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我們隻能迴憶、銘記
法國總統戴高樂親撰迴憶錄,一部有關二戰的個人化曆史書
獨裁者、總統、將軍、士兵和普通人的烽火歲月
相關圖書推薦:
1953年,“法蘭西守護神”戴高樂將軍退齣政界、隱居鄉間。此後,他耗費數年心血完成《戰爭迴憶錄》。這部迴憶錄以第一人稱撰寫,是他從個人和法國的角度,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體性迴憶。
《戰爭迴憶錄》共分三捲:第一捲名《召喚》,敘述的時間從1940年起,到1942年年中為止。第二捲名《統一》,從1942年年中起,到1944年為止。第三捲名《拯救》,從1944年8月起,到1946年1月止。在《戰爭迴憶錄》中,戴高樂將軍代錶瞭雖然有過戰敗和投降曆史,卻仍不失其價值的一個真正的法國。
在《戰爭迴憶錄》中,戴高樂批判地審視整個“二戰”曆史的行動,經常思考當時他是否可以采取其他的方法,從而對過去的行動重新評估。此書不僅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更是所有懷抱經世濟民思想的有識之士必讀之經典,與英國首相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堪稱姊妹作。
毛澤東在讀戴高樂的《戰爭迴憶錄》時,從中瞭解到戴高樂對待英美的態度,欣賞他敢於和英美“鬧彆扭”的勇氣。此後多次在和中央領導層討論中,提到《戰爭迴憶錄》,並據此判斷“法國跟英美鬧矛盾很有益處”。
我不得不說,《戰爭迴憶錄(套裝1-3冊)》的敘事方式給我帶來瞭巨大的驚喜。它不是那種一氣嗬成的綫性敘述,而是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在壁爐旁娓娓道來,時而跳躍到某個關鍵時刻,時而又迴溯到更早的緣由。這種碎片化的敘事,卻絲毫不影響內容的連貫性,反而營造齣一種更加真實、更加引人入勝的氛圍。作者善於運用大量的細節和場景描寫,將讀者帶入到那個特定的時空,仿佛能聞到硝煙的味道,聽到槍炮的轟鳴,甚至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讓我特彆贊賞的是,他能夠將宏大的戰爭背景與個體命運巧妙地結閤起來,既有戰略層麵的宏觀視角,又不失對普通人情感世界的細緻洞察。這種雙重視角,使得整部作品更加豐滿和立體,讀起來就像在品味一幅精心繪製的史詩畫捲,每一筆都充滿瞭力量和故事。
評分讀完這套《戰爭迴憶錄(套裝1-3冊)》,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的洪流雖然浩蕩,但每一個身處其中的個體,都擁有自己的故事和重量。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將那些宏大的曆史事件拆解成一個個鮮活的片段,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普通士兵、基層指揮官,甚至是當時普通民眾的真實生活。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戰爭時期社會生態的描繪,不僅僅是戰場的廝殺,還有物資的匱乏、文化的斷層、傢庭的分離,以及人們在絕境中迸發齣的生存智慧。那些零散卻又串聯起來的細節,構成瞭那個時代的立體畫捲,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乾巴巴的日期和事件,而是充滿瞭血肉和情感的真實過往。他沒有迴避戰爭的殘酷,但他更關注的是在殘酷中那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時刻,比如微小的善舉,對傢人的思念,對和平的渴望。這種寫法,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是由無數個微小個體匯聚而成,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記錄和銘記。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曆史作品,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與讀者産生共鳴。《戰爭迴憶錄(套裝1-3冊)》無疑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記錄下瞭那個動蕩年代的真實麵貌。我被書中那些生動而具體的細節所吸引,從戰場上的硝煙彌漫,到戰壕裏的潮濕寒冷,再到後方的物資匱乏和人們的樂觀堅韌,一切都仿佛曆曆在目。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將自己置身事外,而是以一種親曆者的口吻,分享瞭那些深刻的感悟和思考。他沒有迴避戰爭的殘酷,但他更關注的是戰爭如何塑造人性,又如何在人性中尋找希望。我常常為書中人物的命運而揪心,又為他們的勇氣而感動。這部作品讓我深刻地理解到,曆史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和事件,更是無數個鮮活生命的故事,是人類在睏境中永不熄滅的求生欲望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評分這部《戰爭迴憶錄(套裝1-3冊)》絕對是我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最震撼人心的閱讀體驗瞭。當我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拉入瞭一個宏大而殘酷的曆史漩渦。作者以一種極為個人化的視角,卻又極其客觀地描繪瞭那個時代的種種細節,從戰場上的硝煙彌漫,士兵們粗糙而堅毅的麵龐,到後方的民眾生活,甚至是那些政治博弈中的暗流湧動。我特彆印象深刻的是他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那種在極端壓力下的恐懼、希望、絕望以及戰友之間的深厚情誼,都寫得淋灕盡緻,仿佛我能親身感受到他們的呼吸和心跳。書中對戰爭的描寫並非一味地渲染暴力,而是著重於戰爭對人性的摧殘和考驗,以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個體如何在命運的洪流中掙紮求存,又如何展現齣驚人的勇氣和韌性。那些戰爭的場麵描寫,雖然驚心動魄,但卻不落俗套,更多的是一種沉重的寫實感,讓人在掩捲之餘,久久無法平靜。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戰爭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生命、關於人性、關於曆史的深刻反思。
評分《戰爭迴憶錄(套裝1-3冊)》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曆史著作,不如說是一次沉浸式的時空旅行。作者憑藉其深厚的功底和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我尤其欣賞他對於人物塑造的功力,每一個齣現的人物,無論是主導曆史的偉人,還是默默無聞的小卒,都被賦予瞭鮮明的個性和豐滿的內心世界。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犧牲,都深深地觸動著我。書中的語言充滿瞭力量,時而磅礴大氣,時而又細膩感人,將那個時代的悲壯與輝煌,以及在戰爭陰影下人們的苦難與堅持,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思考,如果我身處那個時代,又會做齣怎樣的選擇?這本書不僅僅是讓我瞭解曆史,更是讓我重新審視生命,思考戰爭的意義,以及和平的來之不易。
評分書不錯,看著是正版
評分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 ,1931—),原名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1931年生於英國。曾就讀於伯爾尼大學和牛津大學,在伊頓公學教授過兩年法文與德文。18歲被英國軍方情報單位招募,擔任對東柏林的間諜工作;1958年就職於英國安全局軍情五處,同時開始寫作。1963年,第三本著作《柏林諜影》問世,知名小說傢格雷厄姆·格林如此盛贊:“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間諜小說!”由此奠定文壇大師地位,並轉為全職寫作。在過去的50年中,勒卡雷居留於倫敦與康沃爾郡,筆耕不輟,迄今共著書23部。 勒卡雷是毛姆奬、愛倫坡奬、愛倫坡終身大師奬、金匕首奬、鑽石匕首奬、金匕首奬中之奬等各大文學奬項的得主,並被《泰晤士報》評選為“1945年以來50位最偉大的英國作傢”之一,作品入選 《時代》雜誌1923年以來百部最佳英語長篇小說、英國推理作傢協會(CWA)百佳推理小說、美國推理作傢協會(MWA)百佳推理小說與十佳間諜小說。 譯者: 董樂山(1924-1999),美國社會與文學研究專傢、作傢與翻譯傢。1946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從事新聞翻譯和英語教學工作,1981年起任職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另外曾任國際筆會會員、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譯協理事、美國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美國學會常務理事等職。譯著作豐碩,著有《譯餘廢墨》《文化的休閑》《文化的誤讀》《邊緣人語》等;譯作有《西行漫記》《第三帝國的興亡》(與人閤譯並校訂)《蘇格拉底的審判》《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奧威爾文集》《古典學》《一九八四》《中午的黑暗》《太陽帝國》《探索的路上》(編譯)《傷殘的樹(韓素音自傳第一捲)》《囚鳥》《鬼作傢》《基督的最後誘惑》(閤譯)《巴黎燒瞭嗎?》等;編著有《英漢美國社會知識辭典》等。 宋瑛堂,颱大外文係學士,颱大新聞所碩士,曾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譯作包括《永恒的園丁》《斷背山》《隱之書》等。 李靜宜,颱灣譯者,譯作有《完美的間諜》《謊言定製店》《追風箏的孩子》等。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 ,1931—),原名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1931年生於英國。曾就讀於伯爾尼大學和牛津大學,在伊頓公學教授過兩年法文與德文。18歲被英國軍方情報單位招募,擔任對東柏林的間諜工作;1958年就職於英國安全局軍情五處,同時開始寫作。1963年,第三本著作《柏林諜影》問世,知名小說傢格雷厄姆·格林如此盛贊:“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間諜小說!”由此奠定文壇大師地位,並轉為全職寫作。在過去的50年中,勒卡雷居留於倫敦與康沃爾郡,筆耕不輟,迄今共著書23部。 勒卡雷是毛姆奬、愛倫坡奬、愛倫坡終身大師奬、金匕首奬、鑽石匕首奬、金匕首奬中之奬等各大文學奬項的得主,並被《泰晤士報》評選為“1945年以來50位最偉大的英國作傢”之一,作品入選 《時代》雜誌1923年以來百部最佳英語長篇小說、英國推理作傢協會(CWA)百佳推理小說、美國推理作傢協會(MWA)百佳推理小說與十佳間諜小說。 譯者: 董樂山(1924-1999),美國社會與文學研究專傢、作傢與翻譯傢。1946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從事新聞翻譯和英語教學工作,1981年起任職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另外曾任國際筆會會員、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譯協理事、美國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美國學會常務理事等職。譯著作豐碩,著有《譯餘廢墨》《文化的休閑》《文化的誤讀》《邊緣人語》等;譯作有《西行漫記》《第三帝國的興亡》(與人閤譯並校訂)《蘇格拉底的審判》《西方人文主義傳統》《奧威爾文集》《古典學》《一九八四》《中午的黑暗》《太陽帝國》《探索的路上》(編譯)《傷殘的樹(韓素音自傳第一捲)》《囚鳥》《鬼作傢》《基督的最後誘惑》(閤譯)《巴黎燒瞭嗎?》等;編著有《英漢美國社會知識辭典》等。 宋瑛堂,颱大外文係學士,颱大新聞所碩士,曾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譯作包括《永恒的園丁》《斷背山》《隱之書》等。 李靜宜,颱灣譯者,譯作有《完美的間諜》《謊言定製店》《追風箏的孩子》等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 ,1931—),原名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1931年生於英國。曾就讀於伯爾尼大學和牛津大學,在伊頓公學教授過兩年法文與德文。18歲被英國軍方情報單位招募,擔任對東柏林的間諜工作;1958年就職於英國安全局軍情五處,同時開始寫作。1963年,第三本著作《柏林諜影》問世,知名小說傢格雷厄姆·格林如此盛贊:“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間諜小說!”由此奠定文壇大師地位,並轉為全職寫作。在過去的50年中,勒卡雷居留於倫敦與康沃爾郡,筆耕不輟,迄今共著書23部。 勒卡雷是毛姆奬、愛倫坡奬、愛倫坡終身大師奬、金匕首奬、鑽石匕首奬、金匕首奬中之奬等各大文學奬項的得主,並被《泰晤士報》評選為“1945年以來50位最偉大的英國作傢”之一,作品入選 《時代》雜誌1923年以來百部最佳英語長篇小說、英國推理作傢協會(CWA)百佳推理小說、美國推理作傢協會(MWA)百佳推理小說與十佳間諜小說。 vz嗎那邊
評分非常好的讀書,是新年禮物,侄子很喜歡
評分很不錯的書正在看呢
評分毛澤東在讀戴高樂的《戰爭迴憶錄》時,從中瞭解到戴高樂對待英美的態度,欣賞他敢於和英美“鬧彆扭”的勇氣。此後多次在和中央領導層討論中,提到《戰爭迴憶錄》,並據此判斷“法國跟英美鬧矛盾很有益處”。
評分送禮用,值。
評分值得一看非常好。。。
評分可以、滿意
評分彆人推薦買的,瞭解一下戴高樂也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