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史記》是漢代史學傢司馬遷撰寫的中國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中國史學發展進程中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鴻篇巨著,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影響至為深遠。《史記》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包含瞭我國三韆年左右的曆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史識,全麵地敘述瞭縱貫三韆年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的發展曆史,完整地再現瞭起於上古時代,終於西漢中期的恢宏曆史畫捲。
《史記》全書包括本紀十二篇,錶十篇,書八篇,世傢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在這五個組成部分中,本紀與列傳是全書的主體,故《史記》的體裁也被稱為“紀傳體”。
內容簡介
自東漢末年開始在士大夫階層中流傳的《史記》,多年來齣現瞭多個版本,其中的清同治九年(1870年)金陵書局的校刻本《史記集解索隱正義》被現代學者視為善本,它匯校瞭宋、元、明三代具有代錶性的各種版本,並汲取瞭諸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失誤較少。本書包括三部分,分彆是《本紀》《世傢》和《列傳》。全書即以此刻本為基礎,並參考其他文獻,精選原著中的經典篇目整理而成,避免瞭原文訛誤、缺漏等現象的齣現。但是,由於材料來源很多,各本之間難免會有不統一的地方,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目錄
本紀
五帝本紀
秦始皇本紀
世傢
越王句踐世傢
陳涉世傢
列傳
孫子列傳
商君列傳
淮陰侯列傳
精彩書摘
五帝本紀
原文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乾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
寜居。
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閤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榖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譯文
黃帝是少典氏族的後代,姓公孫,名為軒轅。他生來就頗具靈性,幾個月時就能說話,幼年時思維敏捷,長大後誠實勤勉,成年後聰慧睿智,辨識事物的能力很強。
軒轅位列諸侯時,神農氏的統治日益衰落,各諸侯間相互徵戰,屠戮百姓,但神農氏已經沒有能力討伐他們。於是軒轅就練兵習武,去討伐那些不來朝拜的諸侯,各諸侯這纔都來錶示臣服和跟隨。而蚩尤是其中最為凶暴的諸侯,無人能夠徵服他。炎帝欲侵略欺淩各諸侯,諸侯都來歸順軒轅。軒轅修心養德,整理軍備,研究五行之說,種植五榖,安撫百姓,勘察四方的邊界土地,訓練熊、羆、貔、貅、、虎六種猛獸,與炎帝交戰於阪泉的郊野之地。交戰三次之後,纔使炎帝歸順。蚩尤發起叛亂,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於是黃帝徵集各路諸侯,在涿鹿的郊野與蚩尤交戰,最終抓住並殺死瞭蚩尤。而後,各諸侯都尊奉軒轅為天子,軒轅取代神農氏,這就是黃帝。此後,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去討伐他,平定之後就離開,到處開山劈道,從來沒有安定地在哪裏居住過。
黃帝往東到達海邊,登上瞭丸山和泰山。往西到達空桐,登上瞭雞頭山。往南到達長江,登上瞭熊耳山、湘山。往北驅逐瞭葷粥部族,在釜山與諸侯驗證瞭信物,而後在涿鹿山下建立瞭都邑。黃帝到處遷徙,沒有固定的居住之處,率領軍隊走到哪裏就在哪裏安營,四處警衛。他所設官職均以“雲”命名,組建軍隊也以“雲”命名。他設左右大監,監督天下諸侯國。此時天下諸國安定,而對鬼神、山川、天地的祭祀次數以黃帝為最多。黃帝獲得寶鼎,觀測太陽的運行,用蓍草推算製定曆法,預知節氣日辰。他任用風後、力牧、常先、大鴻治理百姓。他順應天地運行的法則,陰陽變化的規律,萬物生死的原理,萬事存亡的過程。他順應季節以栽種百榖草木,馴服養殖鳥獸蟲蛾,觀測日月星象,利用水源和土石金玉。他教人用心盡力做事,有節製地使用水、火、木材等資源。他在位時,有象徵“土德”的祥瑞齣現,土色黃,所以人稱軒轅為“黃帝”。
……
前言/序言
《山海經》:一部充滿奇幻與想象的古老地理與神話誌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博物學著作,其內容之博雜,敘述之奇詭,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籍中獨樹一幟。它並非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史書,也非一本純粹的神話傳說集,而是將地理、博物、神話、宗教、民俗等多種元素熔於一爐,勾勒齣一幅幅令人驚嘆的古代中國乃至更廣闊世界的圖景。它所記載的,既有具體的山川河流、珍奇異獸,也有形形色色的神祇鬼怪、奇風異俗,共同構建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宇宙。 地理的疆域:描繪未知的世界 《山海經》全書共計十八章,大緻可分為《山經》五篇和《海經》十八篇。《山經》部分,以“山”為綱,詳細記載瞭中國古代的山脈走嚮、地理特徵、礦産資源以及生活在這些山巒中的動植物。《五藏山經》如同一幅層層疊疊的山脈地圖,從東南西北的方位,勾勒齣一條條連綿起伏的山係,每座山都有其獨特的名稱、走嚮、高度、水係源頭、植被種類、礦物分布,甚至還有與其相關的祭祀活動。例如,《南山經》開篇便描繪瞭“海內南經”,講述瞭其起伏的走嚮,所經過的山川,以及山中蘊藏的珍寶。書中對各種山石的描述,例如“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金,其陽多石,其陰多鐵”,不僅展現瞭古人對礦産的初步認知,也暗示瞭這些資源在當時社會的重要性。 更具奇幻色彩的是,《山經》中對山川河流的描述,往往伴隨著與之相關的神靈或異獸。例如,在描寫某座山時,可能會提到“有神焉,名曰xxx,人麵蛇身,齣於其上”,或者“其上有獸焉,其狀如馬而一角,其音如擊石,名曰xxx”。這些神話元素的融入,使得原本枯燥的地理記載變得生動而富有想象力。 《海經》部分,則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地域,描繪瞭“四海”之內外的種種景象。《海外經》和《海內經》以“四海”為界,嚮外拓展,描繪瞭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以及四海之內的國傢、民族、神祇、怪獸和奇特地貌。在這裏,地理的範圍突破瞭當時已知的世界,充滿瞭想象的馳騁。例如,《海外東經》中描述瞭“奇肱國”,其人身長三尺,能乘木飛,一日行萬裏;《海外西經》中則有“一足國”,其民皆僅有一足,或行或躍,全憑單足支撐。這些描述,雖然與現實地理相去極劣,卻反映瞭古人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豐富的想象力。 《山海經》的地理內容,並非以現代科學的標準來衡量。它更側重於記錄不同地域的“見聞”和“傳說”,將現實與想象交織在一起。對於古人來說,這些地理信息可能來源於旅行者的口述、神話傳說、夢境的啓示,甚至是宗教的想象。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古代中國人如何認識世界、如何構建其地理認知框架的獨特視角。 博物的寶庫:記載奇珍異獸與奇異植物 《山海經》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其中記載的形形色色的奇珍異獸和奇異植物。這些生物,有的形態怪誕,有的能力非凡,有的則充滿瞭象徵意義。它們不僅豐富瞭《山海經》的想象空間,也為後世的神話傳說、文學藝術提供瞭源源不斷的靈感。 在《山經》部分,對山中動植物的記載,往往與其所處的山脈緊密相連。例如,在描寫某座山時,可能會提到“其草多藥,其木多材”,並具體列舉瞭哪些草藥有何功效,哪些木材適閤製作何種器物。而更多的時候,則是對奇異生物的描述。這些生物,有的可能是古人對現實中某種動物的誇張變形,有的則完全是想象的産物。 例如,我們熟知的“龍”、“鳳”、“麒麟”等瑞獸,在《山海經》中都有其原型或早期記載。然而,書中更不乏大量我們聞所未聞的奇特生物。《南山經》記載瞭一種名為“䳏(què)”的鳥,其狀如雞,白首黑喙,名曰䳏,食之可以闢疫。書中還記載瞭“狌狌”,其狀如羊,人麵,也名狌狌,其聲如人,能步行。還有“鑿齒”,其狀如鼠,生在某個山中,咬人極其凶猛。《中山經》中則齣現瞭“九尾狐”,其狀如狐而九尾,食之可以媚於人,也可以闢不祥。 《山海經》中的這些生物,不僅在外形上韆奇百怪,其習性和能力也同樣令人稱奇。有的能騰雲駕霧,有的能呼風喚雨,有的能治病救人,有的則能帶來厄運。這些描述,不僅展現瞭古人豐富的想象力,也可能反映瞭他們對自然界某些現象的觀察和解釋。例如,某種動物的齣沒可能預示著某種天氣的變化,或者某種疾病的流行。 除瞭動物,《山海經》也記載瞭許多奇異的植物。這些植物可能具有特殊的藥用價值,也可能擁有神奇的功能。例如,書中提到一種“櫃(guì)”草,吃瞭可以長壽。還有一些植物,其生長環境極端,其形態奇特,都為《山海經》增添瞭神秘色彩。 《山海經》中的博物內容,並非建立在係統的科學分類之上。它更多地是一種“零散的”、“經驗性的”知識積纍。但正是這種零散與奇異,賦予瞭《山海經》獨特的魅力。它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充滿生機與神秘的古代世界,一個人類與自然、與超自然力量共存的奇幻空間。 神話的搖籃:孕育古老傳說與宗教信仰 《山海經》中大量的神話傳說與宗教信仰的痕跡,使其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神話的寶貴資料。書中記載瞭眾多神祇,他們的職能、形象、居所以及與人類的互動,共同構建瞭一個龐大的神話體係。 《山經》部分,許多山脈的齣現都伴隨著與之相關的神靈。例如,在描寫某個神山時,可能會提到“其神人麵而赤膚”,或者“其神鳥身龍首”。這些神祇,有的是自然神,掌管山川、河流、風雨;有的是人頭獸身的神,具有特定的職能;還有的是部落的首領或祖先,被神化為一方守護神。 《海經》部分,則更是神話的集中展現。《海外經》和《海內經》中,描繪瞭各種各樣的神靈,如東王公、西王母、燭龍、誇父、後羿、女媧等。這些神祇的故事,有的已經成為傢喻戶曉的中國神話經典。例如,西王母掌管不死之藥,是神仙世界的統治者之一;燭龍是晝夜之神,口能吞萬物,一旦呼氣則為鼕,吸氣則為夏;誇父追逐太陽,最終渴死;後羿射日,拯救瞭大地;女媧補天,造人,是人類的始祖。 《山海經》中對這些神祇的記載,往往簡略而又充滿神秘感。它們沒有復雜的敘事,更多的是對神祇身份、能力和故事的片段式描述。然而,正是這些零散的記載,為後世的文學傢、神話學傢提供瞭豐富的素材,使得這些神祇的故事得以傳承和發展。 除瞭具體的神祇,《山海經》還反映瞭古代中國人的宇宙觀和宗教觀。書中對天地、日月、星辰的描述,以及對祭祀儀式的記載,都顯示瞭古人對宇宙的敬畏和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例如,書中常提到“xxx神,其祭以xxx”,這錶明瞭祭祀在古代社會的重要性,以及人們希望通過祭祀來祈求豐收、平安、健康等。 《山海經》的神話內容,並非單一的體係,而是多種神話元素的雜糅。它可能融閤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神話傳統,也可能吸收瞭後世的加工和再創作。但無論如何,它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神話思維以及文化心理,提供瞭一扇重要的窗口。 曆史的鏡像:映照古代社會的麵貌 盡管《山海經》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史書,但它依然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古代社會生活、文化習俗、技術水平的獨特視角。書中對某些地域的居民、生産方式、社會組織的描述,雖然帶有神話色彩,但卻能摺射齣古代社會的一些側麵。 例如,書中對某些“國”的描述,雖然聽起來像神話,但可能反映瞭當時人們對某些邊遠地區或少數民族的認知。《奇肱國》、《一足國》等,可能象徵著古人對不同生活方式的想象。而對某些部族的描述,以及他們所從事的生産活動,例如狩獵、采集、簡單的農耕,也可能反映瞭古代社會的經濟形態。 書中對某些器物的描述,例如“其器可用以xxx”,也可能暗示瞭古代的工藝水平。對某些疾病的記載,以及與之相關的治療方法,也可能反映瞭當時的醫療水平和人們的健康觀念。 《山海經》中對祭祀儀式的記載,以及對神祇的崇拜,更是古代宗教與社會生活緊密結閤的體現。這些記載,為我們瞭解古代的社會結構、禮儀製度以及人們的精神世界,提供瞭重要的綫索。 需要注意的是,《山海經》的價值在於其“原始性”和“多樣性”。它不是經過後人係統梳理和邏輯化的曆史敘述,而是直接記錄瞭古人“所聞所見”的種種信息。因此,在解讀《山海經》時,需要結閤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並保持批判性的思維。 《山海經》的價值與意義 《山海經》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豐富的想象力,更在於其作為一部古代文獻的獨特地位。 文學價值: 《山海經》的語言古樸生動,充滿奇特的想象,為後世的文學創作提供瞭豐富的素材,許多成語典故都源於《山海經》。 曆史價值: 它為我們瞭解中國古代的地理認知、博物學知識、神話傳說、宗教信仰、民俗風情以及古代社會的某些側麵,提供瞭珍貴的資料。 文化價值: 《山海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展現瞭中華民族早期對於自然、宇宙、生命的獨特理解和想象,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 哲學價值: 《山海經》所體現的“天人閤一”的思想,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的探討,至今仍具有啓示意義。 總而言之,《山海經》是一部充滿魅力的古代著作,它像一麵古老的鏡子,摺射齣古代中國那片神奇而又未知的世界。閱讀《山海經》,就如同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奇幻旅行,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奇山異水,聽到神怪異獸的嘶鳴,感受古人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探索。它不是教科書,也不是故事書,它是一部溶解瞭現實與幻想、知識與傳說、科學與迷信的奇書,等待著每一個讀者去發現其中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