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科發展戰略·控製科學

中國學科發展戰略·控製科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科學院 著
圖書標籤:
  • 控製科學
  • 學科發展
  • 戰略研究
  • 中國科技
  • 係統工程
  • 自動化
  • 決策分析
  • 復雜係統
  • 交叉學科
  • 未來展望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10696
版次:1
商品編碼:1172734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學科發展戰略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6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叢書以中國科學院學部開展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學科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由以院士為主體、眾多專傢參與的學科發展戰略研究組經過深入調查和廣泛研討共同完成,旨在係統分析有關學科的發展態勢和規律,提煉關鍵學科理論和技術問題,提齣學科創新發展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並為學科的均衡發展提供政策和措施建議。《中國學科發展戰略·控製科學》係統梳理瞭學科的發展曆程,總結瞭學科發展規律和內在邏輯,前瞻瞭學科中長期發展趨勢,同時麵嚮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長遠戰略需求,提煉齣學科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符閤中國發展需求的新問題和重大戰略方嚮。

目錄

總序i序言vii前言ix摘要xi第一篇控製科學發展戰略總體報告第一章緒論3第二章控製科學的定位與學科分支8第一節控製與控製科學的定位8第二節控製科學的新特點和新方嚮10一、信息技術的進步深刻地帶動控製科學的變化10二、普適性、多樣性與高新科技的推動要求綜閤性的研究12三、嚮其他領域拓展14第一節控製科學的學科分支15第三章曆史迴顧與啓示18第一節曆史迴顧18一、早期的控製思想19二、經典控製理論20三、現代控製理論22四、控製器的演變與計算機的作用23五、控製科學在中國26第二節啓示29第四章現狀分析與探討34第一節基本的和共性的領域-控製理論34一、綫性係統35二、非綫性控製係統36三、分布參數係統控製38四、魯棒控製40五、係統辨識、自適應控製與隨機係統42六、智能控製45七、離散事件動態係統46八、對控製理論發展的看法49第二節應用領域之一——航空航天與運動體50第三節應用領域之二——過程控製53第四節網絡與多智能(自主)體係統控製55一、復雜網絡與控製55二、控製科學的作用57三、多智能(自主)體係統59第五節嚮其他學科滲透61一、腦控係統61二、生物係統62三、量子控製63四、經濟控製論與金融控製工程64五、軟件控製64六、其他交叉65七、軟件實現65八、教育65九、幾個新問題66第五章需求分析、思考與建議67第一節需求分析67一、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需求67二、社會經濟發展建設需求68三、國傢安全需求69第二節學科發展的思考70一、信息豐富的時代特徵70二、控製要求的實際性與基於數學的控製理論的結閤73三、對控製已有做法的再認識76第三節未來發展的幾個重大需求方嚮80一、感知、通信、計算、控製一體化80二、管理、決策、控製一體化80三、控製在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發展中的作用81四、空天一體化——飛行器控製81五、微觀科學發展的需求82六、大數據時代的控製83七、網絡安全83八、電網控製84第四節建議84一、切實做好控製理論中關鍵問題的研究85二、組織力量解決重大裝備控製器設計問題85三、加強通用平颱、驗證平颱建設與實驗設備研製85四、加強控製算法與軟件的研究86五、重視多學科交叉研究86六、抓住信息豐富的時代特徵發展控製科學87七、控製科學與數學的結閤88八、控製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89說明與緻謝91參考文獻93第二篇控製理淪第六章緒言97第一節控製理論誕生和發展的源泉97第二節推動控製理論發展的關鍵98第三節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控製理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98第四節控製理論自身發展局限與時代發展需求並存99第七章綫性係統控製理論:迴顧與展望100第一節經典綫性係統控製理論100一、理論形成標誌:頻率法的建立100二、頻率方法在綫性離散係統中的推廣101三、頻率方法對其他控製領域的影響101四、研究對象和方法102五、局限性103六、重要專著103第二節現代綫性係統控製理論103一、理論形成標誌:狀態空間法的建立103二、20世紀60年代狀態空間法的主要成果103三、20世紀60~70年代形成的新的研究體係與進展105四、綫性係統控製理論的幾個主要課題的研究進展110第三節展望117一、反饋能力極限118二、控製器降階120三、控製教育問題120第八章非綫性係統控製理論122第一節非綫性控製理論的起源122第二節非綫性控製的幾個分支:同顧與展望124一、變結構控製121二、幾何非綫性控製127三、(微分)代數非綫性控製128四、構造非綫性控製128五、基於內模原理的謾計130六、其他研究分支132第三節現代非綫性控製:機遇與挑戰132第九章分布參數係統控製133第一節曆史與現狀134第二節可能的挑戰138一、不穩定係統的鎮定和魯棒控製139二、有窮逼近問題141三、傳感器和控製器最優分布問題142四、分布控製、分布量測問題143五、隨機分布參數控製問題144六、非綫性問題144七、應用問題的驅動145第十章離散事件動態係統146第一節曆史與現狀146第二節可能的挑戰156一、邏輯和時序的性質的分析與綜閤156二、活性調度和控製157三、大規模復雜DEDS的優化控製158四、基於事件的優化與分布式控製策略的優化設計159五、DEDS的仿真優化160第十一章隨機係統控製理論,161第一節受控馬爾可夫模型161第二節隨機微分博弈163第三節隨機混閤動力係統164第四節無窮區間的費用準則165第五節估計、濾波與控製165一、估計和隨機逼近165二、濾波166三、控製167第六節基於倒嚮隨機微分方程的隨機係統168第七節網絡環境下的隨機控製理論169第八節隨機自適應控製169第九節對未來的幾點展望170第十二章魯棒控製:迴顧與展望172第一節H範數173第二節不確定係統描述173第三節魯棒穩定性174第四節魯棒性能178第五節H,x控製178第六節魯棒控製設計181第七節H。控製與魯棒控製的時域方法182第八節其他擴展182第九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183第十三章係統辨識:新的模式、挑戰及機遇186第一節背景及現狀186第二節包容更廣泛的不確定性189一、係統結構的非隨機不確定性189二、缺乏數據和信息而産生的不確定性190三、缺乏計算能力導緻的不確定性190四、結構切換導緻的不確定性190第i節基於網絡和通信的辨識191一、局部信息191二、通信限製192三、通信不確定性192四、網絡拓撲變化下係統辨識的可靠性192五、網絡結構的辨識192第四節隨機及非綫性係統的辨識193第五節大數據時代的係統辨識194第六節考慮資源的有效利用,突齣復雜性的研究195一、近似理論196二、統計196二、信息理論196四、計算復雜性197第七節以目標驅動的、綜閤化的係統辨識197第八節客戶服務:友好且高效的工具198第九節結論與建議198第十四章自適應控製:過去、現在與未來200第一節基本概念與組成200第二節發展迴顧與案例分析202一、發展迴顧202二、案例分析205三、自校正調節器208第三節發展現狀與生長點211一、總體現狀211二、生長點213第四節問題與展望213一、應用問題214二、若乾未完全解決的理論問題215三、關鍵科學問題217四、與其他學科交叉218第十五章新興領域對控製理論的需求和挑戰221說明與緻謝226參考文獻229第三篇航空航天與運動體控製第十六章地麵武器裝備的控製科學與技術,281第一節地麵武器裝備控製技術的發展曆程與我國研究成果281一、機動目標的識彆、建模與跟蹤282二、地麵武器平颱的伺服控製284三、地麵武器平颱的火力控製284四、地麵武器平颱的指揮控製285第二節地麵武器裝備控製技術發展的趨勢與關鍵科學問題287一、機動目標的識彆、建模與跟蹤287二、地麵武器平颱的伺服控製287二、地麵武器平颱的火力控製288四、地麵武器平颱的指揮控製289第三節地麵武器裝備控製技術發展的優先領域與重點方嚮291一、機動目標的識彆、建模與跟蹤291二、地麵武器平颱的伺服控製291三、地麵武器平颱的火力控製292四、多平颱的協同控製與優化問題293五、基於復雜性研究的陸戰平颱火力指揮與控製係統綜閤優化設計問題294第十七章汽車的控製科學與技術295第一節汽車控製技術的發展曆程與我國研究成果295第二節汽車控製技術發展趨勢與關鍵科學問題297一、動力總成控製係統297二、車輛主動安全控製係統301三、新能源汽車控製304四、工程/特種車輛控製306第三節汽車控製發展的優先領域和重點方嚮308第十八章機器人的控製科學與技術311第一節國內外先進機器人控製技術發展曆程與我國研究成果311一、工業機器人312二、地麵移動機器人313三、醫療與康復助力機器人317四、水下機器人319五、生物啓發的機器人係統——仿生機器人321六、微納操作機器人322第二節機器人先進控製技術的發展趨勢與關鍵科學問題323第三節機器人先進控製發展的優先領域和重點方問324第十九章航空飛行器的控製科學與技術326第一節航空飛行器控製技術發展曆程與我國研究成果326一、航空飛行器控製技術發展曆程326二、航空飛行器控製技術的創新能力和實力地位327第二節航空飛行器控製的發展趨勢與關鍵科學問題327一、航空飛行器控製發展的規律327二、航空飛行器控製發展的趨勢328三、航空飛行器控製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328第三節航空飛行器控製發展的優先領域和重點方嚮335第二十章空間飛行器的控製科學與技術,337第一節空間飛行器控製技術的發展曆程與我國研究成果338一、空間飛行器控製技術發展曆程338二、空間飛行器控製技術發展現狀342第二節空間飛行器控製技術的發展趨勢與關鍵科學問題349一、空間飛行器的跨尺度魯棒軌道控製349二、帶有活動部件的多體航天器姿態控製350三、充液航天器姿態控製351四、空間飛行器交會過程的姿軌聯閤控製352五、空間非閤作目標捕獲的路徑規劃及控製352六、空間飛行器編隊飛行分布式協同控製353第三節空間飛行器控製技術發展的優先領域和重點方嚮353一、高精度姿態定嚮控製353二、高可靠性的姿態控製353三、高性能的推進技術354四、空間在軌服務354五、深空探測航天器編隊飛行控製354六、以深空探測空間軌道交會為背景的衛星軌道控製354第二十~章艦船和水下運動體的控製科學與技術355第一節艦船和水下運動體控製發展曆程與我國研究成果355一、艦船和水下運動體控製的發展曆程355二、艦船和水下運動體控製技術發展現狀358三、艦船和水下運動體控製帶來的控製科學新特點、新問題360第二節艦船和水下運動體控製的發展趨勢與關鍵科學問題361一、內部各分支的互動發展規律361二、進一步研究的關鍵性問題與瓶頸問題361三、中長期發展趨勢及學科前沿的重大科學問題362第j節艦船和水下運動體控製發展的優先領域和重點方嚮362第二十二章空天飛行器的控製科學與技術,364第一節空天飛行器控製技術的發展曆程與我國研究成果364第二節空天飛行器控製技術的發展趨勢與關鍵科學問題366一、可靠進入空間的控製前沿問題與挑戰366二、空天飛行器的控製前沿問題與挑戰367三、空天飛行器在控製方麵的關鍵技術368第三節空天飛行器控製技術發展的優先領域和重點方嚮370一、上升段製導370二、升力式再入製導371三、跳躍式再入製導371四、氣動控製372五、復閤控製373六、對我國航天飛行控製技術發展趨勢的思考374第二十三章航空航天和運動體控製中的共性科學問題376第一節多項功能、多元信息一體化376一、網絡化環境下的控製、計算與通信一體化376二、麵嚮不確定性的控製、決策與管理一體化377三、導航、製導與控製一體化377四、事件驅動與時間驅動的混閤動態係統377第二節麵嚮控製任務的建模378一、高速運動體控製的建模問題378二、菲綫性隨動係統的建模問題379第三節運動體的自主控製379一、運動體的環境與態勢感知379二、運動體的目標識彆380三、運動體的任務規劃與智能決策380第四節運動體高可靠、可重構與容錯性381一、餘度容錯結構381二、故障檢測與診斷方法381三、控製重構382四、可靠性建模與分析方法382五、軟件可靠性383第五節多運動體的協同優化383一、異構無人平颱的動態分組理論及其體係結構設計與優化384二、拓撲連通性保持條件下的異構無人平颱協同與一緻性控製384三、異構多無人平

精彩書摘

  第一章緒論  當今世界,發達國傢生産力水平的先進性主要體現之一是其自動化程度,這是因為自動化可以顯著提高生産設備的工作精度和速度,使設備在人不宜直接參與的環境中工作;彌補人類自身在感知、決策與操作諸方麵的準確、快速和能力上的不足等。而自動化技術的基礎是控製科學,自動控製作為解放人類生産力的至關重要的手段,從工農業生産、交通運輸、電力、能源與資源的科學閤理利用、計算機和通信網絡、機器人、航空航天、武器裝備乃至人類經濟活動、社會管理等方麵,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因此,作為自動化技術的基礎的控製科學,是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進步的最主要的動力之一。  本報告中所論及的控製科學隻是自動化科學的一部分,而且是實現自動化的核心。控製科學的定位是:在信息科學的意義下,研究與控製器(或控製平颱)設計與實現有關的科學問題。控製器是針對給定係統與對係統的性能要求,使其接入後係統能自動滿足性能要求的裝置。這種裝置的核心在信息豐富時代應為執行一些算法的計算裝置。  控製科學起源於人類認識與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控製科學跟一般的自然科學在目的性上有一個明顯的區彆,它更側重於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改造世界。因此控製科學更多地具有“使能科學”的特徵,它所研究的問題常可歸結為能否做和怎樣做兩類,具有明顯的技術科學特徵。很多學科對控製科學的形成與發展做齣過貢獻,包括力學、理論和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航空與航天、機械與電氣工程、運籌學和經濟學,以及化學、物理學和生物科學等。控製科學的每一次重要的突破都是來自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需求和總結實際問題的理論需求。瓦特(Watt)關於蒸汽機的離心調速器的發明和麥剋斯韋(Maxwell)的論文《論調節器》標誌著現代意義上控製器的齣現和最早分析有控製器參與其中的科學論文的發錶。布萊剋(Black)負反饋放大器的發明、奈奎斯特(Nyquist)頻域穩定性分析方法和Bode的對數特性的廣泛有效的應用與根分布法一起構成瞭以比例積分微分(PID)控製方法為核心的經典控製理論;這些理論與方法是建立在對係統描述采用傳遞函數與頻率特性之上的,拉普拉斯(Laplace)變換和傅裏葉(Fourier)變換為這類方法提供瞭理論支持,同時這類方法具有明顯的物理與工程應用的特徵,並已成功地在飛機和導彈自動駕駛儀、火炮跟蹤係統和過程控製等中得到應用。反映係統動態特性的微分方程是另一類對控製係統進行描述的方法,它齣現在20世紀40年代,60年代卡爾曼(Kalman)針對係統多變量控製的要求,對綫性時不變係統提齣瞭狀態空間理論,為控製科學的理論研究提供瞭很好的理論框架。雷達、火炮和導航技術的需求導緻瞭維納濾波和預蔔理論的齣現,卡爾曼濾波的理論與方法使濾波這類問題的解決建立在可計算與設計之上,從而有效地推動瞭工程應用,如阿波羅登月;在實際工程中控製常受到各種限製,如幅值、功率、總能量等方麵的限製,這類限製常錶現為控製函數隻能在有界閉集中選取,經典的變分法求最優函數所導齣的Euler方程是建立在可取函數必須在開集上進行變分這一基礎之上的。為瞭解決具閉集約束條件下的最優函數的求取,蘇聯學者龐特裏亞金(L.S.Pontryagin)等創立瞭極大值原理,作為存在閉集約束條件下最優控製應滿足的必要條件;美國學者R.Bellman基於資源規劃創立瞭解決約束條件下最優控製問題的動態規劃方法,提齣瞭最優性原理,他們共同建立瞭最優控製理論,這些都為現代控製理論奠定瞭基礎。在解決飛機在參數大範圍變化中穩定性問題時,最初由麻省理工學院(MIT)學者提齣瞭自適應控製的MIT方法,經由Astrom和Landau從兩個不同角度發展形成的自適應控製,已成功地在工業部門得到廣泛的應用;為瞭解決實際工程中係統建模的不確定性問題,Zames、Doyle、Kharitonov等人以不同的數學方法發展和完善瞭魯棒控製理論,目前這些已經成為解決工程控製問題的主流控製方法。  通過梳理控製科學的發展曆程,不難看齣,控製科學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實際需求,實際需求促使我們建立新的理論與方法,學科本身的邏輯發展促使理論與方法得到深化和完善並嚮其他領域延拓。這啓發我們應該從戰略發展的角度齣發根據當今時代信息豐富的特徵,歸納總結重大需求和學科的邏輯發展帶來的關鍵科學問題,分析控製科學新的重大需求、新的科技進展對控製科學發展提供的機遇和條件、控製學科發展的瓶頸和新的可能的學科生長點等。  計算機、數據處理、通信和傳感技術迅速發展是信息豐富時代的主要特徵,這為擴展控製對經濟及國防需要的貢獻提供瞭空前的機遇。控製科學要充分利用這一機遇,迎接新的挑戰,推進學科發展,擴展應用領域,以適應這種時代特徵。廣泛的分布式計算、覆蓋全球的通信網絡、日益精確的種類繁多的傳感係統的齣現,為我們提供瞭海量的可供利用的數據和信息。有效地利用這些新的條件能極大地提高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速度、廣度和深度,這使得我們有能力用以前不敢想象的方法去解決更為睏難和復雜的問題,這將對控製科學從理論到應用的發展産生意義深遠的影響。  當今控製科學麵臨的挑戰來自三個方麵。  (1)人類對控製係統提齣日益嚴格的要求,這錶現為:極端的工作環境,高精度與高質量,工作高復雜性(非綫性、不確定性、時變性、多耦閤與高動態等)。  (2)宏觀尺度下遵循經典物理規律的控製科學嚮其他領域的擴展,如量子控製、基因調控、認知科學等。  (3)信息豐富時代為控製科學帶來瞭新的特徵,這體現在四個方麵。①控製有時不再是針對單個對象或係統,而是麵對一個相互有信息聯係的係統集閤或係統群,如網絡,也可以是麵對一個具有不同時間尺度分層遞階結構的係統集閤。②控製科學的理論不隻是錶現為一種單純的數學方法和理論,更體現為一種以數學、工程學和信息科學為基礎的計算機算法相結閤的方式。計算機不再僅僅是仿真和計算手段,而成為控製本身的一個關鍵組成。③軟件係統開始與物理係統以日益一體化的方式相結閤。一體化的控製將成為未來控製係統設計的一種重要方式。④控製係統的日益復雜使得控製的可靠性成為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係統可靠水平要求遠超過單個部件能達到的可靠性,需要我們利用不可靠的部件建造非常可靠的係統。即使個彆的部件失效的時候,大多數工程係統必須繼續工作。這正促使我們改變傳統控製科學各種觀點和理論,努力去適應這一變化,也激勵我們嘗試用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迎接這種挑戰。  在近30年裏,國內外對控製科學如何發展這一問題一直給予瞭極大的關注,過去對中國控製界産生重要影響的國際報告主要有三個。  第一個報告是1986年由52位世界知名控製教授開會後起草的Challenge to Control —— A Collective View(發錶在IEEE Trans.Automatic Control,第2捲第32期,1987年,第271~第285頁)。這一報告發錶正值裏根提齣“主動防禦”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之時,在美國控製正被十分看好,而這些教授明確地提齣控製正麵臨挑戰的論斷是有深遠意義的。  第二個報告是1988年年底由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SIAM)、美國科學基金會和三軍研究部門共同組織的一個研討會(該研討會準備瞭兩年)(Report of the Panel on Future Direction in Control Theory,1988),會後提齣瞭“Report of the Panel on Future Direction in Control Theory:A Mathematic Perspective,SIAM Reports on Issue in the Mathematic Sciences,1988”。這是一個針對將控製理論視為數學的一個分支的研究報告,報告中指齣控製理論是一門數學、工程學與計算機結閤的科學。報告在分析大量事實以後指齣:①控製理論的任何重大突破都是由重要的應用課題推動的;②計算機在控製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應將控製規律轉化成計算機算法與軟件;③數學不僅體現在控製係統的核心控製律和係統的有效分析上,而且是控製方法和對應算法軟件的基礎。  第三個報告是2002年由幾位國際控製界知名教授撰寫的(Murray,et al.2003),Control in an Information Rich World: Report of the Panel on Future Directions in Control,Dynamics and Systems。這一報告同樣經曆瞭兩年的討論纔得以完成。從報告的題目就可以看齣當今控製科學發展的時代特徵是信息豐富。同時,報告也明確指齣當今控製器的設計在本質上就是關於計算機算法的設計,這樣的結論正是分析瞭信息豐富的時代特點、各種領域中控製科學應用與發展的狀況而得到的。  在國內外還有很多學者撰寫過一些有關控製科學或其一些學科分支的綜述報告(Guo et al.,1999;郭雷,2011;2012;黃琳等,2011;Vinvent et al.,1995;European Commission,2000)。此外,中國自動化學會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組織下於2007年和2010年分彆組織撰寫齣版瞭兩本《控製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報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2008;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自動化學會,2011),控製理論專業委員會從2009年開始組織瞭五次“控製科學與工程的前沿論壇”。為瞭做好“控製科學”發展戰略的研究工作,我們先後舉辦瞭兩次研討會,分彆於2011 年9 月24~25 日在北京大學和2012 年4 月7~8 日在中南大學舉行,同時我們又主持瞭2012年9月5~6日在東北大學舉辦的“控製科學的前沿與挑戰”技術科學論壇。國內外學者和專傢在這三次會議上共做瞭45個綜述報告,會議從控製理論、過程控製、航空航天與運動體、網絡、交叉學科及其他、特邀報告六個方麵在控製科學所涉及的研究領域進行瞭深入交流與討論。項目研討期間,不少學者在《自動化學報》上發錶瞭係列綜述論文(包為民,2013;柴天佑等,2013;陳關榮,2013;陳虹等,2013;陳傑等,2013;陳宗基等,2013;桂衛華等,2013;黃琳,2013;薑鍾平和黃捷,2013;呂靈靈等,2013;梅生偉和硃建全,2013;譚民和王碩,2013;王飛躍,2013;王樂一和趙文虓,2013;王沛和呂金虎,2013;王巍,2013;王行愚等,2013;席裕庚等,2013;遊科友和謝立華,2013;張化光等,2013;周東華等,2013),與此同時,五個分組又分彆用舉辦會議、郵件通信等方式討論形成瞭分組報告,本報告就是在這些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形成的。  ……

前言/序言


《中國學科發展戰略·控製科學》一書,旨在描繪和規劃我國控製科學學科未來的發展藍圖,並非對該領域已有成果的詳盡羅列,而是聚焦於戰略層麵的前瞻性思考與布局。 本書的核心內容,首先在於對國際控製科學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它將係統性地分析當前全球控製科學在理論、方法、技術以及應用等方麵的最新進展,識彆齣那些最具顛覆性和潛力的研究方嚮。這包括但不限於智能控製、自適應控製、分布式控製、網絡化控製、模糊控製、神經網絡控製等前沿分支的最新突破,以及它們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浪潮中的融閤與發展。作者們將深入探討這些前沿技術如何重塑製造業、交通運輸、能源係統、生物醫學、航空航天等國民經濟關鍵領域的運行模式,為我國在該領域搶占國際製高點提供戰略指導。 其次,本書將詳盡闡述我國在控製科學領域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這不僅包括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控製科學提齣的迫切需求,例如高端裝備自主化、能源效率提升、環境保護、公共安全保障等,也包括我國在基礎研究、人纔儲備、技術創新生態、産學研協同等方麵存在的短闆與不足。本書將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客觀評估我國控製科學的現狀,分析其在核心理論突破、原創性方法創新、關鍵技術攻關、高端人纔培養等方麵的優勢與劣勢,為製定差異化、精準化的發展策略提供依據。 再者,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為我國控製科學學科未來的發展提供清晰的戰略路徑。這並非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從學科整體發展的高度齣發,勾畫齣若乾個具有戰略意義的研究重點方嚮。這些方嚮的選取,將基於對學科內在邏輯、外部應用需求以及國傢戰略目標的綜閤考量。例如,在理論層麵,可能會強調麵嚮復雜係統、非綫性係統、時變係統等挑戰的普適性理論框架構建;在方法層麵,會關注如何利用數據驅動、機器學習等新範式賦能傳統控製理論,發展齣更具魯棒性、適應性和智能化的控製策略;在技術層麵,將聚焦於核心芯片、傳感器、執行器等關鍵硬件的自主可控,以及軟件算法的創新與集成。 此外,本書還將深入探討建設世界一流控製科學學科所需的支撐體係。這涵蓋瞭人纔培養體係的優化,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改革,以及青年科學傢和領軍人纔的引進與培養機製。同時,也會對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國傢級創新平颱搭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協同機製、以及促進産學研深度融閤的政策環境等進行係統性論述。特彆地,本書將強調國際閤作與交流的重要性,為我國控製科學研究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吸引全球頂尖智慧提供戰略思考。 本書的另一重要內容是對學科交叉融閤的戰略引導。控製科學作為一門連接理論與實踐的學科,其發展離不開與其他學科的深度融閤。本書將前瞻性地指齣,未來控製科學的重大突破將更多地發生在交叉領域,例如與人工智能的融閤,將催生更強大的智能決策與控製係統;與材料科學的融閤,有望實現新型傳感器與執行器的發展;與生命科學的融閤,將推動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控製技術進步。本書將為研究人員指明這些交叉融閤的潛在領域,鼓勵跨學科的研究閤作。 最後,本書也將關注控製科學在解決國傢重大戰略需求中的作用。它會深入分析控製科學如何支撐國傢在高端製造、智慧交通、智慧能源、航空航天、海洋開發、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重大工程項目,為這些項目的成功實施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本書將通過對具體應用場景的剖析,展現控製科學的價值所在,激發科研人員服務國傢戰略的熱情與潛力。 總而言之,《中國學科發展戰略·控製科學》是一部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和指導性的著作,它不僅僅是關於控製科學的“現狀”報告,更是關於控製科學“未來”的行動綱領。它旨在通過對國際趨勢的研判、對我國國情的分析,以及對學科發展路徑的規劃,為我國控製科學學科實現跨越式發展、邁嚮世界領先地位提供強有力的戰略支撐。本書將為從事控製科學研究的學者、教育工作者、工程師以及相關政策製定者提供重要的參考與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翻閱《中國學科發展戰略·控製科學》這本書,就被其沉甸甸的學術分量和精煉的語言所吸引。作者並非僅僅是介紹控製科學的知識,而是以一種戰略傢的眼光,審視著學科在中國的發展路徑。我非常贊同書中關於“係統性”的論述,作者認為,控製科學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個彆突破,而需要一套完整、協調的體係來支撐,包括基礎研究、人纔培養、産學研結閤等各個環節。這一點讓我對學科的全麵發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人纔戰略”時,不僅強調瞭吸引頂尖人纔的重要性,更注重本土人纔的培養和成長。他提齣瞭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例如如何優化教育模式,如何為青年科學傢創造更好的科研環境等等,這些都體現瞭作者對中國控製科學未來發展的深切關懷。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國際閤作與競爭”的論述,作者在強調自主創新的同時,也主張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與閤作,在開放的環境中提升我國控製科學的國際影響力。這本書為我描繪瞭一幅中國控製科學發展的美好藍圖,讓我對中國的科技實力充滿信心。

評分

《中國學科發展戰略·控製科學》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意義深遠的閱讀體驗。作者以一種令人信服的邏輯和清晰的思路,勾勒齣瞭中國控製科學學科的戰略發展藍圖。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關鍵技術突破”的章節所震撼。作者深入剖析瞭我國在一些核心控製技術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並提齣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他不僅關注技術本身,更將其與國傢戰略需求緊密結閤,例如在航空航天、高端製造、能源安全等領域,控製科學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這種戰略性的思考,讓我深刻認識到控製科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國傢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時,並沒有停留在空泛的口號上,而是提齣瞭具體的支持和引導策略,例如如何鼓勵原創性理論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評價體係等等。這些都體現瞭作者務實的作風和對學科發展的深刻理解。這本書為我打開瞭認識中國控製科學發展的新視角,讓我對中國科學傢們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所付齣的努力和智慧,充滿瞭由衷的敬佩。

評分

我一直對控製科學這個領域懷有濃厚的興趣,雖然我並非科班齣身,但對它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幕後英雄”的角色深感好奇。在朋友的推薦下,我購得瞭《中國學科發展戰略·控製科學》這本書。拿到書的那一刻,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印刷就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翻閱目錄,我被其中詳盡的章節劃分所吸引,從基礎理論到前沿應用,再到人纔培養和國際閤作,幾乎涵蓋瞭控製科學發展的方方麵麵。尤其讓我眼前一亮的是,書中對“智能控製”、“復雜係統控製”等當下熱點議題進行瞭深入探討,這正是我一直想要瞭解的。閱讀過程中,我驚嘆於作者對整個學科脈絡的梳理之清晰,邏輯之嚴謹。他不僅深入淺齣地闡述瞭復雜的控製理論,還將其與我國當前麵臨的重大科技挑戰緊密結閤,例如在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方麵,控製科學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引用的大量實例,這些實例生動地展示瞭控製科學在改善民生、推動工業升級、保障國傢安全等方麵的巨大潛力。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人纔培養的重視程度,作者提齣瞭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這對於我這樣希望瞭解學科發展的人來說,非常有啓發性。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專業的學術著作,更是一部凝聚瞭中國學者智慧的戰略規劃,讓我對中國控製科學的未來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評分

我是一名對工程技術領域充滿好奇的學生,平日裏會閱讀一些相關的科普讀物,但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如此係統且具有戰略高度的學術著作。《中國學科發展戰略·控製科學》這本書,正是這樣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讀物。初拿到書,我就被其嚴謹的排版和清晰的邏輯所吸引。書中不僅詳細梳理瞭控製科學的核心概念和理論體係,更重要的是,它將這些理論與我國國傢發展戰略緊密結閤,展現瞭控製科學在推動我國科技進步、産業升級以及解決重大工程問題中的關鍵作用。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前沿方嚮”的深入剖析,例如對智能控製、分布式控製、自適應控製等領域的最新進展進行瞭詳細的介紹,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做齣瞭預測。這些內容對我來說,既是知識的補充,更是思維的啓發。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學科發展的同時,也非常注重人纔培養問題。書中提齣瞭許多關於如何吸引、培養和留住優秀控製科學人纔的寶貴建議,這對於我國未來科技人纔隊伍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閱讀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控製科學絕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學模型和算法,它更是與國傢命運、人民福祉息息相關的關鍵學科。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控製科學的未來發展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評分

自從接觸瞭《中國學科發展戰略·控製科學》這本書,我仿佛進入瞭一個全新的世界。作者以一種史無前例的深度和廣度,剖析瞭控製科學在中國的發展曆程、現狀以及未來圖景。我尤其被書中對於“體係化建設”的論述所吸引,作者強調瞭學科的全麵發展,包括基礎理論、共性技術、應用技術以及人纔隊伍等各個方麵,並提齣瞭一係列具有指導意義的策略。這種係統性的規劃,讓我看到瞭中國科學傢們對於控製科學發展的深思熟慮和戰略遠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學科發展瓶頸時,並沒有停留於錶麵,而是深入剖析瞭體製機製、資源投入、人纔培養等方麵的深層原因,並提齣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在論述人纔培養時,他不僅強調瞭學科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這對於我國科技人纔的成長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這本書讓我對控製科學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某個技術點,而是將其置於國傢整體發展戰略的高度進行審視。它不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份凝聚著智慧和願景的國傢戰略規劃,讓我對中國控製科學的未來充滿信心。

評分

我是一名對前沿技術領域抱有濃厚興趣的科技愛好者,偶然間得知《中國學科發展戰略·控製科學》這本書,便迫不及待地購買閱讀。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遠不止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對國傢科技戰略的深刻理解。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宏闊的視野,係統地梳理瞭控製科學作為一門基礎性、支撐性學科,在推動國傢現代化進程中的核心作用。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學科前沿”的精闢闡述,例如在無人係統、智能製造、能源互聯網等國傢重點發展領域,控製科學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作者深入分析瞭這些前沿領域的機遇與挑戰,並提齣瞭具有前瞻性的戰略部署。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原創性理論突破”的強調,作者認為這是學科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動力。他不僅分析瞭當前理論研究的薄弱環節,還為未來的研究方嚮提供瞭寶貴的建議,這對於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研人纔至關重要。整本書的論述邏輯嚴謹,語言精煉,雖然涉及的理論知識較為深奧,但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和深入淺齣的解釋,使得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控製科學的魅力及其在國傢發展中的重要意義。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更清晰地看到瞭中國控製科學發展的宏偉藍圖。

評分

作為一名對國傢科技發展方嚮略有關心的普通讀者,我偶然在書店看到瞭《中國學科發展戰略·控製科學》這本書。封麵上“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幾個字,就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同一般,它似乎承擔著某種重要的使命。閱讀後,我發現我的直覺是對的。這本書以一種高度宏觀和戰略性的視角,梳理瞭中國控製科學學科的發展現狀、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藍圖。作者在書中詳細闡述瞭控製科學在現代科技體係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在推動國傢經濟建設、國防安全、社會進步等各個領域的重要作用。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關鍵技術突破”部分的論述所吸引,作者深入分析瞭我國在一些核心控製技術上存在的不足,並提齣瞭具體的攻堅方嚮和策略。這種坦誠的分析和務實的建議,讓我看到瞭中國科學傢們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所付齣的努力和決心。書中還涉及瞭學科交叉融閤的議題,比如控製科學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醫學等領域的結閤,這讓我認識到學科的發展已經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更加注重跨領域的協同創新。我深切感受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研究的總結,更是一份指導未來發展方嚮的戰略規劃,為我國控製科學的健康發展提供瞭清晰的指引。

評分

《中國學科發展戰略·控製科學》這本書,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科學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國傢發展戰略的書。作者以極具穿透力的洞察力,將控製科學這一抽象的學科,與國傢層麵的科技競爭、經濟發展、國防安全等宏大議題緊密相連。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學科前沿”的分析,作者並沒有僅僅羅列熱門領域,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前沿領域背後所蘊含的科學原理、技術挑戰以及潛在的應用價值,並提齣瞭中國在該領域應該采取的發展策略。例如,在探討人工智能與控製科學的融閤時,作者不僅分析瞭其在智能製造、自動駕駛等方麵的巨大潛力,還指齣瞭我國在該領域可能麵臨的瓶頸,並提齣瞭突破性的思路。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控製科學的發展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進步,更是對國傢未來競爭力的戰略投資。同時,書中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明確指齣,隻有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纔能在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避免受製於人。這種辯證的思考方式,為我國控製科學的發展指明瞭方嚮。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科學傢們胸懷國傢、勇攀科學高峰的遠大誌嚮。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頗為考究,沉靜而內斂的藍色為主色調,配以燙金的“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字樣,大氣磅礴,透露齣一種嚴謹治學的學術氛圍。封底的簡介簡明扼要,卻也勾勒齣瞭本書旨在梳理和規劃我國控製科學領域未來發展方嚮的宏大目標,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在價值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引言部分,作者以宏觀的視角,深刻分析瞭當前全球科技競爭的態勢,以及控製科學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他不僅迴顧瞭控製科學發展的輝煌曆程,更指齣瞭其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製造、航空航航天等前沿領域日益凸顯的重要性。這種開篇就點明主旨、立意高遠的做法,極大地激發瞭我深入閱讀的動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反復強調的“戰略性”和“前瞻性”,這錶明本書並非僅僅是對現有控製科學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是對未來發展路徑的深邃思考和精心布局。作者的語言也十分精煉,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但字裏行間都蘊含著深刻的洞察力,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能感受到我國科學傢們為推動國傢科技進步而付齣的不懈努力和智慧結晶。我相信,這本書的問世,對於我國控製科學研究者、相關政策製定者以及對這一領域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都將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不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份承載著國傢戰略願景的藍圖,令人充滿期待。

評分

拿到《中國學科發展戰略·控製科學》這本書,我首先就被其厚重而莊重的封麵設計所吸引。書名下方“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幾個字,帶著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而“控製科學”則精準地界定瞭本書的研究範疇。翻開書,我被其開篇就闡述的宏大敘事所震撼。作者沒有急於進入技術細節,而是從國傢戰略的高度,審視瞭控製科學在當今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深刻地剖析瞭科技競爭對國傢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控製科學作為實現科技自主和創新的關鍵支撐,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這一點讓我覺得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技術文獻,它更多的是一種對未來方嚮的引領和對國傢競爭力的戰略思考。書中對控製科學發展曆史的迴顧也十分精彩,從經典控製理論的建立,到現代控製理論的演進,再到當前人工智能與控製科學的深度融閤,作者條理清晰地勾勒齣瞭學科發展的脈絡,使我對控製科學的演變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學科發展瓶頸時,並沒有迴避問題,而是直麵挑戰,並提齣瞭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思路,這體現瞭作者的勇氣和擔當。例如,在論述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性時,他強調瞭原創性理論突破對學科發展的根本性意義,這讓我深受啓發。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認識到控製科學不僅僅是工程技術,更是國傢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評分

很好!!!!!!!!!!!!!!!!!!!!

評分

購買瞭4次纔買到,真實不錯!

評分

從戰略高度把握學科,從事相關研究應該擁有一本。

評分

書都是大牌寫得,說實話,內容不怎麼樣,可能是沒組織好專

評分

沒想到這麼專業的書籍都有啊

評分

可快速對該領域有較全麵的瞭解。

評分

最新的進展裏麵都有,可以很快瞭解研究方嚮

評分

專業的書籍,專業的水平

評分

沒想到物流這麼給力,今天早上拍的,下午就收到瞭,已經急不可耐的翻看瞭大概30頁,寫的很不錯,站的高度很高,讓人收貨頗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