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复习教程(第3版)/全国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

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复习教程(第3版)/全国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祖成 编
图书标签:
  • 注册环保工程师
  • 环保工程
  • 执业资格考试
  • 复习教程
  • 教材
  • 环境工程
  • 专业基础
  • 考试
  • 培训
  • 第三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35524
版次:3
商品编码:117098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复习教程(第3版)/全国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完全严格按照《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大纲》编写,内容覆盖了专业基础考试的全部内容,即包括工程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技术、职业法规6门课程。对每门课程,书中均设有考试大纲、复习指导、复习内容、仿真习题、习题答案和参考书目。
  《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基础考试复习教程(第2版全国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适用于参加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考试的应试人员,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人员日常工作的参考书。

目录

1 工程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
考试大纲
复习指导
复习内容
1.1 流体动力学
1.1.1 恒定流动与非恒定流动
1.1.2 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
1.1.3 实际流体的运动方程式
1.1.4 伯努利方程式及其使用条件
1.1.5 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
1.1.6 总压线和全压线
1.2 流体阻力
1.2.1 层流与紊流、雷诺数
1.2.2 流动阻力分类
1.2.3 层流和紊流沿程阻力系数的计算
1.2.4 局部阻力产生的原因和计算方法
1.2.5 减小局部阻力的措施
1.3 管道计算
1.3.1 孔口(或管嘴)的变水头出流
1.3.2 简单管路的计算
1.3.3 串联管路的计算
1.3.4 并联管路的计算
1.4 明渠均匀流和非均匀流
1.4.1 明渠均匀流的计算公式
1.4.2 明渠水力最优断面和允许流速
1.4.3 明渠均匀流水力计算的基本问题
1.4.4 断面单位能量和临界水深
1.4.5 缓流、急流、临界流及其判别准则
1.4.6 明渠恒定非均匀渐变流的基本微分方程
1.5 紊流射流
1.5.1 紊流射流的基本特征
1.5.2 圆断面射流
1.5.3 平面射流
1.6 气体动力学基础
1.6.1 压力波传播和音速概念
1.6.2 可压缩流体一元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
1.6.3 渐缩喷管与拉伐管的特点
1.6.4 实际喷管的性能
1.7 相似原理和模型实验方法
1.7.1 流动相似的概念
1.7.2 相似准则
1.7.3 方程和因次分析法
1.7.4 流体力学模型研究方法
1.7.5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1.8 泵与风机
1.8.1 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1.8.2 泵与风机的基本方程
1.8.3 泵与风机的特性曲线
1.8.4 管路系统特性曲线
1.8.5 管路系统中泵与风机的工作点
1.8.6 离心式泵或风机的工况调节
1.8.7 离心式泵或风机的选择
1.8.8 汽蚀与安装要求
仿真习题
习题答案
参考书目

2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考试大纲
复习指导
复习内容
2.1 微生物学基础
2.1.1 微生物的分类、命名和特点
2.1.2 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2.1.3 细菌
2.1.4 原生动物
2.1.5 后生动物
2.2 微生物的生理
2.2.1 酶的催化特性
2.2.2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2.2.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2.4 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2.2.5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2.3 微生物生态
2.3.1 土壤微生物生态
2.3.2 空气微生物生态
2.3.3 水体微生物生态
2.3.4 水体的自净过程
2.3.5 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
2.4 微生物与物质循环
2.4.1 碳循环
2.4.2 氮循环
2.4.3 硫循环
2.4.4 磷循环
2.5 污染物质的生物处理
2.5.1 好氧活性污泥法
2.5.2 好氧生物膜法
2.5.3 厌氧消化
2.5.4 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仿真习题
习题答案
参考书目

3 环境监测与分析
考试大纲
复习指导
复习内容
3.1环境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3.1.1 概述
3.1.2 监测方法的选择
3.1.3 监测项目的确定
3.1.4 监测点的设置
3.1.5 采样与样品保存
3.1.6 分析测试误差和监测结果表述
3.1.7 质量控制方法
3.2 水和废水监测与分析
3.2.1 物理性质的检验
3.2.2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3.2.3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3.2.4 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3.3 大气和废气监测与分析
3.3.1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监测
3.3.2 颗粒物的测定
3.3.3 固定污染源监测
3.4 固体废弃物监测与分析
3.4.1 固体废弃物有害特性监测
3.4.2 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3.5 噪声监测与测量
3.5.1 基本知识
3.5.2 噪声的物理量
3.5.3 噪声测量仪器
3.5.4 声环境噪声测量
仿真习题
习题答案
参考书目

4 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
考试大纲
复习指导
复习内容
4.1 环境与生态评价
4.1.1 环境与环境系统
4.1.2 环境质量与环境价值
4.1.3 环境背景值
4.1.4 环境容量
4.1.5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4.1.6 环境质量指数
4.2 环境影响评价
4.2.1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4.2.2 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
4.2.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4.2.4 水环境影响评价
4.2.5 环境噪声和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4.2.6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
4.2.7 其他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4.2.8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4.3 环境与生态规划
4.3.1 环境规划概述
4.3.2 环境规划原则和规划方法
4.3.3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
4.3.4 环境目标的定义与确定原则
4.3.5 环境目标的类型与层次
4.3.6 环境功能区划
4.3.7 环境预测
4.3.8 环境规划的编制步骤
4.3.9 环境规划的制定程序
4.3.10 中国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
4.3.11 八项环境管理制度
仿真习题
习题答案
参考书目

5 污染防治技术
考试大纲
复习指导
复习内容
5.1 水污染防治技术
5.1.1 水质指标
5.1.2 水体与水体自净
5.1.3 水环境容量
5.1.4 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5.1.5 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5.1.6 生物化学处理方法
5.1.7 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方法
5.1.8 废水深度处理方法
5.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5.2.1 气象要素、大气结构和组成
5.2.2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5.2.3 大气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方法
5.2.4 烟气抬升高度与烟囱高度计算
5.2.5 燃烧与大气污染
5.2.6 颗粒污染物防治方法
5.2.7 气态污染物防治方法
5.3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
5.3.1 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与管理
5.3.2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5.3.3 固体废物预处理技术
5.3.4 固体废物生物处理
5.3.5 固体废物热处理
5.3.6 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
5.3.7 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5.4 物理污染防治技术
5.4.1 噪声污染防治技术
5.4.2 振动防治技术
5.4.3 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治理技术
仿真习题
习题答案
参考书目

6 职业法规
考试大纲
复习指导
复习内容
6.1 环境与基本建设相关的法规
6.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6.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6.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6.1.7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6.1.8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
6.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6.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6.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6.1.12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6.2 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
6.2.1 环境质量标准
6.2.2 污染物排放标准
6.3 工程设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
6.3.1 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6.3.2 监测工作人员道德规范
6.3.3 环境监理人员行为规范
6.3.4 工程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6.3.5 工程设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仿真习题
习题答案
参考书目

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模拟试题(一)
模拟试题(二)
模拟试题(三)
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
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

前言/序言


《绿色工程师之路:环境工程基础理论与实践指南》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全面涵盖环境工程领域核心理论、关键技术与实际应用的综合性学习参考书,旨在为有志于投身环境保护事业的读者提供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和前沿的实践指导。全书以清晰的逻辑结构,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深入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危害,以及各种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我们力求内容详实,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推导严谨,案例分析生动,为读者构建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环境工程知识网络。 第一章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本章将带领读者认识环境科学的学科内涵、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将深入探讨环境的基本概念,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同时,本章将阐述环境工程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应用科学,其核心任务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介绍环境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噪声与振动控制、环境监测与评估等,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水污染控制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水污染的治理是环境工程的核心任务之一。本章将聚焦水污染控制工程,深入剖析各类水体(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污染来源、污染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我们将系统讲解水污染的净化原理,包括物理处理(沉淀、过滤、筛分、曝气等)、化学处理(混凝、沉淀、氧化还原、消毒等)以及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处理、人工湿地等)的核心工艺流程、技术参数和设备选型。同时,本章还将介绍特殊工业废水的处理技术,如高浓度有机废水、含重金属废水、酸碱废水等的处理难点与对策。此外,我们将讨论中水回用、雨水收集与利用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并结合国内外经典案例,深入分析不同水体污染的治理方案设计与工程实践。 第三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屏障,大气污染的防治刻不容缓。本章将详细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类型、传播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我们将重点讲解各种大气污染物(如颗粒物、SO2、NOx、CO、VOCs、O3等)的控制技术,包括: 颗粒物控制: 湿式除尘(文丘里洗涤器、喷淋塔)、干式除尘(袋式除尘器、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性能参数及应用范围。 SO2控制: 烟气脱硫技术,如石灰石-石膏法、炉内脱硫、循环流化床法、氨法等,并对比分析其技术经济性。 NOx控制: 烟气脱硝技术,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选择性非还原脱硝(SND)等,以及其反应机理和工艺特点。 VOCs控制: 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催化氧化法、蓄热式热氧化炉(RTO)等,并探讨其在工业废气治理中的应用。 恶臭控制: 生物滤池、活性炭吸附、化学洗涤等常用技术。 我们将结合工业生产中的实际案例,分析不同污染源的排放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方案,强调源头削减和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第四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日益增加,其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本章将系统介绍各类固体废物的分类、产生源、危害性及其环境管理原则。我们将重点讲解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的策略。在处理技术方面,我们将深入探讨: 卫生填埋: 填埋场选址、设计、运行管理、渗滤液和填埋气收集处理技术。 焚烧处理: 垃圾焚烧发电的工艺流程、炉型选择(如层燃炉、流化床炉、回转窑)、烟气净化技术、灰渣处理与利用。 生物处理: 好氧堆肥、厌氧消化在有机废物资源化中的应用。 资源化利用: 废旧金属、塑料、玻璃、纸张等的回收与再加工技术,以及建筑垃圾、电子垃圾等的处理与资源化。 我们将强调固体废物处理的经济性和环境效益,并介绍废物管理政策法规,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 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 土壤和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其修复过程复杂且耗时。本章将深入分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来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修复技术,包括: 物理修复: 土壤挖掘与外运处理、固化/稳定化、热处理(原位/异位)、抽出-处理(Pump-and-Treat)。 化学修复: 化学氧化/还原、淋洗、土壤置换。 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强化生物降解)、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生物增强。 联合修复技术: 整合多种技术手段,提高修复效率。 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污染案例,分析不同修复技术的适用性、技术经济性以及环境效益,并讨论修复工程的设计、实施与效果评估。 第六章 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 噪声和振动污染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影响。本章将介绍噪声与振动的产生源、传播规律、危害及其评价标准。我们将详细讲解噪声与振动的控制技术,包括: 声源控制: 改变设备性能、改进工艺流程、隔声减振材料的应用。 传播途径控制: 隔声屏障、吸声结构、消声器、阻尼材料的应用。 接受者防护: 建筑隔声设计、个人防护装备。 我们将分析工业、交通、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噪声与振动污染特点,并提供具体的防治措施和工程设计方案。 第七章 环境监测与分析 准确的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本章将系统介绍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我们将讲解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物等环境要素的采样技术、样品前处理方法以及常用的分析仪器与分析方法(如光谱法、色谱法、电化学法、生物法等)。我们将重点介绍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原则以及环境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解释。此外,本章还将探讨新型环境监测技术,如遥感监测、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EIA)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本章将详细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法律法规、工作程序、内容与方法。我们将讲解环境风险评价、生态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等关键要素。此外,本章还将探讨环境管理体系(如ISO 14001)、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等环境管理工具与理念,旨在提升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环境保护法规与政策 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政策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保障。本章将梳理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我们将解读这些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主要条款以及对各类环境保护行为的规范。同时,本章还将介绍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脉络、主要措施与未来趋势,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等,帮助读者理解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导向。 附录 附录部分将提供与本书内容相关的参考数据、常用计算公式、行业标准、术语解释等,以方便读者查阅和深入学习。 本书特色: 内容全面深入: 涵盖了环境工程领域的多个关键分支,理论知识扎实,技术介绍详尽。 结构清晰合理: 章节之间逻辑衔接紧密,层层递进,易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理论联系实际: 引用大量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工程实践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案,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图文并茂: 辅以丰富的图表、流程图和实物照片,生动直观,增强学习效果。 语言严谨准确: 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科学严谨,避免了模糊不清的表述。 本书适合环境工程、给排水、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境咨询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同时,对于准备参加相关执业资格考试的考生,本书也将提供极为有益的复习资料和学习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感到最困惑的是本书在知识体系上的“断代感”。它似乎遗漏了近五年,尤其是在“双碳”目标和新污染物管控大背景下,环保领域发生的颠覆性技术革新和政策导向变化。例如,对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治理,当前行业热点集中在源头替代、过程控制以及先进氧化技术(AOPs)的效率优化上,但这本书中对这些前沿技术的介绍力度,远远不如对传统吸附脱附技术的描述详尽。同样,在水污染控制方面,膜技术、高级生物处理等新兴方向的内容深度严重不足,仿佛这本书的知识框架定格在了十年前某个特定时间点的国家标准之上。注册环保工程师的选拔,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确保未来的一线工程师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法规,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环境挑战。然而,这本教材却像一个时间胶囊,将学习者困在了已经过时的知识结构中。它或许能帮助考生通过那些对基础知识点进行机械化测试的考题,但对于培养一个真正具备前瞻性和解决未来问题能力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作用微乎其微,更像是一种对现有知识的被动复述,而非对未来专业的积极引导。

评分

这本教材的排版和内容组织简直是一场灾难,让人在复习的紧要关头倍感折磨。首先,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转生硬得像是硬生生地把几份不相关的资料拼凑在一起,完全没有体现出“专业基础”应有的系统性和递进关系。比如,关于水处理的章节,前脚还在讲复杂的动力学模型,后脚立马跳到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中间缺乏必要的承接和知识点的梳理,搞得我像在迷宫里乱窜。更要命的是,很多重要的公式和概念,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来,缺乏深入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案例的剖析。作为一本号称“执业资格考试”的复习教程,它显然低估了考生对原理深层理解的需求。当我试图通过书中的例题来检验自己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时,往往发现例题本身设置得过于理想化,或者干脆就是照搬教材上的定义,完全没有模拟真实考试中那些拐弯抹角、需要综合分析的复杂场景。感觉作者是把历年的考点名词硬塞进了这本书里,却忘了如何把这些知识点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对于基础薄弱的考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雪上加霜,只会增加他们的挫败感和无助感。那种看着厚厚一本书,却不知道从何下口,甚至连基础概念都难以建立起来的感觉,真是令人抓狂。

评分

印刷质量和细节处理简直是粗制滥造,完全不符合一本专业参考书应有的标准。首先,图表的清晰度是硬伤。许多涉及到流程图、剖面图的关键信息,由于印刷模糊或者线条过细,在缩小版面上几乎看不清楚关键节点的标注,这对于理解复杂的工艺流程是极其不利的。我不得不频繁地将书本凑到眼前,或者用放大镜辅助阅读,这严重影响了阅读的连贯性。其次,排版中的错别字和低级语法错误多到令人发指。这不是一两个笔误的问题,而是贯穿全书,尤其是在那些需要精确表述的数值和单位的地方。比如,一个地方写着mg/L,另一个地方可能就写成了g/L,如果读者没有高度警惕性,很可能在默记或套用时犯下低级错误,这在关乎专业资格的考试中是万万不能接受的。这种不严谨的态度,不仅降低了书籍的专业价值,更让读者感觉自己花钱买了一份未经严格校对的草稿。一本教材,其严谨性是其存在的基石,而这本书在最基本的编辑规范上就失守了,实在令人失望。

评分

我真是佩服作者(或者编者)在“信息冗余”上的精湛技艺。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很厚实,但翻开之后,才发现里面充斥着大量可以一笔带过,甚至在现代考试体系中已经基本不考的陈旧知识和过时的法规条文。比如,在固体废物处理章节中,花了好大篇幅去详细介绍一些已经被淘汰了的填埋技术细节,而对于目前行业内主流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新技术,却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提及,缺乏深度分析和数据支持。这对于志在通过考试、争取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士来说,简直是时间上的巨大浪费。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而是一本高度聚焦、针对性极强的应试宝典。更让我感到匪夷所思的是,部分章节的术语使用极其混乱。同一个概念,可能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被赋予了略微不同的表述,甚至出现了完全不一致的专业名词,这在需要精确表述的工程领域是致命的错误。这让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交叉对比,去甄别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注水内容,极大地拖慢了我的复习进度,也让我对教材的权威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如果能称之为案例的话,简直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伪应用”。所谓的实战模拟,更像是教科书习题的变体,缺乏任何现实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多因素耦合的挑战。例如,在讲解环境影响评价(EIA)时,给出的案例背景设定得过于完美和理想化:污染源清晰、数据齐全、环境敏感点明确,完全不考虑现实中数据缺失、多方利益冲突、监管要求动态变化等棘手问题。一个真正的注册工程师,需要处理的是“灰色地带”的决策,而不是在书本提供的“黑白分明”的设定下做选择题。这本书似乎停留在上个世纪的考试思路里,那种只需要机械套用公式、套用规范条文就能得分的时代。而如今的考试趋势,明显更侧重于考察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工程难题的能力。我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去尝试分析一个我近期接触过的实际污染治理项目,结果发现书中的分析框架根本无法适配现实的复杂情景,那些所谓的“经验公式”在实际工况下完全失效。这让我不禁怀疑,编写者是否真的具备近年来的一线工程实践经验。

评分

还不错,有点味道,可以接受。

评分

书不错,看着是正版,努力吧

评分

书是正版的,字迹清晰工整,挺好用的

评分

一说买考试用书,第一个就想到上京东,正品行货,配送快,果然没让人失望。

评分

正版的钱买的盗版书,纸张很薄,不能做笔记,写了字第二页就看不清了

评分

很棒,很有速度,非一般的感觉。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书已买,总觉得看不懂,书是好书。。。。

评分

还没看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