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对阿拉伯人进行系统性研究,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东问题,阿拉伯世界的爱好者等 阿拉伯人崇尚阿拉伯式的民主和平等,有时甚至会“民主”和“平等”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阿拉伯人能言善辩,极具表现欲望,随时准备轰轰烈烈干一番,而且在顺境时还常常可以超水平发挥;但身处逆境时又会冷漠、沮丧,“安于天命”,往往表现得无所作为,使人绝望。在人们的印象中,阿拉伯人常常是慢腾腾的。也许是受沙漠游牧民族生活环境和习性的影响,阿拉伯人对时间的概念是十分宽松的。总之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如果你想了解这个民族,如果你还不甚了解这个民族,不妨试着来了解她,你很可能会喜欢上她的。
内容简介
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对阿拉伯人进行系统性研究,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即使是在阿拉伯世界,从人的角度透视阿拉伯社会的努力也不多见。《李绍先眼中的阿拉伯人》,是作者本人在阿拉伯国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的基础上,是作者本人多年对中东及阿拉伯问题潜心研究的基础上,是作者本人参阅了大批有关阿拉伯人和阿拉伯世界的书籍、刊物和资料的基础上,从多视角、公正、客观、通俗、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一个真实的阿拉伯人的世界。
作者简介
李绍先,山西太原人。祖籍山西榆社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三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秘书长。中东问题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传统与现代化的撞击
——阿拉伯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二部分
形形色色的阿拉伯人
第三部分
兄弟阋墙——阿拉伯内部关系透视
第四部分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人
第五部分
石油与阿拉伯世界
第六部分
王室、家族及其日常生活
第七部分
阿拉伯市场和阿拉伯商人
前言/序言
公元七世纪上半叶,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迅速崛起,在刚刚创立的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走上急速扩张的道路,并在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国。阿拉伯人所到之处,伊斯兰教得到广泛传播,阿拉伯语得以广泛推广,民族间融合加速进行,最终在西起大西洋、东至波斯湾、北临地中海、南达中部非洲——这一辽阔地域内形成具有共同命运、共同语言、共同历史、共同情感和性格、共同希望与哀乐以及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共同宗教的阿拉伯民族。
说到阿拉伯人,人们自然会想到沙漠。的确,在总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地区,89%的土地是沙漠或半沙漠。沙漠地区干旱少雨,地面缺乏植被,昼夜温差变化剧烈。白天阳光暴晒,烈日如焚;遇到狂风大作时,则昏天黑地,飞沙走石,恍如世界末日来临。据说海湾战争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初进沙特,就曾多次遭到过“飞沙走石”的袭击。有人事后描写,当“沙漠风暴”(多国部队行动的代号也叫“沙漠风暴”)来临时,美国军队的大炮被掀翻,炮衣被撕裂,飞机机翼被折断,雷达屏幕上一片花白。躲在掩体里的美国大兵惊慌、烦躁、紧张、恐惧,备感“孤立无援”。当然,沙漠地区的气候也有其柔和的一面:每当夜幕降临,天空星光灿烂,地面凉风习习,被烈日“烧烤”了一天的沙海在清凉的月光下一片宁静。
沙漠地带的自然环境塑造了阿拉伯人独特且矛盾的性格。阿拉伯人勇敢尚武、充满牺牲精神,但又多少有些好高骛远、桀骜不驯。他们向往自由,不愿受约束,不习惯服从权力,内部意见分歧严重,人人都想当头。阿拉伯人的这种特点推动了早期的统治者哈里发们为避免出现内讧而大力进行对外扩张战争,现代阿拉伯世界的当权者们也常常通过制造假想敌人等手段,来保持阿拉伯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阿拉伯人热情好动、热血沸腾,但同时又让人觉得多少有些反复无常、麻木不仁。阿拉伯国家之间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最好的印证。所谓“一会儿愤怒,一会儿冷静;动不动就拔枪相向,继而又互相拥抱,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当然,阿拉伯兄弟间可以因为一些小小的分歧而打得“头破血流”,但一旦有外人加入争斗时,阿拉伯兄弟情谊很可能又会恢复如初。
阿拉伯人崇尚阿拉伯式的民主和平等,有时甚至会“民主”和“平等”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如赤贫之民可以毫无顾忌地叩开最高行政长官乃至一国之君办公室的大门,跨国公司的小小职员也可以随时走进董事长的办公室聊天;但阿拉伯社会又等级森严,省长、市长甚至小小县长外出时常常是前呼后拥、趾高气扬,你怎么也不能把他们与在办公室里和蔼可亲地倾听老百姓心声的官员形象联系在一起。阿拉伯民情纯朴,人们对不良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犯偷窃罪者要遭受砍掉手脚的惩罚;但阿拉伯社会又远远说不上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不少“衙内”、“恶少”和不法官僚常常无法无天,而老百姓又好像对此熟视无睹,无能为力。阿拉伯人慷慨大方,所谓“备食济贫、燃炬待客”被广泛视为高尚仁慈的举动和美德;但阿拉伯人也有吝啬抠门的一面,特别表现在生意方面,往往为多争取一点点蝇头小利而不惜反复折腾,让人心烦。
阿拉伯人能言善辩,极具表现欲望,随时准备轰轰烈烈大干一番,而且在顺境时还常常可以超水平发挥;但身处逆境时又会冷漠、沮丧,“安于天命”,往往表现得无所作为,使人绝望。一位阿拉伯朋友讲了一个多少有些自我调侃的故事,颇能反映阿拉伯人的这种特点:
著名的辛巴达船长驾船周游世界。船上有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日本人和阿拉伯人,大家在一起过得非常开心。谁知乐极生悲,船突然撞上暗礁,因此乘客必须尽快弃船逃命。于是,船员们开始动员乘客跳海逃生,但遭到一致拒绝。聪明的辛巴达船长亲自出面做工作,结果取得成功。辛巴达船长得意地对手下人透露了他劝说成功的奥秘。他说:“我对英国人说跳海是绅士风度的表现,对德国人说跳海符合德意志民族的利益,对法国人说跳海是浪漫的举动,对俄国人说是领导的决定,对美国人则说已经为其购买了巨额人身保险。至于那些个头矮小的日本人就更简单了,他们看到别人跳进海中就会自言自语地说:‘早该洗一个海水澡了。’”船员们深深佩服辛巴达船长对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德国人的民族主义、法国人的浪漫主义、俄国人的奴隶主义、美国人的拜金主义以及日本人随大流习性的掌握,但对如何做船上阿拉伯人的工作仍然充满困惑。辛巴达船长解开了这个谜,他说:“阿拉伯人敬畏、顺从真主,在危险时往往无所作为,只能一切拜托真主。”
在人们的印象中,阿拉伯人常常是慢腾腾的。也许是受沙漠游牧民族生活环境和习性的影响,阿拉伯人对时间的概念是十分宽松的。他们处理事务时常常不紧不慢,好像天大的事情也不会让他们着急似的。但奇怪的是,阿拉伯人开车却总是像“疾风闪电”,全然一副不要命的架势,实在令人费解。人们都说,开车最能反映阿拉伯人的品性。在阿拉伯世界,不仅巴解组织前主席阿拉法特、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等素以“开车不要命”而著称之外,普通老百姓也几乎个个喜欢开飞车。到过埃及首都开罗的人大概都会有印象,从开罗国际机场到市区的机场路简直就像是一个繁忙的赛车场,路上的车辆几乎总是你追我赶、齐头并进。阿拉伯人喜欢开飞车,车祸自然要多得多,这从满大街跑着伤痕累累的轿车即可略见一斑。但开车快归快,阿拉伯人“车德”却非常之好。许多在阿拉伯国家呆过的中国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即每当你的汽车在路边抛锚,飞车而过的阿拉伯人常常会紧急刹车,下来热情向你提供帮助。遇到两车相撞,车主们的解决办法也颇具特色:不论是撞了别人还是被别人撞了,阿拉伯人大多是先下车察看情况,然后一句“抹来希”(没关系的意思)并相互握手问候,和和气气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最后又大都是以各自开车回家而告终。
总之,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如果你想了解这个民族,如果你还不甚了解这个民族,不妨试着来了解她,你很可能会喜欢上她的。
本书的写作是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的。首先是作者多年来对中东及阿拉伯问题的潜心研究;其次是根据作者在阿拉伯国家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最后作者参阅了大批有关阿拉伯人和阿拉伯世界的多种文本的书籍、刊物和资料。此书的目的在于,尝试着尽可能全方位、多视角、公正、中肯、客观、通俗、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一个真实的阿拉伯人的世界。显然,这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对阿拉伯人的研究目前在我国多多少少还是一个空白点,而即使是在阿拉伯世界,从人的角度透视阿拉伯社会的努力也不多见。鉴于作者学识浅薄、能力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师长、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笔者想说明的是,此书是在1997年出版的《一脉相传阿拉伯人》基础上、据当前现实需要经删减和调整后形成的。由于自成书以来,中东和阿拉伯世界形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11年阿拉伯大变局后地区形势可谓“瞬息万变”,书中涉及到的穆巴拉克、萨利赫等已交权下台,萨达姆和卡扎菲也已死于非命,因此笔者特将先后发表于2012年初、2014年初和2014年8月的三篇文章附于篇首,以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内容。
……
李绍先眼中的阿拉伯人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