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坦桑尼亚在哪儿?在非洲! 那里很贫瘠?NO!那里的生命旺盛到了标志! 那里的人们很愁苦?NO!他们有你根本想象不到的快乐智慧! 可描,一个会画画的女生,独自奔赴坦桑尼亚,带你开启非洲大草原爆笑与感动之旅。 原来自然应该是这个样子: 绿色就有上千种,从脚前铺到天边,然后就是蓝得要碎掉的天。 原来快乐并不难: 他们用很少的时间张罗生存,用剩下的时间尽情地享受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幸福,然后深深地满足。
内容简介
可描,一个会画画的女生,辞职奔赴坦桑尼亚。
在那里,
鸟鸣就是一幕剧,
一群斑马奔跑起来绝对让狮子眼晕到无语,
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
什么都可以用头顶着。
菜市场就像裹着大花布的非洲胖妈妈,
一个风车就可以让当地人开心一上午……
那里的人们有最简单的快乐智慧,
那里的土地让人明白原来自然应该是这个样子:
绿色就有上千种,从脚前铺到天边,然后就是蓝得要碎掉的天。
作者简介
可描,一个爱旅行但总是迷路的人;一个因为旅了行,迷了路,而变得越来越简单自足的人。
说到底,她很感恩自己可以当一个“自由画画的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后,留学欧洲。在意大利米兰攻读首饰设计专业,两年后被法国巴黎时尚学院破格录取,主修服饰设计。设计作品多次在巴黎时尚界获奖,女鞋设计作品由Delage手工制作并在卢浮宫内品牌画廊展出。
如今,离开欧洲时尚圈,背包游走世界,做一个天涯旅人。
内页插图
目录
开篇
第一章
1.是谁要出发?
2.行囊
3.又一个傻老外
4.午夜凶描
5.奥地利精神
6.吃是一种技术
7.囧在南半球
8.“卡里库里”乱炖
9.越作越不会死
第二章
1.战士
2.战地摄影师
3.真功夫
4.没事儿~没事儿~
5.非洲新时尚
6.姆库鲁之旅
7.木屋惊魂记
8.鸟剧
9.敬畏之美
第三章
1.恩戈罗x2
2.恩戈罗之不可不说的秘密
3.赴约
4.珍兽花园历险记
第四章
1.非洲红
2.梦境
3.求食记
4.搭车客
5.奇葩集中营
6.荒山野客
7.沙城
8.一个真实的传说
9.???
10.民工小队长
11.搭车客II
12.石器时代
13.小心!小人!
第五章
1.夜赴鲁阿哈
2.恶魔果实
3.花边新闻
4.不可轻举妄动
5.草原食客
6.大家伙有大问题
7.《草原英雄传》
8.花和尚
9.小心高空坠物
10.生命挽歌
11.不服不行
12.献祭
13.清晨的颜色
14.树洞
15.应许&祝福
第六章
1.蓝屿
2.一秒熟人
3.“星星们”大结局
4.菜鸟爱潜水
后记
附录 那些旅行中遇到的人们
精彩书摘
是谁要出发?
我其实不知道,该如何开始讲给你这样一个故事。它是一段时间,一次经历,是我的一部分。
沉默中,也许你会先开口,问当初我是怎么发了疯,做出这样一个决定来?
那时候我住在北京东三环。
天,是高楼外剩下的边儿。
地,是水泥缝中的几搓土。
这天地之间,是忙不完的事,坐不完的地铁,和永不安分的我们。
有一天,站在二十层的阳台上,那里,眼睛可以看到很远,远到天边那一抹已经被夕阳映红的山。缓缓的地平线,勾勒出另一种方式的开始。我的心,呼地飞走了。毫不留恋,消失在西边那一片未知里。
心没有了,剩下一个空洞,晚风一吹,发出一声叹息。
……(此处省略两万字的纠结)我辞职了。
其实我发现旅行过的人,对自由都有一种慢性中毒般的纠缠不清。好像骨子里,那游牧民的血液会时不时地燃烧起来。小火慢熬也好,怒发冲冠也罢,它一旦沸腾,就是我这样的结果:头顶个天涯旅人的牌子,收拾好旧书包,再凑上半袋画笔俩白本子,飘飘异乡去也,自在逍遥一阵子。
爱旅行的人,是软弱的。
他无法妥协,也不懂改变。
只好乖乖做自己,
去心逼着他去的地方。
走的那天是个晚上,大家欢送。朋友载我到机场。切切叮咛,依依惜别,仿佛这是要去天涯海角一般。而自己,竟是恍惚,强烈的不真实感,轻得只剩下思绪……
吃是一种技术
第一天上街就被笑话了。
咱中国人,当街吃过糖炒栗子烤红薯,煎饼果子羊肉串,可你试过当街吃牛油果吗?
牛油果,也叫鳄梨,英文,极营养的一种热带水果。吃起来又腻又香,像是黄瓜味的榴莲。可以生吃,可以卷寿司,还可以捣成酱拌色拉。在中国是挺稀罕的物件。在这里,盛产!满大街像白菜一样囤着。
吃!敞开了吃,要知道,这是一坨掉地上能砸出坑来的精纯维生素E啊!
吃一半才发现,胡啃是不行的,因为五口之内就要腻死,剩下大半个扔了舍不得,拿着烂烂的。
就在我专心犹豫的时候,被蹲地摊的老板娘看见了。她从包里掏出一个,瞅我一眼,用小刀利落地从上到下连划四下,轻轻一剥,剥下个莲花瓣样的一角,好优雅地吃起来,还边看我边乐。
学习了,赞一个!
我颠着小碎步,挎着老相机,啃着牛油果,一路地胡走瞎转。心情很高亢,神采乱飞扬。
热情非洲,鲜艳的色彩,高昂的音调,痛快的大笑,再来几嗓子情不自禁的尖叫。这一切,让人那么容易就跟着快乐起来。
我从不认为非洲是贫乏可怜的。相反,这里生活着太多幸福的人。他们不批评,不比较,不自怜。
我见过在马路上逗孩子乐到泪流满面的父亲;见过抱着小羊轻轻哼唱的老人;见过在雨里疯跑打闹的光屁股小子们……
非洲人不富有,但我们大部分人却活得比他们更贫穷。
他们用很少的时间张罗生存,用剩下的时间尽情地享受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幸福,然后深深地满足。
这是智慧。
“卡里亚库”乱炖
原本以为卡里亚库就是个集市,谁想竟然是由几十条街道纵横交错织成的一张巨大的网。上面密密麻麻地点缀着成百上千个十平方米大的小店。中间最大的空地,就是传说中的菜市场。
非洲的菜市场有它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里的蔬果都是小小的,核桃大的洋葱,核桃大的土豆,核桃大的西红柿,核桃大的青柠檬。
小贩们摆摊的方式更有意思:地上铺两张编织袋子,上面棋盘一样整齐地码着一小撮一小撮的菜:土豆、洋葱、西红柿摞成小金字塔形,刚好五个一组;辣椒、蒜瓣、花生米仔细分成小堆。全部一样的价钱—100先令。问你要几百块钱的?坐在对面小板凳上的老板就趴过来,撅着屁股给抓上几撮。双方不称不看,交钱走人。实在是很有效率!
不过,想必小贩们每天要花掉很长的时间摆弄这样一个摊子。小小生意,竟然如此细致。佩服佩服!
如果你是一个热爱摄影的人,非洲的菜市场将是你的终极挑战。因为在眼所能见之处,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些什么。
也许是一大群男人疯了一样追逐一只疯了一样逃跑的母鸡;也许是个一边奶孩子,一边摆弄着土豆讨价还价的年轻妈妈;也许是个无敌健壮的胖女人尖笑着要你为她浓妆艳抹的脸和货摊拍上一张照片;也许是几个毛头小子,扮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好莱坞的过气造型,刻意从你面前大摇大摆地晃过去。
你可以说,这里太吵太乱,你也可以不喜欢。
但是它都不在意。
卡里亚库不为任何人改变。
因为它贩卖着一个最宝贝的东西,叫作真实。
……
前言/序言
坦桑尼亚,那片蓝得要碎掉的天 序言 有人说,非洲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起源。而坦桑尼亚,则像是这片古老大陆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热情淳朴的人民,吸引着无数探险者和朝圣者。在这片土地上,天空似乎比别处更加湛蓝,蓝得浓烈,蓝得深邃,仿佛触手可及,又仿佛随时会碎裂开来。本书,便是关于这片土地,关于这片天空,关于那些在蓝天之下发生的,关于生命、关于成长、关于寻找的故事。 第一章:初见,非洲的脉搏 故事的开端,是主人公踏上坦桑尼亚的土地。那是一种怎样的震撼?或许是刚下飞机,扑面而来的热浪,混杂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瞬间击中了感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原始的、蓬勃的生命力,仿佛能听到大地强劲的心跳。 初到的城市,也许是达累斯萨拉姆,这座港口城市,热闹而充满活力。沿海的风,吹拂着棕榈树的叶子,带来一丝清凉。车辆的喇叭声,市场的叫卖声,人们的交谈声,交织成一曲非洲的交响乐。主人公在陌生的街道上穿梭,好奇地打量着身边的一切。肤色黝黑、笑容灿烂的当地人,五颜六色的衣衫,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第一次的日落,或许会成为永恒的记忆。当太阳缓缓沉入地平线,天空被染成一片橘红、金黄,直至深紫。云朵仿佛被这巨大的调色盘晕染开来,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那一刻,连喧嚣的城市都仿佛静止了,人们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仰望这壮丽的景象。这便是坦桑尼亚,它以最直接、最热烈的方式,向初来者展示着它的魅力。 第二章:塞伦盖蒂的呼唤 从繁华的城市,到广袤的草原,主人公踏上了前往塞伦盖蒂的旅程。这片世界闻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是坦桑尼亚最耀眼的瑰宝之一。车子行驶在颠簸的土路上,两旁是无垠的稀树草原,金黄的草在微风中摇曳,如同涌动的波浪。 第一次见到野生动物,那种激动和敬畏难以言表。或许是在不远处,一群斑马正在悠闲地啃食青草,它们黑白相间的条纹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或许是一头雄狮,懒洋洋地卧在树荫下,眼神警惕而威严,散发着王者的气息。又或许,是一群角马,正在迁徙的途中,成千上万的生命汇聚成一股洪流,场面壮观得令人窒息。 夜晚的草原,又是另一番景象。没有城市的灯光,星空显得格外纯粹和明亮。银河如同璀璨的丝带,横亘在夜空中,流星划过,带来短暂的光辉。耳边是虫鸣,是远处传来的野兽的低吼,是风掠过草叶的声音。在这片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夜晚,主人公感受到了生命的原始力量,感受到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 第三章:乞力马扎罗的仰望 坦桑尼亚的另一个标志,便是巍峨的乞力马扎罗雪山。它并非高耸入云的险峻,而是以一种雄浑、敦厚的姿态,静静地矗立在东非大裂谷旁。 主人公或许选择攀登,或许只是在山脚下仰望。如果是攀登,那将是一段艰辛而充满挑战的旅程。从葱郁的雨林,到荒凉的高原,再到冰雪覆盖的山顶,每一步都考验着体力和意志。沿途的风景也在不断变化,从繁茂的植被,到低矮的灌木,再到寸草不生的岩石。呼吸着稀薄的空气,感受着刺骨的寒风,主人公的内心也在经历着一次次的蜕变。 当最终登上顶峰,俯瞰脚下的大地,那种成就感和释然感是无与伦比的。远处的平原一览无余,云海翻腾,仿佛置身于仙境。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在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叹。 即使只是在山脚下仰望,乞力马扎罗的宏伟也足以让人心生震撼。它像一位古老的神祇,沉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生命的轮回。 第四章:桑给巴尔的海风 离开了内陆的草原和高山,主人公来到了印度洋上的明珠——桑给巴尔。这里是坦桑尼亚的另一张名片,以其迷人的海滩、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 走在石头城(Stone Town)的巷弄里,仿佛穿越了时空。狭窄的街道,古老的建筑,精美的木雕门,都诉说着这里的过往。这里曾是香料贸易的中心,也是奴隶贸易的重灾区。历史的痕迹,深深地烙印在这座城市里。主人公在这里品尝当地的美食,感受着斯瓦希里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反思着历史的沉重。 海边的景象,则是另一番天堂般的景象。洁白的沙滩,椰林摇曳,碧绿的海水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芒。在这里,可以潜水,与色彩斑斓的鱼群共舞;可以出海,在海豚的追逐下乘风破浪;也可以只是静静地坐在沙滩上,看着海浪一遍遍地拍打着海岸,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桑给巴尔的海风,带着海盐的味道,也带着一丝浪漫和慵懒。它吹散了内陆的热浪,带来了温柔的抚慰。在这里,主人公找寻到了一种久违的放松和安宁。 第五章:人与土地的羁绊 在坦桑尼亚的旅途中,主人公不仅仅是被壮丽的风景所吸引,更被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打动。 他们或许是马赛人,身着红色长袍,戴着装饰精美的珠串,眼神中透露着骄傲和智慧。他们是草原的守护者,与动物和谐共处,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与他们交流,主人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最纯粹的连接。 他们或许是沿海的渔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双手养育着家人。他们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笑容却依旧灿烂。 他们或许是村庄里的孩童,在简陋的学校里学习,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生活或许并不富裕,但他们的纯真和快乐却感染着每一个人。 主人公见证了他们的生活,分享了他们的喜悦,也分担了他们的忧愁。他看到了他们的坚韧、乐观和善良。这片土地,不仅仅是风景,更是孕育生命的土壤,是承载情感的家园。 第六章:蓝色的回响 当旅程接近尾声,主人公站在高处,再次仰望那片蓝得要碎掉的天。这片天空,似乎承载了太多。它曾映照过草原上奔腾的角马,曾见证过乞力马扎罗的巍峨,曾抚慰过桑给巴尔的海风,也曾温暖过当地人民的笑容。 这片蓝,不再只是单纯的颜色,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精神。它象征着自由、广阔、生命力和希望。它让主人公深刻地体会到,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而我们所能拥有的,或许就是当下这一刻的美好。 在离开坦桑尼亚的时候,主人公带走的不仅仅是照片和纪念品,更是那些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他明白了,真正的旅行,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连接。 尾声 坦桑尼亚,那片蓝得要碎掉的天,它以最原始、最纯粹的方式,触动了主人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这片土地,这片天空,以及在这片天空下的人们,共同构成了一段无法磨灭的记忆。它让主人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 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主人公再次看到一片湛蓝的天空时,他会想起那片曾经让他心碎的蓝色,想起那段让他成长的旅程。因为,那片蓝,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成为他永恒的慰藉和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