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唐五代笔记四种。
《奉天录》四卷,唐赵元一撰。此为现今仅存的唐人记载“奉天之难”的专书。大体按日纪事,录功臣勋业及逆臣言行等,叙述详尽,可与正史相参或备史之阙,是了解奉天之变的第一手文献。
《新辑玉泉子》。唐佚名撰《玉泉子》,多记晚唐士人言行,兼及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科举婚嫁等轶闻。间或夸饰命定之说,杂录谈噱之语。
《中朝故事》二卷,南唐尉迟偓撰。载晚唐宣、懿、僖、昭诸朝旧闻。上卷多君臣事迹及朝廷制度,下卷多神异怪幻之事。
《金华子杂编》二卷,南唐刘崇远撰。杂记晚唐以来门阀积习、科场旧闻、士人轶事等,亦颇涉神怪灵异之事。
夏婧,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目前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论文《清编〈全唐文〉研究》。近期发表有《唐梁载言〈十道志〉辑校》(刊《国学研究》)、《曾慥 〈 类说 〉 引 〈 玉泉子 〉 佚文辨正》(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清编〈全唐文〉稿、抄本及〈校档〉述要》(刊《文献》)等论文。
坦白说,初次接触《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奉天录(外三种)》这套书,我心里其实是有些忐忑的。我承认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阶段,担心这些“史料笔记”会太过晦涩难懂,甚至枯燥乏味。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 这套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性”和“细节性”。不同于那些经过加工和提炼的历史读物,这里的文字仿佛是历史的原始碎片,没有太多的修饰,却充满了生命力。当我看到那些关于官员们日常生活、朝堂上的点滴细节,甚至是民间流传的逸闻趣事时,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而是融入到了那个时代之中。 《奉天录》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一种庄重感,但书中呈现的内容却远不止于此。我尤其对其中涉及的一些政治事件的侧面描写感到惊叹。比如,某个大臣是如何在不经意间说出一番改变局势的话,又或者某位帝王在某个看似平常的日子里,做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决定。这些细节,往往是我们在宏大叙事中容易忽略的,却恰恰是构成历史肌理的关键。 虽然书中记载的内容有些需要反复琢磨,但这种“费点力气”去理解的过程,反而让我更有成就感。每解决一个疑点,每串联起一个事件,都像是在考古现场找到一件珍贵的文物。而且,笔记的形式也意味着作者个人的观察和思考,这让内容更加立体,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套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唐宋历史。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有那些波澜壮阔的大事件,更是由无数个细微的瞬间、平凡的人物所构成。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温度的读者,我强烈推荐这套《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奉天录(外三种)》。
评分翻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奉天录(外三种)》,我并没有抱着“一口气读完”的期待,而是把它当作一本可以随时翻阅、慢慢品味的“工具书”来对待。而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方式非常适合这套书。 《奉天录》这个部分,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它的“包罗万象”。从政治事件的记录,到人物的评价,再到一些社会风俗的描述,几乎涵盖了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生动刻画,这些记载让我觉得他们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 我经常会把书中的内容作为我其他历史阅读的补充。比如,当我读到一些关于唐宋时期某个重大事件的论述时,我会翻开这套书,看看《奉天录》里是否有相关的原始记载,或者是否有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这种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过程,极大地加深了我对历史的理解。 而且,笔记的形式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作者在记录时,往往会注明资料的来源,或者加入一些自己的见解。这让我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史料的形成过程,也为我进一步的探究指明了方向。虽然我不是专业学者,但这种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也在参与到历史研究的进程中。 总之,《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奉天录(外三种)》是一套非常扎实、非常有价值的史料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唐宋历史的窗口,也为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我非常庆幸自己拥有这套书,也相信它会成为我学术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我一直觉得,真正吸引人的历史,不是那些被书写得如同小说般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读者自己去挖掘和体会的“线索”。《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奉天录(外三种)》这套书,恰恰就是这样一本引人入胜的宝藏。 我最欣赏的是它提供的“第一手”视角。《奉天录》这部分内容,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时代的“快照”,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但更重要的是,它还捕捉到了许多不那么“正式”却异常珍贵的细节。比如,一些官员的日常奏报,或者是一些文人墨客在酒桌上的谈笑,这些看似琐碎的记载,却能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的真实脉搏。 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侦探游戏”。我需要对照着书中的不同记载,去推敲事件的真实性,去揣摩人物的真实动机,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复杂关系。这种主动参与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非常愉悦,也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和有趣。 书中的文字风格,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点。它没有教科书般的生硬,也没有小说的华丽辞藻,而是透露着一种质朴和真诚。读着读着,我仿佛就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历史读物都难以提供的。 总而言之,《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奉天录(外三种)》不仅仅是一套史料汇编,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唐宋时期历史深处的无数扇小门。我非常享受在这些门后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也相信其他读者也会从中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套《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奉天录(外三种)》,就觉得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简直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为一名对唐宋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社会风貌、人物事件的资料,而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愿望。 《奉天录》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似乎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翻阅书页,那些古朴的文字,虽然需要花些精力去理解,但每当读懂一段,都会有一种拨开迷雾、窥见真相的惊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宫廷秘闻、大臣奏折的记载,这些零散的片段,就像是一块块拼图,逐渐勾勒出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和微妙。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带有某种评论和思考,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人物的动机心理都进行了细致的揣摩。这种“笔记”的形式,不像正史那样严谨刻板,却更显生动鲜活,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叹息、争论和感悟。对于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这种方式更容易亲近历史,也更容易被历史所打动。 尽管我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但能够接触到这样一套经过精心整理、充满研究价值的史料,实属难得。我常常会反复阅读某些章节,试图从中体悟更深层次的含义。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套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与历史对话、与古人交流的过程。 总而言之,《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奉天录(外三种)》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阅读体验。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唐宋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对于所有热爱历史、渴望了解真相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宝藏。
评分第一次接触《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奉天录(外三种)》,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惊喜”。我一直认为,真正能触动人心的历史,往往蕴藏在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里,而这套书恰恰就是这样的存在。 《奉天录》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韵味。翻开书页,我立即被其中那些质朴而真实的文字所吸引。这些内容,没有经过后人的大量解读和润色,更像是历史的直接回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亲耳听到古人的言谈和心声。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细节的描绘。比如,某个官员在奏章中不经意流露出的无奈,又或者某个文人在诗句中含蓄表达的感慨。这些片段,虽然微小,却能反映出当时社会最真实的情感和状态,也更能打动我内心深处。我常常会因为这些细小的笔触,而对某个历史人物产生全新的认识。 这套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视角。它不仅仅关注了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更关注了事件背后的人物,关注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甚至是人们的情绪和思想。这种全方位的呈现,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表,而是一个生动立体的世界。 总而言之,《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奉天录(外三种)》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阅读体验。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肌理,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也让我对唐宋时期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历史的读者,这套书都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此书向时引起了极大震动,然人各有凭,我也不欲多言及此。然而在我看来。此书的价值实在启发人对历史的思考上。另外,物流一贯迅速,快递小哥态度极好。
评分此次推出的精装典藏本,开本大小由140毫米*203毫米,调整为150毫米*220毫米,各级字号随之有所加大,每面四周留白也增加不少,从而在方便读者研读的同时,也便于做随文笔记。
评分这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评分《金华子杂编》二卷,南唐刘崇远撰。杂记晚唐以来门阀积习、科场旧闻、士人轶事等,亦颇涉神怪灵异之事。
评分好书,没什么问题,这个系列的书一直在收,不错,闲的时候读读
评分经典好书,值得收藏与阅读,谢谢京东。
评分活动价格很优惠,物超所值,包装完好,没有破损,物流也很快
评分非常好,很满意,感谢京东给我们这么好的服务和物品,期待双十一京东继续发力,加油。。。
评分宋代史料辑集.近人丁传靖辑.全书20卷,辑录了宋代600多人的遗闻轶事·大体上按年代先后排列·1--3卷为帝后,4--19卷为臣民·最后一卷附故事,杂文等·此书引用书目达500多种,以各种笔记,诗话为主,搜罗丰富,可补正史之不足·有商务印书馆1935年排印本,中华书局1981年新版标点本·宋代史料辑集.近人丁传靖辑.全书20卷,辑录了宋代600多人的遗闻轶事·大体上按年代先后排列·1--3卷为帝后,4--19卷为臣民·最后一卷附故事,杂文等·此书引用书目达500多种,以各种笔记,诗话为主,搜罗丰富,可补正史之不足·有商务印书馆1935年排印本,中华书局1981年新版标点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