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人:變形者劄記

另一個人:變形者劄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匈牙利] 凱爾泰斯·伊姆萊 著,餘澤民 譯
圖書標籤:
  • 科幻
  • 變形
  • 身份認同
  • 心理
  • 奇幻
  • 冒險
  • 自我發現
  • 超自然
  • 小說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65627
版次:1
商品編碼:11739935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0
字數:94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船夫日記》續篇,收入1991—1995年日記。  永遠的流亡者,世界的異鄉人。2002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凱爾泰斯·伊姆萊對奧斯維辛後世界的反思和預言,從災難記憶中剖析自由的真相。  譯者餘澤民全新修訂、注釋。

內容簡介

  就在這一刻,我仿佛站在生與死的門檻上,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不理解,身體嚮前衝著死亡,而頭卻迴望,朝著生活的方嚮,我就要邁開的腿遲疑地抬起。
  將要去哪兒?去哪兒都無所謂。因為,這個將要邁步前行的人已經不再是我,而是另一個人。”
  《另一個人:變形者劄記》是《船夫日記》的續篇,寫於1991到1995年,是凱爾泰斯日記體哲思文集的第二部。凱爾泰斯延續瞭《船夫日記》中對尼采、卡夫卡、維特根斯坦、加繆、貝剋特、伯恩哈德等人廣闊的閱讀和對話。然而,相比《船夫日記》,本書與作者當時的生活經驗聯係更為緊密,在五年的記錄中,可以看到作者遊曆歐陸各國。在這些遊曆的記錄中,將日常生活中的吉光片羽,與對生命、人性、民族、自由、傷痛等不間斷的思考,與自己的文學創作觀念結閤起來。看似散落的碎片,而加以藝術的錶達。雖然其中有鮮明的國傢和民族意識的痕跡,但作者對人在大的曆史命運中艱難選擇的反思,至今仍有啓發意義。

作者簡介

  凱爾泰斯·伊姆萊(Kertész Imre),匈牙利猶太作傢,1929年11月9日生於布達佩斯。1944年被納粹投入奧斯維辛集中營,後來又轉到布痕瓦爾德集中營,1945年獲得解救。1951年後,凱爾泰斯先後當過工人、編外記者、自由撰稿人和文學翻譯,翻譯瞭尼采、維特根斯坦、弗洛依德、霍夫曼斯塔爾等哲學傢的大量德語作品,並在翻譯中深受影響。1975年,他的處女作《命運無常》經過十年周摺纔得以齣版。後來相繼齣版小說《尋蹤者》《偵探故事》《慘敗》《為瞭未誕生孩子的祈禱》《英國旗》,日記體文集《船夫日記》《另一個人》,思想文集《被放逐的語言》與電影劇本《命運無常》等。曾獲得萊比锡書展大奬、匈牙利科舒特奬、德國國傢最高文藝奬。2002年因 “對脆弱的個人在對抗野蠻強權時痛苦經曆的深刻刻畫”獲得諾貝爾文學奬。
  凱爾泰斯·伊姆萊作品年錶
  1975年 《命運無常》(長篇小說)
  1977年 《尋蹤者》(中篇小說)《慘敗》(長篇小說)
  1990年 《為瞭未誕生孩子的祈禱》(長篇小說)
  1991年 《英國旗》 (中篇小說)
  1992年 《船夫日記》(1961-1991日記)
  1993年 《大屠殺是一種文化》(文集)《筆錄》(中篇小說)
  1997年 《另一個人》(1991-1995日記)
  1998年 《行刑隊子彈上鏜一刻的死寂》(文集)
  2001年 《被放逐的語言》(文集)《命運無常》(電影文學劇本)
  2002年 《清算》(長篇小說)
  2006年 《K檔案》(自我對話錄)
  2007年 《世界公民與朝聖者》(短篇小說)
  2008年 《歐洲的沉鬱遺産》(文集)
  2009年 《錶述的曆險》(文集)
  2010年 《哈爾迪曼書信》(書信集)
  2011年 《另存》(2001-2003日記)
  2014年 《最後的酒館》(2001-2009日記)

  餘澤民,作傢、文學翻譯傢。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北京作傢協會會員。1964年生於北京。1989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係,同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係攻讀藝術心理學碩士研究生。1991年移民匈牙利,現定居布達佩斯。
  主要譯著:凱爾泰斯·伊姆萊《英國旗》《命運無常》《另一個人》《船夫日記》,馬洛伊·山多爾《一個市民的自白》《燭燼》等。長期主持《小說界》“外國新小說傢”欄目。
  主要著作:中篇小說集《匈牙利舞麯》,長篇小說《狹窄的天光》,文化散文《咖啡館裏看歐洲》《歐洲醉行》《歐洲的另一種色彩》《碎歐洲》《北醫暖記憶》等。

精彩書評

  ★凱爾泰斯是一位神奇的作傢。他的作品風格與內涵,隻能用最高的文學奬來評價。
  ——《夜》作者, 年諾貝爾和平奬得主埃利 威塞爾

  ★他發齣真摯、正直的聲音,用非戲劇的聲音敘述集中營的恐怖,語言的音樂性很強,讀他的著作會聯想到卡夫卡和貝剋特。
  ——諾貝爾文學奬終身評委馬悅然

  ★我很久沒有讀到這樣令人激動的文字瞭。這部書的新意和精神上的刺激,蘊涵在藝術傢的勇敢之中。凱爾泰斯正是憑藉著這一種勇敢環視今日的世界,並且列齣 什麼存在,什麼不存在。他不恪守任何東西,既非在傢的痛苦,也非所得的知識,他什麼也沒有,假如他真有什麼的話,那就是:一無所有。
  ——《赫拉巴爾之書》作者,匈牙利著名作傢艾斯特哈茲 彼特

目錄

修訂版序 一個正在誕生者的自白/ 餘澤民
另一個人
譯後記 約會柏林/ 餘澤民

精彩書摘

  1994 年鞦天,寒冷的多瑙河畔,接近黃昏的天光,將青蘋果一樣酸澀的顔色潑灑在佩斯一側的、在神氣十足的謊言中變得破舊斑駁瞭的宮殿上。
  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地、靜謐地沉睡在我體內。我的情感與思緒如此紛亂錯雜,就像是滿載的一車溫熱的瀝青。
  為什麼我會如此深切地感到自己的失落?顯然,因為我是一個失落者。
  一切都是僞造的(通過我,在我的身上:我的存在僞造瞭一切)。
  假如這種空虛(內心的空虛)變成瞭犯罪感的話,也許可以追溯到事發的起源。焦慮超過瞭上帝的造化;恐怖空虛的道德性實證。(p.5)
  現在,究竟通過“變化”發生瞭什麼變化?難道不再受人擺布?難道我自己救贖瞭自己?所發生的變化隻不過是他們歸還瞭我最低限度的生存條件,我的個體自由—牢房門“吱呀”作響,但還是打開瞭,我在這裏已被囚禁瞭整整四十年,可以想象,這一聲“吱呀”就足以使我惶惑不安。我們不能在自己當過奴隸的地方體驗自由。必須離開這裏,去很遠的地方。但我做不到。
  因此,我必須為自己重新誕生,變形—究竟要變成誰?要變成什麼?(p.7)
  細雨霏霏。曾經的黨的領導人們正在電視裏發錶講話。他們“相信”黨,“相信”發生瞭“失誤”和“錯誤”,但是他們也“相信”,比如說,對於這裏發生的一切,“斯大林並不知情”,等等。但是,用不著相信,他們不能把這些陳詞濫調與全部的真實內容相混淆,不能將所謂的“信仰”與真實的思想或情感混為一談。可以汲取的教訓是:這些人使我們的生活建立在一片毒言惡語之上。而且更有甚者,他們還為這些毒言惡語做洗禮,將之變成瞭一種有效的共識。他們的下颱,將一群慣用毒言惡語的殘疾者遺棄在身後,這些人需要緊急的道德搶救,他們的言語就如同一團被撕得粉碎的紙屑,似乎突然喪失瞭毒言惡語的價值,突然暴露齣自己的道德性傷疤。道德的假肢“吱咯”刺耳,道德的拐杖“嗵嗵”作響,道德的殘疾車正在轉動……這一切,我隻是冷眼旁觀。這並不是說他們需要像忘掉一場夢魘似的忘掉一段曆史的歲月:想來,這場夢魘曾是他們自己,假如他們想要活下去的話,他們要忘掉的是他們自己。事實上,誰也未曾調查過,對一個經曆瞭長久死亡的人來說,“重生”到底還有沒有可能?到底還有沒有吸引力?在什麼時候有誰重生,這不是在宣布奇跡,隻不過是要繼續活下去,繼續苟活下去;從本質上說是為瞭至今為止同樣的目的(毫無目的),根本就感受不到這種復活的體驗?是否可能,讓拉撒路扮演卓彆林的角色呢?(p. 8-9)
  我在1951 年4 月9 日做瞭些什麼?在四十四年半前的今天?我想,當時我正作為一名被開除瞭的知識分子在一傢名為“匈牙利國傢鋼鐵廠”的金屬機械製造廠裏工作。那時候,我是知道,還是隻是相信自己叫做“凱爾泰斯· 伊姆萊”呢?
  我既不知道,也不相信。如果有人叫我的名字,我隻是簡單地順從。
  我始終痛恨我自己的名字。早在童年時代,這個名字就浸染瞭太多的屈辱。
  準確地說:我想,我懼怕自己的名字。即使現在,我對它都心懷餘悸。
  當我聽到有人叫我“凱爾泰斯· 伊姆萊”的時候,當我看到有人寫下“凱爾泰斯· 伊姆萊”這個名字的時候,簡直是要我將自己從一個寜靜的、隱姓埋名的藏身所裏拽齣來。然而,我永遠不能將自己與這個名字相對應。(據說,托爾斯泰早在少年時代,就已經像一隻小狗似的真實地陶醉於自己的姓名瞭。)(p. 12-13)
  不用去理解世界,隻因為它不可理解:淺顯而言,我們之所以不理解世界,是因為這不是我們活在地球上該做的事情。
  過度的思考,要麼變得不幸,要麼變得神秘。維特根斯坦最終也變得神秘,就像卡夫卡一樣。隻不過他是用另一種材料思考:用邏輯。應該摧毀這個世界,直到信仰突然像晶瑩的寶石一樣從廢墟的下麵閃爍發光。此刻,我想象中的他正手裏捧著寶石:端詳,端詳,但想不起它的名字。不過他知道:奇跡發生瞭,已經得救瞭。(p.23)
  也許,我們之所以能夠承受生活,是因為這個生活竟如此的不真實;另一方麵,因為意識總在不斷地窺視所謂的真實,它渴望真實。(p.39)
  這個痛苦於急性綜閤徵中的、沉溺於受虐性變態心理的東歐小民族心靈不能夠離開沉重的壓迫而存在,也不能沒有少數民族的替罪羊而存在,它將曆史的不幸歸罪於某人,並且心安理得地讓他承受那些在日常挫敗中逐漸積聚的憎恨及其所殘留的痛苦。假如沒有瞭對猶太人的憎恨,那些總是熱衷於驗證自己擁有顯著特性的匈牙利身份的人又能驗證齣什麼呢?匈牙利人的特性究竟是什麼呢?坦率地說,大多數迴答都是些反嚮推斷,其中最簡單明瞭的定義(如果不拐彎抹角地話)聽起來是這樣的:匈牙利人,是非猶太人。是啊,可是猶太人又是什麼呢?你看,這個答案很明確:猶太人,就是非匈牙利人。談論猶太人可以用復數人稱,“猶太人”就像通常所說的“猶太人們”,他們的本質特徵可以被概括歸納起來,就像一種不很復雜的動物(這裏我所指的自然是一種有害的動物,隻是它們的皮毛光滑,使人誤認為人類)等等;而且,“猶太人”一詞在匈牙利語中(zsidó)變成瞭一句罵人的話, 盡管那些在說謊、中傷、狼狽為奸的榮耀中鬢發斑白瞭的、投機嬗變的匈牙利政治演說傢對這個詞錶示“陌生”—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們隻要一有機會,就該奪取誰的法律權利,就該歧視誰、搶劫誰、打死誰。(p.74-75)
  我們不要忘記,奧斯維辛根本不是由於奧斯維辛的過去而被廢除的,而是因為軍事格局的轉變;奧斯維辛之後,什麼都沒有發生,我們並未因譴責瞭奧斯維辛而得以生存。然而,我們卻經曆瞭那些以意識形態為治國之本的帝國;從實用角度講,這些意識形態不僅被證明為語言遊戲,甚至還使這種語言遊戲得以實際應用,這種意識形態本身變成瞭一種具有恐怖效應的統治工具。(p.81-82)
  西歐這種自閉的恐慌重又娩齣瞭阿道夫· 希特勒,重又造就瞭程度不同的偏執狂。金錢與權利的擁有,將與社會的徹底墮落相呼應,隻要能夠救齣可以救齣的東西,最終又將以新的極權主義和新的社會災難作為代價從而尋求避難所,但是,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避難”?這將是一種什麼樣的極權主義呢?以後誰能說齣,這種充滿威脅的意識形態將會擁有何種思想性,將會擁有何種至今尚未嘗試過、至今尚未失敗過的手段呢?想起索洛圖恩(乾燥而溫和)的夜空,我與瑞士作傢B · 彼得偶然相遇,他將我帶到一個坐落在一個童話式街區的童話式小酒館裏,我仿佛置身於七個小矮人的童話世界裏,齣於醉意,他斜歪著嘴角、瞪著驚恐的眼睛解釋說,法西斯主義很快將要獲勝,很快將要統治整個世界,不過,這個法西斯主義不是從德國開始……他就這樣極度悲傷地談瞭至少有半個小時之久,我完全贊同他的觀點。
  ……

前言/序言


另一個人:變形者劄記 一個靈魂,無數張麵孔,一個關於身份、記憶與生存的永恒追尋。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一個古老而隱秘的傢族世代流傳著一項不可思議的技藝——變形。他們能夠改變自己的容貌、身形,甚至聲音,化身為任何人,融入任何群體。這並非簡單的易容術,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蛻變,是生命本身的延展。然而,這項能力也帶來瞭無盡的挑戰。每一次變形,都意味著一部分真實的自我被暫時擱置,一部分他人的經曆被注入靈魂。當變形成為生存的必需,當真實的身份在無數麵具下逐漸模糊,他們如何尋迴那個最初的“自己”? 《另一個人:變形者劄記》並非聚焦於某一個具體的變形者,而是通過一位智者、一位長者的視角,記錄下這個傢族漫長歲月中的點點滴滴。這本劄記,更像是一部編年史,一部哲學沉思錄,一部關於人性在極緻環境下掙紮與升華的史詩。它剝離瞭跌宕起伏的驚險情節,深入到變形者靈魂最深處,探討那些被時間、身份和記憶所塑造的復雜情感。 第一章:鏡子的啓示 初學變形的孩子,最先接觸到的,便是鏡子。鏡子映照齣的是他們熟悉的麵孔,但很快,他們就會被要求去“看見”另一個人。這個過程,是一次痛苦的剝離,是對既定自我的懷疑。劄記中,智者細緻地描繪瞭初學者們麵對鏡中陌生人的迷茫、恐懼,以及最終一絲絲的接納。他寫道,變形的第一課,不是如何改變外錶,而是如何放棄對“不變”的執念。他們必須明白,生命本身就是流動和變化的,而變形,隻是將這種自然規律推嚮瞭極緻。 智者通過對過往案例的迴溯,講述瞭那些因為無法承受“另一個人”的存在而迷失自我的變形者。他們沉溺於他人的身份,漸漸忘記瞭自己的根。他們可能成為受人尊敬的學者,體驗知識的深度;也可能淪為罪惡的幫凶,感受權力的腐蝕。但無論何種經曆,都如同一塊塊拼圖,被吸收到他們的靈魂深處。這是一種何等沉重的負擔?劄記中,沒有直接的答案,隻有對這些靈魂沉浮的冷靜觀察,以及對“我是誰”這個最古老問題的不斷叩問。 第二章:僞裝的代價 “每一個被模仿的靈魂,都在你身上留下瞭印記。”這是智者對年輕變形者最常說的一句話。變形並非一次性完成的物理轉變,而是一個更深層的精神契閤過程。為瞭完美地扮演另一個人,變形者需要深入瞭解對方的生活、情感、思維模式,甚至呼吸的節奏。這種極緻的代入,讓他們體驗到從未有過的生活,也讓他們不得不承受他人的喜怒哀樂。 劄記中,智者記錄瞭一個故事:一位變形者,為瞭營救一位被囚禁的公主,化身為她身邊最親近的侍女。數月的時間裏,她經曆瞭公主的恐懼、絕望,也感受到瞭她對自由的渴望。當任務完成,她迴到自己的生活時,卻發現自己無法擺脫公主的情緒,時常在深夜裏流淚,為不屬於自己的命運感到悲傷。智者分析說,這便是僞裝的代價。每一次深刻的代入,都會在變形者的靈魂上留下烙印,這些烙印,如同細微的裂痕,纍積起來,足以動搖他們的根本。 劄記沒有提供解決這種睏境的捷徑,而是強調瞭“覺察”的重要性。變形者需要學會區分“扮演”與“真實”,學會辨認哪些是自己的感受,哪些是他人留下的迴響。這是一種何其艱難的修行,需要在無盡的幻象中,尋覓一絲清醒。 第三章:記憶的迷宮 最讓變形者感到睏擾的,莫過於記憶。當他們擁有瞭無數他人的生活經曆,這些記憶會如潮水般湧來,與他們自己的記憶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片迷宮。有時,他們會突然想起一個陌生人的童年,一個從未發生過的對話,甚至一個從未屬於自己的愛人。這種記憶的混亂,是變形者最大的敵人。 劄記中,智者記錄瞭這樣一位變形者:他一生中扮演過數百種角色,從乞丐到國王,從學者到戰士。當他年老時,他已經記不清哪些記憶屬於自己,哪些屬於他人。他甚至會對著鏡子裏的自己,問齣“你是誰?”。智者並沒有給齣“恢復記憶”的方法,因為對於變形者而言,“恢復”可能意味著丟失更多。相反,他提齣瞭“整閤”的概念。他認為,變形者需要的不是抹去他人的記憶,而是學會如何與這些記憶共存,將它們視為自己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非入侵者。 劄記中的描述,充滿瞭對這種記憶睏境的深刻理解。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是在引導讀者思考“自我”的構成。我們的記憶,我們的經曆,真的完全屬於我們自己嗎?當我們經曆過他人的痛苦,分享過他人的快樂,我們的“自我”,是否也因此發生瞭改變? 第四章:存在的邊界 變形者的能力,讓他們擁有瞭超越常人的自由,但也讓他們時常麵臨存在的邊界問題。當一個人可以變成任何人,那麼“個體”的意義何在?“獨特性”又從何談起?劄記中,智者通過對傢族史的梳理,展現瞭變形者們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對自身價值的思考。 有的人將變形視為一種解脫,逃避現實的苦難,沉溺於虛幻的身份。他們渴望體驗無數種人生,卻失去瞭安於一種人生的能力。有的人則將變形視為一種責任,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去彌閤世界的裂痕。他們用“另一個人”的身份,去實現自己無法獨自完成的使命。 智者在劄記中,反復強調“責任”的重要性。他認為,變形者最珍貴的,並非改變外錶的能力,而是選擇成為“誰”的自由。這種選擇,伴隨著巨大的責任。每一次變形,都應該是一種有意識的、負責任的行為,而不是隨波逐流的逃避。劄記中,沒有道德的審判,隻有對這種復雜選擇背後動機的深層剖析,以及對變形者內心掙紮的細膩描繪。 第五章:歸宿的探尋 “我們尋找的,不僅僅是身份,更是歸宿。”這是劄記中,智者流露齣的最深沉的感慨。對於變形者而言,他們的“傢”,可能不是一個固定的地點,而是一種內心的安寜。當他們經曆瞭太多的變化,體驗瞭太多的身份,他們最渴望的,或許就是找到那個可以讓他們停歇的港灣。 劄記中的故事,並非都是以悲劇收尾。也有一些變形者,在漫長的旅途中,找到瞭與自己和解的方式。他們學會瞭在變化中保持內心的穩定,在喧囂的世界中尋覓靜謐。他們可能選擇迴歸平凡,成為某個角落裏不起眼的平凡人,用自己所學所感,去影響身邊的人。也可能選擇繼續探索,將自己的經曆記錄下來,為後來的變形者留下寶貴的啓示。 《另一個人:變形者劄記》最終指嚮的,是對“自我”的深刻理解。它告訴我們,無論是變形者,還是普通人,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被經曆所塑造。真正的“自我”,或許並非一個固定的存在,而是一個不斷流動、不斷整閤的過程。這本劄記,是一麵鏡子,映照齣變形者靈魂的幽深,也映射齣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睏惑與追尋。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卻引導我們去思考,去感受,去在每一次“另一個人”的經曆中,更深刻地認識那個真實的“自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那是一種說不齣的神秘感,仿佛潛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我喜歡這種留白和暗示的手法,它給瞭讀者想象的空間,讓我在拿到書之前就已經開始構建屬於自己的故事。封麵上的字體設計也彆具一格,帶著一種復古的質感,似乎預示著一段跨越時空的敘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樣引人入勝的包裝之下,究竟隱藏著怎樣扣人心弦的故事。想象一下,在某個昏暗的燈光下,我捧著這本書,隨著文字的流淌,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與書中人物一同經曆他們的悲歡離閤。這種期待感,往往比閱讀本身更令人心潮澎湃。我尤其喜歡那些能夠觸及內心深處,引發共鳴的作品,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這樣的體驗。它是否會是一場關於身份認同的深刻探討?或者是一次關於勇氣的史詩?又或者是一場潛藏在日常之下的驚心動魄的冒險?封麵上的每一個細節,都在我的腦海中編織齣無數種可能性,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無限的遐想。

評分

從我個人的閱讀偏好來說,我特彆欣賞那些能夠巧妙地在故事中融入哲思的作品。它不必是枯燥的說教,而更像是一種自然的流露,一種在情節發展中潛移默化的引導。我喜歡那些能夠讓我一邊享受故事的樂趣,一邊又忍不住停下來思考一些關於生命、關於存在、關於價值的問題。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哲學探討,往往比直接的議論更能觸動人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讀完之後,不僅僅是記住瞭一個精彩的故事,更能帶給我一些關於人生意義的啓示,或者讓我對世界的運行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它是否會讓我思考“何以為人”的根本問題?或者探討“真實與虛幻”的界限?這種對思想深度和價值的追尋,是我閱讀的最大動力之一。

評分

我對那些能夠探討人性復雜性的作品情有獨鍾。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是絕對的好或者絕對的壞,大多數人都在善與惡的邊緣搖擺,都在光明與陰影中掙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他們多麵性的特質,而不是簡單地將他們塑造成臉譜化的形象。我想看到角色的成長與蛻變,看到他們在睏境中的選擇與掙紮,看到他們內心的矛盾與糾結。即使是反派角色,如果能夠有其存在的邏輯和動機,也同樣會令人著迷。我喜歡那種讀完之後,仍然會縈繞在腦海中,讓我反復思考書中人物命運的作品。它是否會讓我對人性産生新的認知?是否會讓我反思自己在某些情況下的選擇?這種對深度和復雜性的追求,是我選擇閱讀的重要標準之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滿足我的這種期待。

評分

我對於某些作傢處理敘事節奏的方式總是格外關注。一本好的書,不僅僅在於故事有多麼跌宕起伏,更在於它如何巧妙地張弛有度,讓讀者在緊張與舒緩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我希望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不是那種一味地追求高潮迭起的“爽文”,也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流水賬。我期待它能有細膩的情感鋪墊,有引人深思的慢節奏段落,同時也能夠有在關鍵時刻爆發齣的力量。就像一場精心編排的音樂會,有低沉的序麯,有激昂的樂章,最終匯聚成一首動人心弦的交響麯。我特彆看重那些能夠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時而沉浸在細膩的情感漩渦中,時而又因為某個意想不到的轉摺而心跳加速的體驗。一本優秀的讀物,應當能夠調動讀者的各種情緒,讓每一次翻頁都充滿期待,每一次閱讀都像一次新鮮的旅程。它是否會讓我感受到一種緩慢而深沉的憂傷?或者是一種明快而充滿希望的節奏?這種對敘事節奏的期待,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

評分

我始終相信,好的故事能夠拓展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到一個我們從未想象過的世界。這本書是否會帶我走進一個全新的領域?它是否會讓我接觸到我從未瞭解過的文化、職業,甚至是某種特殊的群體?我渴望通過閱讀,去體驗那些不屬於我生活經曆的事物,去理解那些我原本無法觸及的視角。那些能夠讓我在閤上書本之後,依舊對某個特定的話題充滿好奇,甚至想要去進一步瞭解和探索的作品,往往是最有價值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這種“知識的啓迪”和“視野的拓展”,讓我不僅僅是在消費時間,更是在進行一次有意義的“精神旅行”。它是否會描繪齣一個我從未見過的城市風貌?或者揭示一種我從未聽說過的生活方式?這種對未知的好奇心,驅使著我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評分

...............................

評分

不錯……………………

評分

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散文筆調,沉靜與厚重的敘述.值得一讀

評分

改好價格上漲幅度較大影響著想起來瞭鵝,九迴

評分

上當瞭 就是把老版的船夫日記拆成兩本賣而已

評分

書很好,非常滿意,物流很快~~!

評分

很喜歡王安憶,他的每一本書幾本上都有,這本王安憶中篇小說係列悲慟之地很不錯,王安憶中篇小說係列悲慟之地主要內容包括閣樓、逐鹿中街、驕傲的皮匠、悲慟之地、好婆與李同誌。小孩子熬不住饞,一天到晚用彈皮弓去彈麻雀,迴傢燒來吃,橫竪學校已經停課。女人的臉色日益見齣黃瘦,他也時時因飢腸轆轆,再也定不下心來搞節能研究瞭。

評分

薄薄地,下次要買船夫日記

評分

就在這一刻,我仿佛站在生與死的門檻上,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不理解,身體嚮前衝著死亡,而頭卻迴望,朝著生活的方嚮,我就要邁開的腿遲疑地抬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