学和儒教的部分。不得不说,这套书的内容之庞杂、研究之细致,足以让任何一个对中国近代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为之惊叹。我原以为民国时期的学术研究可能比较零散,但这本书的汇编性质,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学术图景。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议题上,从传统的义理阐释到对社会现实的应用,再到与西方思潮的碰撞与融合,这本书都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原始材料。 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儒教”合法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的争论。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都在思考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留文化的精华。关于儒家是否应该被视为一种宗教,或者说它能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一种类似“国家宗教”的角色,这些讨论都非常具有时代特色。书中的一些文章,对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政治环境有着深刻的洞察,让我对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彷徨与探索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