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农产品的市场供应链研究 [Marketing Supply Chains of Fresh Agri-product]

生鲜农产品的市场供应链研究 [Marketing Supply Chains of Fresh Agri-produc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乌云花,黄季焜 著
图书标签:
  • 生鲜农产品
  • 供应链管理
  • 市场营销
  • 农业经济
  • 流通经济
  • 冷链物流
  • 农产品质量
  • 食品安全
  • 电商
  • 产销对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5113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492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arketing Supply Chains of Fresh Agri-produc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5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鲜农产品的市场供应链研究》的总目标是以水果和牛奶为例,分析生鲜农产品市场的供应链中游的变化,探悉市场供应链中下游变化与供应链上游之间的关系,并计量分析供应链上游农户的生产扩张及其销售渠道变化的决定因素以及供应链的变化对不同农户尤其是小规模农户和贫困农户的生产投入、技术采用及收益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为此我们在2006年对山东省包括苹果和葡萄两个品种在内的13个水果批发市场和10个水果县的农户进行了调查。批发商样本是采用随机抽样,共收集了63个水果批发商样本。而村样本和农户样本是在县、镇及村分层随机抽样获得,包括70个村样本及669位农户样本。另外,我们在2010年初利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呼和浩特市的三个县共调研了12个村的120个农户;在包头市的两个县共调研了8个村的80个农户,共200个农户样本(其中奶牛养殖户有140户、非养殖户样本有60户)及20个村级样本,在20个样本村里还随机调研了30个奶站。对水果供应链中游(批发市场)及牛奶供应链中游(奶站)的变化主要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描述;对市场供应链上游(农户)的生产扩张及其决定因素采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采用Probit模型、Tobit模型、Fixed-Effects模型及OLS模型进行分析;对供应链上游(农户)的销售渠道的变化及其决定因素采用Probit模型、Tobit模型以及OLS模型进行估计;就销售渠道对果农的投入、技术采用、收益以及对奶农的饲料投入及牛奶收益等的影响分析采.用两阶段工具变量法(2SLS)及OLS模型的估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作者简介

  乌云花,女,蒙古族,1968年11月15生,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管理学博士,内蒙古“321”人才工程二层人选,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理事,内蒙占农业大学创新培育团队《农村牧区综合发展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是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畜产品市场供应链及食品安全等。近年来,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了国际环境与发展组织(IIED)项目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项目等多项科学研究项目。近几年共发表了21篇论文,其中SCI、SSCI、EI收录的论文各有2篇,第一作者论文有11篇。另外,参编教材2部及编著英文书籍1部。
  
  黄季焜,男,汉族,1962年9月24日生,福建长乐县人,现任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全球变化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兼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副会长、亚洲农业经济学家协会会长、国际农业贸易政策委员会理事和非洲农业技术基金会理事。1984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菲律宾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农业科技与资源环境政策、农产品供需与贸易、食物安全和农村发展政策研究。入选首批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等资助。研究成果先后获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第三届“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杰出校友奖和菲律宾大学杰出校友奖等荣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200多篇论文,合著与专著18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本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的现状及变迁研究
2.1.1 发达国家的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的现状及变迁研究
2.1.2 发展中国家的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的现状及变迁研究
2.1.3 中国的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的现状及变迁研究
2.2 生鲜农产品生产的影响因素研究
2.3 农户选择不同销售渠道的决定因素研究
2.4 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的变化对农户的影响研究
2.4.1 国外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的变化对农户的影响研究
2.4.2 国内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的变化对农户的影响研究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3.1 研究框架
3.2 实证模型
3.2.1 农户水果生产扩张的决定因素分析模型
3.2.2 农户牛奶生产扩张的决定因素分析模型
3.2.3 农户水果销售渠道的决定因素及对果农影响的分析模型
3.2.4 农户牛奶销售渠道的决定因素及对奶农影响的分析模型
3.3 实证模型的估计方法
3.4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3.4.1 样本点的选择
3.4.2 权重说明
3.4.3 设计问卷及数据收集

第四章 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中下游的研究
4.1 水果市场供应链中游及下游研究
4.1.1 水果批发商的基本情况
4.1.2 水果批发商的购销渠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1.3 水果零售市场的发展与水果批发商之间的关系
4.2 牛奶市场供应链中游的研究
4.2.1 奶站的基本情况
4.2.2 奶站的牛奶收购渠道变化
4.2.3 奶站的牛奶安全和质量要求的变化
4.2.4 奶站的牛奶销售渠道变化
4.3 牛奶市场供应链下游的研究
4.3.1 全国乳品企业数量
4.3.2 伊利
4.3.3 蒙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上游的生产研究
5.1 水果生产扩张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5.1.1 我国水果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1.2 山东省水果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1.3 农户的水果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5.1.4 农户水果生产扩张的决定因素分析
5.2 牛奶生产扩张及其决定因素分析
5.2.1 我国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牛奶生产及奶牛头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2.2 农户的奶牛养殖及牛奶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上游的市场研究
6.1 水果销售渠道的特征变化及决定因素
6.1.1 水果销售渠道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6.1.2 水果销售渠道的决定因素分析
6.2 牛奶销售渠道的特征变化及其决定因素
6.2.1 统计描述分析
6.2.2 计量模型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鲜农产品销售渠道对农户的影响与研究
7.1 水果销售渠道对果农的影响
7.1.1 统计描述分析
7.1.2 计量模型分析
7.2 牛奶销售渠道对奶农的影响
7.2.1 统计描述分析
7.2.2 计量模型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政策含义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含义
8.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8.3.1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2 本研究的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研究 [Marketing Supply Chains of Fresh Agri-product] 一、引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时代背景与核心挑战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消费升级的大潮下,生鲜农产品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其市场供应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田间到餐桌,这条错综复杂的链条不仅承载着亿万人的“菜篮子”,更牵动着农民的生计、消费者的福祉以及国家粮食安全。然而,生鲜农产品固有的易腐性、季节性、地域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特点,使得其市场供应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有效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损耗?如何保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满足消费者日益挑剔的需求?如何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公平、可持续的供应链体系,实现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共赢? 二、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困境与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传统模式: 分散的农户与中间商模式: 大量小农户生产,缺乏规模效应和品牌意识,产品直接销售给区域性的小型批发商或零售商。这种模式下,农户议价能力弱,收入不稳定,产品质量难以统一管理,流通环节多,损耗率高。中间商层层加价,最终消费者购买价格虚高,而生产者却所得甚少。 区域性批发市场模式: 农产品集中到大型批发市场进行交易,再由分销商、零售商等购买。批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集散功能,但也存在信息不透明、交易成本高、食品安全追溯困难等问题。市场内的摊位租金、人工、运输等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农超对接”的初步尝试: 部分大型超市直接与产地对接,试图绕过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然而,由于生鲜农产品品类繁多,质量标准不一,产地分散,以及超市自身在冷链、仓储、物流方面的需求差异,这种模式的推广仍面临不少障碍,且往往受制于大型零售商的议价能力。 这些传统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大弊端: 1. 高损耗率: 生鲜农产品易腐烂、变质,从田间采摘到最终消费,环节越多,时间越长,损耗就越大。据统计,我国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远高于发达国家。 2. 信息不对称: 生产者不了解市场需求,销售渠道受限;消费者不了解产品来源和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和安全存在疑虑。信息传递不畅导致供需失衡,价格波动剧烈。 3. 缺乏质量追溯体系: 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很难追溯到源头,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品牌信誉受损。 4. 流通成本高昂: 多层级的中间环节,加上运输、仓储、损耗等成本,使得生鲜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5. 农民收益不稳定: 缺乏话语权,受制于市场价格波动,农民收入难以保障。 三、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面对传统模式的困境,以及消费者对高品质、安全、便捷生鲜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呈现出以下几大创新与发展趋势: 1. 数字化与智能化驱动: 大数据分析: 通过对销售数据、生产数据、天气数据、消费者偏好数据等进行深度分析,预测市场需求,优化生产计划,指导合理定价,减少滞销和浪费。 物联网(IoT)与区块链技术: 在种植、养殖、采摘、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部署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光照、位置等关键信息,实现对产品全程的精细化管理。区块链技术则能为农产品建立可信、不可篡改的溯源信息,彻底解决“追溯难”的问题。 智慧物流与仓储: 利用自动化分拣、智能温控、冷链一体化等技术,构建高效、低损耗的物流配送体系。优化仓储布局,减少周转次数。 电商平台与社交电商: 拼多多、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辟了生鲜频道,为产地直供、社区团购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缩短了产销距离,增加了消费者与农产品之间的互动。 2. 产地直采与品牌化战略: 缩短供应链条: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平台选择与产地深度合作,建立直采基地,或者与优质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长期协议,直接从源头采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保证品质。 打造品牌信誉: 通过标准化的生产管理、严格的品控体系以及有效的品牌营销,建立消费者对特定农产品品牌的信任。品牌化是生鲜农产品摆脱同质化竞争、提升附加值的关键。 3. 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 “最后一公里”的挑战: 冷链物流的成本高昂,尤其是在城市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如何保证从社区站点到消费者手中的温度不升、品质不变,是行业正在攻克的难点。 技术与模式创新: 预冷、冷藏、冷冻等技术在运输、仓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各种生鲜配送模式,如前置仓、中央厨房、社区团购等,都在不断探索优化冷链配送效率。 4. 消费者导向与个性化服务: 精细化分类与包装: 针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不同规格、不同组合的产品,例如“一人食”小包装、节日礼盒、根据营养需求搭配的套餐等。 生鲜电商的模式探索: 从最初的B2C模式,到社区团购、前置仓模式,再到如今的即时零售,生鲜电商不断迭代,以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度、时效性和便捷性的极致追求。 内容营销与社群运营: 通过健康食谱、烹饪教程、农产品故事等内容,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认知和情感连接,并通过社群运营,建立用户忠诚度。 5.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供应链: 减少包装浪费: 推广可回收、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优化包装设计,减少不必要的包装。 绿色生产与有机认证: 引导生产者采用绿色、有机、可持续的种植和养殖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生产健康安全的农产品。 减少食物浪费: 通过精细化管理、按需生产、优化物流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食物浪费。 四、案例分析:探索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的多元化路径 (此部分将详细探讨不同模式下的成功实践,例如:) 大型电商平台(如京东到家、叮咚买菜): 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前置仓模式,实现下单后快速配送,满足用户对即时性的需求。重点在于技术驱动的订单处理、智能补货和高效的“最后一公里”配送。 社区团购平台(如兴盛优选、美团优选): 以社区为单位,通过预售模式,集中采购,降低物流成本,满足用户对性价比和便利性的需求。重点在于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社群运营。 品牌化产地直销(如褚橙、褚时健的橙子): 依托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可靠的产品品质,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直达消费者,实现高附加值。重点在于品牌建设、品质保证和消费者信任的建立。 盒马鲜生等新零售模式: 将线上线下融合,提供餐饮、零售、配送一体化服务,满足消费者对场景化、体验式消费的需求。重点在于全链路的数字化运营和高效的物流配送。 农产品合作社的转型升级: 引导合作社通过抱团发展、技术引进、品牌塑造等方式,实现从产品销售到品牌营销的转变。 五、挑战与展望:构建未来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的新生态 尽管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的创新发展势头强劲,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基础设施瓶颈: 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冷链物流、仓储设施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 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专业人才,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仍需加强。 标准体系建设: 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包装标准、追溯标准等仍需完善,以促进市场规范化发展。 政策支持与监管: 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品牌培育、食品安全监管等方面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消费者教育: 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认知,引导理性消费。 展望未来,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用户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变革和多方协作,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新生态将逐渐形成,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条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将更加紧密、透明、有温度,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享受到新鲜、健康、放心的农产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生鲜农产品市场供应链的研究,着实让我耳目一新。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我一直对超市货架上那些看似完美的水果蔬菜背后的复杂流程充满好奇。这本书似乎完美地填补了这一知识空白。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冷链物流的探讨,那种对温度和时间敏感的描述,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每一个环节的紧迫感。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实际操作中的痛点,比如农产品损耗率的控制,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比如物联网应用)来提升效率。这种接地气的分析,使得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理解现代农业供应链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每一次购买行为,背后是多么精密的系统在运作。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似乎是以一种“案例驱动”的方式展开的。虽然我无法透露具体的案例内容,但其对不同区域、不同品类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对比分析,展现出了极高的研究深度。比如,它探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在应对季节性波动时的策略差异,以及不同层级分销商(批发市场、电商平台、社区团购)之间的博弈与协作。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读者能够构建出一个立体的供应链网络模型。它不仅仅是在描述“是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未来会怎样”。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对于任何想要从事农产品贸易或物流管理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实战指南。

评分

作为一位对可持续发展议题比较关注的读者,我对书中关于“绿色供应链”和“减少浪费”的章节给予了高度评价。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高损耗率一直是行业痼疾,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反而提供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解决方案。它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细化预测、预冷技术的普及,以及与终端零售商的更紧密协同,来实现碳足迹的最小化。这种将经济效益与环境责任相结合的论述,显示了作者超越传统商业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它强调的不是简单的成本削减,而是在保障食物安全和新鲜度的前提下,实现整个系统的“生态优化”,这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这本书在方法论上的严谨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显然是建立在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之上的。虽然我不能提及具体的量化指标,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上的扎实功底。例如,对于“最后一公里配送”在生鲜领域的特殊挑战,书中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速度慢”或者“成本高”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城市交通限制、多频次配送需求与传统仓储模式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这种对底层逻辑的深入挖掘,使得全书的观点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框架,指导我们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解构和优化这个看似日常,实则复杂至极的系统。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关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书,因为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对行业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趋势的精准预测。我特别欣赏它在“市场营销”与“供应链管理”之间建立的桥梁。以往我总觉得两者是割裂的,营销只管吆喝和定价,供应链只管运输和仓储。但这本书明确指出,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变化——比如对有机、本地化产品越来越高的要求——是如何直接重塑乃至颠覆传统供应链结构的。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价值创造”的重塑。读完之后,我开始思考,也许未来的农产品竞争,不再是价格战,而是谁能更精准、更快速地响应特定细分市场的“鲜活度”需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