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英国BBC评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小说”第2名
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品
内容简介
《傲慢与偏见》(1813)通过几位村镇中产阶级姑娘谈婚论嫁的故事,反映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英国社会的世态风习。小说情节曲折、富有喜剧性,语言自然流畅、机智幽默,以精湛的技巧揭示了生活的悲喜剧。
作者简介
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女作家,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琐事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一生仅写有六部小说,却在英国小说史上占有显要地位。代表作为《傲慢与偏见》和《爱玛》。
张玲(1936—),祖籍山东烟台,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编审。著有《哈代评传》《狄更斯评传》,译有《牧师情史》等。
张扬(1922—2006),湖北武汉人。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水利系,历任新华社编辑、记者,山西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
张玲、张扬合译有《双城记》《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卡斯特桥市长》《哈代中短篇小说选》等。
精彩书评
英国BBC评选“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小说”第2名
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品
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精彩书摘
《名著名译丛书:傲慢与偏见》:
第一章
饶有家资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情实理。
正是因为这个真情实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种人一搬到什么地方,尽管他的感觉见解如何街坊四邻毫不了解,他就被人当成了自己这个或那个女儿一笔应得的财产。
“我亲爱的本内特先生,”本内特太太有一天对丈夫说,“你听说了吗?内瑟菲德庄园到底还是租出去了。”
本内特先生回答他没听说。
“可确是租出去了,”她又说道,“郎太太刚才来过,她把这件事通通都告诉我了。”
本内特先生没答腔。
“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租下的吗?”他太太急得直喊。
“既是你想告诉我,我岂能不洗耳恭听。”
这就足以逗得太太接着讲了。
“嗨,亲爱的,你可要知道,郎太太说,租内瑟菲德庄园的是英格兰北边来的一个年轻人,有大笔家当;说他星期一坐了一辆驷马轿车来看了房子,一看就十分中意,马上跟莫里斯先生租妥,说要在米迦勒节米迦勒节在每年的九月二十九日,为英国四大结账日之一,各种租约、合同多习惯于这天开始。以前就搬进去,而且他的几个用人下个周末就要先住进去了。”
“他姓什么?”
“宾利。”
“他成亲了,还是单身?”
“哦,单身,我亲爱的,一点儿不错!一个有大笔家产的单身汉;每年四五千镑,这对咱们的几个姑娘是件多好的事呀!”
“怎么个好法儿?这和她们有什么关系?”
“我亲爱的本内特先生,”太太回答说,“你怎么这么烦人!你要知道,我这是在捉摸着他会娶她们中的哪一个呢。”
“他住到这儿来就是打的这个主意吗?”
“打主意!瞎胡说,亏你说得出口!不过,倒是很有可能他兴许看上她们中的哪一个呢,所以他一来你就得去拜会他英国风俗,新邻居迁来,附近老住户的男家长应先去拜会。。”
“我看没那个必要。你跟姑娘们可以去,要不然你就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也许倒更好,因为你那么标致,比她们谁都不差,你一去,宾利先生也许倒先看上你了。”
“我亲爱的,你过奖了。我确实也一样美过。不过现在我可不硬充还有什么过人之处了。一个女人有了五个长大成人的闺女,就不该再为自己的美貌多费心思了。”
“如此说来,女人也并不总是为美貌要去多费心的喽。”
“不过我亲爱的,等宾利先生搬到这里来,你可真得去看看他呀。”
“我得让你明白,我可没应许过那么多。”
“可是顾念顾念你的女儿们吧,哪怕只是想一想,这对她们中的哪一个也许会是份儿多大的家当呀。威廉爵士夫妇即威廉·卢卡斯爵士夫妇。决定要去拜会,纯粹就是为的这个。你知道,他们通常是不去拜会新邻居的。真的,你一定得去,你要是不去,我们娘儿几个就没法儿去拜会他了。”
“你可真是太墨守成规了。我认为,宾利先生一定很乐意见你们。我还可以写封短信让你们带去,告诉他无论他要娶哪个选中了的姑娘,我都热诚应允;不过我得给我的小丽琪丽琪是二女儿伊丽莎白的爱称。说上几句好话。”
“我求你别干这种事。丽琪一点儿也不比别的几个强。我敢说,论端庄标致,她还不及简的一半,论脾气随和,她也不及莉迪亚的一半。可是你老是偏向她。”
“她们哪一个也没多少值得夸的。”他回答说,“她们全都又蠢又笨,跟别的女孩儿一样;倒是丽琪比她那几个姐妹还有点儿伶俐劲儿。”
“本内特先生,你怎么能这样子作践你自己的孩子呢?你这是拿激我冒火取乐子。你一点也不体恤我神经脆弱。”
“你错怪我了,我亲爱的。我非常看重你的神经,它们是我的老朋友了。至少这二十年来我是一直听着你煞有介事地谈论它们的。”
“唉!你不知道我受的这份罪哟。”
“不过我还是希望你会熬过来,活到亲眼看见好多每年有四千镑的年轻人搬到附近来。”
“你既是不肯去拜会他们,就是有二十个这号人搬了来,对咱们也没用。”
“你放心,我亲爱的,等来了二十个,我准要全都去拜会。”
本内特先生可真是刁钻古怪。他善于谐谑,又能不露声色,还好突发奇想,简直是集敏捷机智于一身了。他太太积二十三年之经验,还是没能摸透他的脾气。她的心思,倒不是那么不易显露。她是个缺乏悟性,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妇人,遇事不能称心如意的时候,就自以为是神经有毛病。她一辈子的正经营生就是把女儿们都嫁出去;她一辈子的赏心乐事就是会亲访友,探听消息。
……
前言/序言
前言
十八世纪末叶,英国小说似乎发展到了一个潴留阶段。从这个世纪之初开始,以丹尼尔?笛福和乔纳森?斯威夫特为前导,英国小说经过亨利?菲尔丁、塞缪尔?理查森等小说大家的昌隆盛世,到此时已显出“世纪末”的征候。社会上流行的对上述作家的效颦之作,使得晚餐后壁炉前的家庭阅读活动变得索然无味,而当时正在时兴的哥特式小说,又以它那离奇、恐怖的情节将读者的神经刺激得麻木不仁。正当这样一个时候,英格兰中南部汉普顿郡的斯蒂文顿镇出了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女作家简?奥斯丁(1775—1817)。
奥斯丁是牧师的女儿,自幼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住在父亲任职教区的牧师住宅里,过着祥和、小康、半自给自足的乡居生活。她早年只上过初等学校,主要受教于父亲和自学,从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奥斯丁二十五岁时,父亲退休,不久逝世,她即随家人先后迁居巴斯、南安普顿、乔顿等地,最后在温彻斯特养病,并逝世于此。奥斯丁的一生短促而又平淡,但她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出了奇迹。她从十一二岁就开始文学习作,此后在平庸的家居生活中,一直默默无闻地坚持小说创作。她终生未嫁,将自己的作品视为“宝贝儿”。她成书发表的作品,只有六部篇幅不大的小说,总共约一百五十万字左右。出版之初,销行数量有限,并未引起很大轰动,但就是这有限的文字,为她在英国小说史上争得显要地位,使她成为十九世纪与瓦尔特?司各特齐名的又一座英国小说的丰碑。
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几乎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改写,而且有时是几部小说交叉进行修改。她发表的第一部小说是《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这两部小说,连同她逝世后发表的《诺桑觉寺》(1818),都写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通常算做她的前期作品。《傲慢与偏见》一般被视为前期代表作。她的另外三部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6)和《劝导》(1818),写于十九世纪,属后期作品。《爱玛》被认为最有代表性,更有人认为其艺术价值甚至在《傲慢与偏见》之上。但是经过近两个世纪时间的考验,《傲慢与偏见》所拥有的读者,始终胜于《爱玛》;而奥斯丁自己也认为《爱玛》在才智情趣方面,较《傲慢与偏见》略逊一筹。
读了奥斯丁的作品,自然会得到一种印象:正如她自己所说,她的小说所涉及的范围,只是一个村镇上的三四家人,同奥斯丁本人的生活和社交圈子一样;她的小说又多以女主人公为主要角色,也同奥斯丁本人以及亲友当中的中产阶级淑女一样;奥斯丁的其他一些人物,有贵族商贾人家有闲的老爷、太太、少爷,以及他们在军队中供职的中青年亲属,还有当时社会上必不可少的教区牧师等,这也都是奥斯丁和她的家人平素交往的亲朋邻里。构成奥斯丁小说情节的,大体不外乎居室壁炉前和会亲访友中有关婚姻、财产的闲谈,集市、教堂、舞会、宴饮等场合的蜂追蝶逐,谈情说爱,中途经过一连串“茶杯中”的小小波澜,最后总是男女主人公和其他对应男女纷纷来个“他们结了婚,以后一直很幸福”。《傲慢与偏见》大体亦未脱离这类格局。它的中心故事是本内特太太嫁女儿。主要相关人物确实不过三四户人家。结局是五个女儿嫁出去三个,其余两个也都适得其所;另外在不知不觉当中,还解决了一位邻家大女的燃眉之急。
这部小说虽然主要篇幅都是谈婚论嫁,通常却不被视为爱情小说,而被称为世态(或风俗)小说。因为作家在这部书中是把恋爱和婚姻过程置于比一般言情小说略微宽广的社会环境中去处理的。恋爱、婚姻的男女双方当事人的活动,大多是开放性的、理性的、现实的,很少有通常言情小说的浪漫激情。通过婚姻恋爱当事人对事件的态度、认识以及相关人物的反应,读者可以看到当时中产阶级社会普遍的世态风习,诸如对社会和人生至关重要的婚姻与财产二者之间的关系、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英国封建等级制度瓦解过程中社会阶级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女性意识的觉醒等等。
一般世态小说常常带有通俗浅显的特点,《傲慢与偏见》经过了两个世纪的阅读和批评,却能始终引起长盛不衰、雅俗共赏的兴趣,并对一代代后起作家发生影响,自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从历史的角度看,《傲慢与偏见》和奥斯丁的其他小说,反映了她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在英国小说史上开辟了写实的世态小说之先河。然而奥斯丁的价值,既是历史性的,同时又是现世性的。关于她的现世性,历来都有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做种种解释,其实还是奥斯丁自己的话,也是日后屡屡为人引用的话,最能准确概括其本质内涵:“……有些作品,其中展示了才智最强大的力量;其中作者以最精心选择的语言向世人传达了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对这种丰富多彩的人性恰到好处的描绘,以及对机智幽默最生动活泼的抒发。”奥斯丁对优秀作品所必须具备的要素的阐述,正可用来衡量她自己的小说。而对她的小说来说,这几句话中关键的词语是“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对机智幽默最生动活泼的抒发”,还有“最精心选择的语言”。
“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表明了《傲慢与偏见》思想内容方面的本质。
奥斯丁在构筑这部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时,总是以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的活动(包括外在动作和内心活动)为载体的。奥斯丁是一向公认的善于塑造形象的小说家,而且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点不在外表,而在内心。英国二十世纪著名小说家爱?摩?福斯特著名的“圆形人物”说,主要就是以奥斯丁的人物为例的。多半是作家本人的性别使然,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往往都比男性为盛;而且每个人物都各有鲜明个性,少见雷同。在这方面,《傲慢与偏见》尤其显得突出。它的众多女性人物,从最重要的主人公伊丽莎白?本内特,直到极其次要的陪衬人物德伯格小姐,都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她们各自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因所体现的为作者透彻了解的人性而为世世代代的读者所认同。伊丽莎白这个女主人公,更是早已成为英国小说人物画廊中一个无可取代的女性形象。她那秀外慧中的个人素质,她那充满理性的爱情婚姻观念和实际选择,以及她最后所获得的圆满归宿,都充分表达了女作家本人对做人,对爱情婚姻以及对全部人生的理想。而伊丽莎白那种独立不羁,蔑视权贵,敢作敢为的表现,恰恰体现了当时的先进思想,使她成为小说中女性追求独立人格和婚姻自主权利的一名先锋人物。
一些批评家曾经提出,奥斯丁的创作题材多是平凡人物的日常琐事,缺乏像菲尔丁、司各特那样紧扣时代琴弦奏出的强音,而且她对当时发生的法国大革命这样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无动于衷。其实像伊丽莎白这样一个无钱无势的弱小女子,在争取幸福婚姻和美好前途上所做的种种努力,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也不啻是非同小可的壮举。这反映了当时尚未取得稳固政治地位和社会荣誉的新兴中产阶级争取权力的斗争。这部小说的题目,从初稿时的《初次印象》改为后来的《傲慢与偏见》,正好强化了一定范围和程度的阶级冲突:男主人公的傲慢和女主人公的偏见(或说成见)都带有明显的阶级属性,他们在爱情上遭逢的种种挫折,并非出于彼此偶然的误会,或有小人从中拨弄,而是由于处在不同阶级地位的双方之间横亘着一条无可回避的鸿沟。伊丽莎白身为缺少妆奁资财的平民少女,仅凭人格的魅力和个人的优良素质,赢得名门望族、财势两旺的贵族少爷真心倾慕,最后与其结为佳偶,依照神话原型的模式来看,这又是灰姑娘故事的一个翻版。但是联系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来看,它确实反映了当时英国平民资产阶级地位的升迁;同时这也正是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法国大革命中自由、平等呼声一个遥远曲折的回应。在奥斯丁的其他几部小说中,有时也能听到这种声音,但都似乎显得较为微弱。
“精心选择的语言”和“机智幽默”代表了《傲慢与偏见》艺术形式方面的本质。
奥斯丁处于那样的时代,身为普通家庭妇女而为文,加上她那种以自己最熟悉的身边事物为素材的写实作风,再加上她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自然流畅的风格,起初她曾被理解为一位不自觉的作家。意思无非是说,她仅凭本能而写作,既无创作理论和主张为指导,也不考究写作方法和技巧。但是如前所述,奥斯丁在她的书信和早期作品《诺桑觉寺》中,都曾明确申述过自己的创作主张。此外,在那部《诺桑觉寺》中,通过对女主人公读哥特式小说走火入魔、到朋友家老宅做客时见神见鬼而出尽洋相的描述,她讽刺了流行一时的哥特式小说;在《理智与情感》中,通过对一些貌似多愁善感、实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人物的刻画,她又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和小说中的一种时髦习尚——感伤主义。奥斯丁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直接或间接地表明,她对小说艺术有所肯定,有所否定,从这一意义说,她也不应被视做不自觉的小说家。
奥斯丁遣词造句的精练考究,恐怕只有细读原文才能尽情领略。英国的批评家曾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叙述,像诗似的对仗匀整,富有节奏;它的对话,像剧似的自然流畅,妙趣横生。这部小说之所以浅显而不浅薄,流畅而不流俗,正是由于作家的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而非仅凭妙手偶得。奥斯丁自己也说过,她创作小说,像是用一支又尖又细的画笔,在小小的一块象牙上轻描慢绘。这从她那些存留至今的大量手稿中也可得到印证。
《傲慢与偏见》中的机智幽默,无疑正是作家本人才智的自然流露,这不仅表现在她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上,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她的喜剧风格和对话上。珍藏至今的有关简?奥斯丁的原始传记性资料告诉我们,这位在人世上仅仅生活了四十二个春秋的女作家本人,是一位极为聪颖理智,敏于观察而又富有幽默感的英国女子,她那过人的智力与才情在小说中常常通过幽默与讽刺得到传达。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的幽默和讽刺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通过本内特太太和柯林斯先生这两个喜剧人物,达到了珠联璧合。英国小说中的幽默和讽刺,早在奥斯丁之前,就经斯威夫特和菲尔丁等大作家开创了基业,但是这些男性作家所代表的,是一种夸张、明快、一针见血的风格。奥斯丁的幽默和讽刺则应属于另一类型。她不动声色,微言大义,反话正说,令人常感余痛难消。奥斯丁在英国小说的幽默和讽刺传统中,无疑也曾亲手铺垫过一块重要的基石。
张玲
一九九二年十月
《名著名译丛书:傲慢与偏见》 简介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于1813年的经典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这部作品以其精妙的社会洞察、深刻的人物塑造和 witty 的对话,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本书“名著名译丛书”版本,旨在通过严谨且富有韵味的译文,将奥斯汀笔下那个生动鲜活的19世纪英国乡绅社会以及主人公们曲折的情感历程,最原汁原味地呈现给中文读者。 故事以19世纪初英国诺丁汉郡为一个背景,围绕着简·奥斯汀笔下最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伊丽莎白·班内特展开。伊丽莎白是一位聪慧、独立、充满个性的年轻女子,她生活在一个五个女儿都亟待嫁人的班内特家庭。在这个以婚姻作为女性出路和家族命运的关键的时代,班内特太太的最大心愿便是为她的女儿们寻得一门好亲事。然而,伊丽莎白本人却并非那种盲目追求物质和地位的女子,她更看重的是精神的契合与真挚的情感。 小说的开篇,一位富有的单身青年宾利先生搬进了邻近的庄园尼日斐。他的到来,以及他性格温和、颇具魅力的朋友达西先生,立刻在当地的社交圈中引起了轰动。初次的舞会上,宾利先生对班内特家的大女儿简一见倾心,而达西先生却因其高傲、冷漠的态度,以及对伊丽莎白不加掩饰的轻视,给伊丽莎白留下了极其糟糕的第一印象。这段“傲慢与偏见”的开端,为男女主角之间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埋下了伏笔。 伊丽莎白认为达西先生是一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典型乡绅,对他的傲慢深恶痛绝。而达西先生,尽管在初次见面时因为伊丽莎白的家境和社会地位而有所保留,但随着与伊丽莎白相处的深入,他逐渐被她的智慧、独立思考能力和真诚所吸引。然而,他那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念和不善于表达情感的性格,使他更加难以跨越内心的障碍,也导致他对伊丽莎白的感情常常被误解。 小说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英国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婚姻观念。班内特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一旦班内特先生去世,整个家族的财产将由他的男性亲戚继承,这意味着班内特太太的女儿们将失去经济上的依靠。因此,嫁入一个有钱有势的家庭,对她们来说,不仅是个人幸福的保障,更是家族延续的希望。然而,奥斯汀并没有将这种现实描绘得过于功利,她巧妙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尤其体现在伊丽莎白身上。 伊丽莎白拒绝了富有但愚蠢的表哥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尽管这桩婚姻能为她带来物质上的稳定。她认为柯林斯先生“既没有才能,也没有风度”,对他的追求感到厌恶。她对柯林斯先生的拒绝,是她独立自主精神的体现,也是她对婚姻价值的独特理解。她不愿为了物质而牺牲自己的情感和尊严。 随后,一位名叫韦翰的军官出现在故事中,他以其英俊的外表和动人的叙述,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同情和好感。韦翰声称自己曾受到达西先生的迫害,这进一步加深了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厌恶。然而,随着情节的发展,韦翰的真实面目逐渐暴露,他是一个品行不端、欺骗成性的浪子,他的出现,也成为了男女主角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与此同时,宾利先生在达西先生的影响下,以及因简·班内特家境不如意和误解了简对他的感情,突然离开了尼日斐庄园,返回伦敦。这让简深受打击,也让伊丽莎白更加确信达西先生的冷酷和对她家庭的蔑视。 故事的高潮出现在达西先生向伊丽莎白发起的第一次求婚。令伊丽莎白震惊的是,在这次求婚中,达西先生傲慢地提及了她家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并认为她对他的感情可能受到了她家人的影响。伊丽莎白愤怒地拒绝了他,并列举了达西先生在对待韦翰和宾利先生事件中的种种“罪状”。这次求婚的失败,让达西先生反思了自己的态度,也让伊丽莎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达西先生的看法。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伊丽莎白参观了达西先生位于德比郡的宏伟庄园——彭伯里。在这里,她听到了关于达西先生的许多赞誉之词,也看到了他对待下人的仁慈和对家族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她得知了韦翰的真实面目,以及达西先生在其中所做的努力,这一切都颠覆了她之前对达西先生的认知。 当班内特家的小女儿莉迪亚与韦翰私奔,给家族带来巨大耻辱时,正是达西先生不计前嫌,出钱出力,促成了莉迪亚和韦翰的婚事,从而挽救了班内特家族的名誉。这一举动,让伊丽莎白深刻地认识到达西先生内心的善良与责任感,以及他为爱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经历了这一切的误会、偏见与成长,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逐渐放下了各自的“傲慢”与“偏见”,他们看到了对方真实的优点,也认识到自己曾经的不足。达西先生不再因伊丽莎白的出身而感到尴尬,而是真正欣赏她的才华与品格;伊丽莎白也摆脱了对达西先生的刻板印象,发现了隐藏在他高傲外表下的真诚与深情。 最终,宾利先生在达西先生的鼓励下,回到了尼日斐庄园,并向简再次求婚,两人幸福地结合。而达西先生也终于战胜了内心的阻碍,再次向伊丽莎白表达了他的爱意。这一次,伊丽莎白欣然接受了他的求婚。两个曾经因误会而疏远的人,最终在真诚的了解与深刻的爱中走到了一起。 《傲慢与偏见》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更是一部关于成长、自我认知与社会观察的杰作。奥斯汀以她犀利的笔触,刻画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展现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面貌,以及人们在情感、婚姻和家庭问题上的挣扎与追求。伊丽莎白·班内特作为一位具有现代女性意识的先驱,她的独立、智慧和对真爱的追求,至今仍激励着无数读者。而达西先生,从一个令人敬畏的冷漠绅士,到一个深情而有担当的爱人,他的转变同样令人着迷。 本书“名著名译丛书”版本,通过对原著的忠实还原与精湛的语言表达,让读者得以深入品味奥斯汀笔下的人物灵魂和时代风貌。每一位人物的言谈举止,每一次情感的流露,都仿佛跃然纸上,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智慧与温情的时代,感受一段永恒的爱情传奇。它教会我们,真正的爱情,需要跨越阶层、放下偏见,用真诚去理解,用智慧去沟通,最终才能找到彼此最契合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