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棒了!封面选用的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质感,中央那方朱红色的篆刻印章图案,简直是点睛之笔,让人一拿起来就感觉仿佛捧着一件珍贵的文物。内页的排版也极其考究,字体的选择既清晰易读,又保留了传统书法的韵味,特别是那些加粗处理的重点注释部分,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会喧宾夺主,又能有效引导读者的视线。装订得也十分结实,即便是频繁翻阅,书脊也不会轻易松散,可见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真功夫的。我特别喜欢它在侧边留白的处理,虽然有些书为了省纸会把页边距压得很窄,但这本书给足了阅读者在书页空白处做批注和折角的空间,对于我这种喜欢在书本上留下自己思考痕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整体散发着一股沉静而高雅的气息,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就觉得赏心悦目,完全符合我对一本高品质文学书籍的期待。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注释做得非常到位,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半吊子文学爱好者量身打造的“通关秘籍”。它不满足于简单的字词释义,而是深入到典故的背景、特殊的用典习惯,甚至有些极其晦涩的句法结构,都给出了清晰易懂的解读。我特别留意到,对于一些在当时语境下特有的地理名词和官职称谓,作者不仅解释了它们的现代对应,还考证了它们在唐五代时期的具体含义,这种细致入微的考据工作,极大地帮助我还原了词人生创作时的真实情境。读完一首词,我不需要频繁地在其他工具书之间来回翻找,所有的疑惑几乎都能在这本书的脚注中找到满意的答案,让阅读过程保持了高度的流畅性与沉浸感。
评分这套书的选篇眼光极为独到,绝非市面上常见的那些人尽皆知的“热门金曲”的简单堆砌。它在收录了那些脍炙人口的大家名篇的同时,也穿插了许多音韵独特、意境深远的“遗珠之作”。我发现了好几位此前只在一些专业论文中瞥见名字的词人,这次能看到他们完整且精校过的作品,真是意外之喜。更值得称赞的是,每一首词的编排似乎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前后的衔接并非完全依照时间顺序,而是巧妙地在风格、主题或地域上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照或递进,仿佛是作者在精心编织一幅声律与情思交织的文学长卷,引导读者在不同的声音之间游走,体会词体演变中的微妙张力。
评分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写得极其精炼,开篇就直指核心,没有冗长空洞的客套话,而是直接进入了对那个时代文学精神的深入剖析。作者的笔力遒劲,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唐五代词坛的复杂面貌,那种兼具宏大叙事和细腻情感的叙述方式,一下子就把我从现代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带入到那个词人慷慨悲歌的年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格律之美”与“性情流变”时的那种辩证思维,他没有简单地将各个流派进行对立划分,而是细致地梳理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历史脉络。这种深厚的学养和通透的见解,让整篇导读读起来酣畅淋漓,如同与一位学识渊博的前辈面对面交流,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并立刻对接下来的具体篇目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评分与许多严肃的学术选本相比,这本书在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的分析不再是那种冰冷、抽离的纯文本解读,而是充满了对词人生命状态的深切共情。讲析部分对每一位词人的生平、创作心境与风格特征的归纳,既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又不失文学评论的灵动与洞察力。作者似乎总能敏锐地捕捉到词句背后那份难以言说的哀愁、豪迈或闺怨,并用非常现代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其重新阐释出来。这种既仰望星空般的宏大视野,又脚踏实地般贴近人情的写作风格,让原本可能显得有些遥远的古代诗词,瞬间变得鲜活可感,仿佛那些千年前的音韵,就在耳边轻轻回响。
评分自1979年起,叶嘉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30多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同时,她仍然活跃在加拿大、美国等国际讲坛上。2008年12月,叶嘉莹荣膺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3年10月,荣获“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现已成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评分书内容应该是不错,不过遗憾的是平装版。
评分好书。
评分希望我爱的你一直有少年感。少年感不是懵懂无知,也不是不知道天高地厚。而是知道世界有多残酷,也依然笑对面对现实的真相。见过世界辽阔,也还是为朋友送的礼物发自内心地欣喜。成熟稳重也孩子气,跟猫说话也很专注。心里永远住着屠龙的少年,跟世界大战八百回合,也不抱怨,擦擦汗水,说我们再来。 ?
评分印刷精美书本厚实,叶嘉莹,杨绛,林徽因,民国三大才女!喜欢《唐宋词十七讲》的两点,一是从人划分出部分,在作者风格和词之演进历史上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但同时叶先生也使用了西方的理论来为我们讲述词之演变,作者的文化背景使得她的讲述很顺畅。在中国大的历史背景下,使用西方的理论来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方法很特别又非常容易理解。另一个是叶先生在为你讲述某一首词中的一个意象时她会引出这个意象在不同地方的用法,然后非常客观分析在这里应该是哪一个。引诗词以证诗词,也是叶先生的拿手讲法。这种讲法,不但让读者更容易识别一些中国诗词传统里的符码,比如“蛾眉”的含义。更容易在举一反三中,帮助读者握住中国诗词、语言文字的传承脉络。
评分本书原是1960年代作者鉴于台湾白话诗的弊端而作,作者希望能以杜诗名作《秋兴八首》为例,展现杜甫诗歌集大成的成就,作为现代诗人的借鉴。
评分一直想要,很好的书,包装物流配送。有活动,很实惠!
评分讲授古典文学是很难的。好诗好词,许多时候是无法讲明白的。短短的几句话,却仿佛是天地般的深广。讲了,就浅薄了。可不讲,许多学生连明白这点浅薄的机会都没有。叶嘉莹先生有段话,我很喜欢。大意是不是说想着对不起程度差的学生,而是想着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李太白他们写出来的诗篇。
评分在诗已开始失去辉煌的晚唐五代,词正在以朝气蓬勃之势兴起。这种并非以抒情言志为目的而只是在歌酒宴席上为娱乐而作的配乐歌词,到底凭借什么,竟能够在不久以后的宋代形成了不亚于唐诗的辉煌,又在清代再次兴盛?这里面的消息,在花间的温庭筠、韦庄,南唐的冯延巳、李煜词作中已露端倪;在北宋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苏轼的词作中则完全展露,而在南宋的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的词作则又转向隐晦;及至清代,国难接踵而来,但许多词人在经历了“世变”的灾难之后,竟然在无意之中找回了元明两代丢失已久的词的那种不同于诗的言外意蕴之美。原来在中国文学中,词的幽约怨悱,也曾经历一波三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