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朝文化研究丛书:明朝对外交流》所论及的明朝对外交流,主要是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其他方面(例如军事冲突)则从略,或略加提及。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明初实行海禁,明后期部分开放海禁,都对明代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是在明后期部分开放海禁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进入了盛期,社会生产和生活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历史的经验在今天仍具有深层的启示意义。
目录
第一章 明代以前对外交流的简单回顾
第一节 先秦秦汉的对外交流
一、先秦对外交流的肇始
二、秦汉对外交流的扩大
第二节 魏晋隋唐对外交流的活跃
第三节 五代宋元对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章 明初封建专制的强化与对外交流
第一节 明初封建专制的全面强化
一、在政治上的强化
二、在思想文化上的强化
三、在经济上的强化
第二节 明初对外政策的两重性和实行海禁
一、明初对外政策的两重性
二、明初实行海禁的原图
三、关于海禁与西方殖民者东来说
第三节 海禁的实施和海禁下的朝贡贸易
一、禁令屡颁
二、征船户为军和在沿海广置卫所
三、朝贡贸易的形态和性质
四、朝贾贸易的衰落和瓦解
五、朝贡贸易的得失与影响
第四节 明代朝贡体制下的对外文化交流
第三章 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和对外交流的活跃
第一节 明成祖对外敌策的改革和海禁的松弛
一、重新设立市舶司和创设四夷馆
二、遣使通好,广加招徕
三、放宽海禁,优待来使
四、明成祖对外政策改革的局限
第二节 对外交往的活跃
一、恢复对日邦交
二、为满刺加封山勒铭
三、积极发展对西域的交往
四、与安南的关系
第四章 郑和下西洋
第一节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大体经过
一、郑和其人
二、郑和下西洋的动机
三、郑和下西洋的大体经过
第三节 亚非友好交往的空前发展
一、促使亚非友好关系大发展
二、国王来访传佳话
三、郑和赴旧港册封宣慰使
四、敦睦邦交——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第三节 郑和下西洋在国内外的遗迹
一、在国内的遗迹
二、在海外的遗迹
第四节 郑和使团的海外贸易、机遇和局限
一、郑和在海外进行的赐赉贸易和民间贸易
二、瓷器和香料贸易
三、郑和使团海外贸易的贡献与影响
四、郑和下西洋的机遇和局限
第五章 永乐后海禁政策的再强化与对外交流的收缩
第一节 海禁政策的再强化和朝贡贸易的衰落
一、“下西洋”成千古绝唱
二、限制贡使,减少赏赐
第二节 私人海外贸易的暗中发展
一、私人海外贸易得以存在并在暗中有所发展的原因
二、私人海外贸易的特点
第六章 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与正德年间的中外交流
第一节 西方殪民者的东来
一、16世纪以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
二、葡萄牙人东来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三、西班牙人东来及其以吕宋为基地的对华交往
四、荷兰人东来与侵占台湾
第二节 正德年间海禁的废弛和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
一、抽分制的实行和海禁的废弛
二、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
第七章 嘉靖年间再申海禁与对外交流
第一节 嘉靖初年的争贡之役和申严海禁
一、争贡之役
二、嘉靖帝再申海禁
第二节 林富请宽海禁和朱纨严行海禁的悲剧
一、林富请宽广东海禁
二、葡萄牙人转贩闽浙
三、朱纨驱逐葡人和严行海禁
第三节 嘉靖后期海商集团的反海禁斗争
一、“嘉靖倭患”产生的原因
二、以王直为首的海商集团
三、海商集团的反海禁斗争
第四节 嘉靖年间广东与闽浙海外贸易的比较
一、第一阶段:嘉靖八年前
二、第二阶段:嘉靖八年林富上书至二十九年朱纨之死
三、第三阶段:自嘉靖二十九年朱纨之死以后
四、从两地对比中可得出的几点结论
第八章 隆庆开放与对外交流的新发展
第一节 隆庆开放
一、隆庆开放的原因
二、隆庆开放的局限
三、漳州月港的兴盛
第二节 由市舶司到督饷馆
一、市舶司职能的演变
二、市舶司设置的演变
三、督饷馆的设置和职能
四、以澳门为基地的广东一带的贸易活动
第三节 隆庆开放后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
一、私人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
二、与日本的贸易
三、广州对外贸易的活跃
第九章 明中期以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耶稣会士来华
第二节 利玛窦在华的传教活动
一、利玛窦在华的大体经历
二、利玛窦的传教策略
第三节 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一、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冲突
二、南京教案和礼仪之争的初起
三、天主教与中国佛教的论争
第四节 崇祯帝改奉天主教
一、原本崇奉道教
二、改奉天主教
三、大毁佛、道神像
第十章 明中期以后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
第一节 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西方天文、历法和数学的传入
二、西方地理学的传播和应用
三、西方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的传入
四、西方火器的传入
五、西方医学的传入
六、西方音乐、绘画和建筑学的传入
第二节 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第三节 中国与朝、日和拉美国家的交流
一、援朝抗倭和对朝、日的交流
二、与拉美的交流及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入
第十一章 明末海禁的废弛和郑芝龙海商集团的兴起
第一节 明末海禁的废弛
一、海禁政策的废弛
二、朝贡贸易名存实亡
第二节 郑芝龙海商集团的兴起
一、海商世家,迅速壮大
二、假意受抚,首鼠两端
三、铲除异己,称霸海上
第十二章 明中期以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白银的大量流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白银的大量流入
二、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商业得以滋生和成长
第二节 华侨出国形成高潮
一、隆庆开放前华侨出国的概况和特点
二、隆庆开放后华侨激增的原因
三、隆庆开放后华侨社会的特点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明朝文化研究丛书:明朝对外交流》:
郑和使团在海外的瓷器贸易在有关文献中有许多记载,例如,费信在《星槎胜览·花面王国》条中记,“我朝海船驻扎苏门答腊,差人船于其山采取琉璜,货用段帛、磁器之属”;马欢在《瀛涯胜苑·祖法儿国》条中记,“其王并头目遍谕国人……来换纻丝、磁器等物”;“占城国”条记,“中国青磁盘碗等品、纻丝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爪哇国”条记,“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磁器……”;“锡兰山国”条记,“(中国)青磁盘碗……甚喜,则将宝石、珍珠换易”,如此等等,充分反映了当地人民对中国瓷器的喜爱。
在郑和下西洋期间的瓷器交易中,最引入注目的大概就是青花瓷了。在今天,中国古代的青花瓷可谓价值连城。但很少有人知道,正是在郑和下西洋的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的生产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阶段。
在有关文献中,青花瓷又称作“青白花瓷”“青花白磁”“青白磁”。实际上,青花瓷在唐代已有所产,历经宋、元时期的发展,到明代永乐、宣德年间达到极盛。随着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使团的连续出使,青花瓷成为重要的外销瓷器。这种瓷器胎体细腻,晶莹透亮,造型华美,给人以清新雅丽之感,因而受到各国人民从上到下的普遍喜爱。
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之所以达到历史的最高品质,这与郑和使团从苏门答腊带回独特的瓷绘原料“苏泥勃青”密切相关。“苏泥勃青”又称为“苏麻离青”“回回青”,是一种特别优良的瓷绘原料。正是这种特质原料,使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有别于其他朝代,其品质也特别优良。无论郑和使团在当地采买,还是“苏门答腊国”来贡,数量都毕竟有限,因而当时的青花瓷器并不是全部都能用上“苏泥勃青”。用上这种原料的青花瓷则显得特别的亮丽、雅致,富有审美趣味,为其他瓷器所不及。
……
明朝文化研究丛书:明朝对外交流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