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上编 文化观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
一个观念的改变:从北京市政府改变“禁放令”谈起
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保护与发展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上的发言
捡起金叶
——写在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公布之际
民歌与“民族唱法”
——在山西左权“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赛”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佛教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韩携手,共同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谈起
流布与融合
——中国大运河与非物质文化溃产
我们拥有足够的“文化自觉”吗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原生态:唤醒文化自觉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契机
古琴的人文精神
——2010年7月5日在中国音乐学院的讲演
一个音乐学家的社会责任
——2010年6月3日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讲演
找回祖先的声音
——中国民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编 学术研究
佛教音乐的华化
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
佛教与中国音乐
《金瓶梅》与佛曲
“阿央白”与佛教密宗的女性观
有关唐代“俗讲”的两份资料
智化寺音乐与中国音乐学
“京音乐”与“怯音乐”
——北京佛教音乐中的“都市派”和“农村派”
杨荫浏与中国宗教音乐
书陈寅恪《书魏书萧衍传后》之后
下编 艺术评论
写诗的人永远年轻
——《把爱连起来——鲍和平歌词集》序
舞者如歌
——资华筠与她的随笔集《学而年青》
《清刻本文焕堂指谱》序
美丽,并不等于柔弱
——《亚妮专访》序
文章千古事善哉一点心
——《中原古乐史初探》再版序
一个美丽的记忆
——澳门《杨柳青木板年画展》序
大象有声
——钱绍武雕塑中的音乐
会飞的丫头
——《乐心飞扬:母亲眼中的宋飞》代序
回归也是发展
——陈美娥与《汉唐乐府》给我们的启发
保护与发展
——陈美娥与《洛神赋》的启示
艺术长青的歌剧家王昆大姐
资华筠:从舞者到学者的升华
乡音:世上最美的音乐
——王六著《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序
从人到猿
——刘若望雕塑艺术的哲学意味
“士”的传统与“新文人画”
——读刘明康美术作品集《旧忆》
最爱女人的男人
——《十里红妆女儿梦》代序
中国音乐传承中的人与德
——一把琵琶的故事
音乐的生命之源
——与崔健对话录
昆曲等你六百年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艺术史书写范式的读者,我对本书中关于如何重构中国艺术史叙事的章节给予了高度评价。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征服者”或“被征服者”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巧妙地引入了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动性”理论,重新审视了近现代以来西方思潮涌入对本土艺术生态的影响。他强调,本土艺术家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在接收、转化、甚至反制的过程中,塑造了新的文化格局。这种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特定历史节点的复杂性。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在讨论这些宏大议题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现场感,仿佛读者亲身经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引用的那些文献片段或未曾公开的内部讨论细节,都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性,使枯燥的理论分析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当我合上书卷,久久不能平静的,是作者对于“创新与传承”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洞察。在当前这个追求“眼球经济”和“快速迭代”的文化环境中,许多声音都在鼓吹彻底的颠覆与决裂,仿佛不“新”便意味着落后。然而,这位学者却以极其审慎的笔调,阐述了真正的创新如何内生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消化。他对于传统意境的现代转化的探讨尤为精妙,他没有止步于形式上的借鉴,而是深入挖掘了古典哲学中关于“气韵生动”这类形而上的概念,并试图将其置入当代的语境中进行重新阐释。这种“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姿态,让我对当前许多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根基不稳的“现代艺术”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辨别能力。此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尺子,不是用来量化成就高低的,而是用来校准方向的,确保我们在探索未来的同时,没有遗失那条连接我们文化基因的隐形线索。
评分全书最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是作者对“艺术的社会责任与个体良知”之间张力的探讨。他将个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选择,置于一个更宏大、更永恒的道德天平上去衡量。这种超越纯粹学术技巧层面的关怀,赋予了整部作品深厚的精神底蕴。他清晰地勾勒出一条道路:艺术工作者不应只是体制的附庸或市场的工具,而必须是社会良知的守夜人。这种对“士人精神”的现代呼唤,在充斥着功利主义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或“再教育”。这本书成功地将个人化的“反省”提升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层面,它不是在总结经验,而是在播撒种子,催促每一个置身于文化创造场域的人,去认真审视自己的坐标系。
评分这部作品的出版,无疑为中国当代艺术研究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作者那种直面自我、毫不留情的剖析态度所深深吸引。他仿佛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目光审视着自己数十年来的艺术实践与理论建构。这本书并非是对既往成就的简单罗列或赞颂,而更像是一次彻底的“考古发掘”,旨在探究那些支撑起他学术大厦的基石,究竟是坚实的岩石,还是风化的沙土。特别是关于他对美学范式变迁的论述,他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那种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具体案例的细节处理,比如对某一特定时期笔墨语言的内在逻辑的抽丝剥茧,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讨论变得触手可及。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在学习和理解相关议题时是否存在着盲区或预设的偏见。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具启发性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做一个被动的接收者,更要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批判者。它提供的思考框架,远超出了对单一艺术流派或思潮的界定,而直指艺术创作本体论的核心命题。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从叙事上来看,似乎遵循了一种时间性的个人发展脉络,但实质上,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地质剖面图”。每一章节都清晰地展示了作者在不同阶段所遭遇的思想困境、理论冲突,以及最终如何通过痛苦的自我修正而抵达新的认识高度。尤其是关于他对学院派教育体制的反思那部分,观点犀利而克制,直指当前艺术教育中,过度强调技法训练而忽视主体精神塑造的弊病。我尤其欣赏他那种敢于“自揭短处”的勇气,他坦诚了自己早期在某一特定理论框架下所产生的局限性,并详述了促使他跳脱出来的契机。这种真诚的自我剖析,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与温度。它告诉我们,学术的进步从来都不是平坦的直线,而是充满了迂回、反复和顿悟的螺旋上升过程。对于年轻一代的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剂良药,它消解了对“完美学者”的迷思,展现了思想成长的真实肌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