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通过多形式的比较研究,考察了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分析了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的一般关系;剖析了影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特别是贸易政策和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并概括出外向型、中间型、内向型三种各具优劣的发展工业化型式。
作者简介
霍利斯·钱纳里,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经济顾问,195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8年获荷兰经济学院荣誉博士。曾任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国际开发署副署长、世界银行副行长等公职。世界经济计量学会会员、美国文理研究院研究员。钱纳里长期从事经济发展、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产业联系经济学》(合著,1959年)、《工业化进程》(1969年)、《发展计划研究》(1971年)、《发展型式,1950-1970》(合著,1975年)、《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1979年)等。
谢尔曼·鲁宾逊,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博士。摩西·赛尔奎因,迈阿密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博士。
目录
主编的话
译者的话
中文版前言
前言
1 引言
1.1 议题
1.2 研究设计
1.3 读者指南
第1篇 结构转变
2 增长和结构转变
2.1 曾长因素
2.2 均衡增长
2.3 非均衡增长
2.4 结构转变
3 结构转变的典型类型
3.1 模拟结构转变
3.2 工业化的一般特征
3.3 结构转变的动态分析
附录 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实际收入的比较
4 准工业国家
4.1 工业化的类型
4.2 战略和实绩
4.3 结构转变的时间顺序
附录 贸易导向指数
第2篇 工业化的经验
5 多部门比较分析的方法论
5.1 静态投入-产出模型
5.2 增长因素和结构转变
5.3 动态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5.4 基于模型比较的方法论
6 贸易战略和增长阶段
6.1 初始条件和总体实绩
6.2 需求和产出变化的原因
6.3 贸易政策体制
6.4 贸易和工业
6.5 结论
7 相互依赖与产业结构
7.1 结构转变的总体测量
7.2 产业间联系和生产的复杂性
7.3 开放和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7.4 贸易和投入使用
7.5 结论
第3篇 生产率和结构转变
8 生产率增长和要素再配置
8.1 产出增长和要素使用
8.2 要素生产率增长
8.3 作为增长因素的资源再配置
8.4 生产率和增长:需求-供给的相互作用
9 准工业国的经济增长:统计分析
9.1 非均衡模型
9.2 综合:工业部门和非工业部门、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之间的非均衡
9.3 对结果的不同解释
10 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
10.1 衡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
10.2 制造业中的增长和生产率变化
10.3 贸易战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第4篇 发展战略
11 可供选择的发展道路
11.1 3种发展战略
11.2 动态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11.3 关于可供选择战略的宏观经济学
11.4 价格、刺激和结构转变
11.5 结论
附录A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方程
附录B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关键参数
12 综合:增长与结构
12.1 结构转变
12.2 工业化的作用
12.3 生产率
12.4 政策
参考文献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