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棣之殇:曹植传

棠棣之殇:曹植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泰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传记
  • 曹植
  • 三国史
  • 文学
  • 人物传记
  • 历史人物
  • 魏晋风流
  • 古典文学
  • 传记文学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78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41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3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以近乎抒情性的文笔,传写曹植的悲情性人生,把曹植看似置身富贵之家,实则处在夹缝之中的坎坷人生,表现得既真切又生动;尤其是在与父亲曹操、兄弟曹丕、曹彰、曹冲等人的相互纠葛与性格比较中,写出了曹植特有的文人禀赋与诗人性情,以及由一系列诗作所表现出来的情感郁结与精神苦闷、人性洞察与人生哲理。评论家白烨说:“在书写曹植一方面,这本传记堪称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马泰泉,男,1957年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现任总后勤部创作室副主任,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国防部长浮沉记》《铁打的营盘》《中国大地震》,长篇小说《龛镇弟兄》《己丑年祭》等十余部。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中国图书奖、人民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等。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生乎乱,长乎军
第二章 太子位,为何悬而不决
第三章 风起铜雀台
第四章 平原侯亲事
第五章 棠棣之华
第六章 祸降司马门
第七章 萧瑟秋风
第八章 悲情赋洛神
第九章 萁豆相煎
第十章 视死忽如归
第十一章 何时是归年
第十二章 魂泊思陵冢
附录一 曹植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及资料篇录

精彩书摘

  《棠棣之殇:曹植传》:
  第一章 生乎乱,长乎军
  一
  不管人们怎样哀叹“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正是人类悲剧命运的暗示”,但这婴儿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让这个饱受分娩阵痛的女人总是感到欣慰和幸福。
  这是她为曹氏家族生下的第三个儿子。
  此时本家男人曹操自陈留起兵,封东郡太守之后,正率领曹家军在山东寿张、济北、兖州等地镇压黄巾军,降其精锐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自此,曹操终于有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军队,号为“青州兵”。相继又占领了东阿、范县、鄄城等地,曹操出任兖州牧。这偌大一块地盘就成为了他的发迹地和根据地,一大批谋臣武将投奔到他麾下,一时兵多将广,威震一方。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这个史称卞氏、倡伎出身的女人怀里搂着吮乳的婴儿,嘴里哼着忧惋的曲子,在东郡治所东武阳曹宅期盼着男人的归来。
  不久前从袁绍那里前来投靠曹营的谋士荀彧,被曹操任用为司马,留守东武阳。此刻他向凯旋的曹操恭贺道:“曹公添喜啦!新生儿带来好运道,平天下者必吾主也!”
  曹操大悦。为这个儿子取名植,字子建。
  这名与字饱含深意与憧憬:种植下所有的希望,创建一个天下一统的曹魏江山。
  这一年是汉献帝初平三年(192)。
  翌年春,曹操将兖州府治所迁至鄄城,一家老小终于有了安居之所。
  然而,这是一个为死神眷顾的乱世,汉王朝气数已尽,群雄并起,天下骚乱,眼前的世界呈现出一种大裂变、大破坏、大开始的气象,所有的秩序都被打乱,所有的面具都被撕开,人性中的一切欲望都被唤醒,一切都在骚动,都在分化,都在告别,都在挣扎,生命裸露在天地之间,如蝼,如蚁,如烟,如风……这是个乱世造英雄的时代,也是曹家父子打天下的时代。曹操的功业方兴未艾,三国的大幕刚刚拉开。
  ……

前言/序言

  自序
  一个幽灵,雅号叫“绣虎”的幽灵,在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天空徘徊。三国时期被建安文坛誉为“绣虎”的曹植,其绣,谓之文采华美;其虎,谓之才气雄杰。
  我小时候就听说,这个人的故事与一首诗有关,我生长的这个地方发生的一些故事也都和这首诗有关。还是牙牙学语的孩提时,我和身边的小伙伴们就会背咏《七步诗》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这首诗早已家喻户晓,老少能详。看似童谣一样通俗简易的诗句,字里行间流淌的却是人间热血。人们为这首兄弟相煎的诗洒下太多的情感和眼泪。其影响之大,远远超出诗的本身。这首刀斧下的七步成诗,一字一句都是从他那双眼睛里碰落下来的泪、血与烈性的火,都是从他内心深处舔抚着被啮咬过的伤痕独对天空和大地的倾诉!它即是曹植生命的写照,也是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折射,更是对人类生存与毁灭的痛彻揭示。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载入史册的文化名人着实不少,但以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中的名句熟词广为流传,成为格言、成语、座右铭,常被人们景慕成典者屈指可数。譬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会想到《论语》想到孔子;譬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会想到《离骚》想到屈原;譬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会想到《史记》想到司马迁……而说起曹植,人们自然就会想到《七步诗》,想到《洛神赋》,想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白马篇》,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曹植以自己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全部心血的结晶和生命的写照告诉人们:历史可以生锈,唯有风骨长存。能把千钧历史撬动起来浸润万民心中的,只有文学的力量。
  《大清国一统志》记载:三国魏曹植墓,在淮宁①县城南三里,魏封陈思王,魏明帝钦定墓名“思陵冢”,实为思王衣冠冢。令人惊异的是,曹植墓却是四座坟冢,自城南三里槐花岗由北至南依次排列,距南关门正四里,故称“四里冢”。也许是一种巧合,“四里冢”其实是“思陵冢”的谐音。但当地人似乎并不理会魏明帝曹睿为其叔钦定的墓名,“四里冢”依旧被周边豫、鲁、皖、苏的民众一代一代高亢嘹亮地叫着流传下来。
  说来也是一种天造地设的缘分,我的出生地就在四里冢南面一个古镇,不管进城逛街还是上学,都要路过四里冢。远远望去,四座坟冢宛若矗立于平原的山丘,气象峥嵘,且总又觉得那山丘茂密的槐树丛里有一双眼睛闪烁着,无时不在注视着你,注视着这周遭的一切。即使到了十九岁那年我投笔从戎,步入军旅,这种魔幻般的感觉也如影随行。启程那天,当满载新兵的卡车驶过四里冢时,我和战友们怀着对曹植极大的崇敬,向他致注目礼,颇有几分“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感怀。
  有心想为他写点什么的念想已存心中多年,这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觉得我和他有一种不可言喻的缘分。知道或者熟悉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要了解一个死去千八百年的人,似乎并不困难,这主要是看你对他的真正了解和喜欢程度。千百年来为什么中国的老百姓这么热爱曹植,有那么多的文豪大家评说曹植,我极力想探究一下缘故。当然,像曹植这样一位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古往今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必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常人不具有的特质,让人很难定性,所以成为人们话头的范本,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来解读他,这会让人看到无数个自己想到的不同形色的曹植。但是我想,对他的人生做悖乎历史真实的臆断或一孔之见,都是徒劳无功的。自魏晋以来,有关曹植作品的学术文论繁多,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曹植的生平传记,已有晋人陈寿著《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作千余字记述,后有裴松之对本传作注引,其文字也不过万言。这似乎为后人留下太多的填补空间,曹植之所以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品评不尽的话题,多是为他卓越的才华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而津津乐道,各持己见,但对于他浸透诗行的血泪和心灵史,深究者又有多少呢?
  就说《七步诗》吧,因此诗不见魏志本传,有人疑是附会,并非曹植亲作。提出这种“疑信难决”的可信度是什么?是权威还是历史?曹植为何“维系了千载的同情”?曹丕又为何“膺受了千载的厌弃”?《七步诗》除了揭示兄弟“相煎”的悲剧之外,又告诉了人们什么?那只操纵燃萁煮豆的幕后之手究竟是谁呢?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不当皇帝,在曹植眼里曹操是怎样的一个父亲?煮酒论英雄,曹植对三分天下的见解为何直言最强者并非父王?曹操兵败赤壁为何被曹植看出端倪?他对韬光养晦的司马家族为何一直持有警惕的目光?
  曹植对曹操身边的五大谋士和五大良将各有怎样的看法?曹操让贤士邯郸淳去与曹植纵论世事,邯郸淳出来后为何连声赞叹曹植是个“天人”,向曹操建言把他当作“最可定大事者”?
  太子位之争,曹操为何长达十年未决?被古人评说“不自雕励”“任性而行”的曹植,为何令人痛惜地败给了“御之以术,矫情自饰”的曹丕?曹植与曹丕皆在“用术”而“相欺以诈”吗?曹植的用术是什么?曹丕的用术又是什么?聪明绝顶的曹冲为何会突然得一种怪病而亡?“黄须儿”曹彰又为何吃枣暴毙?
  “司马门事件”是曹植酒后闯祸,还是他对权贵的一种挑战?他真是醉了,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饮酒不节”是因为他更清醒地看透了威权下的阴谋与罪恶?
  曹植领命南中郎将兼征虏将军去援救被关羽围困的曹仁,他为何在这个生死关口偏偏喝得酩酊大醉?曹丕携甄氏为他饯行,将其灌醉是何用心?这其间的堂奥被五百年后的李白在《将进酒》里揭示得酣畅淋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对曹植的叹惋抚慰,还是对施术者的戏谑嘲讽?
  曹操弥留之际为何急召曹彰前来见他?又为何将立世子的手谕特意写给曹彰?曹彰对曹植泣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曹植为何不与曹彰联手主位,而把难得的一次大好时机拱手让出?还有明帝曹睿御驾亲征长安,忽染疾而亡,朝臣议迎曹植为帝,而曹植又为何拒不出山,把最后一次翻盘的机会断然放弃?
  以《七步诗》为标界,成为曹植人生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围观者在他七步成诗的举步间,看到的是怎样一双悲悯天下的眼睛?血与泪的凝结,情与思的辐射,酒与剑的狂放,又有谁能听懂那是他灵魂啼血的足音?
  在中国文坛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洛神赋》中的洛神是神还是人?它真是传说中曹植与甄氏最凄美的“叔嫂恋”吗?或者像有人评说的那样,是曹植“风流逸事”的真情告白?在这个“红颜祸水”的女人身上藏匿着多少曹氏父子间的爱恨情仇?她被曹丕赐死时道出了怎样的忏悔和加害曹植的奸计?随之她招致的又是怎样的凄惨命运?
  《白马篇》是曹植对功成名就不懈追逐的最后寄寓吗?但是,是历史没有让他如愿?父王曹操没有让他如愿?曹丕、曹睿父子没有让他如愿?说到底还是曹植自己没有让自己如愿?他倔强地倒下的躯体内,流淌的还是王者的血液、王者的风范、王者的期待吗?
  ……
  这一切一切,都需厘清历史的脉络,拨开重重谜团,以舍下苦力的劳作和披肝沥胆的求索,突破故纸堆和文字的局限,让人们看到一个从云里雾里走出来,走在坚实大地上的主人公。然而,面对一个沉睡千年的旷古奇才,我概不敢悖乎真实、超乎历史而夸大其说,妄加描绘,我只能沿着他走过的人生历程作一次生命轨迹的探幽,把活现于我心目中的曹植忠实地告诉人们。
  故此,诚掬著名剧作家、史学家郭启宏先生语:“借来三曹事,寓我一家言。”不吝金玉。是为序。

惊雷:帝国兴衰录 内容提要: 《惊雷:帝国兴衰录》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巨著,它聚焦于汉末三国鼎立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曹魏、蜀汉、东吴三大政权从崛起、鼎盛到最终走向衰亡的全过程。全书不仅描绘了那一代英雄人物的叱咤风云,更深入探讨了制度的演变、文化的冲突、以及历史车轮下个体命运的挣扎与抉择。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人物传记叙事,以更广阔的社会结构和思想变迁为骨架,重构三国时代的全景图。 第一卷:乱世之始——旧秩序的崩塌与新势力的萌芽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东汉末年,不再将焦点集中于某位特定的帝王或谋士,而是详尽考察了黄巾之乱如何成为压垮庞大帝国最后一根稻草的系统性因素。我们审视了豪强地主对中央权力的侵蚀,察举制度的僵化,以及儒家正统思想在面对现实残酷时的虚弱性。 重点章节将详细分析地方军阀割据的必然性。例如,董卓入洛阳并非偶然的权力篡夺,而是中央权力真空与地方军事力量成熟的必然碰撞。作者通过对《三国志》集注中地方志、碑刻等一手材料的交叉印证,力图还原一个更具颗粒感的底层社会图景。我们关注的不再仅仅是逐鹿中野的宏大战略,更是每一次土地兼并如何影响数百万百姓的生存状态,以及地方豪强如何构建起与中央对立的微观治理体系。 曹操集团的崛起,被置于一个“效率革命”的框架下进行考察。不同于将曹操简单视为“治世之能臣”,本书着重分析了他在屯田制、唯才是举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如何使其在资源匮乏的乱世中,迅速积累了超越传统士族的物质与人力基础。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曹操如何巧妙地在汉室宗亲的旗帜下,重塑军事与行政力量的结合点,为后续的统一战争奠定基础。 第二卷:鼎足之势——权力场域的重塑与意识形态的对撞 本书的第二卷是全书的核心,重点在于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 (一)曹魏的继承与异化: 这一部分深入分析了曹丕代汉的合法性危机,以及曹魏政权在继承曹操遗志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在矛盾。我们探讨了“建始”与“黄初”年间,士族门阀如何通过内朝的构建,逐渐架空皇权。重点分析了曹魏如何试图通过官方史学(如《魏志》的编撰)和文化倡导(如“建安风骨”的消散),来确立其正统性,但这种努力如何在权力斗争中被不断削弱。 (二)蜀汉的理想主义与现实困境: 蜀汉的建国过程,被视为一场深刻的“理想主义政治实验”。我们摒弃了将刘备集团简单视为“汉室忠臣”的传统叙事,转而关注其在荆州、益州两个不同文化区系中,如何平衡“兴复汉室”的意识形态诉求与“保境安民”的实际治理需求。重点剖析了诸葛亮治蜀期间,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构建一套高度集权的、以法家思想为内核的行政体系,以及这种体系对蜀地社会结构产生的长远影响。 (三)东吴的海洋性与保守性: 东吴的统治被解读为一种“海洋性文明”与内陆儒家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孙吴政权在江东地区数代经营的特点——依赖世族地主阶层、侧重水军与边防、以及相对保守的文化政策——被置于宏观对比之中。书中详尽分析了孙权如何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不同风格谋臣将相的辅佐下,成功地将长江天险转化为难以逾越的壁垒,维护了其政权的稳定。 第三卷:结构性衰亡——制度的僵化与文化的内耗 本书的后半部分,笔锋转向对三国末期结构性危机的诊断。 (一)曹魏的“士族化”陷阱: 曹魏政权最终被内部的权力斗争所吞噬,本书认为核心在于其对门阀士族的过度依赖和妥协。九品中正制的缺陷被系统性地揭示:它如何从选拔人才的工具,迅速演变为固化阶层的手段,最终导致政治精英的封闭化和创新力的衰竭。高平陵之变,不再是简单的宫廷政变,而是代表着士族对皇权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清洗。 (二)蜀汉的继承危机与内部分裂: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在“后诸葛时代”的艰难维系被详尽考察。重点关注了姜维等继任者在面对内部派系纷争、以及技术官僚体系的承载力极限时所表现出的困境。蜀汉的崩溃,被视为一场理想主义政权在长期高压运行后,因缺乏制度弹性而导致的系统性疲劳。 (三)东吴的权力继承与外部压力: 东吴的衰亡线索则集中在“二宫之争”后的政治创伤,以及其统治集团在面对北方稳定扩张时,表现出的战略短视。本书指出,孙皓时期的穷奢极欲,是建立在对地方世族利益过度让渡之上的,这使得政权在面对司马昭、司马炎的最终进攻时,缺乏足够的社会动员能力。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现代的回响 全书最后一部分,是对三国时代历史遗产的总结。它探讨了三国文化如何被后世的文学、戏曲所塑造,以及这些艺术形象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作者强调,三国时期的制度试验——无论是曹魏的屯田、蜀汉的法治,还是东吴的内陆防御体系——都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失败的范本。《惊雷:帝国兴衰录》试图证明,三国时代不仅是英雄的角斗场,更是一个古老帝国在面对结构性挑战时,不同解决方案集中爆发的实验室。 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据和开阔的宏观视野,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去浪漫化的三国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棠棣之殇:曹植传》,我首先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吸引。字里行间,仿佛能嗅到古战场上弥漫的硝烟味,感受到宫廷中暗流涌动的权谋。这本书并没有急于铺陈曹植的生平事迹,而是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细致描绘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风雨飘摇的乱世景象。这为理解曹植的人生轨迹提供了绝佳的铺垫。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年轻的贵族子弟,身处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却怀揣着报国壮志和文学梦想。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以及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显得十分到位。读来不禁让人感叹,在那样一个时代,任何个体的命运都如同一叶扁舟,随时可能被巨浪吞噬。曹植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展开,他的才华固然耀眼,但他的无奈与挣扎,也同样令人动容。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棠棣之殇:曹植传》,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悲怆感。我一直对曹植这位历史人物充满好奇,他既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文学巨星,又是政治舞台上的失意者,他的人生似乎充满了矛盾和遗憾。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挖掘他内心深处的挣扎,描绘他在才华与权势之间摇摆不定时的痛苦,以及面对家族变故和政治迫害时的绝望。我希望作者能够摆脱以往对曹植“天才”的单一解读,展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有情感的起伏,有对亲情的眷恋,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命运的无奈。这本书的“殇”字,预示着故事的走向,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也隐隐感到一丝忧伤。

评分

一看到《棠棣之殇:曹植传》的书名,我的思绪就被一下子拉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曹植,这个名字总是伴随着“才高八斗”的赞誉,以及“宫车晚出”的凄凉。我一直很好奇,一个拥有如此卓越才华的人,为何在政治舞台上却屡屡失意,甚至被兄长猜忌。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殇”字,让我预感到,它绝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文学家传记,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命运无常、人生悲歌的史诗。我期待它能深入挖掘曹植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展现他如何在乱世的夹缝中,一边维持着皇子的尊严,一边又在文学的天地里尽情挥洒才情。我想了解,他所经历的那些政治斗争、兄弟相残,对他那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造成了怎样的创伤。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一个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更加真实、更加令人扼腕叹息的曹植。

评分

《棠棣之殇:曹植传》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宿命的悲歌。在我看来,曹植的一生,便是才情与命运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搏斗。这本书所吸引我的,并非仅仅是那些关于他“七步成诗”的传奇故事,或是他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坎坷经历,而是他如何在乱世之中,用笔墨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精神家园,来对抗现实的残酷。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深入剖析了曹植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他作为一个皇子,身负家族荣耀,却又受制于兄长曹丕的猜忌;他作为一个文人,胸怀天下,却又被现实的政治洪流裹挟。我想知道,在他那些传世的诗篇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无奈。这本传记,或许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更加令人心疼的曹植。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棠棣之殇:曹植传》一出现,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命运的悲凉。曹植,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文坛的传奇与政治的无奈。我一直在想,这本传记究竟会如何去描绘他的人生?是侧重于他才情横溢,文采斐然的一面,如“七步诗”那样惊世骇俗,还是会深入挖掘他身处乱世,夹缝中求生的政治困境?书名中的“殇”字,无疑预示着一段充满遗憾和悲伤的故事,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曹植作为一个“人”的真实面貌,不仅仅是那个站在文学巅峰的天才,更是一个有着血肉之躯,会喜怒哀乐,会挣扎徘徊的凡人。我想知道,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他是如何保持自己那份傲骨与才情的?他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这本传记,或许能为我解开心中长久的疑问,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好东西 价格便宜 正版实惠 包装比较好 下次在光顾

评分

挺好,长见识了

评分

建安才子,七步诗天下闻名,详细了解一下作者

评分

书比较厚,没来得及细看。但出版社比较权威,相信书是不错的。

评分

书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好书!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值得推荐!

评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评分

不错,慢慢看

评分

建安才子,七步诗天下闻名,详细了解一下作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