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前有基辛格《论中国》,现有何亚非回应“中国的选择”。 《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的作者何亚非曾长期主管中美关系和多边外交工作,亲身见证和参与了许多重要外交事件,对重大国际问题有独到见解,对尖锐问题不回避。从讲述20国集团创立的“亲历记”到献策“今后二十国集团怎么办?”,《选择》既有学者的睿哲思考,又有历史见证人的情景还原。
内容简介
《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是一部深入分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战略格局和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著作。 《选择》从经济、金融、文化、新媒体、非政府组织、国际移民等多个视角,全面观察和剖析全球治理问题的历史、现状和改革,特别关注二十国集团(G20)机制的作用和发展,提出中国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融入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转型,并在其中发挥建设性的引导作用,将中国国际利益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有机融合,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其中提到的“一带一路”、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等,更是结合社会热点,从外交角度做了深入解读。 《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作者何亚非先生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外交部前副部长,曾长期主管中美关系和多边外交工作,亲身见证和参与了许多重要外交事件,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资深外交家。全书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研究,也有立足外交实际的客观阐述,是近年来国内少有的系统论述全球治理问题的著作。
作者简介
何亚非,男,汉族,1955年3月出生,浙江宁波人。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毕业,曾在日内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外交部军控司副司长,驻美国使馆公使衔参赞、公使,外交部美大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现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作者怀着对和平与正义的热爱,探讨在不该有什么“世界警察”、“世界政府”、“世界老大老二”的情况下如何改善全球治理。 本书提出和收集的全球治理策略涉及广泛,要害是各国都要爱和平、讲公道、干好事。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以走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例,诠释了这一简明纯朴的主张。
——外交部前部长 李肇星 ★全球治理,核心是一个秩序问题。中国人应当贡献什么样的经验、智慧、气度与担当?亚非同志这本著作,应时而生,正当其时。他亲身经历过G20的创立,参加过多边和双边的许多重要国际谈判,结识过当代国际战略圈内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做过很多关于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深入调研。现在,他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并放到“全球治理”这个更大的时代框架里加以归类和分析,让我钦佩。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袁明 ★通过更加有效的全球治理模式来解决全球性问题,已成为全球的共同需求,的确如作者所说,“这是中国的历史选择,也是历史对中国的选择”。作者对于全球治理及中国历史位置之洞见,实在是发人深省——此等修为与见地在中国学界、政界凤毛麟角。
——澳大利亚前总理 陆克文(Kevin Rudd) 目录
引言
“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
“我们终于坐上了主桌!”
上篇 全球治理
第一章 全球治理之历史经纬
第一节 全球治理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全球治理的实践发展
第三节 全球治理与地缘政治动荡
第二章 全球治理的演进趋势与现状评述
第一节 旧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力不从心
第二节 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开启全球治理改革先河
第三节 多层次的全球挑战需要全球治理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章 文化和思想对全球治理的影响
第一节 文化与全球治理理念
第二节 西方文化输出与全球治理理念构建
第三节 “中国梦”与全球治理理念
第四章 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全球治理机制的“先天不足”
第二节 全球治理面临的机遇
下篇 中国与全球治理
第五章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1840年以前的历史
第二节 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
第三节 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
第六章 加强区域治理顶层设计
第一节 重建丝绸之路与周边区域治理
第二节 人民币区域化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与转移过剩产能
第四节 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天然桥梁作用
第五节 金砖国家合作是中国区域治理的新途径
第七章 中美关系对全球治理至关重要
第一节 从合作伙伴到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第二节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 中美关系发展需要加强互信
第八章 全球治理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第一节 中国需要全球治理战略
第二节 积极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第三节 有序稳妥地培育社会力量参与全球治理
第四节 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议题设置和规则制定
第五节 加强中国文化吸引力是实现全球治理目标基本功
第六节 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亲历 二十国集团峰会升格为全球治理主要平台 2008年是现代中国历史的转折之年,其主要标志有三:一是中国成功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二是中国政府和人民齐心应对四川汶川大地震;三是中国参与二十国集团峰会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2009年则是现代全球治理的转折之年,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机制改革中的命运发生重大变化。笔者有一段经历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这种转折性变化。 那是2009年8月的一个夜晚,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烈日消退,凉风徐徐。二十国集团成员里中、美、英、德、法五国协调人(Sherpa)各带一名随员,不事声张地来到德国中央银行总部一间临时布置的餐厅,共进外交上称为“不存在”的晚餐。 美国现任贸易谈判代表弗罗曼和英国英格兰银行副行长考勒利当时分别是美、英二十国集团峰会协调人,专程飞到法兰克福。我是中国的协调人,“凑巧”在法兰克福出席3+3 (美国、俄罗斯、中国加英国、法国、德国)和欧盟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磋商。大家对外就说是几个协调人碰巧在一个城市,相约一起吃顿饭。说它 “不存在”是外交上常用的托词,因为大家都不想大事声张。 外交官碰在一起吃饭是常事。老百姓说外交就是“吃吃喝喝”也有一定道理。但是吃饭、喝咖啡什么的往往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文章做在吃饭外,是谈话的内容和对象。就像媒体人常说的“内容为王”。 法兰克福这顿晚餐朴实华,地地道道德国人的做事风格。五位协调人稍事寒暄便围桌而坐。先是蔬菜加羊奶酪沙拉,主菜牛肉与鳕鱼任选一款,德国莱茵河畔红葡萄酒为佐菜。 晚餐上谈什么呢?长话短说。当时二十国峰会已经在华盛顿和伦敦开了两次,效果不错。各国都觉得用这个机制来协调国际经济事务可能是个理想的平台。然而,西方国家有七国/八国集团,发展中国家有金砖国家组织,还有G8+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的非正式对话。下一步怎么办?哪个平台更加适合大国协调全球经济事务?这是各国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这次五国协调人在法兰克福想探讨的问题。因为涉及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和未来,牵涉面广、复杂敏感,所以几个大国想私下探讨一下。 问题集中在是否需要把二十国集团峰会确定为全球治理的主要平台。如是,那么二十国集团与七国/八国集团在全球治理机制中的关系又如何处理? 这件事我与美国的弗罗曼和英国的考勒利有过初步讨论。三国出发点可能有所不同,但都认为,这次世界金融危机表明,七国/八国集团难以承担管理全球经济事务的重任,应该由二十国集团取而代之。当然全球治理机制调整需要时间,需要掌握火候,以何种方式取代、什么时候出手,都需要斟酌,以求“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五位协调人取得基本共识后,讨论就集中在2009年9月美国匹兹堡峰会领导人宣言中如何表述未来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架构。“细节决定成败”,具体文字表述是关键所在。英 国外交官在这方面最拿手,这与英语是母语又是国际谈判主要语言有关。 经英国协调人考勒利多次修改,五国就措辞达成共识并准备提交领导人审议,即“二十国集团取代七国/八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 另外五国协调人还达成君子协定,七国/八国集团今后不再在二十国集团峰会前讨论全球经济问题,以此来给二十国集团峰会定调,G8+5机制也随之解散。当然七国/八国集团后来并未完全遵守君子协定,还是我行我素。这再次说明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和调整还面临各种阻力,行动起来确实需要时间。随后在美国匹兹堡峰会上,作为领导人宣言的一部分,五国的初步共识部分审议通过。 ……
前言/序言
好好发展自己,好好参与治理全球 李肇星 (作者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翻译协会会长。) 午夜后读此书到凌晨三点半,我想到,人、国家、世界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其昨天、今天、明天有机相连,什么事都非偶然。 本书(《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作者何亚非(出生于开“亚非会议”那年)在非洲和外交部非洲司工作多年,理解非洲国家独立的艰辛和光荣。1994年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分管安理会事务,曾反复研读《联合国宪章》。1999年前后,他任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和公使,曾协助我多次就台湾问题以及美野蛮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同美方交涉。在驻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大使和副外长任上,他继续怀着对和平与正义的热爱活跃在双边和多边外交舞台上。 令我惊喜的是,他出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后,又刻苦研究金融、经济、粮、水、能源、环境、气候、移民等课题,探讨在不该有什么“世界警察”、“世界政府”、“世界老大老二”的情况下如何改善全球治理。 作者信仰共产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共产主义的内涵包括“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分阶段的,高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目标。作者脚踏实地,所提全球治理目标既考虑了历史的进步,也不忘其沉重负担;既考虑了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等变化,也对国际政治、经济、金融、舆论秩序都不太合理心中有数,倡导以史为鉴,放眼未来,凝聚各方正能量,时时提防少数人挑拨离间,努力务实创新,争取在国家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合作共赢等原则基础上让全球秩序对普通老百姓稍好一点,对地球生态稍好一点。习近平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体会,这一点在内政、外交上是相通的。 本书提出和收集的点子涉及广泛,要害是各国都要爱和平、讲公道、干好事。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以走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例,诠释了这一简明纯朴的主张。如果各国,特别是大国,都践行这一理念,天下肯定不会像今天这么乱,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肯定不会这么低,各国人民肯定会更团结快乐,地球肯定会更适宜于人类居住。 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和人一样,应该像马克思的老乡歌德所写的那样“永不满足”(见《浮士德》),更要像毛泽东的部下张思德、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那样从自身做起,一点一滴地做,一分一寸地接近自己信仰的崇高境界。 读这本书有利于加强人们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自觉性,有利于增强逐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如果本书引起一些争论,那会是它的又一项贡献——引发共同探索和学习的兴趣是好事。我们伟大的祖国、可爱的地球面临的困难多多,要跋涉的道路漫漫,正呼唤一代代人锲而不舍上下求索,刚毅坚卓并肩奋进。
《航向未知:大国博弈与时代洪流》 引言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每一次潮起潮落都标志着旧秩序的瓦解与新格局的孕育。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全球化浪潮奔涌,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与此同时,地缘政治的暗流涌动,力量对比的微妙变化,以及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与承担全球责任之间的复杂博弈,共同塑造着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本书《航向未知:大国博弈与时代洪流》旨在深入剖析这场深刻的时代转型,聚焦于主要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在全球治理的框架内,通过各自的战略选择,共同或独立地影响着国际秩序的演进方向。我们并非预言未来,而是试图通过梳理和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下世界运行逻辑的视角,从而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 第一章:全球力量格局的重塑:旧秩序的裂痕与新力量的崛起 本章将首先回顾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分析其在冷战结束后所达到的巅峰状态,以及随后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和挑战。我们将探讨西方国家内部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分化加剧等因素对其全球影响力的侵蚀,以及这些内部压力如何折射到其对外政策上。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新兴大国的崛起,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经济体,其经济体量的增长如何伴随着国际话语权和政治影响力的提升。本章将详细分析这些国家在国际金融、贸易、科技等领域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以及它们对现有国际规则和治理体系提出的新诉求和挑战。我们将审视其在全球舞台上的战略意图,以及它们在推动多边主义、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具体行动。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其他重要力量的动态,如欧盟的整合与分歧,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中的角色,以及印度等南亚力量的崛起。我们将分析这些力量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定位,以及它们与主要大国之间形成的复杂联盟与竞争关系。通过对全球力量格局的细致描绘,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章:大国博弈的演进:战略思维、核心利益与竞争领域 本章将深入探讨主要大国在塑造国际格局过程中的战略思维方式。我们将剖析不同国家的核心利益及其如何驱动其对外战略的制定。例如,我们可能探讨某大国如何将其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从而在贸易、技术等领域采取强硬姿态;另一大国则可能如何通过地缘政治手段来巩固其战略纵深。 我们将重点分析当前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这不仅包括传统的军事安全领域,更延伸至经济、科技、意识形态、叙事权等多个维度。例如,我们将探讨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主权、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领域成为大国竞争的新焦点,以及由此引发的规则制定权之争。同时,我们将分析在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领域的较量,以及意识形态的传播如何影响国际舆论和国家间的认知。 本章还将考察大国博弈的战术层面。我们将分析不同国家常用的策略,如经济制裁、联盟构建、军事威慑、外交斡旋等,以及这些策略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效果。我们将审视“接触”与“遏制”等长期存在的战略选择,以及它们在新形势下的变体和演化。通过对大国博弈的深入解析,揭示其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 第三章:全球治理的挑战与变迁:多边主义的困境与新机制的探索 本章将聚焦于全球治理体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将审视以联合国为代表的现有全球治理机制在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流行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时的效能瓶颈。我们将分析大国之间的分歧如何导致国际合作的停滞,以及一些国家对现有国际机构的质疑和改革诉求。 同时,本章将探讨新兴大国在多边主义框架下的角色。它们是在挑战现有秩序,还是在尝试通过改革来赋予其更强的包容性和代表性?我们将分析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框架下的实践,以及其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潜在影响。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区域性治理机制的发展。我们将审视欧盟、东盟、非洲联盟等区域组织的演进,以及它们在维护区域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应对共同挑战方面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区域主义与全球主义之间的张力与互补性,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未来的全球治理图景。本章旨在呈现全球治理体系在多重压力下的困境,以及各方在新秩序构建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章:关键领域中的国家选择:以气候、技术与安全为例 本章将选取几个关键领域,深入剖析不同国家在其中所做的具体选择及其后果。 在气候变化领域,我们将分析不同国家在减排目标、能源转型、气候融资等问题上的立场差异。我们将探讨发达国家在历史责任与发展权之间的权衡,以及新兴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与履行气候承诺之间的复杂考量。本章将考察国际气候谈判的进展与阻碍,以及各国国内政策如何影响其国际气候行动。 在科技领域,我们将深入探讨数字鸿沟、技术标准、数据流动、人工智能伦论等问题。我们将分析国家如何通过科技自主、技术封锁、标准制定等手段来争夺技术优势,以及这些竞争如何影响全球的创新生态和经济格局。本章将审视关键技术的竞争如何演变为大国战略博弈的新战场。 在安全领域,我们将关注传统安全威胁的演变,如地区冲突、国家间军事竞赛,以及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如网络攻击、信息战、跨国犯罪等。本章将分析各国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与国际合作,以及军备竞赛、核不扩散、反恐等议题的复杂性。我们将探讨安全困境如何在大国之间相互作用,并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通过对这些关键领域的聚焦,呈现大国在塑造世界格局时所面临的真实选择及其深远影响。 第五章:通往何方?不确定性时代的战略远见与应对之道 本章将对前文的分析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们将强调当前世界所处的“不确定性时代”的特征,即风险与机遇并存,变革与动荡交织。 本章不会提供简单的答案或预言,而是旨在探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国应如何展现战略远见。我们将分析可持续发展、合作共赢、理性对话等重要原则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价值。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增进互信、减少误判来规避冲突的风险。 同时,本章也将思考个体和集体如何适应和应对时代的洪流。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需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承担起对全球福祉的责任。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理解复杂的世界格局,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到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中至关重要。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份详尽的“中国与全球治理”的报告,而是希望通过对大国博弈与时代洪流的梳理,引发读者对于我们所处时代的深刻思考。认识到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理解不同力量的动因与选择,有助于我们以更清醒的头脑,迎接未来的挑战,并为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贡献力量。我们正航行在一片未知的海域,唯有清晰的认知和审慎的航行,方能抵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