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反战长篇小说,作者约瑟夫·海勒用诙谐嘲讽的笔法,放大了一幅挺有意思的人情讽刺画。故事围绕着第二十二条军规展开,这是一条没法违背的军规,就象哲学中的悖论一样,他规定了所有的人不能离开军队,除非他得了神经病,但得了精神病的人能要求离开吗,除非他又是正常的,这是个圈套……小说产生于海勒参加二战的亲身经历,同名电影由美国著名导演迈克·尼科尔斯执导。
内容简介
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免除飞行任务,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而能提出此申请的人必然没疯,所以他必须去飞行,去送死。
在英文中,“军规”和“圈套”是同一个词。小说的主人公约塞连是二战中一名美国轰炸兵,第二十二条军规使他不得不在生死线上苟且偷生,同时他也发现原来世界到处暗藏着这种荒唐的圈套。
“第二十二条军规”早已作为常用词被收入词典。而人类世界至今无法摆脱这个圈套的困扰。
作者简介
约瑟夫·海勒,美国小说家。生于纽约州。就读于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牛津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空军服役,在意大利和法国上空执行过六十次战斗任务。他根据这段经历写成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二战后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小说出版后特别在年青一代中引起强烈震撼,被誉为现代经典名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一词亦作为“不可逾越的障碍”的同义词而被收入英语扁。海勒本人则因为这部作品被评论界称赞为“第一流的黑色幽默作家”。海勒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上也颇有建树。在赠与布兰代斯大学的手稿集中,有二十篇尚未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另有五篇非虚构作品。西蒙 & 舒斯特出版公司将海勒已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和一些被湮没之作首次在美国结集出版,取名为《得过且过》,这既是对海勒的一种纪念,也将给海勒的铁杆读者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目录
1 得克萨斯人
2 克莱文杰
3 哈弗迈耶
4 丹尼卡医生
5 一级准尉怀特·哈尔福特
6 饿鬼乔
7 麦克沃特
8 沙伊斯科普夫少尉
9 梅杰·梅杰·梅杰少校
10 温特格林
11 布莱克上尉
12 博洛尼亚
13 德·科弗利少校
14 小桑普森
15 皮尔查德和雷恩
16 露西安娜
17 浑身雪白的士兵
18 看什么都是重影的士兵
19 卡思卡特上校
20 惠特科姆下士
21 德里德尔将军
22 市长米洛
23 内特利的老头
24 米洛
25 随军牧师
26 阿费
27 达克特护士
28 多布斯
29 佩克姆
30 邓巴
31 丹尼卡夫人
32 约—约的室友
33 内特利的妓女
34 感恩节
35 勇士米洛
36 地下室
37 沙伊斯科普夫将军
38 小妹妹
39 不朽之城
40 第二十二条军规
41 斯诺登
42 约塞连
精彩书摘
《第二十二条军规》:
丹尼卡医生跟一级准尉怀特·哈尔福特合住一顶污渍斑斑的灰色帐篷,他对准尉既害怕又看不起。
“我简直能画出他的肝来。”丹尼卡医生抱怨说。
“画出我的肝来。”约塞连提议道。
“你的肝没问题。” “这说明你多么不了解情况。”约塞连虚张声势道。他告诉丹尼卡医生,他的恼人肝痛曾让达克特护士、克拉默护士和医院里所有医生着实烦恼了一阵子,因为它既不转成黄疸,也不肯消失。
丹尼卡医生不感兴趣。“你以为你才苦恼?”他问了一句,那我呢?那对新婚夫妇来我诊所那天,你要在场就好了。” “什么新婚夫妇?” “有一天来我诊所的那对新婚夫妇。我没跟你提起过吗?她真可爱。” 丹尼卡医生的诊所也很可爱。候诊室里装饰着金鱼和一套最精美的廉价家具。不管买什么,甚至那条金鱼,只要能赊账,他都是赊账购买。至于其他,他以分享诊所收益为条件,从贪心的亲戚那里换取资金。他的诊所设在斯塔腾岛一幢家庭简易住房里,离渡口仅四个街区,往北一个街区就是一家超级市场、三家美容院和两家不诚实的药店。诊所位于街角,可是没什么用。这里人口流动量很小,出于习惯,人们看病总是找熟识多年的医生。账单迅速堆积了起来,他很快就面临失去他最贵重的医疗器械的窘境:他的计算机被收回,随后是打字机。金鱼也死了。幸运的是,就在最黑暗的时候,战争爆发了。
“真是飞来鸿运,”丹尼卡医生严肃地承认道,“很快,别的医生大都去了军中服役,生意一夜间有了转机。转角的位置真的开始发挥作用了,我很快发现病人多得都忙不过来。我提高了给那两家药店的回扣。几家美容院也每周给我拉上两三例人工流产,生意好得不能再好了。可你瞧瞧后来怎么样,他们派了征兵局一个家伙来给我检查体格。我属于4-F类。我给自己做过相当全面的体格检查,发现我不适宜服兵役。你会以为我的话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对吧,因为在我们郡医疗界和本地商业改进局眼里,我是声誉良好的医生。但是不行,那没用,他们派那家伙来,只是想查证我是否确实齐髋切除了一条腿,是否确实患了无法医治的风湿性关节炎,毫无希望地卧床不起。
约塞连,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信任、精神价值日益败坏的时代。这真是太可怕了,”丹尼卡医生抗议道,情绪激动得声音都颤抖起来,“这太可怕了,就连一个持有执照的医生的话,也会被他热爱的国家所怀疑。” 丹尼卡医生被征召入伍,被运送到皮亚诺萨岛做航空军医,尽管他非常惧怕飞行。
……
前言/序言
1961年,《纽约时报》的版面有八个纵栏。那年 11月11日,即《第二十二条军规》正式出版后的第二天,书评版登出了一份不同寻常的广告,上下贯通整版,且占据五个纵栏的宽度,视觉效果十分惊人。那天的书评评介的是另一位作者的作品,跟纵横字谜和所有别的内容一起,都被排挤到报纸的边上了。广告标题是这样的:什么是圈套?顶部展示了一幅剪影式的漫画,一个穿军装的人在飞行中,表情惊恐,眼睛瞥向侧边某种没有指明的危险。
这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出版通告。交织在文字中,通告提及了二十一个具有一定公共声望的个人和团体的赞誉之词。他们大多与文学和出版界有关联,在出版前都收到了小说,并且已经作了书评或给予了赞赏性的评论。
出版后数日之内,《国家》杂志发表了纳尔逊· 阿尔格伦的书评(他也是我的著作代理人的客户,我的代理人力劝他阅读这本小说),评论《第二十二条军规》,说它“是多年来出自任何题材的最佳小说” 。芝加哥一份日报发表了斯特兹·特克尔的书评,他同样高度赞扬了它。
这部作品出版时就获得如此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的著作代理人坎迪德·多纳迪奥和编辑罗伯特 ·戈特利布的勤勉、热忱和欣赏,现在我愿借此机会把这个新版本题献给两位,他们是我的同仁和伙伴,他们的才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那天的《纽约时报》没有评介这部作品,不过《先驱论坛报》上发表了莫里斯·多比尔的书评,多比尔先生是这样说的:“一本书,一辆野蛮、感人、惊心、欢闹、狂暴、令人快活的巨型过山车。” 《先驱论坛报》的评论者来评介这部出自无名作者的战争小说,几乎完全缘于巧合。佩雷尔曼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出版了他自己的作品,他比我有名得多,又是多比尔先生一次访谈的对象。他的出版社是西蒙与舒斯特,我的也是,而且作品的责任编辑也是同一人——鲍勃·戈特利布。当多比尔问及他本人的阅读时,佩雷尔曼先生回答说,他正在非常专心地读一本小说,是他的编辑催促他读的,叫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多比尔先生后来对我坦陈,他一回到办公室就发现该书已经跟别的书堆在一起了,这些书他自认没有时间为了撰写书评而仔细研读。若非戈特利布催促,佩雷尔曼是不会读这本书的;佩雷尔曼没有读这本书,就没有多比尔的评介。
而若非多比尔,也许就没有《纽约时报》上的广告了。两周之后,可能仅仅因为多比尔先生,书评人奥维尔·普雷斯科特在《纽约时报》每日版以嘉许的口吻描述这本书,预言它将不会被能够接受它的人忘记,并称它是“一场眼花缭乱的表演,它能给多少读者带来乐趣,就会激起几乎同样多的人的愤怒”。
其余的,你可以说是历史,但那是一段容易被曲解的历史。
那时,这本小说没有得过任何文学奖,也没登过任何畅销书榜。
而且,正如普雷斯科特先生所预见的,只要有一次赞赏的报道,几乎都会出现一次负面的评论。二十五年以后回头来看这本小说,约翰·奥尔德里奇—— 我心目中几十年来最有见地、最执著的美国文学评论家——称赞了罗伯特·布鲁斯汀在《新共和》杂志上发表的极富知性的评论,说它包含了“一些实质性论点,是许多后来的批评都没能进一步深化的”,而且奥尔德里奇先生认识到,《第二十二务军规》的许多早期读者“喜欢这部书的原因,恰恰导致了别的人憎恨它”。
贬低常常是恶意的。《纽约时报》星期日版后面有一条小小的公告,小得只有那些等候它的人才看得见,其中评论者(一位小说家,碰巧也是我本人的著作代理人坎迪德的客户)认定这部“小说亟需技巧与感性”,“重复而且单调”,“欠佳”,“是一堆情绪的大杂烩”,因而算不得小说;而在尊敬的《纽约客》杂志上,评论者——一位通常撰写爵士乐评的特约撰稿人——把这本书与米切尔·古德曼一本背景相似的小说作了比较,然后判定《第二十二条军规》“ 甚至不像是写出来的;相反,它给人的印象是被呼喊到纸上去的”,“科下的只是一些冷笑话的残骸”,到头来海勒“沉迷于他自己的笑声里,终于淹没其中 ”。(我写下这些,现在就想淹没在笑声里了。) 我不记得这部小说是被收入那年《纽约时报》推荐的阅读书目圣诞节综述中的几百本书里,还是被收入次年春天挑选出的另外几百本夏季阅读书目里。
但是1962年的晚夏,雷蒙德·沃特斯在《纽约时报》星期日版的畅销书版——当时已定期刊载专栏“ 书里书外”——报道说,纽约人似乎谈论最多的书籍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那年这部小说的宣传力度也许高于任何别的书,但它仍然不为大众所知。) 过后不久,《新闻周刊》用数页的篇幅登载了一篇大意相同的报道。同年夏末,我受邀做第一次电视访谈。节目叫作“今日”,当时也就是一些杂耍表演,没什么别的。临时主持人是约翰·钱瑟勒。钱瑟勒先生先前是克里姆林宫的新闻记者,他同意接受这份工作,条件是访谈对象只能由他本人来选择。
节目之后,在演播室附近的一家酒吧里,我一杯杯喝着马提尼——一向从没这么早过;他递给我一捆私下印制的贴纸,读起来就是:约塞连活着。他向我透露说,他一直把这些贴纸偷偷裱糊在NBC大楼的走廊墙壁上和休息室里。
然后就到了9月份,平装本也出了,随之终于看到了这本书开始流行,而这似乎令出版商吃了一惊,尽管他们精心设计了宣传和发行策略。好像一度出版社的人也无法让自己完全相信这些销售数字了,而且他们总跟不上数字的增长。
平装本出版的印数以数十万计。具体讲,最初发行三十万本之后,他们又回头在9月和年底之间重印了五次,其中10月和12月各重印两次。到1963年底,这本书已经印刷了十一次。在英国,由于富有进取心的年轻编辑汤姆·马希勒的大力协助,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情况。当时那里畅销书排行榜还很新、很不成熟,但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彳艮快就出现在这些排行榜的最前头。
就我而言,《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历史始于1953 年,那年我着手写作本书。1953年。我在当时还是学院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了两年英语写作之后,受雇于纽约一家小广告公司,做广告文字撰写人。最初,我急切地想得到赞许意见,把开篇第一章寄给了几位著作代理人,他们是我在《时尚先生》和《大西洋月刊》上发表几篇短篇小说后联系上的。这几位代理人没觉得怎样,但是那儿的一位年轻助理坎迪德·多纳迪奥却很欣赏,于是她征得许可,把那一章送交几份定期发表“创作中小说”片断的出版物。
1955年,那一章刊登在平装版季刊《新世界写作 (7)》(这本刊物还收了以笔名发表的另一部创作中小说的摘录——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几位知名出版社的编辑来信表示赞赏和有兴趣,于是我受到了鼓励,继续这件工作,为此耗费的时间,现在回过头来看,要比当初预想的长上很多年。
1957年,完成大约两百七十页打字稿的时候,我受雇于《时代》杂志,白天撰写广告销售介绍,暗中则把一些想法偷偷记在纸上,用作晚上回家的小说写作。而坎迪德·多纳迪奥正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成为一位杰出的代理人,她手上的那份美国作家委托人名单特别抢眼。我们商定,不妨把这份不完整的手稿递交给若干出版社,主要是就这本我们都如此关心的小说的出版潜力征得一点实际的看法。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一位她认识的年轻新编辑引起了她的注意,她认为这位编辑会比大多数人更愿意接受新事物,他的名字是罗伯特·戈特利布。她是对的。
戈特利布忙着阅读那些打字稿的时候,我便利用慷慨的《时代》杂志给的四个星期夏日休假,开始重写。戈特利布和我见面共进午餐,主要是想了解一下我的性情,好弄清楚我作为作者,是否能合作愉快。
听他婉转地提到某些总体建议(这些建议他认为终究还是必须提出来),我随即递给他新写的文稿,并自负地回答说,这些问题我相信已经差不多都考虑到了。
他的顾虑让我感到意外。我也许会反感跟这么年轻的人合作——我想他当时二十六岁,而我已经三十四岁了。更令我大吃一惊的是,后来听他说起,他和他在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最亲密的同事尼娜·伯恩最初都被我表现出的一种怀疑态度吓住了,而我并不知道自己居然会有这种态度。从那以后我就没有怀疑过他,而且我特别不相信,戈特利布——他接着将担任诺普夫出版社的总编,然后是《纽约客》杂志的编辑 ——究竟还会害怕谁。
我至今仍极为愉快地记得,他并不找我要小说梗概,甚至从不探求他已经看到三分之一的小说将向哪里发展。我收到的合同要求,出版社支付一千五百美元预付稿酬,合同签订时支付一半——其实我并不需要这笔钱,余下部分在作品完成并交付出版时支付。
也许我是他的第一位小说作者,但不是他的第一位出版作品的作者;我还需要三年时间完成作品,其间还有别的作者带着已完成的手稿来找他。也许我还是坎迪德最早的委托人。他们都像我一样为《第二十二条军规》最终的成功欢欣鼓舞,这以后我们三人只要回忆起这段经历,一直都非常陶醉。
1962年2月28日,记者理查德·斯塔恩斯在他的报纸《纽约世界电讯报》上发表专栏文章,给予高度赞扬。文章开头是这样说的:“我认为,约塞连将活得非常长久。” 他的颂扬完全是意想不到的,因为斯塔恩斯先生是那种风格强硬的新闻记者,他惯常的活动领域在于本地政治,而大家普遍认为《纽约世界电讯报》总体上是保守的。
至今我都对斯塔恩斯先生发自内心且毫不保留的赞许心存感激,为他准确的预言而感谢他。约塞连的确活了很久了。《纽约世界电讯报》早已停刊,最初那份广告里提到的人很多已经谢世,其余的大多数年龄也很大了。
但是小说结束时约塞连是活着的。因为电影的缘故,即使是这部小说的核心读者都会有一种最终的、持久的想象:他在海上,坐在一只黄色充气救生筏里,奋力划向自由。小说中他没有走到那一步,但是他没有被抓住,也没有死。我刚刚完成续篇《终了时刻》(那个逃跑的卡通造型又出现在封套上,不过他戴着商人的帽子,拿着一根手杖),在小说结尾,他再一次仍然活着,虽然老了四十多岁,但绝对还在那里。“每个人都得死,”小说中他的医生朋友以强调的语气提醒他,“每个人!”假如我再写一部续集,到结尾他仍然会活着。
有朝一日,我必须承认,现在七十岁的约塞连也不得不死去,但那不会发生在我的手里。
约瑟夫·海勒,1994 于纽约东汉普顿
第二十二条军规 [Catch-22]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