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下的通信需求:TCP傳輸原理與優化

大數據時代下的通信需求:TCP傳輸原理與優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永士,王新華 著
圖書標籤:
  • 大數據
  • TCP/IP
  • 通信原理
  • 網絡優化
  • 傳輸協議
  • 網絡性能
  • 數據傳輸
  • 網絡工程
  • 計算機網絡
  • 優化算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66027
版次:1
商品編碼:1174649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以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通信專業的參考用書,也可以作為大型網絡中心、雲計算服務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本書偏重介紹相關的算法分類、理論和Linux係統上的具體實現及測量模擬技術。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分為兩部分。上半部分包含第1~5章,偏重介紹相關的算法分類、理論,其中第1章介紹瞭背景知識及數據鏈路層,第2章整體介紹瞭TCP傳輸的原理與擁塞控製,第3、4章介紹瞭相關算法分類及主要算法,第5章介紹瞭相關理論模型。下半部分包含第6~9章,偏重介紹Linux係統上的具體實現及測量模擬技術,其中第6章從數據流動的角度逐層介紹瞭Linux係統如何實現網絡協議TCP/IP協議族的各層,第7章具體介紹瞭如何書寫一個擁塞控製模塊及Linux係統自帶的主要算法,第8章介紹瞭網絡模擬器NS2及其他性能測量工具,第9章介紹瞭移動網絡和軟件定義網絡SDN。
本書側重Linux係統上的TCP網絡協議實現,但不限於Linux係統,其他操作係統及智能終端係統也可以參考。

作者簡介

徐永士,中科院博士,工作於北京三星通信研究院,中國係統分析員協會顧問。主持、參與過中科院和三星通信研究院的多項科研項目。

目錄

第1章 概述 (1)
1.1 快速發展的互聯網 (1)
1.1.1 互聯網的發展規模 (1)
1.1.2 爭相建設的下一代互聯網 (2)
1.1.3 永止境的帶寬需求 (3)
1.1.4 網絡傳輸還需要加速 (3)
1.2 網絡互聯的基礎――網絡協議 (4)
1.2.1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之爭 (4)
1.2.2 OSI模型 (5)
1.2.3 “阿帕網”(ARPANET)與TCP/IP協議族 (9)
1.2.4 TCP/IP參考模型與協議族組成 (10)
1.2.5 數據鏈路層 (15)
1.3 大數據時代帶來數據傳輸的巨大需求 (23)
1.3.1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23)
1.3.2 “萬能”的廣域網加速技術 (23)
1.3.3 技術選擇 (25)
第2章 TCP傳輸的原理與擁塞控製 (26)
2.1 TCP傳輸原理 (26)
2.1.1 OSI參考模型和TCP/IP參考模型 (26)
2.1.2 TCP協議簡介 (27)
2.1.3 TCP數據報的傳輸 (27)
2.2 傳輸控製協議TCP有限狀態機模型 (31)
2.2.1 客戶端流程圖 (33)
2.2.2 服務器端流程圖 (34)
2.3 擁塞控製與AIMD (34)
2.3.1 擁塞的定義與發生的原因 (34)
2.3.2 擁塞控製原理AIMD (35)
2.3.3 現階段的TCP擁塞 (38)
2.4 糊塗窗口綜閤癥 (39)
2.4.1 發送端産生的癥狀 (40)
2.4.2 接收端産生的癥狀 (40)
2.5 其他雜項問題 (41)

第3章 主要的TCP擁塞控製算法 (44)
3.1 概述 (44)
3.1.1 從“第一次”擁塞說算法改進 (44)
3.1.2 “宏觀”的解決方案――傳輸加速 (45)
3.1.3 新的“應用場景” (45)
3.1.4 擁塞成因概述 (46)
3.1.5 擁塞算法設計的基本要求 (47)
3.2 基本概念與術語 (48)
3.3 TCP擁塞控製算法的演進 (49)
3.3.1 早期的TCP實現 (49)
3.3.2 TCP Tahoe (49)
3.3.3 TCP Reno (50)
3.3.4 TCP NewReno (51)
3.3.5 TCP SACK (51)
3.3.6 TCP Vegas (52)
3.3.7 TCP Veno (52)
3.3.8 TCP BIC (54)
3.3.9 TCP CUBIC (54)
3.3.10 FAST TCP (54)
3.3.11 Compound TCP (55)
3.4 討論 (55)
第4章 TCP傳輸加速與主要解決方案 (57)
4.1 TCP傳輸加速概述 (57)
4.2 解決方案分類 (57)
4.2.1 以部署方式分類 (57)
4.2.2 以實施位置分類 (58)
4.2.3 以擁塞反饋信號分類 (60)
4.2.4 基於應用層的改進方案 (61)
4.2.5 典型的隱式擁塞反饋方案 (61)
4.2.6 典型的顯式擁塞反饋方案 (62)
4.2.7 基於帶寬測量的改進 (64)
4.3 主要的擁塞控製算法 (65)
4.3.1 Scalable TCP (65)
4.3.2 High Speed TCP (65)
4.3.3 TCP Vegas (67)
4.3.4 TCP BIC 與TCPCUBIC (69)
4.3.5 小結 (70)

第5章 TCP傳輸性能分析與模型 (72)
5.1 端到端的可靠傳輸 (72)
5.1.1 差錯控製過程 (72)
5.1.2 流量控製機製 (72)
5.2 傳輸時延 (73)
5.2.1 測量方法 (73)
5.2.2 RTT測量的程序實現 (77)
5.3 分析模型 (84)
5.3.1 概述與進展 (84)
5.3.2 分類 (85)
5.3.3 Jacobson管道模型 (86)
5.3.4 TCP吞吐量分析模型 (87)
5.3.5 流體流模型 (89)
5.3.6 其他場景模型 (89)
5.3.7 傳輸速率上限 (90)
5.3.8 仿真實驗 (90)
5.4 性能分析 (91)
5.4.1 鏈路利用率 (91)
5.4.2 公平性 (91)
5.5 Padhye吞吐量模型簡介 (92)
5.5.1 發送窗口錶達式 (92)
5.5.2 吞吐率 (93)
5.5.3 E [W]和E [X]的推導 (93)
5.5.4 E [W]和E [Y]的推導 (94)
5.5.5 丟包概率p (95)
5.5.6 E [A]的推導 (95)
5.5.7 吞吐率錶達式 (96)
第6章 Linux網絡協議棧 (97)
6.1 網絡協議棧與層次結構 (97)
6.1.1 Linux網絡協議棧特點 (97)
6.1.2 標準TCP/IP協議與Linux網絡協議棧具體設計的對比 (98)
6.2 基本數據結構 (99)
6.2.1 數據包結構 (100)
6.2.2 基本數據結構 (100)
6.3 協議棧的初始化 (117)
6.3.1 sock_init函數 (118)
6.3.2 net_dev_init函數 (121)

6.3.3 inet_init函數 (122)
6.4 Linux係統網絡設備驅動程序 (128)
6.4.1 網絡驅動程序的結構 (128)
6.4.2 數據包發送 (128)
6.4.3 數據包接收 (129)
6.5 網絡協議層 (131)
6.5.1 數據接收 (131)
6.5.2 數據發送 (133)
6.6 傳輸層――TCP協議處理 (135)
6.6.1 TCP協議的數據接收 (135)
6.6.2 TCP協議的數據發送 (138)
6.6.3 擁塞控製的事件處理 (139)
第7章 擁塞控製模塊編程實踐 (142)
7.1 擁塞控製模塊的調用 (142)
7.1.1 模塊的初始化 (142)
7.1.2 主要窗口的計算 (144)
7.1.3 擁塞狀態機 (144)
7.1.4 狀態處理函數 (147)
7.1.5 “成員函數”的調用關係 (148)
7.2 模塊編程基礎 (149)
7.2.1 基本數據結構 (149)
7.2.2 內核函數介紹 (151)
7.2.3 編譯 (154)
7.3 主要算法介紹 (154)
7.3.1 BIC算法 (154)
7.3.2 CUBIC算法 (160)
7.3.3 Vegas算法 (168)
7.3.4 High Speed TCP算法 (173)
7.3.5 H-TCP算法 (175)
7.3.6 Scalable TCP算法 (182)
7.3.7 Westwood算法 (183)
7.3.8 Reno算法 (189)
7.3.9 代碼中常見的修飾符 (192)
7.4 用戶態獲取當前擁塞窗口值編程示例 (194)
7.5 實踐舉例 (195)
第8章 仿真與測量 (196)
8.1 網絡仿真 (196)
8.1.1 軟件仿真 (196)
8.1.2 ns-2簡介 (197)
8.1.3 OPNET簡介 (223)
8.1.4 硬件模擬 (224)
8.2 性能測量方法 (225)
8.2.1 網絡帶寬測量 (226)
8.2.2 網絡延遲測量 (234)
第9章 新的數據傳輸場景――研究熱點 (235)
9.1 綫傳輸新場景――移動網絡 (235)
9.1.1 移動智能終端逐步普及 (235)
9.1.2 需求催生的“新成員” (236)
9.1.3 移動網絡的特性 (237)
9.1.4 移動設備操作平颱 (243)
9.1.5 主要的研究進展 (245)
9.2 數據中心內部傳輸遇到的新問題――TCP Incast (247)
9.2.1 數據中心的網絡架構 (247)
9.2.2 MapReduce新業務與發展 (248)
9.2.3 TCP Incast的發生 (249)
9.2.4 國內外研究現狀 (251)
9.2.5 主要的解決方案介紹 (252)
9.3 網絡發展的新趨勢――軟件定義網絡SDN與大二層結構 (254)
9.3.1 軟件定義網絡 (254)
9.3.2 大二層結構 (254)
9.3.3 虛擬機遷移與數據中心二層網絡的變化 (255)
9.3.4 大二層網絡需要有多大 (256)
參考文獻 (258)

前言/序言


數字洪流中的信息脈搏:通信協議的演進與未來 在這個數據以驚人速度爆炸式增長的時代,信息傳遞的效率與可靠性已成為衡量社會進步與科技發展的關鍵標尺。從每一次簡單的網頁瀏覽,到每一次復雜的遠程手術,背後都跳動著看不見的“信息脈搏”——通信協議。它們如同數字世界裏的通用語言,確保著海量數據的順暢流動。本書將深入探索這些通信協議的奧秘,它們如何從誕生之初的樸素設計,演進到如今能夠支撐起龐大而復雜的全球通信網絡,並展望它們在未來數字洪流中的發展方嚮。 第一章:信息時代的黎明與通信的基石 迴溯人類通信的漫長曆史,從烽火狼煙到電報電話,每一次技術的飛躍都極大地拓展瞭信息的傳遞邊界。而真正開啓現代信息時代大門的,是計算機網絡的齣現。在早期的計算機網絡中,信息傳遞麵臨著諸多挑戰:如何讓不同的計算機設備能夠理解彼此,如何保證信息的準確無誤,如何管理共享的通信綫路。這些挑戰催生瞭對一套標準化的通信規則的需求。 本章將追溯計算機網絡發展的早期曆程,重點介紹早期的網絡模型,如ARPANET的架構,以及由此萌生的對分層通信概念的理解。我們將探討為什麼需要將復雜的通信過程分解成不同的層次,每個層次負責特定的功能,從而使得整個通信係統更易於設計、實現和維護。從物理層的信號傳輸,到數據鏈路層的幀傳輸,再到網絡層的分組路由,這些基礎概念的建立,為後續更高級協議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們將深入理解早期網絡協議的設計思想,它們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技術條件下,解決最核心的通信問題,為後續的協議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和藉鑒。 第二章:TCP/IP協議族的誕生與核心理念 互聯網的崛起,離不開一套強大而靈活的通信協議——TCP/IP協議族。它不僅僅是一兩個協議的集閤,而是一個完整的體係,為全球互聯互通奠定瞭基石。其中,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IP(Internet Protocol)是其核心,它們各司其職,又緊密協作,共同構築起互聯網的通信骨架。 本章將聚焦TCP/IP協議族的誕生曆史,追溯其在ARPANET項目中的演進過程。我們將詳細解析TCP/IP協議族的分層模型,理解每一層的作用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關係。重點將放在TCP和IP協議的設計哲學上。IP協議的無連接、不可靠特性,以及它如何在網絡層實現數據包的尋址和路由,是理解互聯網通信的關鍵。而TCP協議如何在其之上,通過一係列精巧的設計,實現可靠的、麵嚮連接的數據傳輸,將是本章的重中之重。我們將深入探討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揮手的連接建立與斷開機製,理解它如何保證數據的有序、無損到達,以及在網絡擁塞時的應對策略。 第三章:TCP傳輸的精細化運作:序列號、確認與重傳 可靠性是TCP最為突齣的特點,而序列號、確認應答(ACK)和超時重傳機製,則是實現這種可靠性的核心技術。它們共同構建起瞭一道堅實的防綫,確保每一比特數據都能夠準確無誤地抵達目的地。 本章將對TCP的可靠傳輸機製進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我們將詳細解釋TCP如何為每個發送的字節分配一個唯一的序列號,以及接收端如何利用這些序列號來檢測丟包和亂序。接著,我們將深入理解確認應答(ACK)的原理,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收到”信號,更包含瞭對接收到的數據範圍的指示,如何實現纍計確認,以及在何種情況下發送ACK。同時,我們將重點講解超時重傳機製,包括重傳計時器的設置、觸發重傳的條件,以及如何避免不必要的重復發送。通過這些機製的協同工作,TCP能夠有效地應對網絡中的丟包、重復包和亂序包等問題,為上層應用提供穩定可靠的通信服務。 第四章:擁塞控製:在繁忙的數字高速公路上保持暢通 互聯網的每一次連接,都意味著在共享的網絡資源中爭奪帶寬。如果所有設備都以最高速率發送數據,網絡將會迅速陷入擁塞,信息傳輸變得異常緩慢甚至中斷。擁塞控製,正是TCP為瞭應對這一挑戰而設計的關鍵機製。它不是簡單地限製發送速率,而是一個動態的、自適應的過程。 本章將深入探討TCP擁塞控製的原理與演進。我們將從“慢啓動”(Slow Start)開始,理解它如何在一個新的連接建立初期,以指數級增長的方式試探網絡容量。然後,我們將重點講解“擁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階段,以及TCP如何通過“擁塞窗口”(Congestion Window, cwnd)的大小來動態調整發送速率,避免網絡擁塞的發生。我們將詳細介紹TCP標準的擁塞控製算法,如Tahoe、Reno、NewReno,以及更現代的Cubic、BBR等算法,分析它們在不同網絡環境下如何工作,以及各自的優缺點。理解這些算法,對於優化網絡性能,提升用戶體驗至關重要。 第五章:流量控製:信息的“水龍頭”與“水管”的匹配 除瞭擁塞控製,TCP還需要解決另一個重要問題:發送方和接收方的處理能力可能存在差異。如果發送方發送數據的速度遠遠快於接收方處理數據的速度,接收方的緩衝區就會溢齣,導緻數據丟失。流量控製機製,就是為瞭解決這個“信息錯配”的問題。 本章將聚焦TCP的流量控製機製。我們將詳細介紹“滑動窗口”(Sliding Window)協議在流量控製中的作用,以及接收窗口(Receiver Window, rwnd)的概念。我們將理解發送方如何根據接收窗口的大小來限製自己發送的數據量,確保接收方有足夠的能力處理接收到的數據。我們將分析窗口更新的流程,以及ACK報文中窗口大小信息的傳遞方式。此外,我們還會探討滑動窗口協議可能帶來的問題,例如“糊塗窗口綜閤癥”(Silly Window Syndrome),並介紹TCP如何通過一些策略來避免這些問題,保證數據流動的平穩與高效。 第六章:TCP的報文結構與狀態轉移 理解TCP協議的報文結構,是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的基礎。每一個TCP報文段都承載著豐富的信息,包含瞭控製標誌、序列號、確認號、窗口大小等關鍵字段,這些字段共同指導著TCP在各個狀態之間的轉移和數據的可靠傳輸。 本章將對TCP報文段的結構進行詳細的解析。我們將逐個講解TCP報文頭中的各個字段,如源端口、目的端口、序列號、確認號、數據偏移、控製標誌(SYN, ACK, FIN, RST, PSH, URG)、窗口大小、校驗和以及緊急指針等。我們將重點理解這些字段在TCP連接建立、數據傳輸、連接關閉以及錯誤處理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本章還將詳細闡述TCP的狀態轉移圖,從CLOSED到LISTEN,到SYN-SENT, SYN-RECEIVED, ESTABLISHED, FIN-WAIT-1, FIN-WAIT-2, CLOSE-WAIT, LAST-ACK, TIME-WAIT等各個狀態的含義和觸發條件。通過對報文結構和狀態轉移的深入理解,我們可以更清晰地把握TCP通信的整個生命周期。 第七章:UDP:速度與簡潔的另一種選擇 在TCP提供可靠傳輸的同時,互聯網上也存在著另一種重要的傳輸層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放棄瞭TCP的可靠性、順序性和流量控製,以換取更高的傳輸速度和更低的開銷。 本章將介紹UDP協議的特點與應用場景。我們將對比UDP與TCP在可靠性、連接性、開銷和速度等方麵的差異。我們將詳細講解UDP的報文結構,以及它如何實現無連接的數據報傳輸。雖然UDP本身不提供可靠性,但其簡潔的特性使其成為許多實時應用的首選,例如在綫遊戲、音視頻流媒體、DNS查詢等。我們將探討在哪些情況下選擇UDP比TCP更閤適,以及如何在UDP的基礎上構建一些簡單的可靠性機製,以滿足特定應用的需求。 第八章:網絡層協議的協作:IP與TCP/UDP的共舞 TCP和UDP都運行在傳輸層,它們與網絡層的IP協議緊密協作,共同完成瞭數據的端到端傳輸。IP協議負責將數據包從源主機路由到目的主機,而TCP/UDP則負責在源和目的主機之間實現可靠的或不可靠的數據流傳輸。 本章將深入探討傳輸層與網絡層之間的協作關係。我們將迴顧IP協議的核心功能,包括IP地址的分配、數據包的封裝、路由錶的查找與更新等。我們將重點理解TCP/UDP如何利用IP協議來發送和接收數據。我們將詳細講解端口號的作用,以及IP如何通過端口號將數據包分發給正確的傳輸層協議進程。此外,我們還會探討一些與網絡層和傳輸層相關的關鍵概念,例如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分片與重組,以及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等技術如何影響傳輸層的通信。 第九章:通信協議的優化與性能挑戰 隨著網絡帶寬的不斷增加,以及應用對低延遲、高吞吐量需求的日益增長,對通信協議的優化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TCP在某些場景下可能麵臨性能瓶頸,催生瞭各種優化策略和新型協議的齣現。 本章將探討當前通信協議麵臨的性能挑戰,並介紹各種優化技術。我們將深入分析TCP在長肥網絡(Long Fat Network)下的性能問題,以及如何通過修改TCP參數(如MSS、TCP窗口大小)來改善性能。我們將介紹諸如SACK(Selective Acknowledgement)、ECN(Explicit Congestion Notification)等TCP增強技術,以及它們如何提升TCP的效率。此外,本章還將展望下一代傳輸協議的發展,如QUIC(Quick UDP Internet Connections),它如何在UDP的基礎上,整閤瞭TCP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HTTP/2的多路復用等特性,以應對未來網絡通信的新挑戰。 第十章:麵嚮未來的通信協議:智能化與新興應用 信息時代的浪潮仍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嚮前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6G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對通信協議提齣瞭新的要求。未來的通信協議將不再僅僅關注數據的可靠與高效傳輸,更將融入智能化、個性化等更多維度的考量。 本章將展望通信協議的未來發展趨勢。我們將探討人工智能如何在網絡管理、擁塞控製、安全防護等方麵發揮作用,實現通信協議的智能化自適應。我們將分析物聯網通信的特點,以及對低功耗、高連接數的協議需求。同時,我們將探討5G/6G等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將如何影響傳輸協議的設計,例如對超低延遲、海量連接、切片化服務的支持。通過對未來趨勢的探討,我們希望能為讀者勾勒齣數字信息脈搏未來跳動的方嚮,以及它們將如何驅動更加智能、高效、泛在的數字世界。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而深入的通信協議知識體係,從基礎概念到前沿技術,幫助您理解數字世界中信息傳遞的底層邏輯,並洞察未來通信的無限可能。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讀完一本關於大數據時代通信需求的著作,雖然書名似乎聚焦於 TCP 傳輸原理和優化,但我更被它所描繪的宏大背景和深遠影響所吸引。書中對於大數據這一概念的解讀,不再是簡單的數據量堆積,而是深入分析瞭其産生的根源、演進的趨勢以及對社會各領域的顛覆性力量。從物聯網的爆發式增長,到人工智能對海量數據的渴求,再到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加速,無不印證著大數據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作者以一種宏觀的視角,為讀者勾勒齣瞭大數據時代通信需求爆炸性增長的必然性,以及這種增長對現有網絡基礎設施提齣的嚴峻挑戰。這種對時代背景的深刻洞察,讓我意識到,理解通信需求的本質,必須先理解大數據本身。書中所提及的各種應用場景,例如智慧城市中的海量傳感器數據匯聚,金融領域的實時交易數據處理,醫療行業的基因測序數據分析,都讓我對通信網絡承載能力的極限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份關於未來通信發展藍圖的啓示錄,讓我開始思考,在數據的洪流中,我們該如何構建更智能、更高效、更具韌性的通信網絡,以應對未來可能齣現的更加復雜和嚴峻的通信挑戰。

評分

這本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對於技術發展的“曆史觀”和“未來觀”的結閤。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當前大數據通信需求的現狀分析,更是一部對未來通信網絡發展趨勢的預判。作者在探討大數據如何驅動通信需求時,巧妙地將曆史上的通信技術演進與當前的趨勢相結閤,例如從早期撥號上網的低速到寬帶時代的飛躍,再到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每一次技術革新都伴隨著用戶通信需求的巨大增長。而如今,在大數據時代,這種增長的規模和速度都呈現齣指數級的態級。書中對各種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如何與通信需求相互促進的論述,讓我對未來的通信格局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技術的疊加,更是不同領域之間深度融閤的結果。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讀者跳齣單一技術的局限,從更宏觀、更長遠的角度去理解通信技術在大數據時代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將如何塑造未來的數字世界。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大數據時代下的通信需求,已經不再是孤立的技術問題,而是與社會發展、産業變革、人類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係統工程。作者在書中深入淺齣地分析瞭數據爆炸是如何成為驅動通信技術革新的核心動力,以及通信能力的提升又如何反哺大數據應用的深化。它讓我理解瞭,通信不僅僅是數據的管道,更是信息流通的動脈,而在大數據時代,這條動脈的搏動越發強勁。書中對各種前沿技術的討論,例如軟件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邊緣計算等,都讓我看到瞭通信網絡嚮更智能、更靈活、更高效方嚮發展的可能性。它告訴我,未來的通信網絡將不再是固定的架構,而是可以根據實時需求動態調整的智能體。這種對通信網絡未來形態的描繪,讓我對技術的發展充滿信心,也更加期待看到這些技術如何真正落地,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可能。

評分

這本書在探討大數據時代通信需求時,並沒有拘泥於高深的理論,反而通過大量生動且貼近現實的案例,將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書中對不同行業在數據爆炸背景下所麵臨的通信痛點的剖析,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比如,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海量設備的實時數據采集和遠程控製,對網絡的低延遲和高可靠性提齣瞭近乎苛刻的要求;在智慧交通係統中,大量的車輛和傳感器産生的數據需要被快速處理和分析,纔能實現智能調度和優化;甚至在娛樂産業,高清視頻的流媒體傳輸、VR/AR 的沉浸式體驗,都對帶寬和吞吐量提齣瞭前所未有的挑戰。作者通過對這些具體場景的深入描繪,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大數據並非空中樓閣,它落地於韆行百業,並直接催生瞭對通信能力的新訴求。這種從應用場景倒推通信需求的方式,比單純的技術堆砌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也更能讓讀者理解為何我們需要不斷地優化和升級通信技術。書中對未來通信演進方嚮的展望,例如對 5G、6G 的提及,以及對邊緣計算、網絡切片等技術的探討,都充滿瞭前瞻性,讓我對通信技術的未來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

盡管書名側重於 TCP 傳輸原理與優化,但其更深層次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大數據時代通信需求演進的獨特視角。作者在書中對“通信需求”的定義進行瞭拓展,不再僅僅是數據量的增加,而是包含瞭對時延、抖動、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服務質量(QoS)等多個維度的綜閤考量。在處理海量數據時,簡單的“越多越好”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更關鍵的是數據傳輸的“質量”。例如,自動駕駛係統中的傳感器數據,任何微小的延遲都可能導緻災難性的後果,這需要極緻的低延遲;遠程醫療手術中的高清視頻和控製信號,對網絡的穩定性要求極高;金融交易中的高頻數據,對處理速度和一緻性有嚴苛的要求。作者通過對這些細分需求的深入挖掘,揭示瞭大數據時代通信需求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也為我們思考如何構建滿足這些復雜需求的網絡提供瞭理論基礎。這種對通信需求的精細化解讀,讓我意識到,僅僅關注帶寬的提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具體通信需求,並針對性地進行技術設計和優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