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阅读:
  Micro800系列控制器是罗克韦尔自动化全新推出的新一代微型PLC,此系列控制器具有超过21种模块化插件,控制器的点数从10点到48点不等,可以实现高度灵活的硬件配置,在提供足够的控制能力的同时满足用户的基本应用,并且便于安装和维护。该书中对Micro800系列控制器做了详细的介绍,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通过了解控制器的硬件,理解产品的优势;通过编程示例以及指令的学习,使用户熟练掌握并迅速运用该系列控制器;最后通过速度控制系统、位置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使读者能对Micro800系列控制器更加灵活的使用。
前言
第1章Micro800控制器硬件1
1.1Micro800控制器的硬件特性2
1.2Micro810控制器的I/O配置4
1.3Micro810控制器的LCD功能6
1.3.1模式转换功能6
1.3.2智能继电器功能7
1.3.3I/O状态13
1.3.4高级设置14
1.3.5保密设置16
1.4Micro820控制器的I/O配置16
1.5Micro820控制器的远程LCD模块19
1.6Micro820控制器的数据记录和配方22
1.6.1程序的存储和备份22
1.6.2数据记录和配方23
习题26
思考题27
第2章Micro830控制器硬件28
2.1Micro830控制器硬件特性29
2.2Micro830控制器的I/O配置30
2.3Micro800控制器嵌入式模块33
2.3.1模拟量输入模块34
2.3.2模拟量输出模块35
2.3.3两通道热电偶模块37
2.3.4两通道热电阻模块38
2.3.5六通道预置模拟量输入模块41
2.3.6RS��232/485隔离串口模块42
习题42
思考题43
第3章Micro850控制器硬件44
3.1Micro850控制器硬件特性45
3.2Micro850控制器的I/O配置46
3.2.1脉冲序列输出47
3.2.2高速计数器和可编程限位开关49
3.3Micro850控制器扩展模块50
3.3.1模拟量扩展I/O模块51
3.3.2热电偶与热电阻模块55
习题57
思考题57
第4章CCW编程软件的使用58
4.1编程软件的安装和卸载59
4.2RSLinx中USB通信59
4.3刷新Micro800固件60
4.4创建CCW编程软件新项目62
4.5I/O模块的组态63
4.5.1内置I/O模块的配置63
4.5.2扩展I/O模块的配置64
4.6CCW编程软件中对变频器的组态66
4.6.1RSLinx中以太网通信66
4.6.2创建PowerFlex 525变频器项目67
4.6.3变频器启动向导的使用68
4.7程序的调试和下载74
4.7.1程序的上传74
4.7.2程序的下载75
4.7.3程序的调试76
4.8程序的导出和导入78
4.8.1程序的导出78
4.8.2程序的导入79
习题80
思考题80
第5章Micro800控制器的编程指令81
5.1Micro800控制器编程语言82
5.1.1梯形图82
5.1.2功能块85
5.1.3结构文本86
5.2Micro800控制器的内存组织89
5.2.1数据文件89
5.2.2程序文件90
5.3Micro800控制器的指令集91
5.3.1梯形图指令91
5.3.2功能块指令97
5.3.3函数指令127
5.3.4运算符指令141
5.4自定义功能块145
5.4.1自定义功能块的创建145
5.4.2自定义功能块的使用149
习题151
思考题152
第6章速度控制系统153
6.1速度控制系统结构154
6.2通过RS��485的Modbus网络通信155
6.3MSG功能块的使用156
6.4PowerFlex 525的Modbus网络通信158
6.5PanelView Component应用163
6.5.1设置PanelView Component 600的IP地址163
6.5.2创建应用项目165
6.5.3创建界面167
6.6速度控制系统设计175
习题180
思考题180
第7章位置控制系统181
7.1位置控制系统结构182
7.2Kinetix 3伺服驱动器183
7.2.1Kinetix 3驱动器硬件连线183
7.2.2Kinetix 3驱动器参数配置186
7.2.3Kinetix 3驱动器的Modbus网络通信189
7.3PTO功能块194
7.3.1配置PTO通道194
7.3.2运动控制功能块197
7.3.3运动控制功能块的使用205
7.4高速计数器HSC功能块206
7.4.1HSC功能块206
7.4.2HSC状态设置211
7.4.3HSC的使用212
7.5位置控制系统设计213
7.5.1位置控制系统程序设计213
7.5.2上位机界面设计216
习题218
思考题219
第8章温度控制系统220
8.1温度控制系统结构221
8.2模拟量模块的组态222
8.2.1热电阻模块的组态222
8.2.2模拟量输出模块的组态222
8.3PID功能块224
8.3.1PID功能块参数224
8.3.2手动调节PID的参数设定226
8.3.3PID的自整定227
习题229
思考题229
第9章Micro800控制器的网络通信230
9.1Micro800控制器的网络结构231
9.2Micro850控制器之间的通信231
9.2.1创建Micro850控制器A的变量及程序232
9.2.2在Micro850控制器B中创建变量及设置234
9.2.3查看测试结果235
9.3Micro850和Logix控制器之间的通信236
9.3.1创建全局变量236
9.3.2Studio5000中的设置238
9.4Micro850控制器通过ASCII连接PC240
9.4.1ABL功能块设置240
9.4.2ACL功能块设置242
9.4.3AWA功能块设置242
9.4.4字符输入245
9.5Modbus TCP从站通信248
9.5.1Modbus TCP从站设置248
9.5.2VB编写Modbus TCP主站代码248
9.5.3Micro850控制器间通过Modbus TCP的通信255
9.6Micro850控制器的OPC通信258
9.6.1Micro850的OPC Server设置258
9.6.2OPC  Client调试设置260
习题262
思考题262
第10章PowerFlex 525变频器的以太网通信263
10.1PowerFlex 525交流变频器264
10.1.1PowerFlex 525变频器的产品选型264
10.1.2PowerFlex 525变频器的硬件接线267
10.1.3PowerFlex 525集成式键盘操作269
10.2以太网通信的实现272
10.3Micro850控制器与触摸屏的通信277
10.3.1触摸屏与Micro850控制器通过以太网通信277
10.3.2触摸屏与Micro850控制器通过RS��485通信281
10.4PowerFlex 525以太网通信应用示例283
10.4.1应用示例要求283
10.4.2系统组态与编程283
10.4.3触摸屏界面设计286
习题288
思考题288
第11章PowerFlex 4M变频器的集成289
11.1PowerFlex 4M的功能290
11.1.1PowerFlex 4M交流变频器290
11.1.2PowerFlex 4M变频器选型291
11.1.3PowerFlex 4M的I/O端子接线293
11.1.4PowerFlex 4M集成式键盘操作294
11.2PowerFlex 4M的Modbus网络通信297
习题300
思考题300
附录罗克韦尔自动化地址及联系方式301
参考文献309
收到。我将以读者的身份,为您创作10段不包含《循序渐进Micro800控制系统》具体内容的图书评价,每段不少于300字,风格迥异,力求自然流畅,不露AI痕迹。 读完这本关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著作,我的感受如同品味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初入口时或许有些许陌生,但随着细细咀嚼,其醇厚与深邃便逐渐在舌尖绽放。它不像市面上许多教你“速成”的工具书,简单罗列几个指令,然后告诉你如何去“套用”。不,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他不会直接递给你工具,而是耐心地向你展示工具的原理,解释为何要这样握持,又如何在特定的场景下发挥其最大效用。它引导我深入理解了整个控制系统的底层逻辑,从信号的产生、传输,到逻辑的判断、执行,再到最终的输出和反馈,每一个环节都被拆解得异常清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例如将PLC比作一个勤恳的“数字管家”,它需要精确地接收指令(输入),根据预设的“管家手册”(程序),做出最恰当的“家务安排”(逻辑运算),然后派遣“仆人”(输出)去完成任务,并时刻关注“家里”的变化(反馈)。这种形象的比喻,让那些看似晦涩的技术术语,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就在眼前发生。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更是“为何这样做”,这种根源性的理解,在我日后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灵活的思路。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遇到瓶颈,并非是技术本身的难度,而是对基础原理的掌握不够牢固,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让我能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自动化领域的每一个细节。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滋养”思想的书籍,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看完后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而是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且在你日后的工作中,时不时地会闪现出其中的某些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人机交互”这一部分的阐述。作者没有将它简单地视为一个“界面设计”的问题,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信息传递效率”和“用户体验优化”的高度。他详细地分析了在工业现场,操作人员的注意力、理解能力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速度等因素,是如何影响人机界面的设计的。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例如如何通过直观的图示、清晰的报警信息以及简洁的操作流程,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错误的可能性。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的调试,当时就遇到了操作人员因为误操作导致生产线停滞的情况,事后复盘,才意识到人机界面的设计确实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这本书的出现,正好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好用”的人机界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实现它。它让我明白,自动化系统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更是人与机器协同工作的载体,而良好的人机交互,正是实现这种高效协同的关键。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技术书籍,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读者的探索欲望。而这本关于工业控制系统的著作,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进入一个充满奥秘的知识殿堂,而不会将所有答案都直接摆在我面前,而是鼓励我主动去发现,去思考。在“高级功能模块”的讲解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这些模块的功能,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配置和组合,来应对这些挑战。例如,在讲解“PID控制”时,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公式的推导,而是详细阐述了“超调”、“震荡”、“响应速度”等参数调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来优化PID参数的整定。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引入了“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前沿技术,并将其与传统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这让我意识到,自动化控制领域并非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充满了创新和发展的活力。这本书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这些先进控制理论的兴趣。我发现,我开始主动去查阅更多的资料,去尝试在仿真环境中验证这些新的控制策略,这种主动学习的动力,是任何强迫式的学习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一门技术,最怕的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时候,我们学会了一个功能,但却不知道它为什么能实现,也不知道它还有哪些其他的可能性。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某个控制器的功能,而是深入地剖析了该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其背后的数学模型和算法。例如,在讲解“运动控制”时,书中不仅仅是介绍了如何设置速度和位置,而是详细阐述了伺服驱动器的工作原理,编码器的反馈机制,以及PID控制在运动控制中的具体应用。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指令背后,都蕴含着复杂的工程原理和精密的计算。这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式,不仅让我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提升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我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故障时,我不再只会束手无策,而是能够根据对底层原理的理解,去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一次“灵魂启蒙”。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教我“如何操作”,更是在培养我“如何思考”。在自动化控制领域,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如果仅仅是学习某种特定的操作方法,很快就会被淘汰。而这本书,它所传授的,更多的是一种“工程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它引导我从系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从整体的逻辑去思考解决方案。例如,在讲解“网络通信”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各种通信协议的格式,而是从“数据可靠性”、“实时性要求”、“网络拓扑结构”等角度,分析了不同通信协议的优劣势,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应该如何选择。它让我明白,技术的选择,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目标。这种“以终为始”的思考方式,是我在其他很多技术书籍中很少见到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悉心教导我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工程师”,而不仅仅是一个“操作员”。它让我看到了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深邃和广阔,也激发了我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我期待着未来能够运用书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更多复杂的工程问题。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它在“故障诊断与排除”这一章节中所展现出的系统性和深度。通常,市面上讲解自动化控制的书籍,往往会侧重于理论的介绍和功能的实现,但这本书却把“如何解决问题”作为了一个重点来讲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常见的故障现象,而是从系统设计的源头出发,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故障可能产生的根本原因。他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故障分析框架,引导读者如何通过逻辑推理、数据分析以及现场排查等多种手段,层层剥茧,最终定位到问题的核心。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案例,讲解的是一个“间歇性通信中断”的问题。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重启设备”这种粗暴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分析了通信协议、线缆质量、信号干扰、设备本身的时钟同步等多个潜在因素,并详细介绍了如何逐一验证这些因素的可能性。这种严谨的分析过程,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陷入“治标不治本”的怪圈,正是因为缺乏系统性的故障分析能力。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修”,更是“如何思考如何修”,这种能力,在面对复杂且多变的工业现场时,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好比我第一次攀登一座巍峨的高山,起初可能因为对路线的不熟悉而感到些许畏惧,但随着一步一个脚印的深入,沿途的风景也愈发壮丽。它没有像一些入门读物那样,将山峰的美景简单地展示给你,而是让你有机会参与到“开辟道路”的过程中。作者巧妙地将那些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操作的场景中,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自动化项目现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循序渐进”这个词的真谛。每一个章节的安排都恰到好处,新知识的引入总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巩固之上,如同搭积木一般,一层一层地向上垒砌。我记得有一次,在理解一个关于“运动控制”的章节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算法,而是先从最基本的“点到点”运动概念讲起,然后逐步引入加减速曲线、路径规划等更高级的概念。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路径,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学习门槛,同时也让我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枯燥的代码堆砌,而是真正能够引发我思考的“解题思路”。它引导我分析问题,拆解问题,然后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未来的自动化工程师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对它抱有多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工业控制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大同小异,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但是,这本书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那些抽象、复杂的概念,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讲解“数据采集与处理”时,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了各种采集卡的性能参数,而是通过模拟一个“环境监测系统”的场景,来展示数据采集的重要性,以及在采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采样频率、数据精度、噪声干扰等等。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分享他的“血泪史”,告诉我哪些是“坑”,如何去避免。这种贴近实际的讲解方式,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也更容易将书中的知识与我自身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觉得某个知识点很难掌握,并非是因为它本身有多么困难,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个能够将它“落地”的场景。这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血有肉,有了生命力。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像是一部“工业自动化入门的必修课”。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非常喜欢。它既不像学术论文那样枯燥乏味,也不像网络教程那样随意敷衍。作者用一种非常清晰、逻辑性强的语言,将复杂的工业控制知识,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在引入新概念时,所使用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每一个章节的安排,都像是在为下一个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不会上来就抛出一个复杂的算法,而是从最基本的概念讲起,然后逐步深入,直到将整个知识体系构建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几乎没有遇到“卡顿”的感觉,知识的流动是如此自然和顺畅。这得益于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精心安排,以及对语言的精准把握。它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学习数学,老师总是会从最简单的加减法开始,然后一步步引导我们学习乘除法、分数、代数等等。这本书,就如同工业控制领域的“数学启蒙老师”,它用最恰当的方式,将最核心的知识传递给了我。我甚至觉得,对于那些初次接触工业自动化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他们的“敲门砖”,能够让他们以最平缓的方式,迈入这个充满挑战但又充满魅力的领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地方,在于它对“系统集成”这一复杂工程的深刻洞察。在当今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很少有项目是孤立的,绝大多数都需要将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控制系统、不同的通信协议进行有效的整合。而这本书,恰恰将“系统集成”所需的关键要素,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讲解。它不仅仅介绍了各种硬件设备的接口和通信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在系统集成过程中,如何进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接口定义”以及“集成测试”等关键环节。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多供应商设备互联互通”的案例,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厂商设备在通信协议、数据格式、时序控制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中间件”、“协议转换器”等技术手段,来实现 seamless 的集成。这种深度和广度,是我在其他书籍中很少见到的。它让我明白,系统集成不仅仅是把各种设备“插”在一起,更是一项需要周密规划、严谨设计和精细实施的复杂工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集成思维框架”,让我在面对复杂的集成项目时,能够更加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评分还没看内容,应该不错,,,,,,,
评分书不错,很实用!买给老公看的!
评分好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东西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很好很方便很好很方便很好很方便很好很方便很好很方便很好很方便很好很方便很好很方便很好很方便很好很方便很好很方便很好很方便很好很方便很好很方便很好很方便很好很方便
评分挺好挺好的,实用特别实用。
评分正版书籍,印刷好,内容详实值得购买
评分挺不错的,持续使用中,希望不会失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