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4
師道:南懷瑾“心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師道:南懷瑾“心要”》是南懷瑾先生談教育心要。南師一嚮重視教育,對中國教育的未來更充滿瞭關注和憂慮,他一直想寫一部關於教育的書,全麵梳理上下三韆年中國教育思想的曆史,直到先生匆匆離開我們,終於完成《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一書,這應該是南師所說那部巨著的綱要,或許也是他老人傢留給世人的一個話頭。
感念於南師對於教育的心願,結閤當今教育之實際,我們把南師教育思想中“師道”的命題特彆整理齣來,希望能引導人們研究、討論和踐行南師的教育思想,真正重建中國師道的精神。
《師道:南懷瑾“心要”》是南懷瑾先生談教育係列之心要。南師一嚮非常重視教育,對中國教育的未來充滿瞭關心。談到“中國的師道”,他認為教育擔負的較大責任不是傳承知識,而是移風易俗,這是師道的精神。南師身體力行,創辦“太湖國際實驗學校”,希望推動國傢與社會對於文化教育事業的後省與重建、繼往與開來。
談到“為師之道”,南師指齣:教育的目的在於認知人性,改變氣質,教育首先要把人教好。幾韆年來,我們中國人的道德為什麼如此敦厚呢?就是德行教育的結果。
談到“體用問題”,南師認為,這一百多年來,雖然高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事實上通通是西學,而沒有中學。展望未來,我們的教育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路呢?——“中學為體,西學為相,我為用”,都“為我所用”就對瞭。
南懷瑾(1918-2012),是多年來享譽海內外,特彆是華人讀者中的文化大師、國學大傢。他齣身於世代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遍覽經史子集,對國學鑽研精深,體認深刻,於中華傳統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詣,兼通諸子百傢、詩詞麯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等,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體認,在中西文化界均為人敬重,堪稱“一代宗師”。
第一部分:中國的師道
第一章 尊師重道
尊師重道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師道
現行三級學校的敬師
傢庭與社會的尊師
師道的自尊
師道尊嚴
第二章 通曉中國文化的經師與人師
萬古通曉的文化體係
先研究大小學
中國的書院
尺牘與師爺 教授與叫獸
兒童經典誦讀工程
經師易得 人師難求
民辦、官辦教育的曆史得失
知識分子的榜樣與精神追求
第二部分:為師之道
第一章 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孔子的教育宗旨
教育的目的
有教無類——孔子的學費問題
教育要知性情
學以為己
反求諸己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見與師齊,減師半德
教育是增上緣
第二章 為師的學問修養和品格
孔子的素描
溫良恭儉讓
學問的修養
不遷怒,不貳過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進步和退步
過猶不及
勿輕後學
誠敬
謙虛和自信
百無一用是書生
名利濃於酒
性天風月 春風化雨
第三章 施教
教育靠影響
應機施教
因材施教
傳統教育的教法
詩教和禮樂
靜定
循循善誘
刺激和誘導
玩索而有得
無有定法 貴在得法
第三部分:“師道”久違 “體用”待明
第一章 有關中學與西學的體用問題
體用之見
百年的人與事
戴鴻慈的資料 蔣夢麟的說法
西學為體的百年
西方的毒害
第二章 中和位育
緻中和
尊師重道精神
“尊師重道”,是人類文明的共通德性,無論中外都是一樣,隻有禮儀形式上的不同,並無精神上的差彆。
在五韆年來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師道”的尊嚴、“尊師重道”的精神和禮儀上的風氣,儼然已與“君道”互相對峙,構成“政”、“教”互助的特質。即使沒有讀過書、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在文化傳統的熏染中,也都知道“尊師”的重要。尤其在過去的民間社會,不讀書、不進學校、自由從師學習百工技藝為專業的人,其“尊師重道”的精神和行為,比起讀過書、受過教育的人,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習“武”的人,對於“尊師”,更加重視。但在二十世紀,數十年間,師之不尊,道之不行,其所由來者久矣。因此社會苦心復興中國文化,強調“尊師重道”的行誼,每逢一年一度的“教師節”,特彆提倡“敬師”的運動,實在是煞費苦心。
但從另一角度來看,衰落纔須復興,頹廢纔須提倡。正因為中國文化的優良精神,經過幾十年來的蛻變、沒落,産生瞭許許多多的弊病,所以纔須復興和提倡。即如“尊師重道”一事來說,也正因為感慨於“師道”的淪夷,因此纔重新號召。老子所謂“六親不和有孝慈”,也便是這個道理的反映。可是多少年來,無論在教育界、在社會間,提倡“尊師重道”的風氣,確實有改進嗎?事實並不如此。相反地,如果深入觀察,反而看到現代師生之間的彼此排斥、不信任、輕視,甚之互相仇視和傷害等不正常現象比比皆是。由此可知,一種優良的禮儀風氣養成,絕不能單靠製度或規定。它的基本根基仍然有賴於教育和學風的改正,以及整個社會風氣和全民思想的培植。
中國傳統文化的師道
迴顧一下曆史文化上有關“師道”的情形,“溫故而知新”,可以得到準確的方嚮。在我們的傳統曆史上,師道的尊嚴,自三代開始,就與“君”、“親”並行。所謂“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自東周以後,有孔子的精神和人格的感召,“萬世師錶”的典範,和“尊師重道”的觀念,便與“君道”分途而截然獨立。但與“親”道仍然是互相呼應。秦、漢以後的“傳經”和重視師承的風氣,雖然漸已趨嚮狹小而發生流弊,但這種優良傳統精神的存在,依然有其特殊的價值。
魏、晉南北朝之間,師道漸趨衰落,但因新興佛教重視師承的作風,以及政治體製上確立瞭王者尊師的禮儀,“師道”為尊的精神,又走嚮一個新的境界。
到瞭中唐以後,韓愈寫瞭《師說》與《原道》,為“尊師重道”和重視師儒的風氣,又添瞭一番新的景象。由於儒、佛兩傢學風的影響,到瞭宋代,理學興起,撮取《禮記》和“叢林製度”的精神,新的“尊師重道”的麵目,便從此確立。
如果肯讀一下“四朝(宋、元、明、清)學案”和“五種遺規”等書,資料具在,在此不必多說,因此自明、清以後,各階層社會重視“師道”的觀念,普遍流行。過去許多傢庭的中堂,供奉瞭一個宗教式的牌位,上寫“天、地、君、親、師”五個大字,也便由此而興。所謂“一日從師,終身為父”,乃至尊重“一字之師”的美德,也便為大傢所樂道。民間社會和宗教上“師父”的稱呼,以及帝王們在朝廷上對“師傅”的恭敬,也由此而成為當然的風俗。
可是,所說的這些故實,還隻是曆史上的精神形式。事實上,自宋、明以後,“師道”的尊嚴,並非隻是對學生們的要求。實際上,是師生互相尊重的禮儀。固然“一日從師,終身為父”是對學生們的教誡,但是老師對於受業的學生,親情愛護,以及對他的學術思想乃至行為上,都需負起畢生的責任。學生對於老師,固然視之如父,但是老師對於學生,在中國禮儀的傳
統習慣上,嚮來都很謙抑,猶如兄弟的相處。所以古來稱學生為“弟子”,就有弟兄的意義。老師寫信給學生,除瞭“賢契”等文縐縐的稱呼以外,有時多以“仁弟”或“老弟”相稱。老師自己的具名之上,不是加上“友生”,便是“愚兄”,錶示互相的尊重。
即使學生中瞭“狀元”,做瞭“宰相”,而在鄉的教師,始終是青氈一席,沒有博得功名,終老於白屋,一旦“狀元”或“宰相”的學生,衣錦迴鄉,仍然還是執禮甚恭,猶如在學之日。
由此影響所及,從前官場的儀注,對於門生故吏之間的感情,也如師生一樣。便是由於這種學風而來。
就中國文化史上師生彼此負責的事實,隻舉齣宋、明以來曆史上兩三個故事,便可代錶瞭這個觀念。
第一個故事:就是宋代忠臣文天祥被陷在元朝的時候,他的學生怕他受不瞭威逼利誘,特彆作瞭一篇祭文,連帶祭品偷偷地送給他。他看瞭一笑,帶信告訴學生們放心,他絕不會不忠而投降。
第二個故事:我們都知道明代的忠臣方孝孺,不肯為明成祖的篡位寫詔書,惹得成祖要殺他十族。古代最重的刑戮是滅九族,明成祖對方孝孺的滅十族,便是加上一個師族。這豈不是錶示中國文化“師道”的尊嚴和師生之間彼此負責任的事實嗎?
第三個故事:便是清代的年羹堯,相傳他的稟賦非常惡劣,後來是靠一位明師教導齣來而“文成武就”的。後來,他對請來教導子女的“西席”老師,也就特彆恭敬、重視,優待異常。但是他在老師教書的地方,卻貼瞭一副對聯:“不敬師尊,天誅地滅。誤人子弟,男盜女娼。”這副對子,雖
然很粗鄙,但也正是對教育和師生之間的互相責任上,下瞭一個嚴謹的忠告。
現行三級學校的敬師
最近二十多年來,我們所看到“尊師重道”的精神和風氣,隻有在小學的學生們,還可以保存這些氣息。一開始進入中學,就漸漸地淡瞭,到瞭大學,就隻有一些影子瞭,甚之,連影子也看不見瞭。至於一般的社會和傢庭,有時提到老師一詞,等於代錶瞭譏笑和諷刺的笑料名詞。在小學生們的純潔心靈中,大體說來,對於好的老師的尊敬,真有神聖莊嚴之感。看到老師就要敬禮,同時又一半膽怯、一半含羞親切地喊一聲老師。可是一到初中,學生的年齡大瞭,老師的尊嚴也走樣瞭——當然這與現行教育的學校製度是有密切的關係。於是對於“尊師”的態度,比起在小學時代,已經大大地打瞭摺扣。再到瞭高中時代,比起初中,又減少到一半以上。如果一考進瞭大學,學生與師長之間,就幾同陌路之人。甚之,離開課堂以外,在任何地方碰見瞭師長,還肯嚮老師翹翹下巴(不是點頭),舉舉手打個招呼,老師們應該有“受寵若驚”之感。倘使親切地喊一聲“老師”,真會使你感到感激涕零,不勝感動呢!大學畢業以後,在彆處遇見瞭老師,還能禮貌地招呼一聲,那會使你覺得其人可以“德配堯舜,道貫先賢”瞭呢!這種情形,是現代中國人和教育界心照不宣、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由此可知,在現行教育製度的學風之下,教育程度愈高,知識愈豐富,尊師重道的精神也愈減少。甚之,低到於零。唯有在軍事學校的教育方麵,大體上還能保留瞭固有文化的精神和袍澤情深的情感。
……
南懷瑾先生,1918 年齣生於溫州樂清世代書香世傢。先生幼承庭訓,飽讀詩書,少年時期就已讀遍諸子百傢的各種經典。他精研儒、釋、道,將中華文化各種思想融會貫通,是當今享譽中外的文化大師、國學大師。先生畢生講學無數,著作等身,教化人間,門生弟子受益者遍天下,堪稱“一代宗師”。
南師早年發弘誓願,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重整文化斷層。1969 年,先生創立瞭東西精華協會,旨在促進東、西文化精粹之交流,數十年來無論身在何處,都秉持這樣的精神演說、授課。南師在颱講學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後居港十數年。在港期間,先生為促進兩岸和談,投資國內建設及推動全球兒童讀經運動等事業終日操勞。
南師民族情懷根植於心,書劍飄零大半生後,終於尋根問源迴到故土,建立學堂,為弘揚、傳承和復興民族文化精華和人文精神不遺餘力。在金溫鐵路通車之時,先生當即作瞭一首詩:“鐵路已鋪成,心憂意未平。世間須大道,何隻羨車行。”耄耋之年,南師始終惦記著的還是要為子孫修一條“人生大道”,在太湖大學堂啓動的第一天,先生曾鄭重地宣布:“現在這個地方,我想繼續修一條‘人道之路’開始的基地,再啓動一下。”這是南師晚年做的大事之一,開闢太湖大學堂“教育實驗基地”。
南師一直想寫一部教育的書,全麵梳理上下三韆年中國教育思想的曆史。他曾說,教育問題太復雜瞭,沒有幾百萬字說不清楚的。直到先生匆匆離開我們前,終於完成《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一書。可以看得齣,這應該是南師說的那部巨著的綱要,或許這也是他老人傢留給世人的一個話頭。南師給世人留下的話頭很多,需要我們用心細細參讀。
曾有一些來自國外和國內教育機構組織的教育參訪團到太湖大學堂考察,他們大多是校長和教育專傢,考察之後反饋的感言也都是激動不已,感慨萬韆。正如南師的秘書馬宏達先生所說:“老師說蓋這片地方(太湖大學堂),辦這兩個學校,與過去辦其他文化教育機構一樣,也都是暫時一用飛鴻踏雪的方便花樣而已,重點不在於這些機構本身,而在於推動國傢與社會對文化教育事業的反省與重建、繼往與開來。”
感念南師對教育的心願,結閤我們對南師“教育實驗”的親身體驗和心得,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內心自覺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責任,把南師的教育理念和“實驗”經驗推廣到社會,讓更多人參與研究。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首先把南師教育思想中“師道”的命題特彆呈現齣來。根據當今教育實際,我們整理編寫瞭《師道》一書。希望藉此核心概念,引導人們研究、討論和踐行,並依此不斷修正、補充、擴展和完善《師道》內容,故作為“心得記要”,即“心要”。
由於學力和編寫時間有限,再加上我們對南師理念的認識,也隻能說是隔山望海,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希各位前輩、同仁和朋友們不吝賜教指正。
懷師文化編委會 趙強
2015 年1 月5 日
。。。。。。。。。。。。。。。。。。。。。。。。
評分南師的書必買,必認真的看
評分到貨很快,對此次京東商城晚上購物非常滿意!
評分很精彩的書,很好的網絡購物體驗,謝謝!
評分好。。。。。。。。。。。。
評分活動購買,很劃算。一如既往在京東購物。
評分大師書寫,質量很有保證
評分南師的書 存世法寶
評分書很不錯,值得購買
師道:南懷瑾“心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