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哲学史方法论”是武汉大学哲学系三十年来的传统课程,由武汉大学哲学系的老前辈萧萐父、陈修斋、杨祖陶等人创立。该课程的学术信念是,按照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把哲学史和哲学看作是一致的(即历史和逻辑一致),在哲学史中寻求哲学规律,在哲学中奠定哲学史的根基。本书是在邓晓芒先生主讲本课程的录音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原来的课程是十六讲,但由于篇幅、录音设备及其他的原因,此处有两讲内容未能收入,故成“十四讲”。在本课程中,邓晓芒先生对苏格拉底和孔子的言说方式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苏格拉底以追问的方式进行学理式的辩论,而孔子以圣人的姿态用情感的方式进行辩论,并且这两种方式决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的观点。作者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偏向的检讨,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十大文化错位的阐述,其中贯穿了中西比较的方法。
作者简介
邓晓芒,2009年12月起,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此前曾长期任教于武汉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是西学东渐一百多年以来,直接从德文全译康德“三大批判”的国内第一人。邓晓芒先生用自己的思考、讲坛和著作,深度介入当代中国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在思想界独树一帜。
目录
第一讲绪论
第二讲哲学史方法论新探
第三讲论历史感——现代解释学的启示
第四讲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
第五讲中西辩证法的生存论差异
第六讲辩证逻辑的本质
第七讲关于道家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第八讲西方哲学史中的实体主文和非实体主文
第九讲胡塞尔现象学导引
第十讲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第十一讲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吉说方式比较
第十二讲让哲学说汉语——从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译说起
第十三讲对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实用主文偏向的检讨
第十四讲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的十大文化错位
后记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历史的眼光是直线的,它是对历史的复杂和曲折的超越和忽略。我站得高,底下那些弯弯曲曲的东西我就可以忽略了,大方向我就可以把握到了。就像我们在农村插秧的时候,老是插不直。生产队长就说,你不要老是想着直,这一根跟那一根,然后第三根,都要想成一条线那么直;相反,你插第一根以后,第二根要往左边偏一点,第三根再往右边偏一点,然后再左左右右不断地摇摆,中间的大方向就把握住了,你就可以插得笔直笔直的。所以农民有他这个经验,是经验之谈,当然不是方法论。我说队长你又没有打线,你怎么能够插得笔直的,他就告诉我这个诀窍。你越想它直,它越不能直。你就是要左偏一下,右偏一下。当你左偏的时候,你心里知道这是左偏了,然后下一个你就右偏一点。这样子你才能够把握你的方向,你不要只盯着眼前。哲学史也是这样的,你知道历史往左偏了,你不要以为它的方向就是往左了,偏离了它的本来的面目了,你要预计到它将会往右。历史都是这样的,我们今天也可以体会到,它总是左一下,右一下,一下偏到这方面,走到极端又会往回走。往回走它会有个度,它这个度就看你往左偏到哪个程度,它就会往右也偏到哪个程度。大致如此。所以,你不要因为它的左左右右的摇摆而打断你的思想的进程。我们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步履艰难,步履艰难但是仍然在往前走,仍然在进步,虽然很缓慢,我们希望它走得快一点,但是它老是一会儿给人希望,一会儿给人失望。
恩格斯接着又讲:“并且写经济史又不能撇开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这就会使工作漫无止境,因为一切准备工作都还没有做。”就是说,写经济学史,你不能撇开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经济学你不能老是只盯着经济学,它还有许多其他的方面,比如说政治方面,政治和经济是分不开的,还有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国际关系,等等。你如果要跟随着这样一些具体的历史的细节去走的话,就会使你的工作漫无止境了。“一切准备工作都述没有做”,就是说,如果你以为只有把这些东西全部都掌握了才能写好经济学史,那就永远也写不好。你就陷到资料里面,总是觉得准备工作没有做好。所以,你要从这个角度来跟随历史的话,你就会发现,一切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缺乏准备,缺乏材料,缺乏第一手资料。人家给了你一套资料,你说这个资料有待于核实。那你就核实去吧。也许有很多东西永远都核实不了了。历史嘛,已经过去了。
恩格斯下面讲:“因此,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就是说,你必须超越历史,你要用自己的逻辑,用自己的判断,用自己的推理,推断历史的下一个目标在什么地方。下一个目标肯定在遥远的地方,在岸上有一个遥远的目标,你以它为准,你才能掌握历史的大方向。恩格斯又说:“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什么是逻辑的方式呢?一般就认为我进行逻辑推理,形式逻辑推理,或者是辩证逻辑推理,黑格尔就认为,只有逻辑方式,才是适合的。那么这个逻辑的方式,是不是就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或者是绝对精神的思想的进程呢?恩格斯在这里讲,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前面是讲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行,只有逻辑方式才行。但是这种逻辑方式实际上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它就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但是有个限定,就是“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是这样一种历史的研究方式。这跟前面讲的那种历史的研究方式就不一样了。
……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修订版)》一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掌握哲学史研究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它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而是引导读者认识到哲学史研究的本质在于其开放性、动态性以及对不同思想资源的整合与批判。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激发读者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并最终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论工具,进行有意义的哲学史探究。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十四讲,每一讲都聚焦于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面向。其内容涵盖了从哲学史的起源、发展脉络,到各种主要研究范式的介绍与辨析,再到具体方法论的实践指导,力求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一讲:哲学史的界定与意义 本讲首先探讨了“哲学史”这一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哲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是哲学家个人的思想,还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思想图谱?又或者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思想对话?本讲深入剖析了哲学史研究的多重维度,并强调其研究的根本意义不在于对过往思想的简单梳理和记忆,而在于通过对历史的回溯,来理解哲学思想的生成机制、演变规律,以及其与人类社会、文化、政治等现实之间的深刻联系。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哲学”本身,以及哲学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讲:哲学史研究的主要范式 哲学史研究并非铁板一块,历史上涌现出多种不同的研究范式。本讲详细梳理了这些主要的范式,例如: 文本主义/语境主义: 强调回归哲学家的原始文本,并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语境中进行理解。这种范式注重细节,力求还原哲学思想的“原貌”。 体系主义: 试图将哲学家的思想理解为一个有机统一的、内在逻辑严谨的体系,并从中揭示其核心命题和发展脉络。 问题导向: 将哲学史视为一系列核心哲学问题的历史演变,追溯不同哲学家如何回应、解决或转化这些问题。 谱系学: 关注思想的起源、传播和变异,追溯其权力关系和隐秘的历史渊源。 跨文化/比较哲学史: 打破地域和文明的界限,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寻找共性与差异,促进跨文化对话。 本讲通过对这些范式的深入解读,引导读者认识到每种范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并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灵活选择或融合不同的研究方法。 第三讲:历史考据与文本解读 哲学史研究的基础是准确的历史考据和精细的文本解读。本讲强调了掌握基本的历史学知识的重要性,包括如何辨别史料的真伪,如何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在文本解读方面,本讲深入探讨了“意义的生成”问题,指出理解哲学文本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并掌握理解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多种解读技巧。同时,也提醒读者警惕过度解读和“穿凿附会”,力求在文本的框架内进行合理的解释。 第四讲:哲学概念的辨析与演变 哲学研究的核心在于概念。哲学史研究则聚焦于哲学概念的“历史”。本讲详细阐述了如何对哲学概念进行辨析,理解其内涵、外延以及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本讲着重分析了哲学概念在历史中的演变过程,例如“自由”、“理性”、“真理”、“实体”等核心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哲学家那里所呈现出的不同含义和侧重。理解这些概念的演变,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哲学思想的动态性,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哲学所面临的挑战。 第五讲:哲学家的思想与时代精神 任何伟大的哲学思想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本讲强调了哲学思想与时代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哲学家既是时代的产儿,又可能成为时代的“反叛者”或“预言家”。本讲引导读者如何把握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例如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浪漫主义时代的个人情感、后现代时代的怀疑论等等,并分析这些时代精神如何渗透到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时代的走向。 第六讲:哲学史研究中的“经典”问题 “经典”在哲学史研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但“经典”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探讨的社会文化现象。本讲深入分析了“经典”的生成机制、权力运作以及其在哲学史研究中的作用。它不仅是研究的出发点,也可能成为一种“历史包袱”。本讲鼓励读者批判性地看待“经典”,既要重视经典文本的研究,也要敢于质疑和发掘被忽视的思想资源。 第七讲:哲学史研究中的“传承”与“创新” 哲学史的研究离不开对思想“传承”的考察,但也同样关注思想的“创新”。本讲分析了思想传承的多种方式,如继承、改造、扬弃、批判等,并探讨了创新是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对既有思想资源的重组、超越或颠覆。理解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哲学思想的生命力。 第八讲:哲学史研究中的“影响”与“接受”史 一项哲学思想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的理论深度,还在于其在历史中的“影响”和“接受”过程。本讲探讨了如何研究哲学思想的影响力,包括其在其他学科、文化领域以及社会实践中的体现。同时,也关注思想的“接受史”,即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如何解读、评价和运用某项哲学思想。理解接受史,有助于我们看到思想的多元解读可能性,以及思想在不同语境下的生命力。 第九讲:不同哲学流派的研究策略 本书的重点之一在于针对不同的哲学流派提出具体的研究策略。本讲以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大陆哲学等主要流派为例,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研究特点、难点与重点,以及适用的研究方法。例如,研究古希腊哲学可能需要更多的文本考据和对神话、政治的理解;研究分析哲学则需要扎实的逻辑学功底和对语言的精确把握。 第十讲:跨学科视角下的哲学史研究 哲学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与文学、艺术、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讲强调了采用跨学科视角进行哲学史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可以为哲学史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更丰富的解读。例如,将文学批评的方法应用于理解哲学家的论证方式,或者将社会学理论应用于分析哲学思想的社会根源。 第十一讲:哲学史研究中的比较方法 比较是理解差异、发现共性的重要手段。本讲详细阐述了哲学史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包括: 同源比较: 比较同一思想传统内部不同哲学家之间的异同。 跨源比较: 比较不同思想传统(如东西方哲学)之间的异同。 主题比较: 围绕同一哲学主题(如自由、正义)在不同思想家和时代中的呈现。 方法比较: 比较不同哲学流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本讲强调,有效的比较并非简单罗列异同,而是要深入分析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以及这些比较如何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哲学思想的本质。 第十二讲:哲学史研究中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哲学研究的灵魂,在哲学史研究中尤为重要。本讲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哲学史研究中培养和运用批判性思维,包括: 质疑预设: 不轻易接受现有的解释和定论,敢于追问其背后的预设。 辨析论证: 仔细分析哲学家的论证过程,识别其逻辑谬误和推理缺陷。 评估证据: 审视哲学论证所依据的证据,并判断其有效性。 提出替代解释: 在现有解释的基础上,提出更合理、更具说服力的替代性解释。 第十三讲:哲学史研究的实践与写作 理论方法最终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本讲聚焦于哲学史研究的实际操作,包括如何选题、搜集资料、构建论证,以及如何将研究成果以清晰、严谨的学术论文形式呈现出来。它详细介绍了学术论文的结构、写作规范,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文献综述、论证设计和结论的阐述。 第十四讲:哲学史研究的未来展望 在对前十三讲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本讲展望了哲学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它可能包括: 更多元化的研究对象: 关注被边缘化的思想家、被忽视的文化传统,以及非西方哲学的发展。 更深入的跨学科融合: 进一步深化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计算科学等新兴领域的对话。 更具活力的思想对话: 鼓励不同学术立场之间的建设性对话,促进思想的碰撞与革新。 对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持续反思: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不断发展和完善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修订版)》一书,其根本目的在于“授人以渔”。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框架,引导读者独立地去探索哲学史的广阔天地,去理解那些塑造了人类文明的思想巨人,并从中获得启迪,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自身与所处的世界。本书的修订,更是在原有基础上,吸纳了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前沿和全面的哲学史研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