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收藏入门百科

陶瓷收藏入门百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江波 著
图书标签:
  • 陶瓷
  • 收藏
  • 古玩
  • 艺术品
  • 鉴赏
  • 入门
  • 文化
  • 工艺
  • 陶瓷史
  • 文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26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736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5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陶瓷收藏爱好者
  以直述鉴定要点为主,文字简练,一语中的,洞穿真伪;幅细部图,纤毫毕现,值得一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白陶,汉代釉陶,唐代的“南青北白”,到宋代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元,明的青花瓷,清代古瓷都进行了全面讲述。书中具体而细微地指导藏友由一件古陶瓷的细部(选料/造型/纹饰/胎质)去鉴别瓷器之真假,评估古陶瓷之价值,力求做到使藏友读后由外行变成内行,强调实战性,指导性,工具性。全书以直述鉴定要点为主,文字简练,一语中的,洞穿真伪;一幅幅细部图,纤毫毕现。
  每类陶瓷先作总的概述,简明扼要地陈述定义,产地,流变等,建立起基本概念和框架,选择图例时,尽量突出典型性,也要兼顾年代,器型,窑口的多样性。强调实用性与唯美性的结合,注重美感与品位,以及存世量评估,收藏到真品的可能性分析等。从纷繁复杂的器物特征中打开鉴定的法门——断时代,辨真伪,评价值,为收藏,使读者真正领悟收藏,从收藏中受益。

作者简介

  姚江波,全国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获得者,副研究员,武汉大学博士学位(候选);1977年生,上海复旦大学文博系毕业,韩国大佛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开始在河南三门峡博物馆、虢国墓地工作,在工作中参与了虢国博物馆基本陈列,主持了虢国博物馆陈列文物藏品的提取、定名、测量、器物描述、研究、鉴定等工作,对虢国博物馆陈列文物进行分类、整理,并加以科学的考证,其中百余件文物,填补了西周晚期许多玉器及青铜器研究的空白,对了解西周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法礼仪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长期从事博物馆的业务和保管工作,先后整理馆藏文物数万件,完成对上级别馆藏文物的研究、修复、建档、断代、定名等工作,负责国家项目馆藏数据库建设中的数据合成及文物摄影工作,拍摄文物数万件,独立完成对三门峡市的数据库合成任务。

目录

第一章 红陶鉴定/1
第一节 胎质4
1·泥料4
2·淘洗7
3·胎色10
4·精细胎10
5·较粗胎13
6·粗胎14
7·夹砂胎15
8·薄胎15
9·略厚胎16
10·手感18
11·烧结程度18
12·气孔19
13·杂质21
14·艺术品特质22
15·规整22
第二节 完残24
1·完好24
2·残缺25
3·复原27
4·缺失28
5·土蚀29
6·磕伤30
7·失亮31
第三节 造型32
1·口部32
2·唇部34
3·沿部35
4·腹部37
5·底部38
6·足部42
第二章 彩陶鉴定/45
第一节 胎质48
1·细泥料48
2·淘洗49
3·胎色52
4·精细胎52
5·较薄胎52
6·烧结程度54
7·气孔54
8·杂质56
9·艺术品特质56
10·规整57
第二节 完残58
1·完好58
2·残缺58
3·复原59
4·缺失60
5·土蚀60
6·磕伤62
7·失亮62
第三节 造型63
1·口部63
2·唇部64
3·沿部64
4·腹部66
5·底部67
6·足部67
第四节 仰韶文化彩陶钵 68
1·造型68
2·纹饰70
3·厚薄73
4·做工74
5·完残74
6·数量74
7·渊源74
8·功能78
9·伪器78
10·复制品79
11·价值79
第三章 灰陶鉴定/83
第一节 胎质86
1·泥料86
2·淘洗87
3·粗胎87
4·夹砂胎88
5·较厚胎89
6·手感90
7·烧结程度90
8·气孔92
9·杂质92
10·规整92
第二节 完残94
1·完好94
2·残缺94
3·复原95
4·土蚀96
5·磕伤96
第三节 造型98
1·口部98
2·唇部100
3·沿部101
4·腹部102
5·底部103
6·足部104
第四章 釉陶鉴定/107
第一节 胎质111
1·原料111
2·淘洗111
3·较粗胎112
4·较厚胎113
5·手感113
6·烧结程度114
7·气孔114
8·杂质114
9·规整115
第二节 釉色116
1·黄釉 116
2·黄褐釉 117
3·棕黄釉117
4·红釉 118
5·酱釉118
6·绿釉 119
第三节 完残122
1·完好 122
2·残缺122
3·土蚀123
4·磕伤125
第四节 造型126
1·口部 126
2·唇部129
3·沿部130
4·腹部132
5·底部133
6·足部135
第五章 唐三彩/139
1·绿色148
2·黄色149
3·黄褐色151
4·黄色与绞胎151
5·蓝色152
6·组合色彩152
第六章 青瓷鉴定/157
1·胎质158
2·完残162
3·釉色166
4·釉质168
5·纹饰172
第七章 白瓷鉴定/175
1·胎质176
2·完残179
3·釉色180
4·釉质183
5·纹饰 187
第八章 青花瓷鉴定/191
1·胎质192
2·青料196
3·纹饰201
第九章 白釉画花瓷鉴定/211
1·胎质 212
2·胎色213
3·完残217
4·釉色219
5·釉质特征220
6·纹饰 223
第十章 名瓷鉴定/227
第一节 汝瓷鉴定228
1·胎质228
2·完残 229
3·釉色230
4·釉质231
5·纹饰234
第二节 官窑瓷器鉴定235
1·北宋官窑235
2·南宋官窑237
第三节 哥窑瓷器鉴定238
第四节 钧瓷鉴定248
1·胎质 248
2·完残250
3·釉色252
4·钧红釉255
5·釉质258
第五节 珍珠地划花瓷鉴定261
第六节 粉彩瓷器鉴定266
1·胎色 266
2·窑口266
3·胎质268
4·地色269
5·纹饰272
第七节 色釉瓷鉴定274
1·冬青釉274
2·孔雀绿釉275
3·矾红釉277
4·茄皮紫釉277
5·郎窑红釉278
6·豇豆红釉278
7·粉青釉279
第八节 彩瓷鉴定284
1·红绿彩284
2·釉里红284
3·青花釉里红285
4·斗彩287
5·五彩288
6·珐琅彩291
参考文献 294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为您撰写的关于一本名为《陶瓷收藏入门百科》之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涵盖广泛且引人入胜的主题,避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的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 --- 《光影流转:世界电影艺术史纲》 一部穿越百年光影,探寻视觉叙事深层脉络的权威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具体的器物或工艺,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流动的光影艺术——电影。我们致力于构建一部宏大而精微的电影艺术通史,从早期默片时代那些粗粝却充满实验精神的实验场域,一路梳理至当代数字媒介的无限可能,深入剖析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和视觉语言,是如何在全球文化版图中烙下深刻印记的。 第一部分:火花与萌芽——电影的诞生与早期探索(1895-1927) 本卷详细考察了电影技术诞生的历史背景——从化学感光到机械放映的跨越。我们不再仅仅将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视为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将其置于19世纪末科学思潮与大众娱乐需求交汇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 我们深入剖析了乔治·梅里爱如何将电影从“记录现实的工具”转变为“构建幻象的魔术箱”,探讨其在色彩、布景和早期特效方面的开创性贡献。随后,叙事电影的成熟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细致分析了D.W.格里菲斯在蒙太奇理论上的贡献与争议,揭示其如何奠定了现代电影剪辑的基本语法,并探讨了这种语法如何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绪相互作用。 此外,本部分还特别设立了“世界电影的平行线”章节,聚焦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扭曲的场景设计如何反映战后心理创伤)和苏联的先锋蒙太奇学派(如爱森斯坦对“碰撞理论”的构建及其政治意图),展现了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如何在技术初级阶段,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深刻的主题。 第二部分:声音、色彩与黄金时代(1927-1950年代初) 有声电影的出现,对电影艺术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一技术转型期的阵痛与新生。我们研究了声音如何被整合进叙事结构——它既是背景音乐的催化剂,也是角色内心世界的直接揭示。 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及其对类型片(如黑色电影、西部片、歌舞片)的规范化生产,是这一时期无法绕开的主题。我们不仅仅是罗列经典作品,而是剖析了制片厂如何如同工业流水线般,将特定的美学风格、明星机制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例如,在分析黑色电影时,我们侧重于其光影运用(低调照明、强烈的明暗对比)如何映射出社会对道德模糊性的焦虑。 同时,我们也关注了这一时期非好莱坞体系的强大发展。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如何将个体命运的悲剧性融入到对城市景观的精致描绘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兴起,则代表着对战争创伤的直接介入,强调在废墟之上对普通人生活尊严的追寻,以及对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如何重塑了“真实感”的边界。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的觉醒与电影语言的解构(1950年代中-1970年代) 二战后,社会结构的剧变催生了对传统叙事模式的反思和挑战。本卷的核心在于“现代主义电影”对既有规则的冲击。 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无疑是焦点之一。从特吕弗的作者论(Auteur Theory)到戈达尔对传统叙事时空的彻底颠覆(如跳切、直视镜头),我们分析了这些导演如何将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哲学思考直接注入电影肌理之中,将导演提升至与原著作者同等的地位。 全球范围内,电影的“作者化”趋势愈演愈烈。从日本黑泽明对莎士比亚式悲剧的东方化改编,到瑞典伯格曼对信仰、死亡与沟通障碍的内省式探索,电影不再仅仅是娱乐,而成为严肃的哲学对话载体。本书还探讨了艺术电影如何与商业片工业体系进行艰难的拉扯与融合。 第四部分:新好莱坞的诞生与全球化的视觉冲击(1970年代初-1990年代) 面对电视的挑战和观众审美的变化,美国电影工业迎来了一次“自我革命”——新好莱坞时期。本书将着重分析一群受过电影学院教育、熟悉欧洲现代主义技巧的年轻导演(如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斯科塞斯)是如何将欧洲艺术电影的叙事复杂性与好莱坞的工业制作能力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深度又极具商业吸引力的作品。 进入八十年代,视觉特效技术的飞速发展,标志着“大片时代”的来临。我们深入分析了工业光魔(ILM)等公司在光学合成、计算机图形初步应用上的突破,以及这些技术如何重塑了科幻片和奇幻片的想象空间,并对叙事节奏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我们没有忽视边缘声音的崛起。以贝拉·塔尔为代表的慢速电影运动,以及亚洲电影(特别是香港电影的动作设计美学和台湾新电影对本土历史的深刻反思)在国际影坛的影响力,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图景。 第五部分:数字时代的重构与未来展望(2000年至今) 本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数字技术对电影制作和发行的双重影响。从摄影机从胶片向数字传感器的转变,到后期制作中CGI的普及,我们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降低了创作门槛,同时也带来了关于“影像的真实性”和“艺术的纯粹性”的新一轮哲学辩论。 我们分析了流媒体平台的兴起如何改变了观众的观看习惯和电影的发行模式,探讨了“剧集化叙事”对传统电影结构的渗透。最后,本书展望了虚拟现实(VR)、沉浸式叙事以及人工智能在剧本辅助和视觉生成领域可能带来的变革,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动态且具有批判性的电影艺术生态图景。 《光影流转:世界电影艺术史纲》 旨在成为电影爱好者、艺术史学者及影视专业学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不仅记录了伟大的影像,更挖掘了潜藏在每一帧画面背后的文化、技术与思想的深层联系。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技术细节的呈现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这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陶瓷工艺的人来说都是巨大的福音。我发现它在讲解“釉下彩”和“釉上彩”的区别时,配有高清的微距照片对比,清晰地展示了钴料在不同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细微变化,这比我在网上看那些模糊的图片有效得多。更值得称赞的是,它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主要陶瓷窑口的兴衰史,从南方的龙泉窑到北方的定窑,每个窑口都有其独特的“DNA”——无论是胎土的颜色、开片的纹理还是装饰手法,都被详尽地描摹出来。这种系统化的梳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让我明白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是如何塑造出千姿百态的陶瓷艺术的。它让我认识到,每一件器物都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时间胶囊”,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对收藏这件事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评分

这部新出版的《陶瓷收藏入门百科》简直是为我这种刚踏入瓷器收藏圈的新手量身定制的宝典!我记得第一次去古董市场,面对琳琅满目的器物,完全是一头雾水,什么年代、什么窑口、真假难辨,感觉自己像个闯入者。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没有一开始就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像一个耐心又资深的行家在耳边娓娓道来。开篇就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瓷器”这个概念从陶到瓷的演变过程,让我立刻建立起了宏观的认知框架。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不同历史时期官窑和民窑的区分讲解,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不同时期釉色、胎土和款识的细微差别,特别是那些关于如何通过“看包浆”来初步判断年代的技巧,简直是实战级的干货。读完前几章,我不再是盲目地跟着感觉走了,而是有了一套初步的鉴别思路和审美标准,这对于我这种没有专业背景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瓷器世界的大门。它真正做到了“入门”二字,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积累起扎实的专业基础,大大增强了我继续探索下去的信心。

评分

对于那些对特定瓷器类型感兴趣的进阶收藏者来说,《陶瓷收藏入门百科》也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我本来对清代“粉彩”的研究比较薄弱,总觉得和“五彩”容易混淆。这本书里针对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粉彩风格的演变,做了极其细致的比较分析,特别是对不同时期花卉纹饰的布局和色彩饱和度的变化进行了量化描述,让人一目了然。它不仅停留在描述器物本身,还探讨了当时欧洲瓷器输入对中国制瓷工艺产生的反向影响,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视角非常新颖且具有启发性。我甚至发现,书中对一些常被忽略的小件器物,比如清代的“笔筒”或“水盂”的鉴赏要点也有提及,这说明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没有把目光仅仅集中在那些天价的大件上。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包罗万象”,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已经有些积累的爱好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知识点。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也十分考究,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纸张的选择很有质感,使得那些历史照片和现代拍摄的文物图能够真实地还原色彩和细节,这一点在收藏类书籍中至关重要。而且,书中在每个章节的末尾都设置了一个“收藏家自检清单”的小栏目,用非常简洁的要点总结了本章核心知识,这对于我这种需要不断回顾和巩固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神来之笔。我常常在翻阅后合上书,然后对照清单快速回忆刚才学到的内容,效率倍增。此外,书中附带的“陶瓷术语速查表”也异常实用,很多时候我一遇到不认识的词汇,翻到附录就能迅速找到解释,无需打断阅读流程去上网搜索。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将学术严谨性、实用操作性和阅读舒适度完美结合的优秀出版物,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陪伴我走在探索陶瓷艺术的漫长道路上。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种“百科全书”式的书籍都会写得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晦涩的学术名词,读起来就像啃石头。然而,《陶瓷收藏入门百科》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洒脱流畅,充满了对这门古老艺术的热爱和敬意。它在介绍景德镇明清官窑时,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器型,而是将每一件瓷器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比如永乐甜白釉那种温润如玉的质感,文字描述得简直让人心驰神往,仿佛隔着书页都能触摸到那份细腻。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收藏心态”的探讨部分,它非常深入地分析了市场中的一些常见误区和心理陷阱,告诫读者要保持理性,不要被“暴富神话”冲昏头脑。这种兼具知识性和人文关怀的写作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精神享受而非负担。它不只是教你“看”瓷器,更教你如何“懂”瓷器背后的历史沉淀和人文精神,让我意识到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