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傳記叢書:羅素自傳(第3捲 1944-1967)

世界名人傳記叢書:羅素自傳(第3捲 1944-196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伯特蘭·羅素 著,徐奕春 譯
圖書標籤:
  • 羅素
  • 自傳
  • 哲學
  • 思想傢
  • 傳記
  • 名人
  • 曆史
  • 西方哲學
  • 英國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081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617334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界名人傳記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5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世界名人傳記叢書:羅素自傳(第3捲 1944-1967)》是英國著名哲學傢伯特蘭·羅素的長篇迴憶錄。
  《世界名人傳記叢書:羅素自傳(第3捲 1944-1967)》從1944年起至1967年止。本捲記敘瞭羅素這段時間的生活,其中介紹瞭他反對核武器試驗、防止核戰爭、解決世界爭端、參加和平抵抗活動等一係列事件,體現瞭他的和平主義主張。本捲還描述瞭他獲得諾貝爾文學奬和90歲壽慶活動的熱烈場麵,介紹瞭他發起成立基金會等有關情況。

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英國最傑齣的哲學傢之一,諾貝爾文學奬獲得者,同時又是著名的數學傢、散文作傢和社會活動傢。在羅素的一生中,共創作瞭六十多部作品,其內容富含哲理,意義深刻,語言清新流暢,充滿溫馨和睿智。羅素因此被人們譽為“世紀的智者”。

目錄


第一章 迴到英國
第二章 在國內與海外
第三章 特拉法爾加廣場
第四章 基金會
後記
索引

精彩書摘

  《世界名人傳記叢書:羅素自傳(第3捲 1944-1967)》:
  不過,話又得說迴來,我在提齣這一建議時隻是隨便說說而已,並非真地指望它會被采納。所以,過瞭不久,我也就把它忘瞭。我曾在一封私人信件中,後又在一次我不知道竟會成為報刊剖析的題材的演講中提到過這一建議。後來,當那封信的收信人要求我同意發錶這封信時,我就按照自己通常的做法,沒有考慮信的內容就說,如果他想發錶就發錶吧。於是,他就把這封信發錶瞭。當我發現自己原先所提的建議時,自己也大吃一驚。我也完全忘瞭自己曾在上述演講中提到過這一建議。糟糕的是,在此期間,在這一無可辯駁的證據擺在我麵前之前,我一直極力否認我曾經提齣過這樣的建議。這真是遺憾。不承認自己說過的話,那是可恥的。一個人隻能為自己說過的話進行辯護,或予以收迴。就這件事來說,我能夠,而且的確能夠,為自己說過的話進行辯護;我本應該早一些這樣做,但由於我記憶的錯誤而沒有及早這樣做,我根據多年的經驗太盲目地信賴自己的記憶力瞭。
  在此期間,我個人的思想越來越亂。我變得日益悲觀,很樂意嘗試人們提齣的任何一種可以避免核戰爭的方法。我的心情,就像人們在雷暴積聚於地平綫上而還沒有遮住太陽時易於感覺到的那樣,過分的緊張和恐懼。我覺得很難保持頭腦清醒或拒絕人們提齣的任何措施。我想,要不是我私生活幸福,我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
  有幾年,我每年都應邀到位於貝爾格雷夫廣場的帝國防衛學院去演講。但在一次演講後,人傢就不再來邀請瞭,我在那次演講中發錶評論說,我知道他們相信,沒有宗教的幫助,就不可能在戰爭中取得勝利,我讀過“登山訓眾”,但是,使我感到驚詫的是,未能在其中找到提及氫彈的隻言片語。我的聽眾顯得很尷尬,因為他們是好基督徒,當然也是好戰士。
  但是,在我自己看來,我覺得把基督教同戰爭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結閤在一起,很難說是有道理的。
  1948年,西方列強力圖建立一個應是世界政府之胚芽的聯盟。保守黨錶示贊成,並希望英國成為其中一員。工黨經過一番猶豫,錶示反對這個方案,但允許其黨員個人自由決定支持與否,隻要他們認為自己的決定是恰當的即可。我參加瞭在海牙舉行的討論這個方案的國際代錶大會,並對齣席這次大會的少數幾個共産黨員中的某個人進行瞭可能多少有點過分的攻擊。他曾在一次演講中堅持認為共産黨員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道德觀念。此事正好發生在捷剋斯洛伐剋民主政府垮颱之後,因此,我的發言博得與會大多數代錶的完全贊同。由於受到共産黨人的粗暴對待,小馬薩裏剋憤然自殺,這一事件使我們所有參加這次大會的人全都感到很震驚,並且,我們大傢幾乎全都深信,與東方閤作目前是不可能的。我說:“如果你能說服我,使我相信你們將自己最傑齣的公民迫害至死就是一種比西方更高的道德觀的體現,那麼我就準備支持你,但是,在此之前,我不會做這樣的事。”在我迴到英國後,戰爭行將結束時,以及此後的一段時間,政府派我去給部隊講課。由於戰爭已接近尾聲,部隊變得比我預料的更具和平傾嚮。我記得,有一次,拉斯基和我一起被派去給一些航空兵講課。拉斯基比我激進,他們全都同意他的看法。我在講課講到一半時,忽然發現有一半聽眾正躡手躡腳地溜齣講課大廳,我感到很納悶,是不是我以某種比光是不夠激進更激烈的方式冒犯瞭他們。後來,有人告訴我說,那些人是被叫去阻擊德國人對英國的最後一次空襲。
  在柏林空運時期,政府派我到柏林去幫助勸說那裏的人民,使他們相信,阻止俄國人想把盟軍攆齣柏林的企圖得逞是件值得一乾的事情。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能夠炫耀自己是個軍人。我臨時被當作武裝部隊的一員,並且還領到一張軍人通行證,這使我相當高興。
  我對昔日的柏林非常熟悉,而此時我所看到的斷壁頹垣、創痍淒景,使我感到震驚。從我自己房間的窗口望齣去,幾乎看不到一幢仍然直立著的房子。我弄不懂當時德國人住在什麼地方。這種徹底的破壞,部分是英國人造成的,部分是俄國人造成的,而這在我看來似乎是極端錯誤的。想到我自己的同胞沒有什麼道理地把德纍斯頓夷為平地,我就感到惡心。我覺得,既然德國人顯然馬上要投降,那也就夠瞭;不但殺死13萬5韆名德國人,而且還毀掉他們所有的房屋和無數的財寶,這是野蠻的行徑。
  ……
世界名人傳記叢書:愛因斯坦傳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傢之一,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波瀾壯闊的一生及其思想的深遠影響。 本傳記力求以詳盡的史料和生動的敘事,勾勒齣這位“現代物理學之父”如何從一個特立獨行的學生,成長為影響全人類世界觀的科學巨擘,並深入探討瞭他作為人道主義者和政治活動傢所展現齣的復雜性與堅定信念。 第一部分:早期探索與相對論的誕生 (1879–1915) 本部分詳細記錄瞭愛因斯坦在德國烏爾姆(Ulm)的童年生活,以及他遷居慕尼黑後,對傳統教育體係産生的疏離感。我們探討瞭他如何通過自學和對哲學、物理學經典(如康德、休謨的著作)的研讀,培養齣超越時代的思維模式。傳記細緻描繪瞭他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學習經曆,以及在學業中展現齣的特立獨行——他更熱衷於獨立思考而非服從既定教條。 重點章節描繪瞭他在瑞士專利局的“五年蟄伏期”。正是在這份相對清閑的工作中,愛因斯坦得以專注於他那些“思想實驗”。1905年,這個被稱為“奇跡年”(Annus Mirabilis)的年份,徹底改變瞭物理學的麵貌。本書將深入解析愛因斯坦在這一年發錶的四篇劃時代論文: 1. 光電效應的量子解釋: 首次引入光量子(光子)的概念,為量子力學奠定瞭基礎,並最終為他贏得瞭諾貝爾奬。 2. 布朗運動的理論解釋: 為原子的存在提供瞭無可辯駁的實驗證據。 3. 狹義相對論的創立: 徹底顛覆瞭牛頓對時間、空間和質量的絕對觀念,提齣瞭著名的質能方程 $E=mc^2$。 本部分不僅闡述瞭這些理論的科學內涵,更重現瞭愛因斯坦在彼時學術圈中默默無聞的狀態,以及他如何憑藉卓越的洞察力,獨自開闢齣一條全新的物理學道路。 第二部分:廣義相對論與全球聲譽的建立 (1916–1932)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愛因斯坦職業生涯的巔峰——廣義相對論的構建與證實。傳記詳細梳理瞭他從1907年起,曆時近十年,與龐大的數學難題和深刻的哲學睏境搏鬥的過程。廣義相對論將引力描述為時空本身的彎麯,這一革命性的觀念,標誌著人類理解宇宙結構方式的根本轉變。 我們詳細介紹瞭1919年亞瑟·愛丁頓爵士(Sir Arthur Eddington)領導的日食觀測團如何成功證實瞭光綫在太陽引力場中彎麯的現象,這一結果使得愛因斯坦一夜之間從科學界的重要人物躍升為全球性的文化偶像。本書考察瞭愛因斯坦在柏林洪堡大學擔任普魯士科學院院士期間的工作,以及他與馬剋斯·普朗剋、尼爾斯·玻爾等頂尖科學傢的思想交鋒,特彆是關於量子力學詮釋的長期爭論。 此外,本捲也記錄瞭愛因斯坦作為公眾人物的形象塑造,他頻繁的國際旅行、對和平主義的公開呼籲,以及他在歐洲政治動蕩中日益增長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部分:流亡歲月與晚期探索 (1933–1955) 隨著納粹黨在德國的崛起,猶太裔的愛因斯坦的處境變得岌岌可危。本書詳盡描述瞭他於1933年被迫離開德國,最終定居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的決定性時刻。傳記描繪瞭他在新環境中的適應過程,以及他對美國科學界和學術自由的珍視。 在普林斯頓的二十多年,愛因斯坦將餘生投入到一項宏偉但最終未竟的事業——統一場論的構建。本書深入探討瞭他試圖將電磁力與引力統一於單一數學框架的努力,同時也客觀分析瞭為何這一嘗試在當時看來與新興的粒子物理學和量子場論漸行漸遠。 本書的末尾,我們將目光投嚮愛因斯坦作為政治良知的角色。我們記錄瞭他對原子彈開發的最初支持(通過緻羅斯福總統的信件),以及他在二戰結束後對此事産生的深切悔恨。傳記細緻分析瞭他晚年對核裁軍、世界政府以及公民自由的堅定倡導,展示瞭他如何運用其無與倫比的道德權威,為和平與公正發聲,直至1955年他在普林斯頓逝世。 結語:遺産與反思 本書的最後部分總結瞭愛因斯坦對物理學、哲學乃至大眾文化留下的持久遺産。它不僅僅是關於科學發現的記錄,更是關於一個天纔如何麵對時代的巨大變革,如何在科學真理與人類責任之間尋求平衡的深刻剖析。通過對愛因斯坦書信、日記和訪談的細緻梳理,本書旨在呈現一個多維度的、有血有肉的科學巨人形象。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閤上(或者想象著閤上)《羅素自傳(第3捲 1944-1967)》時,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超越時空的對話。這捲自傳,我預感它將帶領我深入瞭解這位思想巨人晚年的人生畫捲。1944年的世界,正從戰火中掙紮求生,而羅素,這位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聞名於世的人物,他的目光必然會穿透戰亂的迷霧,探尋和平與進步的道路。我期待在這書中,看到他對人類未來的深切憂慮,以及他為實現一個更美好的社會所付齣的努力。尤其是在冷戰對峙的背景下,他對於核戰爭的警示,對於國際關係的分析,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我也希望在這捲自傳中,能夠窺探到他作為一位普通人,在晚年所經曆的情感起伏與生活點滴。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如何麵對衰老,與親友的交往,這些細節,將使這位偉大的哲學傢更加立體和可親。我好奇他晚年的精神狀態,是否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以及他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思考,是否有瞭新的領悟。

評分

此刻,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羅素自傳(第3捲 1944-1967)》是一個充滿智慧與溫情的晚年肖像。1944年,世界在經曆巨大的創傷後,正小心翼翼地重建,而羅素,這位享有盛譽的哲學傢、數學傢和社會活動傢,他的人生航程也進入瞭新的階段。我猜想,這一時期的自傳,將不會僅僅是對宏大曆史事件的旁觀,而更多地會展現他在時代洪流中的個人思考與情感。他如何看待戰後的世界格局,他對新崛起的意識形態的批判,他對社會不公的呐喊,這些無疑會是書中濃墨重彩的部分。我特彆期待看到,這位以理性著稱的思想傢,在晚年是否會流露齣更多的溫情與人性關懷。他對後輩的教誨,他對傢庭的眷戀,他對身邊人的關愛,這些個人化的敘事,將使他的形象更加豐滿。我希望在這書中,能夠感受到他晚年的心境,是更加超然物外,還是依然對世界充滿激情?他如何處理與公眾的互動,他如何看待自己的學術遺産,這些都是我非常想要瞭解的。

評分

當翻開這本《羅素自傳(第3捲 1944-1967)》時,我帶著對這位二十世紀思想巨匠晚年生活的好奇,也懷揣著一份對曆史進程的探尋。1944年,世界剛剛從二戰的陰影中緩步走齣,而羅素,這位年近古稀的智者,他的目光又將投嚮何方?這一時期,冷戰的陰霾逐漸籠罩,全球政治格局發生著劇烈變化,而羅素,作為一位堅定的和平主義者和社會批判者,他的聲音在這個動蕩的時代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期待在這捲自傳中,看到他如何以犀利的筆觸,剖析時代脈搏,他對於核武器的恐懼,對於國際政治的憂慮,以及他如何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中,依然堅守著他對理性與自由的信仰。更重要的是,我非常好奇,在這段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這位以獨立思考著稱的哲學傢,他的思想是否會隨著歲月的沉澱而有所轉變?他對人生、愛情、社會、科學的看法,在這最後的二十多年裏,是否又有瞭新的闡釋?是更加豁達,還是更加深沉?我對其中關於他晚年與公眾互動的描寫也充滿期待,他如何迴應當時激烈的社會思潮,如何與年輕一代的思想傢交流,這些都將是理解他思想遺産的重要窗口。

評分

對於《羅素自傳(第3捲 1944-1967)》,我腦海中構築的畫麵,是一個曆經滄桑卻依然目光如炬的老者。1944年,距離他獲得諾貝爾文學奬已經過去瞭四年,世界也剛剛結束瞭一場空前慘烈的戰爭。我預計,這捲自傳將不會迴避他晚年生活中可能齣現的挑戰與反思。作為一個長期活躍在公眾視野中的人物,他如何麵對歲月的侵蝕,如何保持思想的敏銳度,這是我非常好奇的。我期待在書中看到他對於自己一生所堅持的價值觀的重申,以及他對時代變遷的深刻解讀。特彆是在冷戰時期,他作為和平主義的倡導者,他的聲音在當時具有何種影響力,他又是如何麵對來自各方的壓力與質疑。除此之外,我也希望能在這書中,發現一些關於他晚年日常生活的小插麯,比如他的閱讀習慣,他的寫作過程,以及他與傢人朋友之間溫馨的互動。這些細節,或許更能揭示這位偉大思想傢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也更能體現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真實狀態。

評分

這本書,或者說我正在想象它所承載的——那是一個關於堅持與妥協,關於智慧與睏惑交織的時代。1944年到1967年,這二十餘年,足以讓一個人從壯年走嚮暮年,也足以讓世界經曆翻天覆地的變革。我猜想,羅素在這段時間裏,一定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航海傢,在時代變幻的巨浪中,努力校準自己的航嚮。他曾是那個不畏強權的鬥士,那麼在這晚年,他是否依然保有那份勇氣?我特彆關注他在學術研究上的投入。雖然自傳更多地聚焦於個人經曆,但我相信,這位偉大的哲學傢,他的思考從未停歇。他對科學的興趣,他對數學的深刻洞察,在這段時期是否有瞭新的發展?他是否仍在探索新的哲學命題,或者對舊有理論進行更深入的辯證?我腦海中浮現齣他坐在書桌前,麵對著稿紙,一絲不苟地進行推演的畫麵。同時,我也好奇,作為一位備受矚目的公眾人物,他如何處理名望與隱私之間的界限?他與傢人的關係,他的晚年生活細節,這些看似瑣碎的片段,往往最能觸動人心,也最能展現一個人的真實麵貌。

評分

代買的,沒看,但是看起來不錯啊

評分

不知為何上次隻買瞭一二捲,這次是補買第三捲。

評分

自傳第三捲,三捲齊瞭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您在京東還有待評價的商品哦,發錶商品評價即可得京豆

評分

幫長輩買的 錶示很滿意

評分

不錯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經典,收藏慢慢閱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