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供司法鉴定人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医疗行政管理人员、临床医务人员、相关法律界人士、患者及其家属阅读 司法鉴定人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医疗行政管理人员、临床医务人员、相关法律界人士、患者及其家属。
内容简介
《医疗纠纷的鉴定与防范》通过剖析来自鉴定实践或司法实践的临床各科约约100件医疗纠纷案例,详细介绍目前我国医疗纠纷司法鉴定(包括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与医疗损害鉴定)的思路与方法,阐述鉴定理论,可以为医疗纠纷的鉴定与防范提供有益的参考。
《医疗纠纷的鉴定与防范》供司法鉴定人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医疗行政管理人员、临床医务人员、相关法律界人士、患者及其家属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前言
理论篇
第一章 医疗纠纷概述
第一节 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及其公正鉴定的重要意义
一、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一、医疗纠纷鉴定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医疗纠纷的定义、类型及其新特点
一、医疗纠纷的定义及其概述
一、医疗纠纷的类型
三、医疗纠纷的新特点
第三节 医疗事故罪与非法行医
一、关于医疗事故罪
一、关于非法行医
第二章 医疗纠纷的鉴定与处理途径
第一节 医疗纠纷的鉴定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一、医疗损害司法鉴定
三、医疗纠纷鉴定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二节 医疗纠纷的处理途径
一、调解
一、仲裁
三、诉讼
第三章 医疗过错、损害后果及其因果关系的鉴定原则
第一节 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基本原则
一、鉴定事项应始终围绕医学专业问题
二、坚持以客观事实作为鉴定依据
三、坚持以医学标准作为判断依据
四、坚持争议材料权益归无责方
五、鉴定意见的表述应客观、清晰
六、坚持同行评价的原则
第二节 判定医疗过错的基本原则
一、是否违反现行卫生法律、法规
二、是否尽到应尽的诊疗义务
三、是否尽到“告知义务”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四、结果预见义务和结果回避义务
第三节 判定医疗损害后果的基本原则
一、医疗损害的法律概念
二、目前有关医疗损害后果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三、医疗损害后果的表现形式及其判定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判定医疗损害因果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
二、因果关系检验方法
三、因果关系与”参与程度“评定
四、因果关系与参与程度判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医疗纠纷中的死因分析
第一节 死因分析
一、死亡的分类
二、死亡的诊断标准
三、临床医学的死因分析理论
四、法医学死因分析理论
五、死因分析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死因分析在医疗纠纷鉴定中的应用
第五章 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意见的特征
第一节 医疗纠纷司法鉴定意见的证据属性
一、作为证据的一般属性
二、作为科学证据的属性
……
鉴定篇
司法实务篇
防范篇
附录
附录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附录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附录3: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精彩书摘
四、 因果关系与参与程度判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避免将“原因”或“行为”与“过错”相混淆
英美法庭,在有些情况下会把医师的过错勉强地视为原因。这种情况在以前很少见,但现在这样的情况在民事诉讼法中比较常见,纽约市主审法官Cardozo 和加利福尼亚首席大法官Traynor是这方面的开路先锋。他们认为,如果一个疏忽行为被认为是错误的,并且因为这个错误行为使一种事故可能发生的机会增加,或者因为这个错误引起一个事故的发生,则足以支持陪审团裁定,正是因为这种疏忽才导致了损害的发生。在过量使用药物造成患者损害时,他们认为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不批准超剂量服用新药是因为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所有药物对患者都会产生严重的副反应。通常是服用的剂量越大,产生的副反应也越大。按照所批准的剂量,对于所获得的效果来说有一定的危险是值得的。超量服用时,不仅使副反应(已知的和未知的)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增加,而且对患者不会带来更大的帮助。他们所追求的是,当有证据证明副反应是由于药物引起的,且药物的使用方法是未经批准的和超量的 (即表示存在强烈的因果关系),则足以允许陪审团得出这样的结论: 超剂量药物是导致原告损害的真实性原因。
就临床医学而言,医务人员的作为或不作为都可能成为引起损害后果的“原因”,但在法律意义上并不意味着这些“行为”就一定是“过错”。例如,药物过敏引起患者死亡,医务人员的行为可以称之为引起患者死亡的“原因”,但如果这种后果是难以预见,或虽然能够预见但是难以预防的,法庭并不一定认为其有“过错”。相反,在有些案例,鉴定人员认为医务人员的行为并无明显不妥,法庭则有可能认为医务人员存在过错。下面的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一例因交通事故致伤的患者,伤后不久出现呕吐、头晕症状,遂由他人陪同去医院进行治疗,医师经检查后初步诊断为脑出血、硬膜下血肿,伴海马沟回疝可能,遂口头要求患者住院手术,患者自认为伤势不重,坚持表示不愿意住院,更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医师在未向患者作进一步说明或指示的情况下,未劝阻患者离院。患者回家后在睡眠中死亡。患者家属以经治医师不作为为由将医院告上法庭。显然,医师的不作为与患者最终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医院的行为是否存在过错,法律界和司法鉴定界人士看法并不完全相同。一种观点认为,医院的不作为是因为患者自己不愿意住院手术,因此医院没有过错。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患者在医疗方面的知识非常有限,对自身病情严重性的认识容易表面化,很难理解不利后果的危害程度,加上患者脑部受到外伤刺激,其正常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均会受到影响,此时患者作出的决定,不能完全作为掌握医疗专业技术的医务人员的行为依据。况且患者既然来到医院,就是为了诊治伤病,只不过在具体的医疗措施上没有达成共识。而且,医务人员并没有将患者的病情、可能出现的医疗后果向其说明,更没有要求患者家属到场。作为医务人员,明知脑疝的直接后果是死亡,在有办法和有能力阻止事态发展的情况下,放任患者自行离开医院,应判定其存在过错行为。
由此可见,司法鉴定人员可以对患者死亡的原因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与患者死亡的相关度作出判断,但医务人员的具体行为是否属于过错,或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应当由法官依法作出裁定,决不可将“原因”或“行为”与“过错”相混淆。
2. 不要将“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相混淆
仍以上述颅脑损伤致死一案为例,肇事司机的行为、医务人员的不作为、患者本人拒绝治疗的行为都与患者的死亡存在因果关系,因为“如果没有”上述任何一方的行为,都有可能不会发生患者死亡的后果,这些因果关系都属于“事实因果关系”的范畴,它不涉及责任问题。而司机的肇事行为、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不作为是否属于过错,是否应该承担责任,以及责任程度的大小,患者本人的拒绝治疗行为是否可以作为司机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免责理由等,都只能由司法审判人员依法作出裁定。显然,这些都是属于“法律因果关系”的范畴,绝不是司法鉴定人员讨论的内容。
因此,司法鉴定人员对“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两者不可混淆。在进行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时,应尽量将因果关系的分析限制在事实因果关系的范围内,尽量避免讨论法律因果关系。
3. 不要将“相关度”(或“参与程度”)与“责任程度”相混淆
医疗行为在损害后果中的“参与程度”与“责任程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事实因果关系范畴,所表示的是医疗行为在所造成的损害后果中的原因力;而后者属法律因果关系范畴,所表示的是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依法对其过错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应承担的责任大小。前者属司法鉴定人应予分析、判定的内容,而后者属审判人员的职责。换句话说,医疗行为虽然在造成患者损害中可能有一定的“相关度”,但如果医务人员并不存在过错行为,依法是可以免除责任的,也就是说医务人员很可能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当然也就无所谓“责任程度”之说了。因此,司法鉴定人员在鉴定意见书中应尽可能使用“相关度”(或“参与程度”)这一专用术语,而尽量避免使用“责任”或“责任程度”等法律用语。
(朱广友)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医疗纠纷的鉴定与防范”这一主题,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其他相关领域: --- 书名: 《手术室里的博弈:现代医学决策与伦理困境》 简介: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医学殿堂中,每一次诊断、每一项治疗方案的选择,都如同在迷雾中进行的精密航行。本书并非探讨法律程序或纠纷处理的实务指南,而是深入剖析支撑现代临床实践的核心——医学决策的本质、复杂性及其背后潜藏的伦理张力。我们试图揭示,在追求最佳医疗效果的过程中,医生是如何权衡风险、收益与不确定性,以及这种决策过程如何塑造了医患关系的新形态。 第一部分:不确定性下的航行——诊断与决策的本质 医学实践的基石是科学证据,然而,患者的个体差异性使得“证据”在临床应用中常常面临破碎化和碎片化的问题。本书首先聚焦于临床思维的演变。从传统的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范式转移,我们审视了这一转变如何重塑了诊断流程。我们探讨了诊断的“不完美性”:为何即便是最顶尖的专家,也无法避免误诊的风险?这并非源于技术上的疏忽,而是源于人类认知局限与复杂生物系统内在的随机性。 我们将详细考察决策理论在临床情境中的应用。在面对罕见病或复杂合并症时,医生如何构建概率模型?数据的权重如何分配?本书追溯了认知偏差(如锚定效应、可得性启发)如何悄然侵入原本应是纯粹理性的决策过程,并分析了医生为了对抗这些内在偏见所采用的各种“反思性”策略。我们考察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决策模式差异,特别关注了在资源极度有限或技术尚未成熟的领域,如何进行“次优选择”的痛苦权衡。 第二部分:技术与人性的交汇——前沿干预的伦理边界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AI-Dx)以及高强度生命支持技术的普及,医生面临的伦理困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情同意”范畴。本书将重点讨论“技术赋权”带来的新挑战。 例如,AI诊断工具的普及,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引入了“算法黑箱”问题:当机器建议与医生的直觉相悖时,责任和信任如何界定?我们深入探讨了生成式医学(Generative Medicine)时代对人类主体性的冲击。在个体化医疗的旗帜下,医生是否应该无限制地推行“延长生命”的努力,即使这意味着患者生活质量的断崖式下降?本书通过多个历史案例和假想的未来场景,探讨了“治疗过度”与“放弃治疗”之间的微妙平衡点。 此外,对于“试验性治疗”的伦理审视是本篇的核心。在缺乏完整临床数据的情况下,如何向患者传达潜藏的未知风险?我们分析了“同情心驱动的干预”与“科学审慎性”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及如何建立透明、公正的资源分配机制,尤其是在器官移植和稀缺药物分配等“零和博弈”的领域。 第三部分:叙事与理解——构建新型医患关系 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但“中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本书认为,有效的医患关系建立在“共同叙事”的基础上,而非单向的指令传达。 我们分析了沟通障碍的深层根源。这不仅仅是专业术语的翻译问题,更是不同生命体验和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医生视角下的“病情严重性”与患者视角下的“生活可承受性”往往存在巨大鸿沟。本书介绍了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的实践框架,教导临床工作者如何通过倾听患者的“生命故事”来理解其对治疗的真实期望和恐惧,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情”与“同意”。 我们特别关注了“医生的脆弱性”这一常被忽视的议题。在追求完美疗效的文化压力下,医生自身的情感负担、职业倦怠以及对“失误”的恐惧,如何影响他们的沟通质量和决策稳定性?通过对医生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研究,我们提出了支持医疗专业人员持续提供高质量、富有人文关怀服务的系统性建议。 结语:走向审慎的未来 《手术室里的博弈》旨在提供一个审视医学核心价值的框架。它提醒所有医学实践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健康的公众:医学的进步,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发明出多么先进的技术,更取决于我们如何在高压、不确定和伦理模糊的地带,做出最符合人类尊严的选择。本书是一次对现代医疗复杂性、人文深度以及持续反思需求的深刻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