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所有的愤青、流氓、重口味、小清新,都是好青年。
她很独立,她也很文艺。
她喜欢自然,也喜欢耍姿态。
一个文青必上的网站,一种文青最后的生态。
所有的逼格,都是为了释放。所有的怒放,都是为了温暖。
这里是理想主义者最后的精神家园,这里是理想主义者最后的文字。
内容简介
在这个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中,有些人不甘堕落,不耻沉沦,他们在一起互诉衷肠,相濡以沫,用文字和音乐传递内心的声音,坚持着他们的理想和原则。
《邻居的耳朵》文章全部来自多米旗下网站邻居的耳朵,由邻居的耳朵多位驻站作者写成。这些作者多数是文艺少年,喜欢音乐与写作,对于生活有独特而深刻的体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街边的一树一景,在这些少年眼中都成文字、都有故事。这些文字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充满率真。读来有的让人觉得畅快淋漓,有的又发人深思。当然,也有少年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抒情语言,讲的是那些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故事。
精彩书评
★第1次见到耳朵时我正在喝茶,结果直到憋不住尿才离开。
——作者rockszq
★邻居的耳朵是一个神奇的网站,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里,竟然有不以赚钱为目的的网站,怎么能不神奇!虽然神奇是很难长久的,但现在我们有机会用纸和铅字把这个神奇纪录下来,流传下去,至少证明了有一群人还在坚持自己精神世界的纯洁。
——站长nous
★耳朵的独立与人文精神是我喜欢耳朵的原因,作者推荐的音乐、写的文字、主播的电台,陪伴我走过高中沉重的三年。更重要的是耳朵是个非商业不盈利的网站,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保持了自己的态度。
现在耳朵准备把文章做成书,我知道,这一定是所有作者和读者都一直期待的。这是耳朵几年的心血,是对自己的总结。
而做成这本书,需要大家的支持。耳朵能走到现在,实属不易,希望这本书不是总结的墓碑,而且里程碑。
——作者向死而生
★邻居的耳朵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音乐文字推介平台,始终支持有态度的聆听,这里数年来一直吸引着一群有想法又有激情的人们,以一言之力,尽所能的观察世界、理解世界、改变世界。如今网络平台争相出现,耳朵始终坚持非盈利的模式让我们的竞争力远不如许多平台,作者和读者们义务组成的编辑组凭借着对耳朵的热爱与情怀坚持到现在。只要有一人喜爱这里,这里就始终是最初的那片干净的心灵栖息地。如今耳朵五年,终于准备要出版一本属于我们的文集,既为纪念,也为求存。这是一本关于情感,关于青春,关于挣扎,关于二十多岁的一代看待世界、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的文集,我在耳朵五年,终于等到你。
——NJ慕霓
★耳朵算是我一个温暖的港湾,在这里,我内心感到安宁,在这里,我也收获了很多真诚的友情。生活总是喜欢恶作剧,向你露出狰狞的鬼脸,当你走在路上,看着身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那种喧嚣的繁华,寂寞和彷徨感便油然而生。长大了才明白大人为什么总说不想长大,受伤了才懂得大人为什么总想回到童年。只是时间不会停下脚步。我们在现实中跌跌撞撞,那在梦想中就别再躲躲藏藏,如果你渴望变得勇敢,那么你首先要学会坚强。
——作者骆闻迪
★邻居的耳朵是一片干净的心灵栖息地,没有广告及盈利,它属于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邻居的耳朵是一群在互联网音乐服务界奋斗的理想不死的音乐青年们的集体博客,基于WordPress平台的一个小众音乐欣赏网站。这些博文的作者都很牛。这些博文的读者也很牛。整体性的专辑越来越少,凑数赚钱的越来越多但网站力求做到:有观点的聆听,有真实的情感,有独立的判断以及来自我心的推荐。
随着邻居的耳朵的快速发展,这里也汇聚了一批常驻的作者,如里则林、长尾基督、TITTY、流苏、冒牌上帝等,产生了许多精品的文字,彷佛重现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那种美好的网络文学年代,据此,邻居的耳朵在2011年11月,加开了精品推荐的栏目,此栏目的所有文字均为编辑推荐,来自邻居的耳朵的文字精华。
——百度百科
目录
前言
少年心事何足道
我所理解的卖萌
挥一挥手,带走所有云彩
少年
时代在召唤
一年
在路上是一种病
不会说话的爱情
打稻
会说话的猫
爷
开出租车的姑娘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三〇八
每个人都在努力生活
梦吃了那女孩
慢小姐
月光光
生活就像牛拉车
晚安北京
一半是撒旦,一半是耶稣
烛泪滴残海棠冷,忍听山歌到晓无
一曲倾心遮苏幕,十年飞梦笑江湖
我在怜悯别人的时候,我也怜悯了自己
红旗下的蛋
工厂大门
六十岁的单车
山重水复疑无路,原来你愿跟我处
曾有少年,鲜衣怒马
这座城市
癞三的诗
小莉
散落一地的年华
谢谢你,喀什姑娘
我妈
这个城市
洞口超人
隐疾
洋槐花开
爆炸
泡桐花开
这里是一个世界或者国家
她什么也没有做
清明
生日
世界上所有的相聚都是分离
亲爱的宝贝
下一年的蝉
一个女文艺青年的自白
单车之旅—— 自由行走的花
驶向彼端的列车
被窝中的风情
越走越深
那些年,那些追过我的男孩
黑子张峰
释厄传
精彩书摘
《邻居的耳朵》:
释厄传
文/叶小白
一
那天上午阳光正浓,我在山下的一角写自传。我的传记里有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时常会令我陷入沉思。比如说:猴屁股是红色的吗?山上的女妖精怎么每天都唱歌?她的屁股是什么颜色?
除第一点以外,我对大部分的事情基本无解。我在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世界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未解之谜。更不幸的是,我与我的屁股分隔多年,弄不好它早已经变化了模样,而我却对此一无所知。
多年以前,曾有个薛姓国子监大夫来到五指山下。当时,他指着我的屁股说:此臀非彼臀,观得真相,需得眼见为实。他的意思很好理解,意思是在看到我的臀部之前,我的臀部是未知的。但是在看到我的臀部之后,我的臀部就会发生坍缩……日他佛祖的。后来这坏胚回到国子监,把这事写成了论文,并命名为《薛定谔纪事考》。对此我很愤怒,我的意思是,身为一名(被)
研究人员,即使我只是一只猴,论文成果都应有我的一部分版权。后来大唐科技院得知此事,特地派专员人找到我。
那人问我:“孙先生,你想怎么处理这起版权纠纷呢?”我委婉地向他表示,就算不是为了我,也要为了我的下半身,我必须拿到一个合理的说法。那人满口答应,我原以为吧,多半是改成《薛定谔的猴》,那我也认了。结果等我拿到新版论文一看,差点气疯,他妈的,《薛定谔的下半身》。现在说回我。敝人名叫孙悟空。在很多很多年以前我有过一个师傅,他老人家给我起的这么一个名字。孙是因为我是猢狲,悟空是因为他觉得我脑袋里很空。一个人要是脑袋里要是什么都没有,顿悟来顿悟去,就只能顿悟一场空。然而师傅绝对想不到的是,在很多很多年以后,他的悟空会被压在一座山脚下。五百年的光阴遍历,最后残存下的竟是他的一颗脑袋,他的一场空。我已经在山下被压了五百年,五百年是什么概念?——没概念。我甚至记不得我是为什么被压着的了。山上的小妖精说,五百年前我在佛祖手里放了泡尿,故而被压。为了提醒我曾犯下的罪过,佛祖还很暖心地在山上贴出了春联,“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神州今日新。”横批:“新年快乐”。小妖精的这个说法让我不寒而栗,因为我实在搞不懂,五百年前,究竟是佛祖的手太大,还是我的那玩意太小。虽说佛祖仁慈,割肉喂鹰,但也不至于摊开手掌,勒令猴子往里撒尿吧。说起来,五百年了,我都不知道我身下还剩下点什么。有时我会问山上的小妖精,说如果一个男人的下半身被压抑了五百年,你猜他出来后最想做什么?说完我嘿嘿嘿。她说:“呸,臭猴子,不要脸。”然后她羞羞答答地跑回山上去,留下我仰着脑袋一个人待在下面。其实答案是,是想买双鞋啦。
……
前言/序言
《未尽之歌:时间尽头的回响》 内容简介 《未尽之歌:时间尽头的回响》是一部横跨数个世纪、糅合了历史的厚重、哲学的思辨与科幻的想象的宏大叙事作品。它并非讲述某个特定社区内发生的私密事件,而是聚焦于人类文明在面对“熵增”这一终极命题时的集体挣扎与个体选择。 故事的开端,设定在公元2347年,地球生态系统已因历史上的资源过度开发而陷入半休眠状态。人类的智慧火花并未熄灭,而是退守到分散在太阳系各处、依靠高度自动化维持运作的巨型“方舟殖民地”中。主角是艾莉莎·维恩,一位在“新亚历山大”殖民地图书馆深处工作的档案修复师。她的工作是数字化并重建那些在旧地球时代因信息灾难而损坏的、包含人类集体记忆的“非结构化数据”。 然而,艾莉莎发现的并非简单的文献残骸。她接触到了一组被称为“先驱者信标”的加密信号,这些信号断断续续地来自太阳系边缘,指向一个理论上早已被宇宙法则判处死刑的区域——一个接近绝对零度的、时间流速趋近于无穷大的时空节点。 第一部分:记忆的碎片与悖论 小说的大部分篇幅都沉浸在对“记忆的本质”的探讨中。艾莉莎利用她所掌握的先进算法,成功解密了信标中的第一段信息。那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字或图像,而是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的、高度压缩的情感与经验流。 这些信息片段描绘了一个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社会形态:一个完全依赖“共享意识矩阵”运行的早期火星殖民地。在这个社会里,个体隐私被彻底摒弃,所有思考、感受、甚至梦境都被即时上传并供全体成员访问。小说细致描绘了这种“绝对透明”带来的自由——没有谎言,没有误解,只有纯粹的共情与合作。但同时,它也揭示了这种透明的代价:个性的消亡,以及在面对集体决策错误时,无可逃避的集体罪责感。 艾莉莎开始质疑,她所修复的“历史”,究竟是真实的记录,还是被设计用来安抚后代、掩盖早期殖民悲剧的“优化版本”?随着她深入挖掘,她发现了一个代号为“普罗米修斯之茧”的秘密项目。该项目旨在利用时间膨胀效应,将一个“完美”的知识库发送到遥远的未来,作为人类文明的最后保险。 第二部分:时间的长廊与哲学的迷雾 为了追踪“普罗米修斯之茧”的发射坐标,艾莉莎必须离开她安全的图书馆,前往殖民地中最古老、最神秘的区域——“时间畸变区”。这是一个被早期物理实验意外创造出的空间,其内部的时间流速不稳定,对生物体而言是致命的。 在这里,她遇到了引力物理学家卡里姆·萨义德。卡里姆沉迷于研究“永恒运动悖论”的实际应用,他认为时间并非单向流逝,而更像一个多层的、可以被折叠的结构。两人在探索畸变区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超乎寻常的体验:他们看到同一事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同时发生;他们感知到自己未来数十年后的选择,以及那些未能选择的人生路径的回音。 小说在这里引入了深刻的本体论讨论:如果所有“可能”都已经存在于时间的某个维度中,那么“自由意志”的定义是什么?卡里姆的理论认为,“先驱者信标”并非简单的求救信号,而是一种时间锚点,它们在过去向未来发送信息,试图修正未来的某个关键“错误”——这个错误,可能正是导致地球环境崩溃的那个历史节点。 第三部分:回归与终结的形态 最终,艾莉莎和卡里姆成功定位了“普罗米修斯之茧”的当前坐标,它正漂浮在柯伊伯带边缘,被包裹在一个近乎完美的“薛定谔场”中。他们意识到,这个“茧”并非是等待被发现的宝藏,而是一个被设定了激活条件的“时间陷阱”。 激活“茧”的唯一钥匙,需要一个与被送出信息源头——即早期火星殖民地——在基因和意识频率上高度匹配的人。艾莉莎,作为“新亚历山大”中基因保存最完整的个体之一,成为了这个钥匙。 小说的最后高潮,不是一场激烈的战斗,而是一场深刻的、内在的“融合”。当艾莉莎接入“茧”时,她经历了超越生命的体验:她同时成为了那个共享意识矩阵中的每一个个体,感受了他们的希望、恐惧、牺牲与最终的幻灭。她理解了先驱者们为何选择将“不完美的记忆”封存,而非是“绝对的真相”——因为绝对的真相过于沉重,足以压垮任何后来者。 《未尽之歌》的结局是开放且充满回响的。艾莉莎没有改变过去,因为她明白,历史的伤痕塑造了现在的形态。她选择将“茧”中的信息重新编码,不是作为历史,而是作为一种“警示的旋律”——一种只有在心智准备充分时才能被听懂的频率。她返回到她的时代,继续在图书馆中工作,但她的眼神中,多了一种跨越了时间维度的平静。 本书探讨了知识的重量、透明的陷阱、以及文明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终结时,选择“遗忘”而非“铭记”的伦理困境。它是一部关于记忆、时间、以及人类在浩瀚宇宙中寻求意义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