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罗素自传(第3卷 1944-1967)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罗素自传(第3卷 1944-196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伯特兰·罗素 著,徐奕春 译
图书标签:
  • 罗素
  • 自传
  • 哲学
  • 思想家
  • 传记
  • 名人
  • 历史
  • 西方哲学
  • 英国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81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733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罗素自传(第3卷 1944-1967)》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长篇回忆录。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罗素自传(第3卷 1944-1967)》从1944年起至1967年止。本卷记叙了罗素这段时间的生活,其中介绍了他反对核武器试验、防止核战争、解决世界争端、参加和平抵抗活动等一系列事件,体现了他的和平主义主张。本卷还描述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90岁寿庆活动的热烈场面,介绍了他发起成立基金会等有关情况。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英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同时又是著名的数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罗素的一生中,共创作了六十多部作品,其内容富含哲理,意义深刻,语言清新流畅,充满温馨和睿智。罗素因此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

目录


第一章 回到英国
第二章 在国内与海外
第三章 特拉法尔加广场
第四章 基金会
后记
索引

精彩书摘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罗素自传(第3卷 1944-1967)》: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我在提出这一建议时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并非真地指望它会被采纳。所以,过了不久,我也就把它忘了。我曾在一封私人信件中,后又在一次我不知道竟会成为报刊剖析的题材的演讲中提到过这一建议。后来,当那封信的收信人要求我同意发表这封信时,我就按照自己通常的做法,没有考虑信的内容就说,如果他想发表就发表吧。于是,他就把这封信发表了。当我发现自己原先所提的建议时,自己也大吃一惊。我也完全忘了自己曾在上述演讲中提到过这一建议。糟糕的是,在此期间,在这一无可辩驳的证据摆在我面前之前,我一直极力否认我曾经提出过这样的建议。这真是遗憾。不承认自己说过的话,那是可耻的。一个人只能为自己说过的话进行辩护,或予以收回。就这件事来说,我能够,而且的确能够,为自己说过的话进行辩护;我本应该早一些这样做,但由于我记忆的错误而没有及早这样做,我根据多年的经验太盲目地信赖自己的记忆力了。
  在此期间,我个人的思想越来越乱。我变得日益悲观,很乐意尝试人们提出的任何一种可以避免核战争的方法。我的心情,就像人们在雷暴积聚于地平线上而还没有遮住太阳时易于感觉到的那样,过分的紧张和恐惧。我觉得很难保持头脑清醒或拒绝人们提出的任何措施。我想,要不是我私生活幸福,我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有几年,我每年都应邀到位于贝尔格雷夫广场的帝国防卫学院去演讲。但在一次演讲后,人家就不再来邀请了,我在那次演讲中发表评论说,我知道他们相信,没有宗教的帮助,就不可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我读过“登山训众”,但是,使我感到惊诧的是,未能在其中找到提及氢弹的只言片语。我的听众显得很尴尬,因为他们是好基督徒,当然也是好战士。
  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觉得把基督教同战争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结合在一起,很难说是有道理的。
  1948年,西方列强力图建立一个应是世界政府之胚芽的联盟。保守党表示赞成,并希望英国成为其中一员。工党经过一番犹豫,表示反对这个方案,但允许其党员个人自由决定支持与否,只要他们认为自己的决定是恰当的即可。我参加了在海牙举行的讨论这个方案的国际代表大会,并对出席这次大会的少数几个共产党员中的某个人进行了可能多少有点过分的攻击。他曾在一次演讲中坚持认为共产党员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道德观念。此事正好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民主政府垮台之后,因此,我的发言博得与会大多数代表的完全赞同。由于受到共产党人的粗暴对待,小马萨里克愤然自杀,这一事件使我们所有参加这次大会的人全都感到很震惊,并且,我们大家几乎全都深信,与东方合作目前是不可能的。我说:“如果你能说服我,使我相信你们将自己最杰出的公民迫害至死就是一种比西方更高的道德观的体现,那么我就准备支持你,但是,在此之前,我不会做这样的事。”在我回到英国后,战争行将结束时,以及此后的一段时间,政府派我去给部队讲课。由于战争已接近尾声,部队变得比我预料的更具和平倾向。我记得,有一次,拉斯基和我一起被派去给一些航空兵讲课。拉斯基比我激进,他们全都同意他的看法。我在讲课讲到一半时,忽然发现有一半听众正蹑手蹑脚地溜出讲课大厅,我感到很纳闷,是不是我以某种比光是不够激进更激烈的方式冒犯了他们。后来,有人告诉我说,那些人是被叫去阻击德国人对英国的最后一次空袭。
  在柏林空运时期,政府派我到柏林去帮助劝说那里的人民,使他们相信,阻止俄国人想把盟军撵出柏林的企图得逞是件值得一干的事情。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能够炫耀自己是个军人。我临时被当作武装部队的一员,并且还领到一张军人通行证,这使我相当高兴。
  我对昔日的柏林非常熟悉,而此时我所看到的断壁颓垣、创痍凄景,使我感到震惊。从我自己房间的窗口望出去,几乎看不到一幢仍然直立着的房子。我弄不懂当时德国人住在什么地方。这种彻底的破坏,部分是英国人造成的,部分是俄国人造成的,而这在我看来似乎是极端错误的。想到我自己的同胞没有什么道理地把德累斯顿夷为平地,我就感到恶心。我觉得,既然德国人显然马上要投降,那也就够了;不但杀死13万5千名德国人,而且还毁掉他们所有的房屋和无数的财宝,这是野蛮的行径。
  ……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爱因斯坦传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思想的深远影响。 本传记力求以详尽的史料和生动的叙事,勾勒出这位“现代物理学之父”如何从一个特立独行的学生,成长为影响全人类世界观的科学巨擘,并深入探讨了他作为人道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所展现出的复杂性与坚定信念。 第一部分:早期探索与相对论的诞生 (1879–1915) 本部分详细记录了爱因斯坦在德国乌尔姆(Ulm)的童年生活,以及他迁居慕尼黑后,对传统教育体系产生的疏离感。我们探讨了他如何通过自学和对哲学、物理学经典(如康德、休谟的著作)的研读,培养出超越时代的思维模式。传记细致描绘了他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的学习经历,以及在学业中展现出的特立独行——他更热衷于独立思考而非服从既定教条。 重点章节描绘了他在瑞士专利局的“五年蛰伏期”。正是在这份相对清闲的工作中,爱因斯坦得以专注于他那些“思想实验”。1905年,这个被称为“奇迹年”(Annus Mirabilis)的年份,彻底改变了物理学的面貌。本书将深入解析爱因斯坦在这一年发表的四篇划时代论文: 1. 光电效应的量子解释: 首次引入光量子(光子)的概念,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并最终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 2. 布朗运动的理论解释: 为原子的存在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验证据。 3. 狭义相对论的创立: 彻底颠覆了牛顿对时间、空间和质量的绝对观念,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 $E=mc^2$。 本部分不仅阐述了这些理论的科学内涵,更重现了爱因斯坦在彼时学术圈中默默无闻的状态,以及他如何凭借卓越的洞察力,独自开辟出一条全新的物理学道路。 第二部分:广义相对论与全球声誉的建立 (1916–1932)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爱因斯坦职业生涯的巅峰——广义相对论的构建与证实。传记详细梳理了他从1907年起,历时近十年,与庞大的数学难题和深刻的哲学困境搏斗的过程。广义相对论将引力描述为时空本身的弯曲,这一革命性的观念,标志着人类理解宇宙结构方式的根本转变。 我们详细介绍了1919年亚瑟·爱丁顿爵士(Sir Arthur Eddington)领导的日食观测团如何成功证实了光线在太阳引力场中弯曲的现象,这一结果使得爱因斯坦一夜之间从科学界的重要人物跃升为全球性的文化偶像。本书考察了爱因斯坦在柏林洪堡大学担任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期间的工作,以及他与马克斯·普朗克、尼尔斯·玻尔等顶尖科学家的思想交锋,特别是关于量子力学诠释的长期争论。 此外,本卷也记录了爱因斯坦作为公众人物的形象塑造,他频繁的国际旅行、对和平主义的公开呼吁,以及他在欧洲政治动荡中日益增长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部分:流亡岁月与晚期探索 (1933–1955) 随着纳粹党在德国的崛起,犹太裔的爱因斯坦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本书详尽描述了他于1933年被迫离开德国,最终定居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的决定性时刻。传记描绘了他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过程,以及他对美国科学界和学术自由的珍视。 在普林斯顿的二十多年,爱因斯坦将余生投入到一项宏伟但最终未竟的事业——统一场论的构建。本书深入探讨了他试图将电磁力与引力统一于单一数学框架的努力,同时也客观分析了为何这一尝试在当时看来与新兴的粒子物理学和量子场论渐行渐远。 本书的末尾,我们将目光投向爱因斯坦作为政治良知的角色。我们记录了他对原子弹开发的最初支持(通过致罗斯福总统的信件),以及他在二战结束后对此事产生的深切悔恨。传记细致分析了他晚年对核裁军、世界政府以及公民自由的坚定倡导,展示了他如何运用其无与伦比的道德权威,为和平与公正发声,直至1955年他在普林斯顿逝世。 结语:遗产与反思 本书的最后部分总结了爱因斯坦对物理学、哲学乃至大众文化留下的持久遗产。它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发现的记录,更是关于一个天才如何面对时代的巨大变革,如何在科学真理与人类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的深刻剖析。通过对爱因斯坦书信、日记和访谈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呈现一个多维度的、有血有肉的科学巨人形象。

用户评价

评分

当翻开这本《罗素自传(第3卷 1944-1967)》时,我带着对这位二十世纪思想巨匠晚年生活的好奇,也怀揣着一份对历史进程的探寻。1944年,世界刚刚从二战的阴影中缓步走出,而罗素,这位年近古稀的智者,他的目光又将投向何方?这一时期,冷战的阴霾逐渐笼罩,全球政治格局发生着剧烈变化,而罗素,作为一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和社会批判者,他的声音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期待在这卷自传中,看到他如何以犀利的笔触,剖析时代脉搏,他对于核武器的恐惧,对于国际政治的忧虑,以及他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中,依然坚守着他对理性与自由的信仰。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好奇,在这段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这位以独立思考著称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是否会随着岁月的沉淀而有所转变?他对人生、爱情、社会、科学的看法,在这最后的二十多年里,是否又有了新的阐释?是更加豁达,还是更加深沉?我对其中关于他晚年与公众互动的描写也充满期待,他如何回应当时激烈的社会思潮,如何与年轻一代的思想家交流,这些都将是理解他思想遗产的重要窗口。

评分

此刻,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罗素自传(第3卷 1944-1967)》是一个充满智慧与温情的晚年肖像。1944年,世界在经历巨大的创伤后,正小心翼翼地重建,而罗素,这位享有盛誉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人生航程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我猜想,这一时期的自传,将不会仅仅是对宏大历史事件的旁观,而更多地会展现他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人思考与情感。他如何看待战后的世界格局,他对新崛起的意识形态的批判,他对社会不公的呐喊,这些无疑会是书中浓墨重彩的部分。我特别期待看到,这位以理性著称的思想家,在晚年是否会流露出更多的温情与人性关怀。他对后辈的教诲,他对家庭的眷恋,他对身边人的关爱,这些个人化的叙事,将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我希望在这书中,能够感受到他晚年的心境,是更加超然物外,还是依然对世界充满激情?他如何处理与公众的互动,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学术遗产,这些都是我非常想要了解的。

评分

当我合上(或者想象着合上)《罗素自传(第3卷 1944-1967)》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这卷自传,我预感它将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位思想巨人晚年的人生画卷。1944年的世界,正从战火中挣扎求生,而罗素,这位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闻名于世的人物,他的目光必然会穿透战乱的迷雾,探寻和平与进步的道路。我期待在这书中,看到他对人类未来的深切忧虑,以及他为实现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所付出的努力。尤其是在冷战对峙的背景下,他对于核战争的警示,对于国际关系的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我也希望在这卷自传中,能够窥探到他作为一位普通人,在晚年所经历的情感起伏与生活点滴。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如何面对衰老,与亲友的交往,这些细节,将使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更加立体和可亲。我好奇他晚年的精神状态,是否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以及他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是否有了新的领悟。

评分

对于《罗素自传(第3卷 1944-1967)》,我脑海中构筑的画面,是一个历经沧桑却依然目光如炬的老者。1944年,距离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过去了四年,世界也刚刚结束了一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我预计,这卷自传将不会回避他晚年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挑战与反思。作为一个长期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人物,他如何面对岁月的侵蚀,如何保持思想的敏锐度,这是我非常好奇的。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他对于自己一生所坚持的价值观的重申,以及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解读。特别是在冷战时期,他作为和平主义的倡导者,他的声音在当时具有何种影响力,他又是如何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与质疑。除此之外,我也希望能在这书中,发现一些关于他晚年日常生活的小插曲,比如他的阅读习惯,他的写作过程,以及他与家人朋友之间温馨的互动。这些细节,或许更能揭示这位伟大思想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也更能体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真实状态。

评分

这本书,或者说我正在想象它所承载的——那是一个关于坚持与妥协,关于智慧与困惑交织的时代。1944年到1967年,这二十余年,足以让一个人从壮年走向暮年,也足以让世界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我猜想,罗素在这段时间里,一定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在时代变幻的巨浪中,努力校准自己的航向。他曾是那个不畏强权的斗士,那么在这晚年,他是否依然保有那份勇气?我特别关注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投入。虽然自传更多地聚焦于个人经历,但我相信,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考从未停歇。他对科学的兴趣,他对数学的深刻洞察,在这段时期是否有了新的发展?他是否仍在探索新的哲学命题,或者对旧有理论进行更深入的辩证?我脑海中浮现出他坐在书桌前,面对着稿纸,一丝不苟地进行推演的画面。同时,我也好奇,作为一位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他如何处理名望与隐私之间的界限?他与家人的关系,他的晚年生活细节,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也最能展现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评分

书是正版,内容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帮长辈买的 表示很满意

评分

他的传记,让你从一个小的角度来了解这样的一个人。

评分

很不错的人物传记,值得学习

评分

商品不错,没问题,有问题就不用这个评价了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推荐。

评分

罗素的牛逼没有太多人理解的。

评分

一套书为啥要分开卖呢。价格高的离谱。没想到这么薄的书。

评分

一套书为啥要分开卖呢。价格高的离谱。没想到这么薄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