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克木先生的散文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本书选入他的多篇著名散文,读者可从中一窥汪曾祺先生散文创作的风格及真髓。
2.金克木先生是著作等身的学者,有曲折的经历、丰富的阅历,对世事、人生有深刻观察和体悟,他的散文一直有稳定的读者群。
3.金克木先生的散文采取单刀直入、直抒胸臆的方式,文字充满张力,生气淋漓,在老一辈学者、作家的文字中甚为罕见,给人以深刻启迪。本书无疑是中学生以及青年学者阅读的上佳范本。
索达吉堪布说:苦才是人生,但更高的境界却是人苦不自知。一代大师金克木先生,以自己的学术人生、不凡的经历谈论人生、体验人生。这些作品蕴涵了作者的理想和人生观,直面当下,你会发现,你从不孤独,一直有大师相伴。它们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从平实无华的叙述中,却透露出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安徽寿县人,中国著名梵语学者、诗人、作家,与季羡林、邓广铭、张中行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主要著译有学术著作《梵竺庐集》《印度文化余论》,诗集《蝙蝠集》《挂剑空垄》,小说、散文、杂文集《旧巢痕》《难忘的影子》《天竺旧事》《末班车》《孔乙己外传》《风烛灰》等。
1.大家喜欢他的散文随笔,喜欢他的文化评论,其实也就是一句话,被他字里行间的智慧迷倒了。智慧总是和神秘联系在一起的,金先生也就渐渐成了一个文化传奇。
——钱文忠
2. 像金先生那么博学的长者,并非仅有;但像他那样保持童心,无所顾忌,探索不已的,可就难以寻觅了。以“老顽童”的心态与姿态,挑战各种有形无形的威权——包括难以逾越的学科边界,实在是妙不可言。
——陈平原
第一辑 闲话生活
八旗女儿心/003
和尚/011
将军/014
废品/017
酒友 020
读书/022
“犊子”和“老骥”/024
读书断想/027
“嚼饭喂人”/029
“渴望”对天津/031
围城/032
短语寄长思/033
语言真奇妙/034
夫妻味/035
观射一例/036
正名/037
说“梦”/040
晒网论/050
眼睛的位置/052
四维空间/054
表情语言学/056
说“边”/058
第二辑 人生絮语
老来乐/063
代沟的底层/065
科学与人生观/073
人苦不自知/076
谈社会心理学/080
无声的惊雷/083
寂寞/087
批评/089
不悔少作/090
茶毗前谈:逍遥游/093
泪/099
遗憾/102
告别辞/105
用艺术眼光看世界/110
读书·读人·读物/115
自撰火化铭/122
自挽联/125
第三辑 岁月留痕
学读书/129
学说话/134
学英文/139
学拳/151
四十三年前……/154
文丐生涯/158
译匠天缘/162
时间/167
联话/171
我的“偷袭”/174
北大图书馆长谱/179
教师应考/183
一点经历·一点希望/187
忆昔流星雨/192
第四辑 似是故人来
珞珈山下四人行/197
送指路人/203
叹逝/209
三笑记/213
诗人的再生/216
殉名记/220
忘了的名人/224
悼子冈/228
送俞敏教授/232
何容教授/236
少年徐迟/240
刘教授文典/243
记徐祖正/246
陈寅恪遗札后记/249
雪灯——悼吴组缃教授/256
记一颗人世流星——侯硕之/258
吴公子保初/263
由石刻引起的交谊——纪念向达先生/265
第五辑 天竺往事
鸟巢禅师/273
孟加拉香客/280
西藏朝圣者/288
鹿苑三少年/292
德里一比丘/298
“欧亚型”女郎/304
沉默之塔/311
读书
其一
对于书籍的读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读“书”,一是读“人”。正像教书也可以分成教“书”和教“学”一样。读“书”是以我为主,我寻材料供我用,和查考辞书类书的目的一样;所以读的书,也无所谓好坏,凡可以供我利用的都要读。这正是写卡片抄材料的记问之学,学得好时,便是淹博。读“人”却不然:读一人的著作,想见其为人,于是尊之为师,敬之如友,研其思想,学其品行,择善而从,不善则改,所注意的是见解,所学习的是做人,不嫌狭隘,但求贯通。这样读书,结果也许只精读一部全集,但确可以受用终身。读“书”能博足以炫人,所失在浅;读“人”而精足以立己,所弊在陋。此外的读书,若不是当课本学技术,就只能算是消遣而已。
其二
“学以致用”是句老话,“不要读死书”是句新话。但从学问的本身说来,无所谓有用无用;而从学的人这方面说来,只要真学就真有用,就是说,至少所学直接对己间接对人都有影响。所以,如果我们不把“用”的范围定得太偏狭,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就该事先注意这学习所应有的结果。这样便不能生吞活剥地读书,给人家当收音机。学的经过也就应当大致分做:学——思——行;打个比方说:吸收——消化——营养。
其三
抽象地论读什么书,似乎无益,其实也很有帮助。读专书,专读书,都已近于老生常谈了,实际上奉行的人还是很少。读书人大半还是喜欢东抄西撮杂凑起来的书,只求便捷,不怕肤浅,又喜欢广博而不肯专精。这都是不能牢记着上两条原则的结果。还有一条原则也很重要,便是多读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书。我们往往翻开一本书后,一看句句都是自己心中要说的话,于是非常痛快,佩服,很高兴地看下去,以为这是正对自己胃口的好书。结果却往往是一无所得,即使有进步也很少。因为书中意见,自己既在读书之前便有,那么读了之后,自然也不过是更坚信或更丰富而已。唯有读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书,可以使自己瞿然一惊,然后以敌人的态度去观察这本书的意见。结果若是自己被人折服,自然是自己原有的见解不对,从此便更进一步;若自己攻破了书中的理论,也就是自己受到了一次论敌的冲锋,无形中也加强了自己的力量。因此“正合吾意”的书愈多读,愈无进步,愈容易流入偏狭,远不如多读几部不合吾意的书。但这样读书也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要能批判地读书,有自己存在,不为书所囿;第二是有所为而读书,不要视同看看小说之类的消遣。
1936年
当我翻开这本书,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字的“轻”与“重”的奇妙结合。金克木先生的笔触,如同羽毛般轻盈,字句间流淌着一股淡淡的幽默和豁达,读起来毫不费力,甚至让人忍俊不禁。然而,在这看似轻松的表象之下,却蕴含着他对人生、对人性深刻而沉重的洞察。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仔细观察着自己和同伴们的疲惫与困惑,然后用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感受描绘出来。那些关于“不自知”的片段,往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的细节,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种种习惯性思维,是我们为了维持某种平衡而选择性遗忘的部分。先生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手术刀,精准地划开了我们自我欺骗的伪装,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深处的、导致痛苦的真正原因。这种感觉,既让人有一点点疼痛,又有一种被理解的温暖,仿佛找到了那个一直以来困扰着自己的问题的答案。
评分读到金克木先生的《人苦不自知》时,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并非书中的具体篇章,而是一种深沉的、跨越时空的共鸣。仿佛我只是一个偶然窥探到了一位智者在静夜里,用他那充满智慧的笔触,轻轻叩开了人心的门扉。他笔下的文字,不是直白的说教,而是如同涓涓细流,不动声色地渗透进读者的灵魂,唤醒那些沉睡已久的思考。我总觉得,金克木先生仿佛拥有某种天赋,能够洞察人性的微妙之处,那些我们自己常常忽略,甚至不愿意承认的软肋和盲点。他用一种温和却又坚定力量,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去理解那些让我们在生活中跌跌撞撞、痛苦不堪的根源。这种“不自知”的苦,是如此普遍,又如此难以言喻,而先生却能以一种洗练而精准的语言将其剖析开来,让我们在恍然大悟中,品味到一种解脱的可能。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一次迟来的、却又无比及时的启蒙。
评分阅读金克木先生的散文,总会让我联想到那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漫步的感觉。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他的文字,不是直接铺陈一处景致,而是通过巧妙的勾连和引申,勾勒出一幅幅意味深长的画面。他谈论“人苦不自知”,并非是宏大的理论阐述,而是从生活中的种种细微之处入手,从人性的种种普遍弱点出发,娓娓道来。他笔下的人物,可能是历史上的名人,也可能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但都被他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深刻的思考。我们读着,仿佛也跟着他一起经历了那些故事,一起感受了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因为“不自知”而付出的代价。这种阅读体验,非常“沉浸”,让人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扰,完全投入到先生所构建的精神世界里。每一次读完,都会在心里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促使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
评分总觉得,金克木先生的散文,带有一种独特的“引而不发”的魅力。他从不直接告诉我们“你应该怎样”,而是用他那些充满智慧的观察和叙述,巧妙地将我们引向一个思考的境地。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在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他会分享他的经历,他的感悟,那些关于人生种种曲折和无奈的片段,但这一切都包裹在一种温和而疏离的视角里。他仿佛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人间的百态,那些因为“不自知”而引发的种种误解、痛苦、执念,在他的笔下,显得既真实又带有一丝荒诞。这种“荒诞”并非嘲讽,而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一种超脱的智慧。我常常在读到某个段落时,突然停下来,陷入沉思,然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困境,也曾因为“不自知”而错失了什么,或承受了不必要的痛苦。这种阅读,更像是一次内省的过程,一次与自己灵魂深处的对话。
评分金克木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力量感”,尽管它并不张扬,甚至显得很内敛。他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口号,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洞穿世事的清明和一种坚实的理性。他谈论“人苦不自知”,并非是在抱怨生活的不公,而是在探讨一种普遍的人类困境,一种根植于我们自身思维模式的局限。他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剖析了那些让我们在情感、在人际关系、在生活选择上不断犯错的根源。这种“不自知”,有时候是因为我们过于自信,有时候是因为我们被固有的观念所束缚,有时候则是因为我们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忽略了外部的真实。先生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那些不为人知的盲点,那些让我们身陷痛苦的“自我设限”。读他的书,总有一种被“点醒”的感觉,一种对自身有了更清晰认识的踏实感。
评分很好
评分书不错,物流速度快,快递员服务态度好
评分很喜欢,感觉金老的散文不同于其他老人,还透露着活力
评分书一直在京东买,主要是物流快。活动时价格合理。
评分读书有大师相伴真的好快乐
评分好书
评分满意
评分大家的作品就是不同,语言朴实,却字字珠玑
评分非常好 优惠很给力,书的质量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