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史记》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发展进程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鸿篇巨著,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至为深远。《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包含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全面地叙述了纵贯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历史,完整地再现了起于上古时代,终于西汉中期的恢宏历史画卷。
《史记》全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在这五个组成部分中,本纪与列传是全书的主体,故《史记》的体裁也被称为“纪传体”。
内容简介
自东汉末年开始在士大夫阶层中流传的《史记》,多年来出现了多个版本,其中的清同治九年(1870年)金陵书局的校刻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被现代学者视为善本,它汇校了宋、元、明三代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版本,并汲取了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失误较少。本书包括三部分,分别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全书即以此刻本为基础,并参考其他文献,精选原著中的经典篇目整理而成,避免了原文讹误、缺漏等现象的出现。但是,由于材料来源很多,各本之间难免会有不统一的地方,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本纪
五帝本纪
秦始皇本纪
世家
越王句践世家
陈涉世家
列传
孙子列传
商君列传
淮阴侯列传
精彩书摘
五帝本纪
原文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
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译文
黄帝是少典氏族的后代,姓公孙,名为轩辕。他生来就颇具灵性,几个月时就能说话,幼年时思维敏捷,长大后诚实勤勉,成年后聪慧睿智,辨识事物的能力很强。
轩辕位列诸侯时,神农氏的统治日益衰落,各诸侯间相互征战,屠戮百姓,但神农氏已经没有能力讨伐他们。于是轩辕就练兵习武,去讨伐那些不来朝拜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表示臣服和跟随。而蚩尤是其中最为凶暴的诸侯,无人能够征服他。炎帝欲侵略欺凌各诸侯,诸侯都来归顺轩辕。轩辕修心养德,整理军备,研究五行之说,种植五谷,安抚百姓,勘察四方的边界土地,训练熊、罴、貔、貅、、虎六种猛兽,与炎帝交战于阪泉的郊野之地。交战三次之后,才使炎帝归顺。蚩尤发起叛乱,不服从黄帝的命令。于是黄帝征集各路诸侯,在涿鹿的郊野与蚩尤交战,最终抓住并杀死了蚩尤。而后,各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轩辕取代神农氏,这就是黄帝。此后,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去讨伐他,平定之后就离开,到处开山劈道,从来没有安定地在哪里居住过。
黄帝往东到达海边,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达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达长江,登上了熊耳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部族,在釜山与诸侯验证了信物,而后在涿鹿山下建立了都邑。黄帝到处迁徙,没有固定的居住之处,率领军队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安营,四处警卫。他所设官职均以“云”命名,组建军队也以“云”命名。他设左右大监,监督天下诸侯国。此时天下诸国安定,而对鬼神、山川、天地的祭祀次数以黄帝为最多。黄帝获得宝鼎,观测太阳的运行,用蓍草推算制定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治理百姓。他顺应天地运行的法则,阴阳变化的规律,万物生死的原理,万事存亡的过程。他顺应季节以栽种百谷草木,驯服养殖鸟兽虫蛾,观测日月星象,利用水源和土石金玉。他教人用心尽力做事,有节制地使用水、火、木材等资源。他在位时,有象征“土德”的祥瑞出现,土色黄,所以人称轩辕为“黄帝”。
……
前言/序言
《山海经》:一部充满奇幻与想象的古老地理与神话志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博物学著作,其内容之博杂,叙述之奇诡,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独树一帜。它并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史书,也非一本纯粹的神话传说集,而是将地理、博物、神话、宗教、民俗等多种元素熔于一炉,勾勒出一幅幅令人惊叹的古代中国乃至更广阔世界的图景。它所记载的,既有具体的山川河流、珍奇异兽,也有形形色色的神祇鬼怪、奇风异俗,共同构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宇宙。 地理的疆域:描绘未知的世界 《山海经》全书共计十八章,大致可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十八篇。《山经》部分,以“山”为纲,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山脉走向、地理特征、矿产资源以及生活在这些山峦中的动植物。《五藏山经》如同一幅层层叠叠的山脉地图,从东南西北的方位,勾勒出一条条连绵起伏的山系,每座山都有其独特的名称、走向、高度、水系源头、植被种类、矿物分布,甚至还有与其相关的祭祀活动。例如,《南山经》开篇便描绘了“海内南经”,讲述了其起伏的走向,所经过的山川,以及山中蕴藏的珍宝。书中对各种山石的描述,例如“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金,其阳多石,其阴多铁”,不仅展现了古人对矿产的初步认知,也暗示了这些资源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 更具奇幻色彩的是,《山经》中对山川河流的描述,往往伴随着与之相关的神灵或异兽。例如,在描写某座山时,可能会提到“有神焉,名曰xxx,人面蛇身,出于其上”,或者“其上有兽焉,其状如马而一角,其音如击石,名曰xxx”。这些神话元素的融入,使得原本枯燥的地理记载变得生动而富有想象力。 《海经》部分,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地域,描绘了“四海”之内外的种种景象。《海外经》和《海内经》以“四海”为界,向外拓展,描绘了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以及四海之内的国家、民族、神祇、怪兽和奇特地貌。在这里,地理的范围突破了当时已知的世界,充满了想象的驰骋。例如,《海外东经》中描述了“奇肱国”,其人身长三尺,能乘木飞,一日行万里;《海外西经》中则有“一足国”,其民皆仅有一足,或行或跃,全凭单足支撑。这些描述,虽然与现实地理相去极劣,却反映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山海经》的地理内容,并非以现代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它更侧重于记录不同地域的“见闻”和“传说”,将现实与想象交织在一起。对于古人来说,这些地理信息可能来源于旅行者的口述、神话传说、梦境的启示,甚至是宗教的想象。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代中国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构建其地理认知框架的独特视角。 博物的宝库:记载奇珍异兽与奇异植物 《山海经》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其中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奇珍异兽和奇异植物。这些生物,有的形态怪诞,有的能力非凡,有的则充满了象征意义。它们不仅丰富了《山海经》的想象空间,也为后世的神话传说、文学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山经》部分,对山中动植物的记载,往往与其所处的山脉紧密相连。例如,在描写某座山时,可能会提到“其草多药,其木多材”,并具体列举了哪些草药有何功效,哪些木材适合制作何种器物。而更多的时候,则是对奇异生物的描述。这些生物,有的可能是古人对现实中某种动物的夸张变形,有的则完全是想象的产物。 例如,我们熟知的“龙”、“凤”、“麒麟”等瑞兽,在《山海经》中都有其原型或早期记载。然而,书中更不乏大量我们闻所未闻的奇特生物。《南山经》记载了一种名为“䳏(què)”的鸟,其状如鸡,白首黑喙,名曰䳏,食之可以辟疫。书中还记载了“狌狌”,其状如羊,人面,也名狌狌,其声如人,能步行。还有“凿齿”,其状如鼠,生在某个山中,咬人极其凶猛。《中山经》中则出现了“九尾狐”,其状如狐而九尾,食之可以媚于人,也可以辟不祥。 《山海经》中的这些生物,不仅在外形上千奇百怪,其习性和能力也同样令人称奇。有的能腾云驾雾,有的能呼风唤雨,有的能治病救人,有的则能带来厄运。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也可能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某些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例如,某种动物的出没可能预示着某种天气的变化,或者某种疾病的流行。 除了动物,《山海经》也记载了许多奇异的植物。这些植物可能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也可能拥有神奇的功能。例如,书中提到一种“柜(guì)”草,吃了可以长寿。还有一些植物,其生长环境极端,其形态奇特,都为《山海经》增添了神秘色彩。 《山海经》中的博物内容,并非建立在系统的科学分类之上。它更多地是一种“零散的”、“经验性的”知识积累。但正是这种零散与奇异,赋予了《山海经》独特的魅力。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神秘的古代世界,一个人类与自然、与超自然力量共存的奇幻空间。 神话的摇篮:孕育古老传说与宗教信仰 《山海经》中大量的神话传说与宗教信仰的痕迹,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宝贵资料。书中记载了众多神祇,他们的职能、形象、居所以及与人类的互动,共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神话体系。 《山经》部分,许多山脉的出现都伴随着与之相关的神灵。例如,在描写某个神山时,可能会提到“其神人面而赤肤”,或者“其神鸟身龙首”。这些神祇,有的是自然神,掌管山川、河流、风雨;有的是人头兽身的神,具有特定的职能;还有的是部落的首领或祖先,被神化为一方守护神。 《海经》部分,则更是神话的集中展现。《海外经》和《海内经》中,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神灵,如东王公、西王母、烛龙、夸父、后羿、女娲等。这些神祇的故事,有的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神话经典。例如,西王母掌管不死之药,是神仙世界的统治者之一;烛龙是昼夜之神,口能吞万物,一旦呼气则为冬,吸气则为夏;夸父追逐太阳,最终渴死;后羿射日,拯救了大地;女娲补天,造人,是人类的始祖。 《山海经》中对这些神祇的记载,往往简略而又充满神秘感。它们没有复杂的叙事,更多的是对神祇身份、能力和故事的片段式描述。然而,正是这些零散的记载,为后世的文学家、神话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这些神祇的故事得以传承和发展。 除了具体的神祇,《山海经》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宗教观。书中对天地、日月、星辰的描述,以及对祭祀仪式的记载,都显示了古人对宇宙的敬畏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例如,书中常提到“xxx神,其祭以xxx”,这表明了祭祀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希望通过祭祀来祈求丰收、平安、健康等。 《山海经》的神话内容,并非单一的体系,而是多种神话元素的杂糅。它可能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神话传统,也可能吸收了后世的加工和再创作。但无论如何,它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神话思维以及文化心理,提供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历史的镜像:映照古代社会的面貌 尽管《山海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书,但它依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古代社会生活、文化习俗、技术水平的独特视角。书中对某些地域的居民、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的描述,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却能折射出古代社会的一些侧面。 例如,书中对某些“国”的描述,虽然听起来像神话,但可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某些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的认知。《奇肱国》、《一足国》等,可能象征着古人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想象。而对某些部族的描述,以及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例如狩猎、采集、简单的农耕,也可能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 书中对某些器物的描述,例如“其器可用以xxx”,也可能暗示了古代的工艺水平。对某些疾病的记载,以及与之相关的治疗方法,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的医疗水平和人们的健康观念。 《山海经》中对祭祀仪式的记载,以及对神祇的崇拜,更是古代宗教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体现。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代的社会结构、礼仪制度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需要注意的是,《山海经》的价值在于其“原始性”和“多样性”。它不是经过后人系统梳理和逻辑化的历史叙述,而是直接记录了古人“所闻所见”的种种信息。因此,在解读《山海经》时,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并保持批判性的思维。 《山海经》的价值与意义 《山海经》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丰富的想象力,更在于其作为一部古代文献的独特地位。 文学价值: 《山海经》的语言古朴生动,充满奇特的想象,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成语典故都源于《山海经》。 历史价值: 它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地理认知、博物学知识、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以及古代社会的某些侧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文化价值: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中华民族早期对于自然、宇宙、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想象,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哲学价值: 《山海经》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探讨,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 总而言之,《山海经》是一部充满魅力的古代著作,它像一面古老的镜子,折射出古代中国那片神奇而又未知的世界。阅读《山海经》,就如同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幻旅行,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奇山异水,听到神怪异兽的嘶鸣,感受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它不是教科书,也不是故事书,它是一部溶解了现实与幻想、知识与传说、科学与迷信的奇书,等待着每一个读者去发现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