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救荒法律制度研究

清代救荒法律制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明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法律史
  • 救荒
  • 社会经济史
  • 制度研究
  • 民生
  • 灾害管理
  • 清代社会
  • 历史学
  • 地方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581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255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代救荒法律制度研究》共包括六章。其内容分别是:第一章清代救荒法律制度的历史渊源、第二章法律对清代救荒程序的规范、第三章清代救荒中的吏治、第四章清代对蝗灾防治救济的法律规范、第五章救荒中民众诉求的表达——闹赈与京控、第六章清代灾荒时期的恤刑。

目录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文库、法学译丛总序
内容简介
绪论
一、灾荒与救荒
二、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清代救荒法律制度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清以前的救荒思想
一、《周礼》——救荒制度的设计蓝图
二、天人感应的灾异思想
三、《救荒活民书》的影响
第二节 清代以前救荒法律制度沿革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主要救荒措施的确立
二、秦:报灾制度的法律化
三、汉:因灾恤刑制度化以及对救荒失职官员的惩处
四、唐:救荒责任及蠲免赋役的法律化
五、宋:法律对救荒的全面规定
六、明:清代救荒法律制度的直接参照对象

第二章 法律对清代救荒程序的规范
第一节 勘报灾情
一、报灾
二、勘灾
三、查赈
第二节 发赈救济
一、赈米及赈银
二、赈粥
三、其他抚恤措施
第三节 蠲免及缓征钱粮
一、蠲免钱粮
二、缓征钱粮

第三章 清代救荒中的吏治
第一节 清代救荒中的渎职及其处理
一、报灾逾限
二、匿灾不报与报灾不实
三、督办不力
第二节 清代救荒中的官吏贪污犯罪及其处理
一、关于贪污的法律规定
二、救荒中贪污案例分析

第四章 清代对蝗灾防治救济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清代之前关于蝗灾防治救济的思想及措施
一、蝗灾防治思想的发展
二、蝗灾防治的具体规定
第二节 清代关于蝗灾防治的法律规定
一、对蝗灾的态度
二、相关法律规定
三、对违反蝗灾防治救济法律规定的官员的惩处

第五章 救荒中民众诉求的表达——闹赈与京控
第一节 闹赈
一、闹赈的类型
二、闹赈的处理
三、闹赈的原因
第二节 京控
一、被迫还是主动——灾荒中的京控之原因
二、事实还是想象——救荒中京控之案情分析

第六章 清代灾荒时期的恤刑
第一节 月令政治及灾异思想影响下的恤刑
一、禳灾
二、月令政治、灾异思想与恤刑
三、《周礼》中的缓刑
第二节 清代灾荒时期的恤刑
一、恤刑的原因
二、恤刑的时间
三、恤刑的地域范围
四、恤刑的形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清代救荒法律制度研究》:
  二、匿灾不报与报灾不实
  (一)匿灾不报与报灾不实的原因及危害
  相比报灾逾限,匿灾不报和报灾不实是灾荒时期更为常见的官员渎职行为。匿灾不报是官员在灾害发生后隐瞒事实,并不向上级奏报;而报灾不实则是受灾之后,虽然报灾,但却夸大或缩小灾情,增减受灾分数。并未发生灾情而捏报灾情严格说来也属于报灾不实。
  对于匿灾不报和报灾不实的原因,早在宋代,董煟于其《救荒活民书》中就曾指出,“今之郡县,专促办财赋而讳言灾伤……非不识古人活民之意,顾亦迫于诸司之征催,有所不暇计顾耳。”清代的皇帝对此也有着很清楚的认识,归纳起来,其大致认为有如下一些原因:
  第一是影响地方额外收入。康熙帝“曾以地方官匿灾不报之故询之于民”,得到的答案是“民一罹灾朝廷即蠲岁赋,赋一蠲,则火耗无徵,故地方官隐而不报也”。雍正帝也认为“惟恐报灾蠲赋。已身不得火耗羡余。而隐匿不报者有之”。第二是美化地方官的政绩。乾隆帝登基之后,在上谕中分析匿灾之弊时说:
  某处歉获,其意只图粉饰,以邀感召和气之名,而不知即此一念欺罔,已为获罪于民,获罪于君,而获罪于天矣……若岁丰可引为巳功,则必岁歉惧为已罪。捏报丰收,不恤民艰使饥冻流亡之惨不得上闻,蠲免赈恤之恩不得下逮。
  ……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税收史论稿:从先秦到清末的演变与制度分析 本书旨在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中国古代税收史论著,系统梳理并剖析了自先秦时期至清末近三千年的赋税制度的沿革、特征、运行机制及其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各个朝代的税法条文,而是着重于税制背后的政治逻辑、经济基础以及社会观念的互动关系,力求揭示中国古代财政制度演进的内在规律。 第一部分:早期国家形态下的财政雏形(先秦至秦汉) 本部分聚焦于国家权力初兴阶段的财政组织形式。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土地与劳役负担——井田制的解体与初级赋税的萌芽 详细考察西周“井田制”下的“助”与“彻”的性质,分析其在土地所有权模糊状态下的资源分配模式。重点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化加速后,各国为应对兼并战争而推行的赋税改革。重点分析田租(如秦国的“初税亩”)的出现,标志着以土地为主要征税对象的税制基础的奠定。同时,对兵役、徭役等非实物性负担的征集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第二章:秦汉帝国构建的财政基石——人丁与土地的初步绑定 深入剖析秦朝统一后“三十税一”的意义,探讨其如何将分散的个体纳入帝国统一的财政体系。汉代“更制”的复杂性是本章的重点,详细辨析口赋(人头税)、田租(土地税)与什一税的比例构成及征收差异。本书特别关注汉代郡国并行的财政管理体系,分析豪强大族在地方财政中的角色,以及国家对盐铁专营的财政依赖性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 第二部分:中古帝国对财富的精细化管理(魏晋南北朝至唐宋) 这一时期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期,财政管理也日益复杂化,力求在保持稳定与增加收益之间寻求平衡。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流亡与财政的区域分化 分析社会动荡对税源的破坏,以及这一时期地方割据政权为维持统治而采取的非常规税收手段,如对士族阶层的赋税豁免或特殊征收方式。重点梳理北魏至隋朝的租调法的形成背景,探讨国家如何试图通过户籍制度(如黄册)来固定人丁,以对抗士族对人口的隐匿。 第四章:唐代的“均平”理想与赋税制度的精妙设计 唐代是古代赋税制度的典范时期。本章详述租庸调制的“以丁为主”的结构,分析其“均平”理念如何服务于初期中央集权的巩固。本书深入探讨“庸”的商品化倾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随后,详细分析两税法的重大转型——从“人丁为本”转向“财产为主”的根本性变革,阐明其背后的土地兼并压力和国家财政需求,并考察两税法在不同区域(如江南与北方)实施效果的差异。 第五章:宋代的商业化与财政的多元拓展 宋代财政结构发生革命性变化,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间接税的比重显著上升。本章重点研究宋代的免役法及其对传统徭役制度的冲击,分析其如何以货币形式替代劳役。此外,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分析宋朝高度发达的榷酤、盐铁专卖等垄断性收入,以及对海外贸易征收的市舶司税,揭示宋代财政对工商业的依赖程度前所未有地提高。 第三部分:集权强化下的财政重构(元明清) 此阶段的特征是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赋税制度趋于固化,并与国家治理体系紧密结合。 第六章:元代的民族与地域财政差异 考察元代对不同民族(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采取的不同赋税政策,特别是南方地区较高的负担与色目官僚对财政的控制。重点分析赋税的“分地”与“包揽”现象,探讨地方官员对定额税的超额征收以及对边疆和驿传系统的财政供给机制。 第七章:明代的“一条鞭法”:赋税制度的集大成与社会控制 《一条鞭法》被视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里程碑。本书对这一制度进行精细的解构,阐明其如何将田赋、徭役、杂役(如里甲钱)等名目繁多的负担折算为白银统一征收。分析白银货币化对社会财富流动和地方基层治理(里甲制)的深刻影响。同时,本书也审视了明中后期“摊丁入亩”思想的萌芽及其在地方试点中的表现。 第八章:清代的“摊丁入亩”与财政的最终定型 清代乾隆年间推行的摊丁入亩是继两税法、一条鞭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标志着人头税的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本章详述摊丁入亩如何将丁税并入地赋,极大地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但也加剧了土地兼并的趋势。本书细致考察了清代厘金(商业流通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国家财政对漕运、关税和地方义仓的依赖,分析在王朝晚期,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如何通过这些税种得以增强。 结论:中国古代税制运行的内在逻辑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税收制度演进的核心驱动力:国家对稳定中央财政的需求、社会对“均平”理想的追求,以及土地兼并压力对人丁税制的不断冲击。通过比较历代制度的得失,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资源分配的关系提供一个结构性的框架。全书严格依据史料,力求在制度分析中,避免对历史人物的简单道德评判,而侧重于制度本身的逻辑推演与社会经济后果的客观呈现。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并不是历史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意外地吸引了我。它没有那些枯燥的学术论调,而是用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娓娓道来。我被书中描绘的各种救荒场景深深打动,那些关于“开仓赈济”、“缓征赋税”、“禁止囤积居奇”等法律条文,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地指向了无数个在饥荒中挣扎求生的生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官员在救灾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剖析,他们有的尽忠职守,有的敷衍了事,有的甚至贪污赈灾物资,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我看到了制度的局限性,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法律制度的完善,离不开执行者的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对社会不公的救济。

评分

这本书所呈现的救荒法律制度,让我看到了清代统治者在面对严峻的社会问题时所做的努力,也让我看到了这些努力背后的局限性。作者对各种制度的优劣以及实施效果的评价,十分客观公正。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关于古代国家治理的智慧,也看到了在人多地少的土地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缓解社会矛盾。书中对“保甲制度”、“里甲制度”等与救荒相关的基层组织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探讨,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些制度的背后,不仅仅是行政命令,更是一种社会契约和责任的体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政权,更是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责任。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也让我对当下社会的救灾体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暗红的封底搭配烫金的竖排书名,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严谨的学术气息,序言部分就清晰勾勒了作者的研究脉络和立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清代救荒法律体系的梳理,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条文,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法律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重重困难。读来,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与历史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它让我看到了一个王朝在面对天灾人祸时的无奈与挣扎,也看到了其中不乏闪烁着人道主义光辉的立法尝试。书中的史料运用十分考究,引用的奏折、档案、笔记等都经过了细致的甄别和解读,这对于一个对历史细节有一定追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惊喜。即使是那些我从未接触过的专业术语,作者的解读也十分到位,使得阅读过程并不显得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作为一名对清代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被这本书所提供的视角所震撼。它没有从帝王将相的角度去讲述历史,而是聚焦于那些普通人在灾荒面前的命运,以及国家为此所制定的法律。书中关于“禁约”、“条例”、“章程”等不同类型的法律文本的细致解读,让我看到了清代法律体系的丰富性。更让我感动的是,在许多救荒法律的背后,都蕴含着对生命最朴素的尊重和关怀。作者在分析这些法律时,并没有回避其存在的弊端和不完善之处,比如对某些阶层的偏袒,对某些需求的忽视,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这本书更具说服力。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历史的深度,也看到了人性的温度,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艰难的时代,制度的初衷依然可以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即使不完美,也依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传承。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感所吸引。在当代社会,我们或许已经很难想象大规模的饥荒会给一个国家和人民带来怎样的毁灭性打击,而清代,作为一个漫长的封建王朝,却不得不一次次直面这样的挑战。这本书所揭示的救荒法律制度,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当时社会“底线”的体现。它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效率和人道关怀的程度。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救荒政策的比较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员到民众,每一个层面的责任划分和执行情况都被细致地呈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法律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心、关于制度、关于历史变迁的生动写照。我感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社会运作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对“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现代的专利,而是古人也在不懈追求的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