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继锋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历史
  • 军事
  • 战争
  • 中国近代史
  • 九一八事变
  • 全面抗战
  • 抗战史
  • 历史研究
  • 档案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ISBN:97875568067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557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作者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和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搜集了大量宝贵而罕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作者历经数年撰成这本编年体抗战纪实,目的就是摒除普罗大众以往对抗日战争模糊不清,甚至人为扭曲的认识,全景而形象地呈现那段血与火的过去。本书所收录的抗战照片完整且清晰,最直观地展现了当年中国军人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无畏的民族气节。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除了探寻那些曾隐藏于历史风烟中的细枝末节,更应该以史为鉴,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内容简介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州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为避免冲突扩大采取妥协政策。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日战争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是中国民众却始终无法忘怀那段历史。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那段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历史太过血腥和惨烈,注定要铭刻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底;其二是侵略者面对中华民族的大度,始终不肯真心忏悔和反省,反而妄图篡改历史;其三是那段横亘于中国现代史上的战争,由于牵扯了千万人民,掺杂了无数民族恩怨,至今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未能披露于世人面前。

作者简介

  李继锋,1962年生,江苏高邮人,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江苏行政学院教授。专攻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华民国史、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史、抗日战争史等。
  编著有《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图片中国百年史》、《百年中国:1899-1949》、《1934:沉寂之年》、《1935:危机再现》、《影像与断想:抗战回望》、《抗战十五年》、《袁振英传》等。撰有《分合之际:二十年代初省宪运动背景之研究》、《民国初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独立评论:自由主义者的热忱与远虑》、《地方军事强人与现代化——20世纪30年代广西行政变革之研究》、《地方自治与国家统一:孙中山均权主义之研究》等论文。

目录

1931 东亚历史的分水岭
本年大势/2
“九一八”之夜/8
石原们的野心/13
江桥的抵抗/16
北平、天津的骚乱/19
东北之殇/23
狂热的岛国/30
1932 南与北:孤独的抵抗
本年大势/36
东北沦陷/45
鼎盛期的东北义勇军/50
第十九路军与“一·二八”淞沪抗战/58
伪满洲国的出现/74
国际联盟的介入/78
1933 城下之盟
本年大势/86
山海关的尴尬/93
热河的耻辱/96
长城鏖战/101
日本退出国联/112
困境中的东北义勇军/115
飞行热 118
1934 中国:岛国的后院?
本年大势/122
溥仪:从“执政”到“皇帝”/129
新生活运动/132
叶木花之死和藏本英明失踪案/136
中东铁路的买卖/140
1935 谷 底
本年大势/144
华北的危局/153
“一二·九”运动/162






精彩书摘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于“九一八”事变,而“九 一八”的首谋是日军的石原莞尔中佐。众所周知,关 东军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尖兵,而关东军作战主任石原 莞尔和关东军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两位校级军官便是 策划“九一八”事变的中心人物。但在战争结束后的 东京审判中,坂垣作为战犯受到处罚,石原却免于法 庭起诉,只是作为证人被传讯出庭作证。这个喜欢收 藏拿破仑塑像的小个子军官深通战略,他预测出,将 会发生一场决定世界格局的大规模战争,起因便是东 方精神价值和西方物质价值的冲突。本来,他把美国 看成是西方文明的代表和决战的对象,但随着苏联的 兴起,他认为苏联是近在眼前的最大威胁,而日本的 军事力量已远不是苏军的对手。占领中国东北是他战 略计划中的第一步。  石原有着不同于其他显得循规蹈矩的日本军官的 思维。当他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人甚至这 样评价他:“石原的头脑是陆大创建以来最为出类拔 萃的。”后来他曾经到柏林学习,研究欧洲的军事史 ,对克劳塞维茨等西方军事理论的了解,不亚于其他 日本军官熟悉日本近代名将东乡平八郎或者大山岩的 著作。他的住所收藏着许多拿破仑的塑像,他崇拜这 位法国征服者。他要在中国东北实现这一征服梦想。  为此筹划、等待了整整3年。  1928年10月,他来到旅顺的关东军司令部出任参 谋,担任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佐的助手。这位河本 大佐在四个月前制造皇姑屯爆炸案,谋杀了东北的统 治者张作霖。石原到来以后,当年就和河本制定了《 攻取奉天城计划》,提交关东军幕僚会议讨论。计划 立足于以寡敌众,万一发生事变的时候要“闪电般的 消灭奉天附近军队,推翻其政权”。半年以后,河本 停职,顶替他的是坂垣征四郎大佐,他和石原是武汉 的旧相识。他们成了“远东阴谋”的轴心。  1929年7月,石原等组织了参谋“旅行”。当时 声称目的是“研究对苏作战计划”。但他们的真正企 图是为了准备武力对付中国的东北军,为此,甚至研 究了哈尔滨与海拉尔等地的攻防问题。  在开始旅行的7月4日,石原在长春发表了《对现 代战争的考察》的演说。石原有他特别的理念。他认 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欧洲民族的最后决战,不能 够称为世界大战。只有将要爆发的下次世界大战,才 是真正的世界大战,也是人类最后的大战。它将是以 飞机为武器的毁灭性战争。最后的战争将在代表东洋 文明的日本与西洋文明的美国之间产生。就像一位日 本研究者所说的,石原等人的思想是以“20世纪反革 命的最激进最好斗的面目出现的日本式军事法西斯” 。  演说以后,他提议就东北的统治占领问题进行研 究。事后,石原感慨地说:“长春的这一夜,是满洲 事变前史的第一页。”后来石原一心研究满洲占领地 区的行政问题,并在1930年出书。关东军的参谋长三 宅光治看到书以后说:“这玩意儿以后能用上就好啦 。”他一页也没有看就签了字。石原的答复是:“你 签字就行,两年以后准能用上。”  ……
历史的深邃回响:一部聚焦近代中西文明碰撞与国家重塑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时段的军事冲突,而是以更广阔的视野,深入剖析了自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经历的深刻的政治、社会、文化与思想转型。它试图描绘一幅多层次的历史图景,旨在探讨中国如何在传统帝制崩溃的废墟之上,艰难地寻求现代化、民族独立与国家构建的复杂历程。 本书的叙事线索紧密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旧秩序的瓦解与新秩序的蹒跚建立”。我们拒绝将近代史简化为一系列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演进的、充满内在逻辑的整体。 第一部分:帝制的黄昏与内外部的挤压(约1840s - 1900s初)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清朝统治集团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所表现出的路径依赖与迟滞反应。 1. 体系性危机与开埠的冲击: 详细分析了鸦片战争及其后续条约体系对中国传统“天下观”的颠覆性影响。不同于关注具体的战役过程,本书着力于解读通商口岸的设立如何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的裂变点,催生出新的买办阶层、早期工业萌芽以及城乡关系的重塑。我们通过对海关数据的分析,揭示了白银外流与国内市场整合的内在矛盾。 2. 思想领域的“体用之争”的深化: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内在悖论。它不仅仅是引进技术,更是中国士大夫阶层对“器物”与“制度”之间关系的第一次系统性思考与实践困境。本书通过梳理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私人书信与奏折,呈现了他们既要维护儒家伦理秩序,又要被迫推动工业化进程所承受的巨大精神撕裂。这种撕裂最终导致了改革的片面性与不彻底性。 3. 权力结构的松动与地方化倾向: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是军事叛乱,更是对中央集权体系的一次致命打击。本书重点分析了湘军、淮军的兴起如何标志着“权力的下移”与“地方督抚的崛起”,为晚清政治的半中央化、半独立化埋下了伏笔。对地方团练、厘金制度的考察,揭示了中央财政对地方军事力量的依赖如何一步步削弱了朝廷的权威。 第二部分:激进的变革与转型的阵痛(约1900s - 1920s) 本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初,剧烈的政治地震如何彻底终结了一个王朝,并开启了共和的艰难试验。 1. 预备立宪的“忽悠”与信任的崩塌: 深入探讨了清末“新政”的实质与局限。我们批判性地分析了“预备立宪”的本质——即权力精英试图在不让渡核心权力的前提下,以技术性改革来平息社会不满的努力。本书认为,正是这种虚假的承诺彻底耗尽了知识分子和新兴资产阶级对现有体制的最后一点耐心,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思想上的注脚。 2. 革命的爆发与共和的脆弱性: 对辛亥革命的分析超越了“成功”或“失败”的简单二元对立。本书关注的是,在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结构性的政治力量整合下,革命如何从地方性的武昌火花迅速蔓延,以及随后果实如何在权力真空和军事寡头手中旁落。对袁世凯集团的政治手腕、立宪派的摇摆以及革命党内部的派系斗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3. 军阀时代的“碎片化治理”: 聚焦于民国初年,国家权威的瓦解。本书将军阀视为特定区域内政治精英与地方经济力量结合的产物,而非简单的“土匪”。详细分析了不同派系(如北洋系的分化、西南势力的崛起)如何在地方资源(税收、借款、烟土)的支撑下,形成各自的“王国”。这种碎片化治理对社会经济的长期破坏性影响,是理解后续历史走向的关键。 第三部分:文化与思想的“再造”:新文化运动的深层意涵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政治军事斗争与精神层面的革新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1. 传统知识体系的自我审视: 深入解析了以《新青年》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如何“打倒孔家店”的深层动机。这不仅是对儒家伦理的批判,更是对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路径在现代国家构建中失效的绝望表达。我们考察了从“科学”到“民主”的口号背后,对现代性普遍性原则的渴望。 2. 语言与身份的重构: 详尽分析了白话文运动的社会影响。白话文的推广并非仅仅是文体的改变,而是创造一个全新的、可供全国性政治动员和教育普及的“公共语言”,这是形成“民族国家”认同的必要基础工作。本书探讨了这种语言革命如何加速了传统精英与大众之间的鸿沟,同时也为新兴知识群体提供了发声的渠道。 3. 东西方思想的熔炉与激化: 梳理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在中国知识界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本书强调,这些思想的涌入,是在对前一阶段激进西化(如全盘西化论)的反思中发生的,标志着知识分子试图在更具批判性的理论框架下,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且细致入微的框架,用以理解近代中国在政治真空、经济凋敝和思想剧变中,如何一步步迈向一个由民族主义驱动的、充满内在张力的现代社会形态。它关注的是权力、制度、思想与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而非单一的军事事件的线性记录。读者将从中看到一个民族在重塑自身身份认同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与不懈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沉郁与磅礴交织的美感。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为了追求客观而刻意保持一种疏离感。相反,它在保持历史准确性的同时,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民族情感,但这种情感的表达又是克制而有力的,绝不落入煽情俗套。你会感受到作者对那些逝去生命的敬意,以及对那段屈辱历史的深刻反思。比如在描绘根据地的生活状态时,那种在物资匮d难中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让人肃然起敬。语言的选择非常考究,有时严谨如军令状,有时又充满诗意,如同老兵口中对故乡的低语。这种文风的成熟度,体现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使得阅读体验提升到了文学欣赏的层面,远超一般纪实作品的范畴。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种“全记录”式的书抱有些许疑虑,担心它会陷入资料堆砌的泥潭,变成一本枯燥的年代大事记。然而,这本书的笔法之老辣,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找到了历史的“节奏感”。叙述的张弛有度,使得即便是最冗长、最复杂的战役部署,也能被梳理得清晰有力。特别是在描写战略决策时,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幕后观察者,冷静地剖析了各方势力的博弈与算计。这种深度剖析,超越了一般的战史记录,直指历史背后的驱动力——政治角力、国际干预以及民众基础的动员能力。这种将宏观战略与微观执行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战争复杂性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刻地阐释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怎样持续下去”。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民族精神觉醒”的漫长过程。它不仅仅记录了军事上的胜负,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中国社会在面对空前危机时,从麻木到觉醒,从涣散到团结的艰难蜕变。作者没有回避内部的矛盾、派系的分歧以及初期战略上的失误,反而将这些复杂性一并呈现,使得最终的胜利显得更加来之不易和光辉。这种辩证的历史观,避免了脸谱化的叙事陷阱,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那场战争的内在逻辑。它成功地将“抗战”定义为一场全民族的、深刻的社会重塑运动,而非仅仅是军队之间的交火。读完后,我感觉不仅是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对“国家”与“人民”的关系有了全新的体悟。

评分

我特别赞赏作者在细节考证上的极致追求。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查阅地图和相关史料,发现书中引用的数据、人名、地名,乃至具体的武器型号,都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精确度。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是构建可信历史叙事的重要基石。比如对于某一特定武器的性能分析,或者对某次突袭行动的火炮配置描述,都显得极其专业和可靠。这表明作者投入了海量的时间进行一手资料的挖掘和交叉验证,而非简单地依赖二手资料的转述。正是这种对真相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打磨,赋予了整部作品无可辩驳的权威性。对于真正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种深挖细节的能力,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吸引力,它确保了我们所阅读的,是尽可能接近历史原貌的“实录”。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对于时间线的把控精准到令人叹服。从淞沪会战的硝烟弥漫,到台儿庄大捷的振奋人心,再到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每一个关键节点的选取和铺陈都如同精心雕琢的棋局,步步为营,牵动人心。我尤其欣赏它在宏大叙事背景下对个体命运的细致刻画。那些在烽火中挣扎求存的小人物,他们的每一次抉择、每一次牺牲,都被赋予了沉甸甸的历史重量。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他们扁平化为符号,而是赋予了他们鲜活的血肉和复杂的内心世界。读到某些段落时,我仿佛能闻到战壕里泥土和硝烟混合的气味,感受到饥饿和恐惧是如何啃噬着人们的意志。这种全景式的展现,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活生生的、可以触摸的苦难与抗争。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那个时代灵魂深处的桥梁,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进行深层次的代入与反思。

评分

这本书特别好 内容非常全

评分

很好

评分

非常不错的历史书籍

评分

好!质量好,服务态度好!

评分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评分

老照片比较多,让人融入到了当时的第一感觉,很棒

评分

抗日的东西一次购了两种,比兑的看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朋 友 推 荐 书 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