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翁斌孙日记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翁斌孙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翁斌孙 著,张剑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料
  • 日记
  • 翁斌孙
  • 民国史
  • 地方史
  • 历史研究
  • 珍稀史料
  • 史学
  • 档案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12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25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3
字数:2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翁斌孙(1860-1922)日记,原有翁之意(克斋)所存三十六册,佚29册,残存7册(详目参见后记),由翁开庆保存,后在1980年前后交付翁兴庆(万戈),现存于美国新罕普沙州莱溪居。此次整理,即以此7册为主体。另外,常熟市图书馆藏书目录中亦载有翁斌孙手稿三种:一日《笏斋所藏物》,与日记无关;一日《湖楚行踪》,纪光绪七年至八年间事,与翁斌孙行迹不合,非其手稿;一日《甲午恩科春闱小记》,确系翁斌孙手稿,故此次亦予整理。
  翁斌孙日记以行草书写,辨识不易,整理者学殖不厚,疏漏难免。翁万戈、翁以钧叔侄又先后予以细心校订并撰写后记或补记,他们对先人手泽的拳拳情意,令人肃然起敬。
  翁斌孙的行历,翁万戈所编《翁斌孙事迹》有较为详细的汇辑,此处不赘。
  日记原文竖行(夹注双行),今改为简体横排,双行夹注排入括号内,注中注用<>;繁体字、异体字改为简体字,尊称不抬头、敬词不空格、谦称不小写,避讳字、通假字、前后不一致的同一个人名则不轻改;原阴历年月日后括注公历;扉页、封里、页眉字以页下注出之;衍字用方头括号括起(按:附录《翁斌孙事迹》中方头括号内文字系翁万戈按语,与日记正文体例不同);误字用圆括号括起,后以方括号括出改字;整理日记时为辨识字迹和断句,曾对部分人物和事件做有简注(如日记中“搏二爷”的“搏”字,是查到了载搏其人才敢确认的),但时间精力有限,未能将此工作全面展开,付梓时原欲删去注释以统一体例,但考虑到对读者可能有所帮助,遂予保留。大雅通人,鉴之谅之。

目录

前言
光绪二十年(1894)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宣统元年(1909)
丙辰(1916)
戊午(1918)
己未(1919)
庚申(1920)
附录
清故直隶提法使翁公墓志铭
翁斌孙事迹
翁斌孙年谱
后记
补记

精彩书摘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翁斌孙日记》:
  十二日(4月12日)晴。诣笔彩,偕小杜游青云阁等处,为阿宝买玩物,又至福兴居饭,饭已阅厂,无所见。晚偕友仲应徐琢如(圭芝)、杨季子(敞)、温鹤仙(文灿)、黄仲复(曾善)之约,饮于泰丰楼,尚有一主人为潘季香(承业),因病未到,散即归(主人皆友仲公司中同事)。
  十三日(4月13日)阴。振伯侄以汽车迓,至其居小坐,即偕缪静夫、钱崇伯并其弟侄子数人,乘汽车先至万寿山(官门卖票,每人一元二角),入宫游数处(未上排云殿,即在石船上饮茶,有卖茶者)。有日人亦来游,摄予影去,风物清佳,第不胜故宫禾黍之感耳(准人往游,名日“开放”,据云收费以资修理,其地仍属清室,驻兵则步军统领司之)。出官至玉泉旅馆小憩,并午餐(西餐),复乘车诣西山,游重庆寺,又至碧云寺,登寺之最高处,升降数百级,又游大悲寺、龙王堂,时已迫暮,兴尽而归(由龙王宫山下汽车开行至阜成门,才二刻耳)。遂至江西会馆晚饭,周士贞、汪松年、章曼仙、梁辟园作主人,饮薄醉,归时微雨,旋止。
  汽车直往西山,绕山而行,路极平坦,略如城内马路。昨岁熊秉三办天津水灾振事,以工代振所为也。
  十(三)[四]日(4月14日)晴。汤西平来,此君气味殊不佳,明德之后如是,可叹。午后到笔彩斋写大字。晚先至泰丰楼,史康侯作主人,坐有刘仲鲁、蒋惺甫、冯公度、冯竹言,强以大觥相酬酢,不觉微醉。又至福兴居,主人陆芍亭昆仲及客陈梦陶等,均已先集,又略饮数杯,散尚早,归即就卧。昨日登降太多,今又作擘窠书,甚矣惫。铜鼓腹内文拓出,有鱼龙宫室,有兽,有小人无数,甚奇。
  十五日(4月15日)晴。晨诣梁伯尹,值其未起,遂归。午刻曼仙来。伯衡、伯尹同作主人,觞我于广和居,以汽车来迓,遂与曼仙同往,客次第集(石星槎、庄师缄、冯伯言,余三广人不记)。与庄师缄联座,颇谈别后事,盖十年未见矣,此公才调佳,然不纯正,散后即归。罗景相来谈永合事。今日友仲约汪颂年、欧阳旭庵、林次璜节和、汪石琴、杜蔚曾(汪泽人甥)、许经仲饮,颂年、蔚曾有他约,皆先去,有手谈者,子初始散。午后起风,入夜尤大,终夜窗户有声。
  十六日(4月16日)晴,仍大风。罗景湘与胡佐臣同来,坚约明日晚间与徐辅卿等一晤,只得应之。申酉间风略小,出至笔彩,又至桐生处贺其抱孙之喜(其第五子生)。又应汪颂年、章曼仙、王叔衡、陈梅生、梁辟园、左南生(念衡,子异丈之侄)、周士贞之招,饮于曼仙家,酒肴并佳,沾醉而归。
  十七日(4月17日)晴。晨诣笔彩,招会经堂人来,将兰士账与之清算讫,即回。罗景湘来,始知饭局改明日午刻,又迟我半日行期矣。午后风,申刻至文明园观剧,杜华亭约也(坤伶张小仙、鲜灵芝尚佳)。七钟散,径归,风止,夜阴。
  十八日(4月18日)晴,风大。罗君信来,云改晚局,今日又不得[得]归矣。薄暮风力稍减,予同友仲至笔彩斋小坐,再至天兴楼,罗景湘、胡佐臣先在,丁剑秋继至,谈一小时,俭将军辅及其友金伯陶、尹子向俱到(金名在镕,尹名起荣),乃入坐。酒半,予与友仲先归,尹甚了了,云俭请伐木事,宗人府文已过内务府,其言似尚可信也。
  ……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翁斌孙日记》 概述: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旨在发掘、整理并出版一批珍贵而鲜为人知的中国近现代史料,以期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为历史学者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研究视角。丛刊第二辑精选的《翁斌孙日记》是其中一部极其重要的文献。翁斌孙(1888-1972),字仲明,号乐山,浙江海宁人,是一位集教育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杰出近代中国人物。他的日记以其详细的记录、真挚的情感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真实的近现代中国社会图景。 内容要点: 《翁斌孙日记》涵盖了从清末民初至改革开放前夕的近七十年间,内容极其丰富,可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 个人成长与教育历程: 日记详细记录了翁斌孙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学堂生活,以及他后来在国内外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读者可以从中窥见清末民初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的交织,以及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学习、探索的心路历程。他对于西方思想、科学知识的接触和吸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界普遍的求新求变思潮。 实业救国与经济活动: 翁斌孙一生在实业领域多有建树,尤其是在纺织、化工等行业。日记中记录了他创办、经营企业的点滴,包括资金筹措、技术引进、市场竞争、工人管理等方面。这些宝贵的经济活动记录,为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企业家的经营策略、以及当时经济政策的影响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他对于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思考和实践,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精英的家国情怀。 教育事业的投入与贡献: 除了实业,翁斌孙还长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曾参与创办或管理多所学校,并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日记中关于教育理念的探讨、教学方法的实践、学生培养的关切,以及与教育界同仁的交流,都体现了他对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深切忧虑和不懈努力。通过日记,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教育体制的运作、课程设置的变迁,以及教育家们在艰难环境中如何坚守理想。 社会交往与人脉网络: 翁斌孙的社会交往极其广泛,日记中记录了他与当时众多政界、商界、文化界名流的交往。这些交往不仅是个人生活的片段,更是勾勒出近代中国社会各界精英的活动轨迹和人际网络。通过这些记载,读者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人情世故,以及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不乏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侧面描写,可作为研究历史事件的补充和印证。 政治局势的观察与个人态度: 作为一名身处时代漩涡中心的知识分子,翁斌孙的日记自然也记录了他对政治局势的观察和思考。从辛亥革命的动荡,到北洋政府的腐败,再到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变革,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运动,他的日记都留下了个人敏锐的观察和真切的感受。虽然日记并非政治评论,但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盼,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他对于不同政治思潮的接触和态度,也能为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提供新的视角。 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 日记最动人之处,也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翁斌孙的日常生活。家庭琐事、子女教育、亲友聚会、个人爱好(如读书、品茗、赏花等),都以细腻的笔触得以呈现。这些看似平凡的记录,却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展现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个体生命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对于妻儿的关爱、对友人的情谊、对人生起伏的感悟,都充满了人性的温暖。 时代变迁的印记: 《翁斌孙日记》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近七十年间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从衣食住行的细微之处,到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的巨变,都得以折射。读者可以通过日记,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从封建帝制到共和体制的过渡,以及不同时期社会思潮的碰撞与融合。这些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性、连续性与断裂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史料价值与研究意义: 《翁斌孙日记》的出版,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 填补史料空白: 翁斌孙作为一名经历丰富、视野开阔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其日记内容涉及的领域广泛,许多细节是前所未见的,能够填补现有史料的不足,为学者提供新的研究素材。 2. 提供多元视角: 传统史学研究往往侧重于宏大叙事和政治事件,《翁斌孙日记》则以个体的视角,展现了普通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经历和思考,为理解历史提供了更为多元和贴近生活的视角。 3. 经济史研究: 日记中关于实业经营的详细记载,为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衰、企业家的运作模式、以及当时的市场环境和经济政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4. 教育史研究: 翁斌孙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和思考,为研究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思想的演变、以及教育家群体的精神面貌,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5. 社会史研究: 日记中对社会交往、人情世故、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记录,能够帮助学者深入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结构、风气、以及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 6. 思想史研究: 翁斌孙作为知识分子,其日记中对思想观念的记录和反思,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思想的复杂性和演变轨迹。 7. 人物研究: 翁斌孙本身就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人物,他的日记为我们了解其生平、思想、成就和局限,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实的材料。 结语: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翁斌孙日记》的出版,不仅是对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时代的回顾,更是对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次深刻的探索。这本日记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的点滴,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也有细腻的个体情感。我们相信,这部珍贵的史料将为广大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全新窗口,激发更多的学术思考和历史想象。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套丛刊,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关于“视角”的训练。历史从来不是单线的,而是由无数个平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个人叙事交织而成。翁斌孙的日记,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观察者或参与者,他记录下的事件,必然带有他个人的立场、偏好和信息渠道的局限性。这正是史料的魅力所在——它迫使我们跳出既定的宏大叙事,去尝试理解“他当时是如何知道的”和“他当时是如何感受的”。我设想,通过日记中对日常琐事的记录,也许能从中推断出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信息流通的速度,乃至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成本,这些都是宏观史料难以提供的微观证据。这种从“个人史”反观“大历史”的思维路径,才是真正令人兴奋的阅读体验。

评分

坦白说,购买这套书,也是一种对学术传承的支持。在数字信息爆炸的时代,纸质史料的整理和出版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和市场压力,能够坚持出版这样深度和专业性的“稀见史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我希望这套丛刊不仅仅是少数研究者的案头之物,而是能激发更广泛的关注。每一次对这些珍贵档案的成功挖掘和整理,都是在为后世留下更坚实、更丰富的历史基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维护的数据库,等待着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去发掘其中的金矿。我对它所承载的学术重量心存敬意,并期待着能在未来的研究中,看到更多学者引用其中独特的资料,从而拓展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边界。

评分

我对这套丛刊的整体结构和编辑体例深感兴趣。既然是“丛刊”,就意味着它可能包含多个独立人物或批次的史料汇编,而第二辑聚焦于翁斌孙,这说明编辑团队对这位人物的历史定位有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关注的是,在史料整理的过程中,编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模糊不清、存在争议或需要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部分。一个优秀的史料汇编,除了忠实影印之外,必要的注释和校勘是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如果注释详实,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名地名,更能提升阅读的流畅度,避免读者在关键节点被生涩的术语或典故绊住。这份细致入微的工作,恰恰体现了出版方对待历史的严肃态度,而不是简单地将旧档影印付梓了事。期待看到其中有没有关于特定历史事件的独特侧面记录,能为既有的研究提供新的参照系。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套丛刊的期望值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我渴望看到那些前所未见的、未经雕琢的原始材料,哪怕文字粗糙、逻辑跳跃,只要真实,就价值连城。另一方面,史料的“稀见”往往意味着其内容可能晦涩难懂,或者涉及的是非常专业的政治、军事或外交细节,这对非专业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然而,翻开内文,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感”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具体内容,但从日记的笔触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或官员日常的起居、他们对时局的焦虑,以及那种身不由己的时代洪流感。这套丛刊显然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罗列,更是一扇通往过去心灵世界的窗口。它不是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午后絮絮叨叨地回忆往事,细节之丰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看看那些被教科书一带而过的瞬间,在他笔下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心头一震——“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翁斌孙日记”。这可不是随便哪家出版社就能轻易拿出来的东西,光是“稀见史料”这四个字,就足以吊起所有历史爱好者的胃口。我一直痴迷于从一手资料中窥探历史的真实面貌,总觉得那些被官方叙事过滤过的文字,才最能反映时代的脉搏和人物的真实心境。翁斌孙这个名字,在主流历史叙事中或许不算家喻户晓,但能被编入“稀见史料丛刊”,想必他在某个特定时期或圈层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我期待着,这些日记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开历史的迷雾,让我得以直接面对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一个鲜活的个体是如何记录、思考和感受的。第一印象是它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看得出出版方是下了大功夫的,这对于保存和研究史料来说至关重要,厚重的纸张和严谨的排版,让人在翻阅时就有一种庄重感。

评分

补记

评分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翁斌孙日记 不错

评分

十七日(4月17日)晴。晨诣笔彩,招会经堂人来,将兰士账与之清算讫,即回。罗景湘来,始知饭局改明日午刻,又迟我半日行期矣。午后风,申刻至文明园观剧,杜华亭约也(坤伶张小仙、鲜灵芝尚佳)。七钟散,径归,风止,夜阴。

评分

翁斌孙日记以行草书写,辨识不易,整理者学殖不厚,疏漏难免。翁万戈、翁以钧叔侄又先后予以细心校订并撰写后记或补记,他们对先人手泽的拳拳情意,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非常不错 推荐购买 物美价廉

评分

日记原文竖行(夹注双行),今改为简体横排,双行夹注排入括号内,注中注用&lt;&gt;;繁体字、异体字改为简体字,尊称不抬头、敬词不空格、谦称不小写,避讳字、通假字、前后不一致的同一个人名则不轻改;原阴历年月日后括注公历;扉页、封里、页眉字以页下注出之;衍字用方头括号括起(按:附录《翁斌孙事迹》中方头括号内文字系翁万戈按语,与日记正文体例不同);误字用圆括号括起,后以方括号括出改字;整理日记时为辨识字迹和断句,曾对部分人物和事件做有简注(如日记中&ldquo;搏二爷&rdquo;的&ldquo;搏&rdquo;字,是查到了载搏其人才敢确认的),但时间精力有限,未能将此工作全面展开,付梓时原欲删去注释以统一体例,但考虑到对读者可能有所帮助,遂予保留。大雅通人,鉴之谅之。

评分

质量不错,值得肯定哦!

评分

日记原文竖行(夹注双行),今改为简体横排,双行夹注排入括号内,注中注用&lt;&gt;;繁体字、异体字改为简体字,尊称不抬头、敬词不空格、谦称不小写,避讳字、通假字、前后不一致的同一个人名则不轻改;原阴历年月日后括注公历;扉页、封里、页眉字以页下注出之;衍字用方头括号括起(按:附录《翁斌孙事迹》中方头括号内文字系翁万戈按语,与日记正文体例不同);误字用圆括号括起,后以方括号括出改字;整理日记时为辨识字迹和断句,曾对部分人物和事件做有简注(如日记中&ldquo;搏二爷&rdquo;的&ldquo;搏&rdquo;字,是查到了载搏其人才敢确认的),但时间精力有限,未能将此工作全面展开,付梓时原欲删去注释以统一体例,但考虑到对读者可能有所帮助,遂予保留。大雅通人,鉴之谅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