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时至今日,文物古籍已成稀世之宝,多被束之高阁,藏于各大图书馆、博物馆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高超的影印技术可以把古籍准确地还原出来,让人思接千载,神游万仞。但令广大读者遗憾的是,面对这些艰涩的辞句,真能入乎其中、探骊得珠者,为数甚少。而境外诸邦,咸称中国传统文化,尊奉其为修身真理,治世良策。有鉴于此,新排古籍应运而生。这种融古今于一体的出版方式,真正适应了大众读者的需求。它采用了线装的形式,加入现代人的阐释和解读,使这些曾闪现在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的思想火花,呈现出绚丽的光芒,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和发展。
内容简介
《唐诗宋词元曲(套装共4册)》精选唐诗宋词元曲,以其版本,配以中国历代古版画的神品之作。诗画珠联璧合,全书妙释唐诗之神韵,传承中华文明之精髓。此外,添加注释、译文、集评,选取版本精心校对,延请专家精心翻译,是读者不可多得的珍藏版本。
作者简介
蘅塘退士,清朝人,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目录
册 一唐诗
五言古诗
张九龄
感遇 二首 〇〇三
李 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
宿置酒 〇〇五
月下独酌 〇〇六
春 思 〇〇七
杜 甫
望 岳 〇〇八
赠卫八处士 〇〇九
佳 人 〇一〇
梦李白 二首 〇一一
王 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〇一四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 〇一五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〇一五
王昌龄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
山阴崔少府 〇一七
常 建
宿王昌龄隐居 〇一八
岑 参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〇一八
韦应物
长安遇冯著 〇二〇
送杨氏女 〇二一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〇二二
溪 居 〇二三
七言古诗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〇二五
李 颀
送陈章甫 〇二六
琴 歌 〇二七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〇二八
孟浩然
夜归鹿门山歌 〇二九
李 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〇三〇
金陵酒肆留别 〇三二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〇三三
岑 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〇三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〇三六
杜 甫
丹青引 〇三七
古柏行 〇三九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〇四〇
元 结
石鱼湖上醉歌 〇四二
韩 愈
山 石 〇四三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〇四五
柳宗元
渔 翁 〇四六
白居易
长恨歌 〇四七
琵琶行 〇四九
李商隐
韩 碑 〇五二
五言律诗
唐玄宗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〇五四
张九龄
望月怀远 〇五五
王 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 〇五六
骆宾王
在狱咏蝉 〇五七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〇五八
沈佺期
杂 诗 〇五九
宋之问
题大庾岭北驿 〇六〇
王 湾
次北固山下 〇六一
常 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〇六二
岑 参
寄左省杜拾遗 〇六三
李 白
赠孟浩然 〇六四
渡荆门送别 〇六五
送友人 〇六六
杜 甫
月 夜 〇六七
春 望 〇六八
月夜忆舍弟 〇六九
天末怀李白 〇七〇
旅夜书怀 〇七一
登岳阳楼 〇七二
王 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〇七三
山居秋暝 〇七四
归嵩山作 〇七四
酬张少府 〇七六
过香积寺 〇七七
汉江临眺 〇七八
终南别业 〇七九
孟浩然
临洞庭上张丞相 〇八〇
与诸子登岘山 〇八一
岁暮归南山 〇八二
过故人庄 〇八三
留别王维 〇八四
早寒有怀 〇八四
刘长卿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〇八五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〇八六
饯别王十一南游 〇八七
寻南溪常道士 〇八八
钱 起
送僧归日本 〇八九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〇九〇
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〇九一
赋得暮雨送李曹 〇九二
韩 翃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〇九三
刘昚虚
阙 题 〇九四
戴叔伦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〇九五
卢 纶
送李端 〇九六
李 益
喜见外弟又言别 〇九七
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〇九八
喜外弟卢纶见宿 〇九九
贼平后送人北归 一〇〇
刘禹锡
蜀先主庙 一〇一
张 籍
没蕃故人 一〇二
白居易
草 一〇三
杜 牧
旅 宿 一〇四
许 浑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一〇五
许 浑
早 秋 一〇六
李商隐
蝉 一〇七
落 花 一〇八
北青萝 一〇九
温庭筠
送人东游 一一〇
马 戴
灞上秋居 一一一
楚江怀古 一一二
张 乔
书边事 一一三
崔 涂
除夜有怀 一一四
孤 雁 一一五
杜荀鹤
春宫怨 一一六
韦 庄
章台夜思 一一七
七言律诗
崔 颢
黄鹤楼 一一八
祖 咏
望蓟门 一一八
李 颀
送魏万之京 一一九
李 白
登金陵凤凰台 一二〇
高 适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一二一
岑 参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一二二
王 维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一二四
册 二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
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一二五
积雨辋川庄作 一二五
赠郭给事 一二六
杜 甫
蜀 相 一二七
客 至 一二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二九
登 楼 一三〇
宿 府 一三一
阁 夜 一三二
咏怀古迹 二首 一三三
刘长卿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一三五
长沙过贾谊宅 一三六
钱 起
赠阙下裴舍人 一三七
韩 翃
同题仙游观 一三八
皇甫冉
春 思 一三九
卢 纶
晚次鄂州 一四〇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一四一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一四二
元 稹
遣悲怀 三首 一四三
李商隐
锦 瑟 一四六
无 题 一四七
隋 宫 一四八
无题 二首 一四九
筹笔驿 一五一
无 题 一五二
春 雨 一五三
无题 二首 一五四
温庭筠
利州南渡 一五七
苏武庙 一五七
五言绝句
王 维
鹿 柴 一五九
竹里馆 一五九
送 别 一六一
相 思 一六一
杂 诗 一六二
裴 迪
送崔九 一六三
祖 咏
终南望余雪 一六四
孟浩然
宿建德江 一六五
春 晓 一六六
李 白
静夜思 一六七
怨 情 一六八
杜 甫
八阵图 一六九
王之涣
登鹳鹊楼 一六九
刘长卿
送灵澈 一七一
弹 琴 一七二
送上人 一七三
李 端
听 筝 一七三
王 建
新嫁娘 一七四
权德舆
玉台体 一七五
柳宗元
江 雪 一七六
元 稹
行 宫 一七七
白居易
问刘十九 一七八
张 祜
宫 词 一八〇
李商隐
登乐游原 一八〇
贾 岛
寻隐者不遇 一八一
宋之问
渡汉江 一八二
七言绝句
贺知章
回乡偶书 一八三
张 旭
桃花溪 一八四
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八五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一八五
闺 怨 一八六
王 翰
凉州词 一八七
李 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八八
早发白帝城 一八九
韦应物
滁州西涧 一九〇
张 继
枫桥夜泊 一九一
韩 翃
寒 食 一九二
刘方平
月 夜 一九三
春 怨 一九四
柳中庸
征人怨 一九五
顾 况
宫 词 一九六
李 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一九七
刘禹锡
乌衣巷 一九八
春 词 一九九
白居易
宫 词 二〇〇
张 祜
赠内人 二〇一
杜 牧
赤 壁 二〇一
泊秦淮 二〇三
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〇四
遣 怀 二〇五
秋 夕 二〇五
金谷园 二〇七
李商隐
夜雨寄北 二〇八
寄令狐郎中 二〇九
为 有 二〇九
隋 宫 二一〇
瑶 池 二一一
嫦 娥 二一二
贾 生 二一四
韩 偓
已 凉 二一五
韦 庄
金陵图 二一五
陈 陶
陇西行 二一六
张 泌
寄 人 二一七
无名氏
杂 诗 二一八
乐 府
王昌龄
塞上曲 二一九
塞下曲 二二〇
李 白
关山月 二二一
子夜吴歌 二二二
长干行 二二三
孟 郊
列女操 二二五
游子吟 二二六
沈佺期
独不见 二二七
崔 颢
长干行 二首 二二八
李 白
玉阶怨 二二九
卢 纶
塞下曲 四首 二三〇
李 益
江南曲 二三二
王 维
渭城曲 二三三
秋夜曲 二三四
王昌龄
长信怨 二三五
出 塞 二三六
王之涣
出 塞 二三七
杜秋娘
金缕衣 二三八
高 适
燕歌行 二三九
李 颀
古从军行 二四一
王 维
老将行 二四二
桃源行 二四四
李 白
蜀道难 二四六
长相思 二首 二四八
行路难 二五〇
将进酒 二五一
杜 甫
兵车行 二五三
丽人行 二五五
宋词
赵 佶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 二五九
钱惟演
木兰花(城上风光莺语乱) 二六一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二六二
苏幕遮(碧云天) 二六三
张 先
千秋岁(数声) 二六四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二六五
青门引(乍暖还轻冷) 二六五
晏 殊
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 二六七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二六八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二六九
清平乐(红笺小字) 二六九
清平乐(金风细细) 二七〇
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二七一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二七二
木兰花(绿杨芳草长亭路) 二七三
踏莎行(祖席离歌) 二七四
踏莎行(小径红稀) 二七五
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 二七六
韩 缜
凤箫吟(锁离愁) 二七七
宋 祁
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 二七八
欧阳修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二七九
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 二八〇
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 二八一
册 三
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 二八三
柳 永
曲玉管大石调(陇首云飞) 二八四
雨霖铃(寒蝉凄切) 二八五
望海潮(东南形胜) 二八六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二八七
八声甘州仙吕调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二八八
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 二八九
王安石
桂枝香(登临送目) 二九〇
千秋岁引(别馆寒砧) 二九二
晏几道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二九三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二九四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二九五
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二九六
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二九七
木兰花(东风又作无情计) 二九八
清平乐(留人不住) 二九九
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 三〇〇
留春令(画屏天畔) 三〇〇
满庭芳(南苑吹花) 三〇一
王 诜
蝶恋花(小雨初晴回晚照) 三〇二
苏 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三〇四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三〇五
洞仙歌(冰肌玉骨) 三〇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〇八
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 三〇九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三一〇
木兰花(霜馀已失长淮阔) 三一一
黄庭坚
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 三一二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万里黔中一漏天) 三一四
秦 观
望海潮(梅英疏淡) 三一五
八六子(倚危亭) 三一六
满庭芳(山抹微云) 三一七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三一八
踏莎行(雾失楼台) 三一九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三二〇
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三二一
鹊桥仙(纤云弄巧) 三二三
晁元礼
绿头鸭(晚云收) 三二四
赵令畤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三二五
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 三二六
清平乐(春风依旧) 三二七
张 耒
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三二八
晁补之
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
(问春何苦匆匆) 三二九
忆少年别历下(无穷官柳) 三三〇
晁冲之
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三三一
舒 亶
虞美人(芙蓉落尽天涵水) 三三二
朱 服
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三三三
毛 滂
惜分飞(泪湿阑干花着露) 三三四
陈 克
菩萨蛮(赤栏桥尽香街直) 三三五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 三三六
李之仪
谢池春(残寒销尽) 三三七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三三八
周邦彦
花 犯(粉墙低) 三三九
大酺春雨(对宿烟收) 三四〇
解语花上元(风销焰蜡) 三四一
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三四二
解连环(怨怀无托) 三四三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三四四
尉迟杯(隋堤路) 三四五
瑞鹤仙(悄郊原带郭) 三四六
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 三四七
贺 铸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三四八
感皇恩(兰芷满汀洲) 三四九
薄 幸(淡妆多态) 三五〇
浣溪沙(不信芳春厌老人) 三五一
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 三五二
蝶恋花(几许伤春春复暮) 三五三
天门谣登采石蛾眉亭
(牛渚天门险) 三五四
天 香(烟络横林) 三五四
张元幹
石州慢(寒水依痕) 三五六
兰陵王(卷珠箔) 三五七
叶梦得
贺新郎(睡起啼莺语) 三五八
虞美人(落花已作风前舞) 三六〇
汪 藻
点绛唇(新月娟娟) 三六一
刘一止
喜迁莺晓行(晓光催角) 三六二
韩 疁
高阳台除夜(频听银签) 三六三
李 邴
汉宫春(潇洒江梅) 三六四
陈与义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 三六五
蔡 伸
柳梢青(数声) 三六六
周紫芝
鹧鸪天(一点残欲尽时) 三六七
李 甲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 三六八
李 玉
贺新郎(篆缕销金鼎) 三六九
廖世美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霭霭春空) 三七〇
岳 飞
满江红(怒发冲冠) 三七一
张孝祥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三七三
韩元吉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 三七五
袁去华
安公子(弱柳千丝缕) 三七六
陆 淞
瑞鹤仙(脸霞红印枕) 三七七
陆 游
卜算子咏梅(驿
前言/序言
有人说,似乎中国人的每一种心情,都被唐诗、宋词、元曲吟咏过了。这话说得并不为过。随手翻开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唐宋、诗词、元曲,都会遇到一些语句,扑面而来,直奔心灵中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使我们为之感动。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有唐一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而宋词,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鲜的明珠,与唐诗并称『双绝』。元曲是配乐歌唱的诗歌,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与诗词相比灵活性要大很多。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元曲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正是这三座里程碑,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为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我们吸取了优秀版本的精华,并增设了一些辅助性栏目,推出了这部《唐诗宋词元曲》以飨读者。
在作品的选择上,考虑到一般读者的接受水平、兴趣及作品本身的浅深难易等因素,并不遵循常见的『文学史模式』,而是完全以『个体鉴赏』为出发点,引导读者去发现与感悟文学作品的美,体味其真谛,力求做到拉近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此外,我们更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增设了辅助性条目,通过说明、注释、诗解、诗评等项目,为读者扫除了难解字词、古今异义、历史常识等阅读障碍,力求将古人自身的心境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习俗环境等全面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为了使读者最大限度地理解文意,我们还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珍贵古版画,以古人的手笔进一步阐释作品的意境,在帮助读者还原古人本心的同时,使阅读变成了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我们希望读者更加接近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们,感悟心灵穿越时空的沟通,进一步领略诗中恒久的艺术魅力,陶情怡性、提高个人素养并能传承国学经典。
诗、词、曲,已被吟诵了千年。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古人的感情在千年后却依旧生动。初读时的惊艳只是肤浅的直觉,真情的流露才是所在。就让我们在此书中一同品味那绝妙意境,享受那与古人只可意会的心有灵犀吧!
穿越时空,品味千年文脉 本书是一套精心编纂的中国古典诗词曲文集,精选了唐、宋、元三个朝代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的诗、词、曲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汇集,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典文化深邃世界的窗口,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沉浸在中华民族千年文脉的辉煌之中。 一、 盛唐风韵,万象归宗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群星璀璨,百花齐放。本书的唐诗部分,力求呈现唐诗的多元面貌,从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到李白、杜甫的雄浑壮阔;从白居易的通俗晓畅,到李商隐、杜牧的凄美婉约。我们不仅收录了耳熟能详的篇章,也发掘了一些被低估却同样精彩的佳作,力求展现唐诗在内容、形式、风格上的极致成就。 边塞诗的辽阔与苍凉: 高适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句勾勒出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与离乡之苦,也展现了大唐王朝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读者将感受到边疆的广袤风光,体会戍边将士的忠诚与坚韧,以及国家统一的宏大叙事。 田园诗的宁静与淡泊: 王维以画入诗,诗中有画,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勾勒出空灵幽静的山水意境;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绘出诗人闲适自得的生活情趣。这些诗篇如同清泉涤荡心灵,引导读者回归自然,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物外。 咏史怀古的沧桑与哲思: 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些作品承载着对历史兴衰的感喟,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通过这些诗篇,读者可以与古人对话,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变迁。 爱情与离愁的缠绵与哀婉: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杜牧的“落魄江湖载酒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深刻描绘了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及离别时的伤感与不舍。这些诗篇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本书在唐诗部分的选材上,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反映时代风貌的宏大叙事,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细腻笔触,力求全方位地呈现唐诗的博大精深。 二、 宋词风华,婉约与豪放并存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学体裁,它在唐诗的基础上,更注重音乐性与抒情性,形成了婉约与豪放并存的独特风格。本书的宋词部分,精选了词坛巨匠的传世名篇,展现宋词的无穷魅力。 婉约词的柔情与细腻: 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展现了女性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以及国破家亡后的深切悲痛;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其铺陈的叙述和真挚的情感,成为千古传诵的离别之作。这些词篇如同一曲曲低吟浅唱,描绘出女性的柔情、闺阁的幽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眷恋。 豪放词的壮志与慷慨: 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洞察;辛弃疾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激昂慷慨,充满了报国无门的愤慨与壮志未酬的悲叹。这些词篇如同一首首激越的战歌,抒发着词人的家国情怀、壮志豪情,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忧患。 写景抒情的工巧与意境: 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烟波路”,周邦彦的“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离别苦”,秦观的“斜阳外,山外山,山外斜阳看”,这些词篇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情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慢词的发展与创新: 本书也收录了一些慢词的佳作,展示了宋词在形式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如张炎的“愁云淡,愁雨浓,愁绪无边风”,姜夔的“望海楼,望尽吴山九点烟”,都展现了慢词在抒情上的深度和广度。 宋词的选篇,我们兼顾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代表人物,力求呈现宋词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让读者领略宋词“可歌可吟”的独特美学价值。 三、 元曲新声,通俗与雅致的融合 元曲,是元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以散曲和杂剧为主要形式,以其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以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的元曲部分,重点收录了元杂剧中的经典唱词和一些优秀的散曲作品。 元杂剧的精彩唱段: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的“天呐,我窦娥受屈,含冤而死”,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月落乌啼,霜天寒夜,冷冷清清”,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的“落叶秋风,凄凄惨惨”,这些剧作中的唱词,不仅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动人,而且语言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它们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揭露了官场的黑暗,歌颂了真挚的爱情,寄托了人民的期望。 散曲的自由与率真: 张可久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的“秋思”,这首散曲以简洁的意象组合,勾勒出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日图景,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愁绪。散曲不受格律的束缚,更加自由奔放,语言更加口语化,展现了文人的率真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市井生活的缩影: 元曲的语言更加贴近市井生活,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百态,如妇女的悲惨命运,官场的腐败,普通百姓的生活艰辛。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文人雅趣的抒发: 除了反映现实,元曲中也不乏抒发个人情怀,展现文人雅趣的作品,如一些咏物小令,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都体现了元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追求。 元曲部分的选编,侧重于其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同时也兼顾了其通俗易懂的特点,让读者能够轻松地领略元曲的魅力,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气息。 四、 经典永流传,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套“唐诗宋词元曲(套装共4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的脉络。每一首诗,每一阕词,每一段曲,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情感与生活。通过阅读这套书,读者可以: 学习古典文学的精髓: 领略中华民族在诗歌、词、曲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学习古人的遣词造句、构思谋篇之道。 体味历史的变迁与风貌: 感受不同朝代的社会背景、人文风情,从文学作品中窥见历史的细节与时代的变迁。 丰富个人情感世界: 与古人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理解人生百态,提升审美情趣,涵养人文情怀。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沉浸在汉语的优美韵律和丰富意象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和表达能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套书的编排,力求条理清晰,便于读者阅读和欣赏。每一部分都经过精心筛选,确保了作品的经典性和代表性。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书,让更多人能够走进古典文学的世界,与千古文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次精神的旅程,一段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