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用冷峻的目光审视罪恶
以犀利的笔触揭露真实
游走于善与恶、虚与实之间的人性对话
林少华、鲁迅、夏目漱石等中外名家盛赞不绝
同名电影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像《鼻子》那样的作品从现在起推出二三十篇的话,他(芥川龙之介)将成为文坛无与伦比的作家。
——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
内容简介
《罗生门》共收录了七篇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作者的经典之作,情节诡秘,深刻展现了人性中欲望、良知、利益的取舍和纠缠。其中一篇《罗生门》讲述的是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家门的仆人,正徘徊于“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两难抉择时,正巧走到一个到处都堆满死尸,叫作罗生门的地方,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一些财物。结果竟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正从一个年轻女子的尸体上拔头发……《罗生门》以奇特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生的无奈、悲观与绝望。
作者简介
芥川龙之介,日本著名作家,短篇小说巨擘,有“鬼才”之称。其创作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作品多以短篇小说为主,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是日本文坛重要的奖项之一。其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河童》《鼻子》等,其中由《竹林中》改编的电影《罗生门》已成为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
目录
罗生门
竹林中
地狱变
鼻子
山药粥
河童
侏儒的话
精彩书摘
竹林中
>捕头审讯樵夫的供词
是的,这尸体正是小人发现的。今天一大早,我和往常一样到后山去砍柴,突然发现后山的竹林中躺着一具死尸。在哪儿呢?距离山科大路约四五町[町:日本长度单位,1町约109米。]远,布满竹子和灌木丛,人迹罕至。
尸体上身穿了一件浅蓝色外衣,头顶一个京城人的软纱帽,仰面朝天,虽然只中了一刀,却正中要害,旁边的叶子都被染红了。不,当时已经不流血了。伤口也好像干了,而且还有一只苍蝇无视我的脚步声死死地叮在伤口上。
没发现刀子之类的东西?没有,什么也没有。除了旁边树上耷拉着一根绳子外,再就是一把梳子。尸体边上只有这两样东西,地上的草和落叶都被踩得杂乱无章,被杀前肯定有一番惊心动魄的恶斗。什么?马?没看见马。那地方马根本插不进脚,马能走的山路还隔着一片林子呢。
>捕头审讯云游僧的供词
这位已经西去的施主,和贫僧昨天确有一面之缘。昨天——大约中午时分,在关山到山科的路上,和他同行的是一位骑马的女施主。女施主斗笠上罩着面纱,贫僧没有看清她的脸,只注意到她穿的是胡枝子花[胡枝子:又叫荻,秋之七草之一。秋之七草是日本物哀文学的表现之一。]式的衣裳。马是桃花马[桃花马:一种名马,毛色白中有红点的马。],鬃毛全被剪了,大约有四尺四寸高吧。贫僧是出家之人,对此不是十分内行。男施主——哦,配着腰刀还挂着弓箭,黑漆漆的箭壶里插了二十多支箭,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可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位施主会有如此下场。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捕头审讯捕快的供词
大人问在下抓到的这厮吗?这厮真名叫多襄丸,是个臭名昭著的江洋大盗。在下抓这厮的时候,这厮恰好从马上栽倒在粟田口石桥上,嗷嗷叫疼。时间吗?是昨晚初更[初更:旧时每夜分为五个更次,晚七时至九时为初更。]时分。以往逮这厮的时候他也是穿的这件藏蓝衣衫,手持一把镂雕大刀,正如大人所见,除了刀,他还带着弓箭。是吗?死者生前也带着同样的武器?那凶手定是多襄丸了。牛皮包弓、黑漆箭壶和十七支羽毛箭都是死者的东西吧。是的,那匹马正是被剪了鬃毛的桃花马。这厮被那畜生掀翻在地,也是报应。那匹马当时正拖着缰绳在石桥前吃草呢。
多襄丸这厮,在京城大盗中,是有名的好色之徒。去年秋天在鸟部寺的伏虎罗汉后山上就杀了一名女香客和一名小丫鬟。这次作案之后,那名骑马的女子也下落不明。今天有些失言,还请大人明察。
>捕头审讯老妪的供词
是的,被害人确是小女的丈夫。不过他不是京城人士,是若峡国府的武士,名叫金泽武弘,二十六岁,性情温和,从不惹是生非。
小女吗?小女名叫真砂,十九岁,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好胜女子。除武弘外,没有别的男人。小女面庞微黑,左眼角处有一黑痣,瓜子脸型。
武弘昨日和小女一起去若峡,怎成想飞来横祸,真是造孽呀。女婿已经死了,倒也罢了,可是女儿也下落不明,我可怎么活呀。求求你可怜可怜我这老婆子,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找到我女儿呀。这个挨千刀的多襄丸,不但杀了我女婿,还把我女儿……(痛哭失声,不能言语)
>多襄丸的供词
人是我杀的,但我没杀那女人。她的下落?我怎么知道。慢着!不管你们如何用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今天落在你们手里,我也没什么好隐瞒的。
昨天正午过后,我碰见一对夫妇。那时正巧刮风,刮开了斗笠上罩的面纱,那女人的脸蛋正巧被我看到,许是那么一眼,今后再也看不到了,我觉得她貌若天仙,就动了念头,一定要把那女人搞到手,就算杀了那男人也值。
什么?杀人对我来说易如反掌,不算什么大事。不过我用刀杀人,你们用手里的权力、金钱,甚至是阳奉阴违的几句话,就能杀人,当然不一定要见血,人虽活着,可这也是杀人呀。要说罪,到底是你们的罪大,还是我的罪大,只有老天爷知道了。(嘲讽地笑)
不用杀那男人,还能搞定那女人,自是最好。我最初也是想,尽可能不杀,再把那女人搞到手。可是在山科大路上,我不好下手,于是我就想办法把他们引到山里去。
那很容易,我假装与他们同路,说那山里有座古墓,我挖出了很多古铜镜和刀剑,偷偷地埋在了后山竹林里,如果他们有意,多少意思一下,可以便宜卖给他们。男的一听就动心了。古语云,贪心要人命呀。不一会儿,他们便跟我一起赶马上山了。
我们走到竹林前,我说宝贝就埋在竹林里,一起看看吧。男人已起贪念,表示同意,可女人不肯下马。竹林里荆棘丛生,难怪她不肯下马。这也正中我下怀,于是女人留下,我带着男人钻进了竹林。
起初林子里全是竹子,走了约半町多,看到一片稀稀拉拉的杉树林——这正是下手的好地方。我扒开竹林,故作神秘地说,宝物就埋在杉树下。他信以为真,匆忙朝杉树处行去,不久便走到几棵稀疏的竹子和杉树处。说时迟,那时快,我一下将他按倒在地。真不愧是带刀武士,他还有些蛮力,可是不留神中了我的招儿,算他倒霉。我当下把他绑到一棵杉树上。绳子吗?这是干我们这行的宝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翻墙入户,随时都拴在腰上。当然啦,以免他叫唤,我把竹叶塞进他的嘴里。
其他就好办了。搞定了男人,回去再对付那女人,我谎称她丈夫突发急病,叫她快去看看。当然啦,她也中招了。她摘下斗笠,任我牵着手,行至竹林深处。在那里,她一眼看到丈夫被我绑在杉树上——在这电光火石的一刹那,她从怀中掏出一把锃光雪亮的短刀。现在想来,我从没见过这么刚烈的女人。当时一个不留神,肚子上肯定要挨一刀。虽然我避开了这一刀,但是她不要命地一阵乱刺,难免要挂点儿彩。不过,我多襄丸也绝非浪得虚名,赤手空拳打掉了她的家伙。再怎么刚烈的女人,没了武器,也就服服帖帖的了。我终于心想事成,没杀那男人,也搞定了那女人。
没杀她丈夫——没错,我本来就没想杀人。可是,我丢下趴在地上哭哭啼啼的女人,想开溜时,不料她一把抓住我的胳膊,发疯似地缠上我,断断续续地叫道:“不是你死就是我丈夫死,你们两个必须死一个。让两个男人看我出丑,我生不如死。”最后她又气喘吁吁地说了一句:“你们两个,谁活着,我就跟谁。”我这才对她丈夫起了杀意。(阴森地亢奋不已)
听我这么一说,你们定认为我很残忍,那是因为你们没有见她的表情,尤其是没见那一瞬间,她那对撩人的双眼。我盯着她的双眼,心想,就是天打雷劈也要娶她为妻。我心里只闪了这个念头,绝非你们想象的那些下流龌龊之事。如果当时仅是图肉体的一时之快,我早就一脚踢开她,溜之大吉了。我的刀也不会沾上她丈夫的血。可是,在幽暗的竹林中,我盯着她脸的那一刹那,已经打定主意,不杀了她丈夫,绝不离开此地。
不过,即使动了杀机,我也不愿用那些下三滥的手段。我给他松绑,让他拿刀来战(杉树下的绳子,就是那时随手扔在那里的)。他面无血色,拔出长刀,怒气冲冲向我劈来。结果自不必说,在第二十三个回合,我一刀刺穿了他的前胸。第二十三个回合,请不要忘了。这一点,让我对他很是佩服,因为和我交手的,能打到二十回合的,普天之下也只有他一人了。(畅快地微笑)
男人倒下后,我提着沾满鲜血的长刀,回头去找那女人。谁知,她竟已不见踪影。能逃到哪儿呢?我在杉树林中找来找去,地上的竹叶,也没有丝毫的蛛丝马迹;竖起耳朵来听,也只听到她丈夫临死前的痛苦呻吟。
许是在我们打斗时,她偷偷地溜出竹林搬救兵去了。仔细想想,这个是性命攸关的大事,我当即捡了长刀和弓箭,又返回原来的山路。那女人的马还在那里静静地吃草。后来的事情,都不用多讲了,只是在进京之前,那把刀被我卖了。
我要招的只有这些。反正总有一天我是要被斩首示众的,尽管来好了。(态度凛然)
……
《罗生门》:一场关于真相、人性与生存的无尽追问 这座名为“罗生门”的古老城门,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也成为了无数故事的起点与终点。然而,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地理标志,更是一个象征,一个审视人性幽暗角落的镜子,一个拷问个体在极端境遇下生存本能的舞台。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并非某一本特定书籍的梗概,而是将“罗生门”这一意象,延展成一幅关于人类精神困境的宏大画卷,一曲关于真相被遮蔽、人性被扭曲的深刻悲歌。 想象一下,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火连绵,饥荒肆虐,道德的藩篱早已被现实撕裂。饥寒交迫的人们,如同被遗弃在荒野的孤魂野鬼,为了生存,可以放弃一切尊严与底线。这座巍峨的城门,高高地矗立着,仿佛一座不可逾越的屏障,隔绝了繁华都市的喧嚣,也隔绝了对过往安宁的追忆。城门之下,堆积着无数破碎的梦、被践踏的良知、以及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罗生门”的故事,并非单一视角叙事。它如同一个万花筒,每个转动都折射出不同的人生片段,每个片段都带着自身独特的色彩与棱角。我们或许会听到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武士,他试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自己的荣誉与爱情寻找到一丝慰藉,然而,他的叙述,在死亡的阴影下,是否真实?抑或是他为了减轻内心的罪恶感,而进行的自我欺骗? 再比如,那个风情万种的女人,在命运的洪流中,她如何挣扎求生?她为了保护自己,为了争取一丝渺茫的未来,她是否不得不做出违背道德的选择?她的语言,是经过精雕细琢的谎言,还是在绝望中吐露出的真实?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扑朔迷离的意味。 还有那个狡黠的强盗,他如同黑暗中的掠食者,在混乱的世道中找到了他的狩猎场。他以征服与占有为生,他的行为,是原始欲望的驱使,还是对社会秩序崩塌的本能反应?他的陈述,是否只是为了掩饰他的残暴,还是他眼中那份扭曲的“生存之道”? 甚至,连那个看似客观的旁观者,在目睹了这一切后,他的记录又有多么客观?当他亲手捡起那件象征着不幸的物品,当他触摸到那件沾染了血腥与绝望的布料,他内心深处的触动,又会如何影响他对事实的判断?他是否也会在无意识中,为自己寻找一个不那么痛苦的解读方式? “罗生门”的核心,在于“真相”的缺席,或者说,“真相”的多元化。它告诉我们,在一个信息不对称、情感交织、利益冲突的世界里,所谓的“真相”,往往是如此脆弱,如此容易被掩盖、被扭曲、被重塑。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视角、欲望、恐惧与期盼,去解读同一个事件,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真相”。而这些“真相”,如同漂浮在风中的落叶,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唯一的归宿。 在“罗生门”的世界里,人性不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概念。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明,例如在绝境中的坚韧与守望,但更多的是人性的幽暗:自私、欺骗、冷漠、以及为了生存而不惜伤害他人的残忍。这种黑暗,并非突然出现,而是潜藏在每个人心底的种子,在特定的土壤与气候下,得以疯长。 这座古老的城门,更像是一场无休止的哲学辩论。它迫使我们思考: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他最先守护的是什么?是名誉?是爱情?是亲情?还是仅仅是那一口新鲜的空气?当所有的外在束缚都被剥离,当所有的道德准则都被抛弃,人性中最本真的欲望,又会以怎样的形态呈现? “罗生门”也隐喻着个体在面对庞大、冷漠的社会机器时的无力感。当个人的命运被历史的巨轮碾过,当个人的呐喊被社会的喧嚣淹没,他所能做的,是否只有在残垣断壁下,徒劳地寻找一丝属于自己的尊严?这种无力感,如同城门上斑驳的青苔,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无奈。 我们所描述的“罗生门”,是一个永恒的意象,它存在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角落。它可能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阴谋,也可能是一场意外的事故;可能是一段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也可能是一场令人唏嘘的权力斗争。无论载体如何变化,其内核始终不变:在信息碎片化、视角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去探寻那个最接近事实的“真相”?我们又如何去辨别,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下,那个人性真实的模样? “罗生门”的故事,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也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它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追问,是对人性深渊的凝视,以及对社会真实面貌的警醒。它告诉我们,永远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一种单一的叙述,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有它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它也告诉我们,在探寻真相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认知。 这座城门,永远在那里,沉默地注视着人间百态。而那些在它之下发生的,关于生存、关于欲望、关于真相的故事,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无数的口舌重新解读、重塑,成为永恒的谜团,留待后人去不断地追寻与思索。这,便是“罗生门”所能带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