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简介[ - ] |
|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有关中国历代天灾人祸的分类统计专著,由民国时期国立暨南大学史地系教授陈高傭主编,成书于1940年。全书将秦王朝以降,直至清代2000余年间的天灾人祸,分为水灾、旱灾、内乱、外患等6部分,用中西历对照,以年表形式予以记载。书末并附有各代灾祸统计图表30余幅,及近代学者对灾害研究的论文多篇。 |
对于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生和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其内容之详尽、考证之严谨、分类之清晰,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便捷的工具。书中所呈现的丰富史料,如同一座巨大的矿藏,等待着有心人去挖掘和提炼。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并且对这些文献的真伪和可靠性都进行了审慎的评估,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更重要的是,本书的叙述风格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兼具可读性和启发性。作者在严肃的历史分析中,融入了人文关怀,使得冰冷的史实充满了温度。通过阅读此书,我不仅对中国历代的天灾人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对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何与各种挑战抗争,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精美,纸质优良,光是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仿佛承载了历史的重量。打开扉页,细致的手绘插图和古色古香的字体瞬间将人拉回那个遥远的年代。我对这本书的装帧细节尤其感到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装帧设计师显然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从封面的设计风格到内页的排版布局,无不透露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考究。我尤其喜欢书脊上的烫金工艺,在灯光下闪耀着低调而华丽的光芒,让人爱不释手。而纸张的选择也恰到好处,既有传统的古籍质感,又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即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我曾有幸翻阅过不少古籍善本,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实用性,这对于一本需要大量翻阅和研究的工具书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书中穿插的一些插图,更是精美绝伦,无论是人物画像还是器物描摹,都栩栩如生,充满了历史的韵味,为枯燥的史料增添了不少趣味性和可读性。甚至连目录页的设计,都颇具匠心,整体风格统一而又富有变化,让人在查找资料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评分初读此书,首先被其宏大的叙事格局和严谨的史料考证所震撼。作者仿佛是一位穿越时空的史学家,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将中国历代的天灾人祸娓娓道来。书中所涉及的时间跨度之广,空间范围之大,令人惊叹。从上古时期的洪水滔天,到近代的旱涝交替,再到各种人为的战乱动荡,无一不被细致地记录和分析。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灾祸发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产生的长远影响。例如,关于某次大规模的饥荒,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饥荒的起因——可能是连年的干旱,也可能是朝廷的腐败无能,还通过对史籍的细致梳理,描绘了灾荒时期百姓的惨状,以及政府采取的救济措施,甚至还探讨了此次灾荒对后来政治格局的影响。这种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书中引用的史料来源广泛,包括正史、野史、地方志、文集、碑刻等等,并且都经过了严谨的辨析和考证,使得书中的论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评分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详尽的分类统计。作者并非简单地将灾害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根据不同的类别,如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地震、海啸、瘟疫等)和人为灾害(战争、饥荒、叛乱、政治迫害等),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和统计。这种方法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某种类型灾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以及演变趋势。例如,通过对水灾数据的梳理,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在哪个朝代水灾最为频发,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哪些地理区域,以及历代政府在治理水患方面的政策演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农业发展、甚至社会结构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种统计学的方法,将宏观的历史事件与微观的数字统计相结合,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我曾尝试着去比对不同朝代的灾害数据,试图找出一些潜在的规律,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和启发。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那些触目惊心的记载所触动。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天灾和人祸面前,如同蝼蚁一般渺小。书中对旱灾的描述,字字泣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人间炼狱的图景:土地龟裂,颗粒无收,易子而食,哀鸿遍野。而对战乱的记录,更是充满了血腥与暴力,王朝的更迭,人民的苦难,历史的车轮在碾过无数生命后,才艰难地前进。这些并非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通过作者精妙的笔触,将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社会底层人民的挣扎与呐喊,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人祸”部分的论述感到沉重。那些因统治者的昏聩、贪婪、残暴而引发的动荡,那些因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冲突升级而导致的流血牺牲,都让人深刻反思历史的教训。读到这些章节,总会让人感到一种历史的宿命感,同时又对人类的渺小和脆弱产生深深的共情。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任何一本单纯的史料汇编都无法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