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三版)

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最良,姚杨 编
图书标签:
  • 民用建筑
  • 空调设计
  • 暖通空调
  • 建筑工程
  • 第三版
  • 工程技术
  • 通风
  • 制冷
  • 空调系统
  • 建筑设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4742
版次:3
商品编码:116884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三版)》第一版、第二版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厚爱,充分证明这是一本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工程技术书籍,更是初学者的一本启蒙设计指导教材!

内容简介

    《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三版)》为一本实用而简明的设计参考书籍,详细阐述空调技术的原理与基本知识、各类建筑物空调的设计特点与空调方式、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法与步骤、冷热源的方式与特点、空调系统自动控制与监测的典型方案等;同时充分反映空调设计近年来的成就与发展。《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三版)》可供从事空调设计、营销、安装人员和运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使用和参考。  本次第三版修订和再版主要背景就是基于《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376—2012于2012年的问世。该规范是我国第一部针对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基础性通用技术规范,为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约束和规范性条文。因此,《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三版)一书按新规范的规定与要求,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完善。  另外,原书第二版出版后五年时间里,我国暖通空调行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新的节能减排技术不断得到应用,进步很大,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在第三版中得到充分反映。总之,《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三版)》第三版继续保留初版结构和特点,实用性更强。这本《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三版)将继续伴随着广大读者,亲历我国民用建筑空调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书很好,对民用建筑空调的设计分析、总结的很到位,对空调设计师很有帮助。

  ——读者 景皓妈
  
  

  ★非常好,理论部分详细,更难能可贵的是对设计人员的指导也非常到位。

  ——读者 远水遥岑
  
  

  ★非常非常实用的一本专业设计用书,具有极高指导作用。

  ——读者 hoddy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对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原暖通与空调工程)的同学来说,无论是大三的课程设计还是毕业时的毕业设计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读者 瀚_海沙
  
  

  ★自己觉得很满意 各种类型的建筑空调分的很细,值得一看,适合空调设计的人,写的很详细,推荐。

  ——读者 小文文来来
  
  

  ★是别人给我介绍的这本书,整体来讲质量不错,内容也很全,几乎涵盖了暖通的所有设计内容,数据较新,所以实用性较强。推荐!

  ——读者 不同凡响猪
  
  

  ★很满意,讲的也比较详细,非常有利于暖通设计。

  ——读者 瞌睡大怪兽
  
  

  ★暖通设计参考书中的优秀作品,是老师推荐的好书,做毕业设计跟着走就可以,步骤很齐。

  ——读者 anyfo
  
  

  ★好书,很好,暖通设计人士必备

  ——读者 jianxunliu

目录

第1章 总论
1.1 空气调节系统的组成
1.2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1.2.1 湿空气的状态参数
1.2.2 湿空气的状态方程
1.3 湿空气的焓湿图与应用
1.3.1 湿空气的焓湿图
1.3.2 湿空气焓湿图的应用
1.4 风量平衡和热平衡
1.4.1 风量平衡
1.4.2 热平衡
1.4.3 全年新风量变化时空调系统风量平衡关系
1.5 暖通空调设计与施工的有关规范和标准
1.5.1 建筑与暖通空调工程制图标准
1.5.2 通用设计规范
1.5.3 专用设计规范
1.5.4 暖通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5.5 常用各种标准代号的意义
1.6 空调设计程序与深度
1.6.1 方案设计
1.6.2 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
1.6.3 施工图设计
参考文献

第2章 空调负荷的计算与送风量的确定
2.1 空调的室内、外计算参数
2.1.1 空调室外空气的计算参数
2.1.2 空调室内空气的设计参数
2.2 室内空气品质与新风量
2.2.1 室内空气品质
2.2.2 新风量
2.3 空调房间的冷负荷和制冷系统的冷负荷
2.4 空调冷负荷的计算
2.4.1 围护结构瞬变传热形成冷负荷的计算方法
2.4.2 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得热引起冷负荷的计算方法
2.4.3 室内热源散热引起的冷负荷
2.5 空调新风负荷的计算
2.6 空调湿负荷的计算
2.6.1 人体散湿量
2.6.2 敞开水表面散湿量
2.7 空调热负荷的计算
2.8 民用建筑空调负荷的概算指标及经验数据
2.8.1 国内部分民用建筑空调冷负荷概算指标
2.8.2 国外部分民用建筑空调冷负荷概算指标
2.8.3 热负荷概算指标
2.8.4 空调扩大初步设计中常用的部分经验数据
2.9 空调负荷计算软件介绍
2.10 送风量的确定
2.10.1 夏季送风状态及送风量
2.10.2 冬季送风状态和送风量
参考文献

第3章 空气调节系统
3.1 空调系统的分类与适用性
3.2 全空气一次回风和二次回风空调系统
3.2.1 全空气一次回风和二次回风空调系统的特点
3.2.2 全空气一次回风和二次回风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与计算方法
3.2.3 算例
3.3 变风量空调系统
3.3.1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特点
3.3.2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与计算方法
3.3.3 算例
3.4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3.4.1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特点
3.4.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与计算方法
3.4.3 算例
3.5 VRV空调系统
3.5.1 VRV空调系统的特点
3.5.2 VRV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与计算方法
3.6 冷却吊顶空调系统
3.6.1 冷却吊顶空调系统的特点
3.6.2 冷却吊顶空调系统的空气处理过程与计算方法
3.6.3 算例
参考文献

第4章 民用建筑空调系统的典型形式与特点
4.1 客房空调系统的形式与特点
4.1.1 客房空调的新风系统
4.1.2 风机盘管的选择与布置
4.1.3 排风系统
4.2 写字楼空调系统形式与特点
4.2.1 写字楼的功能特点
4.2.2 写字楼空调系统的形式与特点
4.3 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空调典型系统与特点
4.3.1 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空调的特点
4.3.2 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空调负荷特点
4.3.3 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的空调系统
4.4 歌舞厅空调典型系统与特点
4.4.1 歌舞厅空调的特点
4.4.2 歌舞厅空调负荷的特点
4.4.3 歌舞厅空调系统设计
4.5 康乐中心空调典型系统与特点
4.5.1 康乐中心的功能与特点
4.5.2 康乐中心空调系统的特点
4.5.3 康乐中心空调系统的设计
4.6 门厅、四季厅、中庭空调系统形式与特点
4.6.1 门厅、四季厅、中庭空调的特点
4.6.2 门厅、四季厅空调系统的设计
4.6.3 中庭的空调设计
4.7 厨房、洗衣房的空调与通风系统
4.7.1 厨房、洗衣房的功能特点
4.7.2 厨房、洗衣房的负荷特点
4.7.3 厨房的空调与通风系统设计
4.7.4 洗衣房的空调与通风系统设计
4.8 商场空调的典型系统与特点
4.8.1 商场负荷的特点
4.8.2 商场室内参数与空气品质问题
4.8.3 商场的空调系统
4.8.4 商场的防排烟设计
4.9 影剧院空调的典型系统与特点
4.9.1 影剧院空调负荷的特点
4.9.2 观众厅的气流组织
4.9.3 舞台空调的气流组织
4.9.4 影剧院空调系统的设计原则
4.9.5 影剧院空调的预冷运行
4.10 游泳馆空调的典型系统与特点
4.10.1 游泳馆空调的特点
4.10.2 游泳馆空调负荷的特殊性
4.10.3 游泳馆的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
4.10.4 设计实例
4.11 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4.11.1 建筑与能源
4.11.2 空调系统节能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第5章 空调设备的分类与选择
5.1 卧式组合式空调机组
5.2 吊装式和柜式空调机组
5.2.1 吊装式空调机组
5.2.2 柜式空调机组
5.3 屋顶空调机
5.3.1 屋顶空调机结构与特点
5.3.2 屋顶空调机的性能参数
5.3.3 屋顶空调机的适用性
5.4 风机盘管机组
5.4.1 风机盘管的构造及分类
5.4.2 风机盘管机组的选择及调节方法
5.5 蒸发冷却式空调机组
5.5.1 蒸发冷却技术
5.5.2 蒸发冷却式空调机组
5.6 小型水/空气热泵空调机
5.6.1 小型水/空气热泵空调机的工作原理
5.6.2 小型水/空气热泵空调机的种类
5.7 多联式空调机组
5.7.1 多联机系统的分类
5.7.2 多联机系统的组成和配管
5.8 冷辐射板
5.8.1 冷却顶板
5.8.2 毛细管辐射式空调末端系统
5.9 空气的加湿设备
5.9.1 等温加湿设备
5.9.2 等焓加湿设备
5.10 空调机组的选择
5.11 表冷器的选择与校核计算
5.11.1 表冷器的选择与校核计算方法
5.11.2 表冷器校核计算的步骤
5.12 空气加热器的选择与校核计算
5.12.1 空气加热器的选择
5.12.2 空气加热器的校核计算
5.13 空气净化设备的选择
5.13.1 初效过滤器
5.13.2 中效过滤器
5.14 多联机组的选择计算
5.14.1 多联机系统的设计内容
5.14.2 多联机系统的设计步骤
5.14.3 室内机的选择
5.14.4 室内机与室外机容量的匹配
5.14.5 室内机与室外机初选后的修正
5.14.6 多联机的能效标准
5.14.7 新风输送方式
参考文献

第6章 气流组织
6.1 概述
6.2 空调送风口与回风口
6.2.1 送风口
6.2.2 回风口
6.3 典型的气流组织形式
6.3.1 侧送风的气流组织
6.3.2 顶送风的气流组织
6.3.3 下部送风的气流组织
6.4 侧送风设计计算
6.4.1 侧送风的气流流型
6.4.2 风口的选择与布置
6.4.3 侧送气流组织的设计步骤
6.5 喷口送风的设计计算
6.5.1 喷口送风的气流流型
6.5.2 喷口形式
6.5.3 喷口侧送风气流组织的设计步骤
6.5.4 喷口垂直向下送风
6.5.5 喷口送风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6.6 散流器送风的设计计算
6.6.1 散流器送风的气流流型
6.6.2 散流器的选择与布置
6.6.3 散流器送风气流组织的设计步骤
6.7 条缝形送风的设计计算
6.7.1 条缝送风的气流流型
6.7.2 条缝形风口的选择与布置
6.7.3 条缝形风口送风的设计计算
6.8 低温送风系统
6.8.1 送风温度的确定原则
6.8.2 低温送风系统的气流组织
6.9 地板送风系统
6.9.1 概述
6.9.2 地板送风系统的设计流程
6.9.3 地板送风系统的空调负荷与送风量
6.9.4 地板送风系统静压箱
6.9.5 送、回风口选择与布置
6.9.6 地板送风系统的气流组织
6.9.7 地板送风系统中特殊区域的处理
6.10 CFD技术在气流组织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章 空调风道设计计算
7.1 概述
7.1.1 风道(或称风管)分类
7.1.2 风管规格
7.2 沿程阻力与局部阻力
7.2.1 沿程阻力
7.2.2 局部阻力
7.3 风道的水力计算
7.3.1 概述
7.3.2 风道水力计算方法
7.4 空调风道的保温
7.4.1 概述
7.4.2 保温层厚度
7.5 风道特性曲线与风机的选择
7.5.1 概述
7.5.2 风道特性曲线与工作点
7.5.3 风机的联合工作及其工况分析
7.5.4 风机的选择
7.5.5 风机的工况调节
7.6 空调风道系统的节能要点
参考文献

第8章 空调管路系统设计
8.1 空调管路系统的设计原则
8.1.1 空调管路系统的划分原则
8.1.2 空调管路系统的形式
8.1.3 空调管路系统的设计原则
8.2 空调水系统的管路计算
8.2.1 管径的确定
8.2.2 水流动阻力的确定
8.3 冷冻水系统设计
8.3.1 单级泵冷冻水系统
8.3.2 双级泵冷冻水系统
8.3.3 混合式水系统
8.3.4 冷水机组与循环水泵的连接方式
8.3.5 供回水总管上的旁通管与压差旁通阀的选择
8.4 冷却水系统设计
8.4.1 空调冷却水系统的形式
8.4.2 空调冷却水系统的典型图示
8.4.3 冷却水系统的补水量
8.4.4 冷却塔选择方法与步骤
8.4.5 冷却水循环系统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8.5 热水系统管路设计
8.5.1 热水系统的形式
8.5.2 热水系统与热源的连接
8.5.3 热水系统的防冻措施
8.5.4 高温水管路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8.6 蒸汽系统设计
8.6.1 空调蒸汽系统的典型图示
8.6.2 蒸汽管路和凝结水管路的水力计算表
8.6.3 疏水器的选择
8.6.4 凝结水箱容积的确定
8.7 冷凝水管路的设计
8.8 乙二醇水溶液管路系统设计
8.8.1 乙二醇水溶液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场合
8.8.2 乙二醇水溶液的物理性能
8.8.3 乙二醇水溶液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8.8.4 乙二醇水溶液系统的管路计算
8.9 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的特殊问题
8.9.1 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的承压分析
8.9.2 高层建筑空调水系统竖向分区的依据
8.9.3 常用的竖向分区方式
8.10 空调水系统的水质管理
8.10.1 空调水系统水质管理的设计原则
8.10.2 防垢处理及防止菌和水藻繁殖的方法
8.10.3 除污器及水处理设备
8.11 空调水系统的定压
8.11.1 膨胀水箱定压
8.11.2 补给水泵定压
8.11.3 气压罐定压
8.12空调水系统的补水、泄水与排气
8.12.1 水系统的补水
8.12.2 水系统的泄水与排气
8.13 空调管路系统的保温与防腐
8.13.1 保温材料及制品的主要技术性能
8.13.2 保温结构
8.13.3 保温层厚度
8.13.4 管路系统的防腐
8.14 空调管路系统的管材及附件
8.14.1 管路系统的管材
8.14.2 管路系统的阀门
8.14.3 管路系统的减压阀
8.14.4 管路系统的安全阀
8.14.5 管路伸缩和固定
8.14.6 分汽缸、分水器和集水器
8.15 空调水系统的节能要点
8.15.1 空调水系统的水力平衡
8.15.2 空调变水量系统
8.15.3 空调冷冻水系统大温差设计
8.15.4 空调水系统输配耗能指标
参考文献

第9章 防火及防排烟系统设计
9.1 概述
9.1.1 火灾烟气的危害
9.1.2 防、排烟的作用
9.1.3 火灾烟气控制的基本原则
9.1.4 防火及防排烟系统常用阀门
9.1.5 几个名词解释
9.2 自然排烟系统设计
9.2.1 自然排烟的方式
9.2.2 可以自然排烟的部位及开窗面积规定
9.2.3 自然排烟设计要点
9.3 机械排烟系统设计
9.3.1 机械排烟的方式
9.3.2 机械排烟的部位
9.3.3 机械排烟系统的布置
9.3.4 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的确定
9.3.5 机械排烟系统设计要点
9.4 机械防烟系统设计
9.4.1 机械加压防烟的设置部位
9.4.2 机械防烟加压送风系统的组成
9.4.3 机械防烟系统加压送风量的计算
9.4.4 机械防烟系统设计要点
9.5 中庭及大空间防、排烟系统设计
9.5.1 中庭式建筑的特点
9.5.2 排烟方式
9.5.3 中庭式建筑防火、防烟分区的划分及排烟量的确定
9.6 地下停车场排烟系统设计
9.6.1 地下停车场机械通风与机械排烟系统的关系
9.6.2 排风、排烟合用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9.6.3 地下停车场排风、排烟合用系统设计要点
9.7 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
9.7.1 垂直排风管道应采取防止回流的措施
9.7.2 在必要位置设置防火阀
9.7.3 严格选取设备及风管材料
9.7.4 合理布置通风空调系统
9.7.5 注意防爆问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民用建筑通风设计
10.1 旅馆、宾馆客房的通风设计
10.1.1 通风风量的计算方法
10.1.2 客房通风设计要点
10.1.3 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0.2 厨房的通风设计
10.2.1 厨房设备的散热量、散湿量的确定
10.2.2 通风量的计算
10.2.3 设计要点
10.3 地下停车场的通风设计
10.3.1 地下停车场有害物的种类及危害
10.3.2 排风量与送风量的计算方法
10.3.3 设计要点
10.4 人防地下室的通风设计
10.4.1 人防地下室的通风功能
10.4.2 防护通风系统
10.4.3 设计参数
10.4.4 防护通风设备的选择
10.4.5 平战结合及平战功能转换
10.5 柴油发电机房的通风设计
10.5.1 柴油发电机组的冷却方式
10.5.2 机房内散热量和有害物散发量的计算
10.5.3 通风量计算
10.5.4 排烟系统
10.5.5 设计要点
10.5.6 人防地下室柴油发电机房的通风设计
10.6 设备用房的通风设计
10.6.1 制冷机房的通风设计
10.6.2 小型燃油(气)锅炉房的通风设计
10.6.3 变配电机房及其他
10.7 置换通风
10.7.1 置换通风的原理
10.7.2 置换通风的特性
10.7.3 置换通风与地板送风的异同点
10.7.4 置换通风的设计要点
参考文献

第11章 空调系统冷热源设计
11.1 概述
11.2 电动冷水机组
11.2.1 活塞式冷水机组
11.2.2 螺杆式冷水机组
11.2.3 离心式冷水机组
11.2.4 风冷式冷水机组
11.3 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11.4 热泵式冷热水机组
11.4.1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
11.4.2 水源热泵冷热水机组
11.5 锅炉
11.5.1 热水锅炉
11.5.2 真空锅炉
11.5.3 蒸汽锅炉
11.5.4 电锅炉
11.6 换热设备
11.6.1 壳管式换热器
11.6.2 板式换热器
11.7 水泵
11.8 冷热源设计的一般要求
11.8.1 设计的原始资料
11.8.2 设计程序
11.8.3 一般设计原则
11.8.4 机房建筑设计与设备布置的要求
11.9 电动冷水机组机房的设计要点
11.9.1 电动冷水机组容量
11.9.2 电动冷水机组类型与台数的选择
11.9.3 循环水泵的选择
11.9.4 其他设备的选择
11.10 吸收式冷水机组机房设计的特殊问题
11.10.1 选用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应注意的问题
11.10.2 燃气系统的设计要点
11.10.3 燃油系统设计要点
11.10.4 排烟系统设计要点
11.10.5 机房的安全及防火防爆
11.11 热泵冷热水机组机房的设计要点
11.11.1 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机房设计要点
11.11.2 井水源热泵冷热水机组机房的设计要点
11.11.3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要点
11.12 燃油、燃气锅炉房的设计要点
11.12.1 设计规范及标准
11.12.2 锅炉的选择
11.12.3 蒸汽锅炉房的热力系统
11.12.4 热水锅炉房的热力系统
11.12.5 锅炉水处理的设计要点
11.12.6 锅炉房的布置要求
11.13 热力站的设计要点
11.13.1 热力站的作用
11.13.2 几种典型的热力站热力系统图示
11.13.3 对热力站设计的要求
11.14 空调冷热源设计中应注意的节能措施
11.14.1 设计中应严格遵守有关节能标准
11.14.2 设计中杜绝冷水机组选择偏大
11.14.3 从节能角度,应尽量选用能量利用效率高的冷热源设备与系统
11.14.4 优先考虑采用天然冷热源
11.14.5 回收与利用空调冷源中的冷凝热
11.14.6 空调冷热源管路、水泵节能
参考文献

第12章 蓄能系统设计
12.1 概述
12.2 水蓄冷系统
12.3 冰蓄冷系统
12.3.1 外融式冰蓄冷系统
12.3.2 内融式冰蓄冷系统
12.3.3 封装冰蓄冷系统
12.3.4 制冰滑落式蓄冷系统
12.3.5 冰晶式蓄冷系统
12.4 共晶盐蓄冷系统
12.5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法
12.5.1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应用条件
12.5.2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原则
12.5.3 典型建筑的逐时冷负荷分布图
12.5.4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策略
12.5.5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备选择
12.5.6 冰蓄冷系统主要设备容量的确定
12.6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优化简介
12.6.1 冰蓄冷系统优化的意义
12.6.2 预测控制方法简介
12.6.3 冰蓄冷系统优化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13章 空调系统的消声和隔振
13.1 概述
13.2 声学计量
13.3 暖通空调系统的噪声和噪声源
13.3.1 与建筑物有关的噪声、振动源分类
13.3.2 空调系统的噪声源
13.4 空调系统的消声器
13.5 空调系统的噪声控制
13.5.1 室内噪声标准
13.5.2 空调系统中噪声的自然衰减
13.5.3 空气进入室内的噪声衰减
13.5.4 空调系统消声设计
13.6 空调机房、制冷机房噪声控制
13.6.1 机房噪声控制要求及设计原则
13.6.2 机房内噪声的降低
13.7 空调装置的隔振
13.7.1 振动传递率与减振标准
13.7.2 工程中常用的减振器
13.7.3 减振器的设计选用
13.7.4 空调装置隔振设计要点
参考文献

第14章 空调监测系统与调节系统的典型方案
14.1 概述
14.1.1 空调监测与调节系统的任务和内容
14.1.2 空调自动调节系统的基本组成
14.1.3 符号说明
14.2 新风系统监测与调节系统的典型方案
14.2.1 冷/热盘管合设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案
14.2.2 冷/热盘管分设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案
14.2.3 冷/热盘管分设新风机组的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14.3 风机盘管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方案
14.4 定风量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监测与调节系统的典型方案
14.4.1 定风量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的调节方法
14.4.2 定风量一次回风空调系统自动控制的典型方案
14.4.3 定风量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的监测、信号与联锁
14.4.4 定风量一次回风空调系统的直接数字控制系统(DDC系统)
14.5 变风量空调系统监测与调节系统的典型方案
14.5.1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典型控制方案
14.5.2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直接数字控制方案
14.5.3 变风量末端控制
14.6 冷热源系统监测与调节系统的典型方案
14.6.1 锅炉、热交换设备、冷却塔单台设备控制方案
14.6.2 电动冷水机组的单元控制器
14.6.3 单台吸收式冷水机组的控制
14.6.4 多台锅炉、冷却塔、冷水机组、水泵的控制方案
14.6.5 冷冻站、热力站DDC控制系统方案
14.6.6 冷水机组与系统一体化控制方案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暖通工程实践宝典:从原理到应用》 一、 核心理念与价值主张 《暖通工程实践宝典:从原理到应用》并非一本单纯的教材,而是一套为致力于掌握民用建筑暖通系统设计与实践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学生量身打造的综合性指导手册。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深度与广度并重,既深入剖析暖通空调(HVAC)系统的基本原理,又着眼于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我们力求以清晰、系统、实用的方式,将复杂的暖通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经验,帮助读者在日益复杂和 demanding 的建筑项目中,高效、准确地完成暖通系统的设计、选型、安装、调试及运行管理等各项任务,最终实现建筑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健康性、经济性与可持续性。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强调“原理-应用-优化”的闭环思维。我们坚信,脱离原理的经验是浮浅的,而脱离应用的理论是空泛的。因此,本书在介绍各类暖通设备和系统的同时,必然会追溯其背后的热力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基础科学原理,确保读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进而,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讲解这些原理如何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落地,包括规范解读、图纸绘制、参数计算、设备选型、系统配置、管道设计、风口布置、控制逻辑等全流程。更进一步,本书还关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常见挑战,如施工难点、安装偏差、调试技巧、系统优化、节能改造等,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和改进建议,帮助读者超越简单的“照本宣科”,成为一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秀暖通工程师。 二、 内容结构与特色亮点 本书内容编排严谨,逻辑清晰,围绕民用建筑暖通工程的实际需求,构建了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知识体系。 第一篇:暖通工程基础理论与规范导读 1.1 室内环境与热湿负荷分析: 详细阐述人体生理舒适度与热舒适模型(如ASHRAE PMV/PPD模型、EN ISO 7730标准等)的原理及应用。 深入剖析建筑围护结构(墙体、门窗、屋顶、楼板)的传热机理,包括传导、对流、辐射等,以及相关的热工性能参数(传热系数U值、热阻R值、热桥效应等)的计算与影响因素。 分析室内产热因素(人员、设备、照明、太阳辐射等)的计算方法和动态变化规律,重点讲解夏季和冬季的负荷计算依据、方法(如稳态法、瞬态法、逐时计算法)及软件辅助应用。 讲解空气的物理性质(焓湿图的应用、露点温度、相对湿度、绝对湿度等)及其在负荷计算中的重要性,详细说明夏季和冬季空气处理的典型过程线。 亮点: 本章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公式的罗列,而是通过大量实例,演示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负荷计算步骤,强调对建筑特性的敏感性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不同建筑类型和使用功能对负荷的影响。 1.2 暖通空调系统基本原理: 深入讲解热力学基本定律在制冷循环和热泵循环中的应用,详述压缩式制冷循环(蒸发、压缩、冷凝、节流)的关键环节、工质特性及主要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 系统介绍水系统(冷冻水、热水、冷却水)的循环原理、水力计算方法、水泵选型要点及管路设计原则。 详述风系统(送风、回风、新风、排风)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包括风管流动阻力计算、风机选型依据、风道设计规范及消声、隔振处理。 亮点: 本章提供丰富的图示和流程图,直观展示各类循环和系统的运行过程,并结合工程实践,解释不同工质和设备选择对系统性能和经济性的影响。 1.3 国家与行业相关规范解读: 系统梳理和解读当前民用建筑暖通空调领域最核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规范,如《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43、《冷冻饮品和冷冻设备的设计标准》GB 50016等。 重点解析各类规范的强制性条文、推荐性条文及其在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要点,讲解规范的演进和最新修订内容。 亮点: 本章并非简单的条款罗列,而是对规范条文进行深入解读,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工程实践意义,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和应用规范,规避设计风险。 第二篇:典型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与设备选型 2.1 空调系统设计: 定风量(CAV)系统: 详细讲解CAV系统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重点阐述末端设备(风机盘管、明装风机盘管)的选型、布置及控制方式。 变风量(VAV)系统: 深入分析VAV系统的原理、控制策略(按温度、按CO2浓度、按设定值等)、风阀、风机、控制面板的选型与系统集成。详细介绍VAV Box的种类、功能及安装调试要点。 全空气系统(Air Handling Unit, AHU): 重点讲解AHU的构成(空气过滤、加热、冷却、加湿、除湿、混合等功能段)、空气处理过程、设备选型依据(风量、风压、热负荷、水流量等),以及AHU与风管系统的连接设计。 风机盘管(FCU)与柜式空调机组: 详细介绍FCU和柜式空调机组的结构、性能参数、选型方法,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案例(如酒店客房、写字楼、商场)。 VRV/VRF系统(多联机系统): 深入讲解VRV/VRF系统的原理、系统构成(室外机、室内机、制冷剂管路、控制线),系统设计要点(冷媒管路长度、高差限制、室内机容量匹配、控制通信),以及其在中小建筑中的应用优势。 其他系统(如水冷冷水机组+末端、风冷冷水机组+末端): 简要介绍其基本原理、组成及适用范围。 亮点: 本章提供大量不同类型系统的设计流程图、典型图例和设备选型表格,帮助读者快速掌握不同系统的设计方法,并能根据项目需求进行合理的系统选择。 2.2 制冷与热源设备选型: 离心式、螺杆式、活塞式冷水机组: 详细介绍各类冷水机组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适用范围、选型依据(制冷量、能效比EER/IPLV、水源、电压等)、安装要求及常见故障分析。 螺杆式、涡旋式热泵机组: 讲解热泵的制热原理、系统构成、选型要点(制热量、COP、最低运行温度)、在北方地区的应用及回油、化霜等技术细节。 锅炉(燃气、电、燃油): 介绍不同类型锅炉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选型依据(供热量、效率、燃料类型、排放标准)、安装与安全要求。 蓄能系统(冰蓄冷、水蓄冷): 简述其工作原理、系统组成、优缺点,以及在大型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应用潜力。 亮点: 本章提供详尽的设备选型计算示例,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能效比(EER/IPLV)、性能系数(COP)等关键指标来评估设备的经济性和运行成本,引导读者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设备选择。 2.3 管道及附件设计: 水系统管道设计: 详细讲解冷冻水管、热水管、冷凝水管、冷却水管的设计规范,包括管道材质选择(铜管、PPR管、钢管)、管径计算方法(流速法、沿程阻力法)、管道布置原则(避免交叉、便于安装与检修)、管道支吊架设置、伸缩缝、防冻措施等。 制冷剂管道设计: 重点讲解冷媒管路的设计要点,包括管径的选择(基于压降和回油)、管路长度和高差限制、制冷剂的充注量计算、保温隔热要求、液击保护等,特别针对VRV/VRF系统。 阀门与附件: 详细介绍各类阀门(蝶阀、球阀、闸阀、止回阀、安全阀、排气阀、平衡阀)、过滤器、过滤器、水处理器、膨胀水箱、水泵联控柜等的选型、安装与使用。 亮点: 本章提供丰富的管道布置图例,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精确的管径计算来优化系统阻力,减少能耗,同时关注管道系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2.4 新风系统与排风系统设计: 新风处理: 详细讲解新风量取值依据(国家标准、人均新风量、换气次数法)、全热交换器(焓轮、板式热回收器)的工作原理、选型及安装要求,以及新风净化(过滤、紫外线杀菌)的必要性与技术。 排风系统: 讲解厨房、卫生间、实验室、停车场等场所的排风系统设计原则,包括排风量确定、风机选型、风管布置、排风口形式及安装。 集成式新风系统: 介绍新风机组(HRV/ERV)的功能、选型及在家用和小型商用场所的应用。 亮点: 本章特别强调室内空气质量(IAQ)的重要性,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合理设计新风系统,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升居住健康水平。 第三篇:暖通工程实施与优化 3.1 施工安装与质量控制: 设备安装: 详细讲解冷水机组、锅炉、风机盘管、新风机组、VRV/VRF室外机等主要设备在基础、支撑、连接、防振、防噪等方面的安装要点。 管道安装: 详细指导冷媒管、水管、风管的连接、焊接、保温、防腐、刷漆等工艺流程,以及管道系统严密性试验的步骤与要求。 风管及风口安装: 重点讲解风管的制作、连接、密封、保温,风口的选型、安装位置、安装精度要求,以及风管系统的漏风量检测。 施工技术标准与验收: 结合GB 50243等验收标准,详细说明各项分项工程的验收内容、验收方法和合格标准。 亮点: 本章通过大量施工现场照片和图解,直观展示正确的施工方法,帮助读者识别和规避常见的施工错误,确保工程质量。 3.2 系统调试与性能测试: 水系统调试: 详细介绍水系统冲洗、排气、水压试验、系统平衡(静态平衡、动态平衡)的步骤与方法,以及如何使用专用仪器进行流量和压力的测量。 风系统调试: 讲解风管系统漏风量测试、风机性能测试、风量风压测量、送回风口风量调节及平衡的流程。 制冷系统调试: 介绍制冷剂充注量的精确控制、压力、温度、过热度/过冷度测量与调整,以及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检查。 控制系统调试: 详细讲解温控器、传感器、执行器、PLC/DDC控制系统的接线、参数设置、逻辑调试与联动测试。 亮点: 本章提供了详细的系统调试检查表和故障排除指南,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和解决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系统达到设计性能。 3.3 运行管理与节能优化: 设备运行管理: 介绍日常运行、定期检查、维护保养(清洁、润滑、检查、紧固)的计划与要点,以及常见运行故障的预防与处理。 能耗监测与分析: 讲解如何利用能耗监测系统,收集运行数据,分析能耗状况,识别节能潜力。 节能技术应用: 介绍变频技术、智能化控制、余热回收、自然冷却、优化送风参数等节能策略,并结合案例分析其节能效果。 系统改造与升级: 探讨老旧系统改造、设备更新换代、引入高效节能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与技术路径。 亮点: 本章着眼于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经济性,指导读者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行管理和持续的节能优化,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提升建筑的绿色化水平。 第四篇:专题与前沿技术 4.1 暖通工程中的噪声与振动控制: 深入探讨噪声源分析、传播途径、减噪降噪措施(消声器、隔音罩、吸声材料、减振器、隔振台座)的设计与应用。 4.2 暖通工程中的防火与防排烟设计: 结合消防规范,讲解防火阀、排烟阀、防烟系统的设计要点,以及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 4.3 绿色建筑与低碳暖通: 介绍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暖通系统的要求,如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地热能)、被动式设计理念、低GWP制冷剂的应用等。 4.4 智能建筑与暖通控制: 探讨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在暖通控制领域的应用,如预测性维护、自适应控制、远程监控等。 4.5 暖通工程BIM技术应用: 介绍BIM技术在暖通设计、碰撞检测、施工模拟、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实践。 亮点: 本篇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前沿,为读者提供前瞻性的视野和深入了解未来暖通技术发展趋势的视角,帮助读者保持技术的领先性。 三、 读者对象与学习效益 本书面向以下读者群体: 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 热能工程、给排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电气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工程实践技能提供坚实基础。 初、中级暖通工程师: 在岗的暖通设计、施工、调试、运维人员,希望系统性梳理知识、提升专业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难题。 项目经理与工程监理: 需要了解暖通工程的基本原理、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监督工程项目。 房地产开发商与物业管理人员: 关注建筑的舒适性、节能性、健康性,希望提升资产价值和运营效率。 相关行业技术人员: 如暖通设备厂商的技术支持、销售人员,以及从事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咨询的专业人士。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 深刻理解 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和舒适度的影响,以及建筑热湿负荷的计算原理。 熟练掌握 各类民用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原理、技术参数和选型方法。 全面了解 暖通工程相关的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并能准确应用。 具备 独立完成一般性暖通系统设计图纸的能力,并能对复杂系统进行分析和优化。 掌握 暖通工程施工安装的关键技术和质量控制要点,有效指导施工。 能够 独立或协助进行暖通系统的调试工作,确保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深入理解 暖通系统的运行管理和节能优化策略,以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了解 暖通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 结语 《暖通工程实践宝典:从原理到应用》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指导性于一体的力作。我们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清晰的语言表达,为每一位投身于民用建筑暖通事业的专业人士,提供一条从入门到精通的坚实道路。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在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助您在每一次工程实践中,都能绘制出高效、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说实话,有些跟不上时代了。作为一本专业技术书籍,内容的准确性毋庸置疑,但是阅读体验却是一个减分项。图纸的清晰度和标注的规范性有时需要我反复对照文字才能理解,一些关键的流程图看起来过于拥挤,缺乏留白。如果能引入更多高质量的3D渲染图或者剖面图来解释复杂的空间气流组织,比如在多层中庭或复杂屋顶结构下的气流组织模拟结果,那对理解将是极大的帮助。现在的很多插图更像是早期制图软件的产物,稍微有点年代感了,希望再版时能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毕竟视觉冲击力也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评分

我发现本书在建筑物理学与空调设计的交叉领域,比如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如何直接影响末端设备负荷的确定,讲解得相当到位。很多设计者常常忽略了外墙保温、窗户U值对全年能耗的巨大影响,而这本书用具体的计算示例说明了这一点。它强调了设计前期介入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在设备选型阶段才介入。这对于培养“全过程”的设计思维非常有帮助。此外,对于不同气候带的特殊设计要求,比如极寒或极热地区的除湿或防结霜措施,书中都有案例支撑,展现了设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非一刀切的通用方案。

评分

这本《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三版)简直是为我这种刚入行的小白量身定做的指南!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并不是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清晰明了的图表和案例分析。作者在基础概念的阐述上花了大量篇幅,让我对空调系统的基本原理有了扎实的认识,比如负荷计算啊,气流组织啊,这些原本让我头疼的概念,在书中被拆解得细致入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不同类型建筑,比如办公楼、商场、医院等,在空调设计上的特殊考量,这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实战经验的总结。那种仿佛有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身边耳提面命的感觉,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特别是关于能效比和绿色建筑标准的介绍,紧跟当前行业趋势,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绝不是那种只停留在书本上的陈旧资料。

评分

总体来看,这本《民用建筑空调设计(第三版)》更偏向于本科高年级或初级设计院工程师的参考手册,它完美地衔接了理论基础和初步实践。然而,对于处理超大型、超复杂、超绿色(如LEED白金级或被动房标准)项目时,这本书提供的指引显得有些不够细致。在面对复杂的跨专业协调问题时,比如与结构、电气专业的接口定义、设备机房的优化布局等,它更侧重于暖通本身的计算,而对如何高效地与其他专业进行协同设计,缺乏更具操作性的流程指导。它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若要迈向顶尖项目,我们还需要额外的、更侧重项目管理和集成优化的进阶读物来补充。

评分

说实话,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更深入的暖通设备选型和系统集成方面的探讨。对于一个资深工程师来说,仅仅停留在设计规范的层面是不够的,我更关心的是如何在高复杂度的项目中实现最优化的系统集成。书中对先进控制策略的介绍略显保守,对于变风量系统(VAV)的动态平衡控制、末端设备的精确控制算法等前沿技术的深度挖掘还不够。我希望第三版能在这些“硬核”技术上多下功夫,毕竟现在建筑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空调系统也必须与之匹配。例如,如何利用BIM技术进行系统冲突检测和优化设计,书中涉及不多,这方面的补充会使这本书更具权威性和前瞻性。

评分

暖通专业必备的书籍 好评

评分

书不错

评分

买第二版时候感觉挺不错的,知识面很全很广,还有一些补充性的资料,挺好的,完全可以当做日常工具书,第三版考虑了很久,因为担心内容重复太多,最后还是买来看看,补充的内容并不多。

评分

是很好很不错,暖通设计必备

评分

很好

评分

还阔以

评分

挺好哒。有用。详细。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行,很多地方用了新规范和新国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