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传播学专业学子和考研学子的宝典!                 
内容简介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选择了60位在西方传播学术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欧美学者,从学术生平、主要学术贡献、对传播学科建制的贡献和扩展阅读四个方面全面地介绍了他们对传播研究做出的贡献。本书不仅有助于传播学的初学者更加了解传播学术的版图和历史,也有助于传播学的研究生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视野,为更深入的原著阅读和理论研究指明方向。     
作者简介
   胡翼青,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传播学会理事。     
精彩书评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是带有工具书性质的学术研究成果。它以词条的形式展现了60位西方当代传播名家的学术生平、代表性论著及其对于学科发展的贡献。不但如此,它还打破学科疆界,以开放、探索的姿态绘制了一幅多元思想交相辉映的星空图。本书不但有助于新闻传播院系的在校生更好地了解本学科的学术版图和专业知识,对于那些对此感兴趣的读书人也是开卷有益的。
——程曼丽(中国新闻史学会前会长、北京大学教授)
在中国,数以百计甚至更多的大专院校的教学单元中,传播学的知识在课堂上飘荡,在虚拟中滚动,在思绪中翻转。但在教科书之外,有没有更亲切的接近方式,即把知识的源出和人的创造性劳动进行串联,显然是一个丰富教学内涵的现实需求。《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一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出知识的路标,更在于凸显出对于知识的态度和创新的愿望。
——陈卫星(新闻传播思想史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呈现了60位社科名家对传播学的贡献,该书理论视野开阔,逻辑脉络清晰,词条明白晓畅,应当成为新闻传播学人的案头参考书。
——何道宽(著名翻译家、深圳大学教授)     
目录
   目录 
导读 传播研究的星空
阿尔伯特·哈德利·坎特里尔(Albert Hadley Cantril,1906—1969)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
阿芒·马特拉(Armand Mattelart,1936— )
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1912—1979)
卡尔·霍夫兰(Carl I. Hovland,1912—1961)
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 1864—1929)
达拉斯·斯麦兹(Dallas Walker Smythe, 1907—1992)
丹·席勒(Dan Schiller,1950— )
丹尼尔·勒纳(Daniel Tom Lerner,1917—1980)
戴维·莫利(David Morley,1949— )
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 1921— )
爱德华·T.霍尔(Edward Twitchell Hall, Jr. 1914—2009)
伊莱休·卡茨(Elihu Katz,1926— )
伊丽莎白·诺埃勒�才狄缆�(Elisabeth Noelle�睳eumann,1916—2010)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 1922—1982)
埃弗雷特·M.罗杰斯(Everett M.Rogers,1931—2004)
格雷厄姆·默多克(Graham Murdock,1946— )
乔治·格伯纳(George Gerbner,1919—2005)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
居伊·德波(Guy Ernest Debord,1931—1994)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1902—1977)
赫伯特·布鲁默(Herbert Blumer, 1900—1987)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1898—1979)
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1919—2000)
哈罗德·伊尼斯(Horold Innis,1894—1952)
詹姆斯·W.凯瑞(James William Carey,1934—2006)
路易·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1918—1990)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约翰·杜伦·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1958— )
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1939— )
约书亚·梅洛维茨(Joshua Meyrowitz,1953— )
于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 )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
列奥·洛文塔尔 (Leo L�墂enthal,1900—1993)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1942— )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
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1973)
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1938— )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
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1946— )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1901—1976)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 1947— )
菲利普·蒂奇诺(Phillip J. Tichenor, 1931— )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
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
罗伯特·埃兹拉·帕克(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 1910—2003)
罗伯特·麦克切斯尼(Robert Waterman McChesney, 1950— )
罗兰·巴尔特(Roland Gérard Barthes,1915—1980)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1932— )
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1903—1969)
托德·吉特林(Todd Gitlin,1943— )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
沃尔特·菲利普斯·戴维森(Walter Phillips Davison,1918— )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7)
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1948— )
后记      
前言/序言
   
 
 
 
 
    
				 
				
				
					现代社会转型与媒介演进的深层审视  本书并非一本梳理西方传播学术发展历程的“历史手册”,而是旨在深入剖析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媒介(Media)这一独特力量如何深刻地塑造、重构甚至颠覆了我们的认知、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以及个体经验。它不关注学术史上的理论流派更迭、学者姓名罗列,而是将焦点放在媒介作为一种嵌入社会肌理的物质存在与实践形式,如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从民族国家构建到全球化浪潮,从大众文化兴起到数字鸿沟弥合——发生复杂的互动,从而引发一系列深刻的变革。  第一部分:媒介的权力与社会结构的再造  现代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转型,都与媒介的形态变化及其传播能力的飞跃息息相关。本书将从“媒介作为社会关系的重塑者”这一核心视角出发,探讨其如何深刻影响社会权力结构的分布与再生产。     印刷术与民族国家的崛起: 早期,印刷术的普及打破了口语传播的地域限制,为信息的标准化、内容的规模化生产以及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这不仅促进了识字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催生了“想象共同体”的形成。通过统一的语言、规范的文字以及共享的叙事,民族国家得以在地理空间上获得更强的凝聚力,个体身份认同开始从地方性走向国家性。本书将分析,在这种背景下,印刷媒介如何成为意识形态传播、民族身份建构以及公民身份培养的重要工具,其对法律、教育、政治宣传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不将此视为一个学术理论的演进,而是考察印刷媒介的物质属性如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需求相结合,实际地改变了社会组织形态。     大众传媒的兴起与消费社会的成形: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等大众传媒工具应运而生。这些媒介以其前所未有的覆盖面和传播速度,将信息、娱乐和广告推送给广大民众。本书将探讨,大众传媒如何从信息传递者转变为塑造公众舆论、引导消费行为、定义生活方式的关键力量。它如何通过制造“流行”、推广“时尚”以及构建“明星文化”,促进了大规模生产与消费的循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闲暇时间、家庭生活以及社会交往模式。我们将考察商业模式与媒介内容生产的紧密结合,以及这种结合如何促使社会从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并分析大众传媒在其中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社会价值观和生活理念的塑造者。     广播电视时代的社会整合与文化同质化: 广播和电视作为革命性的电子媒介,以其直观的声音和影像,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即时性和感染力。本书将重点分析,广播电视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整合,例如通过统一的播报时间和内容,将分散的个体连接成一个共享的“在场”体验。同时,本书也会审视这种整合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同质化倾向。当少数的播音员、主持人、节目制作人占据了信息发布的主导权,他们的价值判断、审美标准和叙事方式,便可能被广泛地接受和模仿,从而对地方性文化、边缘群体声音以及多元化表达形成潜在的压制。我们将考察国家广播机构在国民教育、文化认同塑造中的作用,以及商业电视如何通过娱乐节目和广告,进一步固化或挑战当时的社会规范。  第二部分:媒介的体验与个体的认知重塑  媒介并非仅仅是外部的工具,它们深刻地嵌入我们的感官体验,重塑我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结构。     媒介的“感官经济”: 书籍、报纸、电影、电视、互联网,每一种媒介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激活或抑制我们的感官。本书将不从理论角度,而是从实际体验出发,探讨不同媒介如何影响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例如,印刷媒介的线性阅读如何培养了逻辑思维和深度思考的习惯;广播的听觉体验如何激发想象力,但也可能省略视觉的细节;电影和电视的视听结合,如何营造沉浸式体验,但也可能简化复杂的情感表达。我们将考察媒介技术(如摄影、录音、剪辑)的发展,如何直接改变了我们感知现实的“分辨率”和“精度”,从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奇观”的生产与注意力的争夺: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的竞争愈发激烈。本书将审视,为了吸引和维持观众的注意力,媒介是如何不断地生产“奇观”——那些新奇、刺激、具有视觉冲击力或情感张力的内容。这种对“奇观”的追求,如何导致信息碎片化、浅层化,以及对深度分析和反思的忽视。我们将关注新闻报道的“戏剧化”倾向,娱乐节目的“耸人听闻”风格,以及社交媒体上的“病毒式传播”,探讨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以“奇观”为核心的注意力经济,并分析这种经济对个体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潜在侵蚀。     虚拟现实与真实世界的边界模糊: 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社交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使得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本书将探讨,当我们投入大量时间在虚拟世界进行社交、消费、娱乐乃至工作时,我们的身份认同、情感连接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将考察网络社群的形成如何挑战传统的地域性社会关系,数字“人设”的塑造如何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以及虚拟经历的丰富性如何在某种程度上“稀释”或“替代”了对物理现实的直接体验。我们会分析,这种模糊性是带来了新的自由与可能性,还是潜藏着对真实性的挑战和身份的漂移。  第三部分:媒介的未来与社会治理的挑战  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预示着社会形态和人际关系的进一步演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治理挑战。     算法的塑造力与信息茧房的困境: 如今,算法在信息推送、内容推荐、社交网络互动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本书将深入分析,算法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信息视野,将我们推入“信息茧房”,即只接触到符合自身既有观点的信息。这种过滤机制,虽然可能提升了信息获取的效率,但也可能加剧社会群体的隔阂与对立,阻碍跨群体理解与对话的发生。我们将考察算法的“黑箱”属性如何带来信息透明度的挑战,以及如何在技术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寻找平衡。     “后真相”时代与公共领域重构: 在一个充斥着虚假信息、谣言传播以及情绪化表达的时代,“后真相”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本书将探讨,当事实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情感与偏见成为影响判断的主要因素时,公共领域赖以建立的共识基础将如何动摇。我们将分析,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如何助长“回声室效应”,使得虚假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并获得看似普遍的支持。这种状况如何影响民主进程、科学传播以及社会信任的重建,并将进一步探讨技术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复杂张力。     媒介伦理与数字公民的责任: 随着媒介技术的深入发展,新的伦理困境层出不穷。从数据隐私的泄露,到网络暴力、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滥用,再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争议,媒介伦理的边界需要不断被重新定义。本书将探讨,在数字时代,我们作为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我们将审视,如何在技术赋权的同时,确保个体权益不受侵害,如何在信息自由流动与内容规制之间找到恰当的尺度,以及如何培养具备媒介素养的“数字公民”,使其能够有效地辨别信息、理性参与公共讨论,并积极地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包容的数字社会。  本书将以一种批判性的、审视性的眼光,穿透那些关于媒介发展的宏大叙事,深入到媒介技术、媒介实践以及媒介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具体、可感知的改变。它不是对学术史的复述,而是对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媒介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往往是驱动性角色的深刻洞察与多维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