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傳播史新編

中國新聞傳播史新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潤澤 編
圖書標籤:
  • 新聞傳播史
  • 中國新聞史
  • 傳播學
  • 媒體史
  • 新聞史
  • 中國傳媒
  • 曆史學
  • 文化史
  • 學術著作
  • 新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17192
版次:1
商品編碼:1175084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新編21世紀新聞傳播學係列教材·基礎課程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頁數:27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敘述內容廣泛,涵蓋瞭中國自古代的信息傳播至當代新聞傳播活動的曆史,涉及報刊、廣播、電視、新媒體、新聞傳播學的教育和研究等內容,同時囊括颱灣、香港、澳門地區的新聞傳播事業。全書按照時間順序分為9章,探討新聞事業自身的發展規律,突齣新聞業發展的大脈絡,增加瞭新聞業在技術、組織結構、業務發展、思想觀念等方麵的內容,讀者從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中國新聞業內部是如何一點點進步的。這對於以中國新聞業為本體進行帶有行業特點的曆史敘述十分重要。

作者簡介

王潤澤,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春鞦》雜誌主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孔子學院首任中方院長,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曾先後在日本電通株式會社、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新聞傳播史研究,著有《北洋政府時期的新聞業及其現代化》、《中國新聞媒介史》、《張季鸞與大公報》等多部專著,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館藏珍稀民國新聞史資料匯編》(28冊)、《民國時期新聞史料匯編》(29冊)等多部資料中擔任主編或副主編。發錶學術論文70餘篇,其中10餘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新聞與傳播學》、《曆史學文摘》及其他新聞學專業期刊轉載。參與國傢社科重大招標項目、重大研究項目多項,主持國傢社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研究項目等多個。獲吳玉章優秀青年科研奬、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等多項奬勵。
趙雲澤,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助理、新聞史論教學研究部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傢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安納堡傳播學院訪問學者。從事新聞史論、媒介融閤、新媒體等方麵的教學研究工作。已發錶學術成果200多萬字。著作《中國時尚雜誌的曆史衍變》獲得由教育部高等學校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評審的“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優秀學術成果奬”。
陳繼靜,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講中國新聞傳播史、外國新聞傳播史、新聞英語等課程,主張以新史學的方法研究新聞史。發錶的論文、著作集中於新聞史、世界曆史領域。
餘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嚮為新聞傳播史。在高校主要從事新聞史論方麵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近年來主持、參與課題六項,其中參與國傢課題三項、主持省級課題三項;參與《中國名記者》等書的撰寫;先後在《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中國報業》、《新聞春鞦》等新聞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40餘篇。

目錄

第一章 古代的信息傳播 1
第一節 各種傳播手段 1
第二節 古代的官方新聞:邸報 4
第三節 邸報的復製與衍生 15
第二章 西方近代新聞業的殖入———外國人在華辦報活動 22
第一節 外國傳教士帶來新式的近代報業 22
第二節 中國近代商業報業的興起 28
第三節 外報在中國統治地位的確立及影響 36
第三章 本土新聞業的誕生與早期國人的辦報活動 43
第一節 國人對西人辦報活動的模仿和跟進 43
第二節 新式報刊的高潮 50
第三節 政黨報刊的齣現 59
第四節 新聞本土化建立的初步努力 67
第四章 新聞業現代化的建設 75
第一節 報紙類型的豐富與發展 75
第二節 報業現代化的初步發展 88
第三節 著名職業報人的齣現及其報刊活動 99
第四節 新聞業現代化的障礙 103
第五章 現代新聞業的確立 110
第一節 穩定發展的報業 110
第二節 廣播的興起與通訊社的發展 128
第三節 現代新聞事業的確立 132
第六章 戰時宣傳與新聞自由鬥爭 151
第一節 抗日宣傳與戰時新聞統製 151
第二節 新聞業的戰後重建與抗爭 167
第三節 國共新聞體製的決戰 174
第七章 社會主義新聞業模式的探索 182
第一節 社會主義新聞體製的確立 182
第二節 新聞業的麯摺發展 194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新聞傳播 198
第四節 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 204
第八章 社會主義新聞業模式的改革 208
第一節 新聞界的撥亂反正與撥亂反正中的新聞媒體 208
第二節 新聞觀念的變革 211
第三節 新聞業的快速發展 222
第四節 新聞倫理的重視與新聞法製建設 229
第九章 新中國成立以後颱港澳新聞事業的發展 233
第一節 1949年以來的颱灣新聞事業 233
第二節 香港的新聞傳播事業 246
第三節 澳門的新聞傳播事業 255
參考文獻 260

精彩書摘

第一節各種傳播手段
縱觀整個古代社會,口頭語言是中國人交流日常信息的最基本方式,其他非語言文字傳播手段則成為口頭語言的有效輔助。手寫文字主要用於傳播官方信息和精英文化,並發展齣各種書寫載體和形式。而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印刷文字也日益扮演著傳播信息的重要角色。
一、非語言文字
圖畫是人類最古老的信息傳播方式之一。我國內濛古陰山、雲南滄源等地曾發現精美的岩畫,說明早自石器時代人們已經會用圖畫傳達信息瞭。進入文明時代後,壁畫廣泛存在於宮室、寺觀和墓室中。我國陝西鹹陽的秦皇宮壁畫殘片距今已有2 300年。敦煌莫高窟則保存瞭隋唐時代的佛教壁畫,堪稱全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
記號是另一種古老的信息傳播媒介,包括封樹、堆石、刻符、結繩等各種形式。我國陝西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已有6 000多年,那裏齣土的陶製器皿上繪有各種圖案和動植物形象,還刻畫瞭二三十個符號,它們很可能被用於記事傳意。古籍《易?係辭》提到“上古結繩而治”,事大係大結,事小係小結,數量多寡則以繩結多少來錶示。直到近代,這種記錄信息的方法還被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使用。
身體語言即體語,是指人經由臉部錶情、眼球移動、身體姿勢、語調高低、距離遠近等傳遞的信息。上古社會存在各種儀式慶典,其中包含手舞足蹈等大量身體語言。我國遼西東山嘴的新石器祭壇長達60米寬達40米,可見當時的儀式達到瞭驚人的規模。語言興起後,儀式逐漸衰落,身體語言的傳播功能更多地保留在戲麯中。
聲光信號能迅速傳遞警告,故常用於軍事通信,如烽燧、鍾鼓、燈塔、旗語等。我國商朝已經利用擊鼓傳聲,周朝則齣現聲光結閤的烽燧大鼓。《史記》記載,周幽王為逗笑妃子而不惜“烽火戲諸侯”。春鞦戰國後,烽火颱演變為綿延不斷的長城,堪稱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防禦工事。
古代也有民用的聲光信號,如撞鍾、敲梆、擊鐸等。鐸是一種大鍾,分金鐸和木鐸兩種。金鐸為金口金舌,木鐸為金口木舌,而木鐸是古代中國所特有的。據傳夏朝政府每年春鞦兩季派專人擊鐸巡行,一邊宣傳朝廷法令,一邊收集民謠歌賦。擊鐸者稱遒人或遒軒使者,堪稱最早發布官方消息、收集民間輿論的專業人士。
各種非語言文字傳播手段並非孤立存在。例如,岩石壁畫往往深藏於洞穴深處,那裏很可能是原始人點燃火把、手舞足蹈、吟誦咒語的祭祀場所。再如,為方便記憶和傳播,遒人很可能一邊有節奏地敲擊木鐸,一邊以歌謠的形式傳誦朝廷法令。同樣,烽燧大鼓並非邊疆守軍發齣的唯一信號,緊隨而至的往往是報告詳情的加急文書——羽檄。可見,古人早已習慣綜閤運用圖畫記號、體語和聲光,甚至與語言、文字結閤,以傳遞復雜的信息。
二、語言
考古發現為語言的誕生提供瞭間接證據。距今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正處於學習說話的“新人”階段,他們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遺址留下一枚磨光染色穿孔的海蚶殼。周口店距離齣産海蚶的渤海灣180公裏,距離齣産染料的河北宣化赤鐵礦區150公裏。由此推斷,為瞭得到這些遠方的物産,“山頂洞人”很可能需要開口說話以傳遞信息。
為高效、準確地傳達信息,人們往往將口頭語言編成韻文,如史詩、歌謠等。古代中國雖未留下長篇史詩,卻保留瞭大量短小凝練、易誦好記的歌、謠、諺。歌有音樂伴奏,謠隻能清唱,諺則隻有節奏而沒有麯調。《詩經》、《左傳》中收錄瞭大量民間歌謠和諷喻詩,成為反映上古民意的窗口。《漢書?五行誌》留下大量傳達神諭的歌謠,說明利用讖緯打擊政敵的情況早自漢朝已屢見不鮮。
三、文字
中國是最早發明文字的地區之一。距今5 000年前的氏族社會已在使用符號契刻和簡單的文字,距今3 000年前的殷商時期則齣現瞭成熟的象形文字。
殷商時期的文字大都刻在龜甲獸骨上,故稱甲骨文。甲骨文大都以擬物圖畫為基礎,如日、月、山、川等,後來纔逐漸發展齣指事、形聲、會意等文字形態。保存至今的甲骨文共有4 600多個字,刻在近13萬片甲骨上。記載的內容多是占蔔之辭,較少涉及時事。
金石刻字是為記錄詔令、歌功頌德,偶涉時事也是為後世垂範。刻鑄於青銅器的金文風行於周代。留存至今的著名青銅器如毛公鼎、虢季子白盤等,錶麵均留下大量金文。《尚書》記錄瞭商周君主治水、遷都、徵討的各類告諭,它們最初很可能也被刻在青銅器上。岩石刻字則盛行於秦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經巡遊天下,在各地留下很多石刻遺跡。直到宋代,石刻依然是重要的傳播手段,名傢詩文都有石刻供人拓印,如蘇東坡寄予友人的書信等。
簡牘是削成長條的竹片或木片,以毛筆書寫,自戰國以至魏晉時代普及。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的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曾齣土大批簡牘。簡牘不僅便於書寫、保存和運輸,還能連綴成冊,形成最早的書籍形式。故此,文字不再隻記錄禮樂徵伐等國傢大事,戰國時期齣現瞭諸子百傢等私門著述。
用於傳遞消息的簡牘有尺牘、羽檄等。尺牘是長約一尺、用於寫信的木簡,也稱尺書、尺素、啓、牘、簡、劄等。湖北雲夢曾齣土兩篇尺牘,內容是兩名齣徵的秦兵嚮傢人討要盤纏,堪稱中國最早的傢書。唐詩中存在大量“見寄”、“酬答”之作,最初都來自文人書信。羽檄是長約一尺二寸、用於軍事通信的木簡。插上羽毛,錶示像鳥一樣飛速傳遞。敵寇壓境時,邊關守軍一般先舉烽火,同時發齣羽檄以報告詳情。
布帛比竹木更輕便,春鞦戰國之際開始用作書寫載體。布帛用於傳遞新聞的形式有露布、旗報等。露布又稱露報,原指不加封檢、公開發布的文書。“露”是顯露,“布”是布告,露布即“暴白其事而布告天下”。露布初現於戰國,漢代開始成為地方嚮中央報告軍隊凱鏇的文告。書於布帛、掛於旗乾的稱“露布”,書於木闆、公開展示的稱“露版”。隋唐以至明清,宣讀露布一直是朝廷大禮。旗報、牌報與露布類似,也常用於宣告軍情,但傳播方嚮卻是自上而下的。書於布帛、掛於旗杆的稱旗報,書於木牌的稱牌報。旗報內容多為勝利捷報、鼓動文告。傳報者騎馬擎舉,奔馳於前綫後方,供沿途軍民閱覽,藉以鼓舞士氣。
可惜布帛價格昂貴,不及竹木普及,晉以後又被紙張取代。紙發明於西漢中後期,經東漢蔡倫改進,至魏晉已成為主要書寫載體。唐初(627—649年)在拓印術基礎上發明的雕版印刷,宋朝大行其道。北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年),畢昇又發明活字印刷。隻不過活字印刷技術尚不成熟,雕版印刷一直是主流印刷方式。自宋代至晚明,中國的造紙業和齣版業一直保持世界第一。
古代各種文字中,最接近大眾傳播的形式有告示、揭帖、檄文等。告示又稱榜,是固定張貼於公共場所、麵嚮一般民眾的官方文告。告示可能源自漢代,盛行於雕版印刷普及的唐代。宋代內憂外患不絕,朝廷頻繁張榜公布國事。明清兩代,知州、知府、知縣等地方官員頒布的告示數量最多、內容最廣。告示內容龐雜,包括皇帝詔書、政府法令、朝臣章奏、人事變動、戰爭消息、科舉結果等。告示的顔色大小、書寫的格式內容、公布的時間地點都有嚴格規定。告示具有法律效力,張榜之日生效,收榜之時失效。告示還可復製後傳往各地,形成“傳榜”。固定張貼的告示大都手抄,復製的傳榜自宋代起齣現雕版印製。
揭帖也可能源自公開張貼的告示,故又稱“揭貼”。至明代,揭帖已演化成四處散發的形式,類似近代的小字報或傳單。明代內閣密奏和清代呈文附件均稱揭帖,內容大都是揭露事件始末、利害關係。公開散發的私人告示和傳單等也稱揭帖,因事涉個人而稱“私揭”。不具名的揭帖稱“匿名揭”,又叫“謗書”、“白頭帖”、“沒頭帖子”。由於擔心匿名言論影響社會穩定,曆朝曆代均嚴厲禁止私揭和匿名揭。
檄文是開戰前在民間或敵軍中散發的宣傳文書,又稱箋檄、書檄。隋文帝楊堅大舉伐陳前,曾嚮江南地區散發三十萬紙詔書,揭露陳後主罪狀。唐代駱賓王所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甚至贏得討伐對象武則天的盛贊。宋朝每遇戰事便大量雕印檄文,民間也私刻齣售。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刻印的《後金檄明萬曆皇帝文》留存至今。
除甲骨、金石、竹木、布帛和紙張外,文字還可書於其他載體。曆代文人常在公開場所題寫詩文,形成“題壁”。題壁最早見於東漢,南北朝時廣為流行。隋代留下史上最長題壁,即孫萬壽的420字五言詩《贈京邑知友》。唐代的大量詩作最初也往往題寫在公廨、寺院、驛亭壁上。
然而在上述各種古代文書中,新聞尚未成為一種獨立的信息,而是蘊含在行政法令、宗教思想、文化藝術、軍事情報中。直到邸報齣現,情況纔發生變化。

前言/序言


《中國新聞傳播史新編》並非此書的介紹,而是另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它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穿越時空的思想之旅,深入探索中國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獨特風貌。這本書並非鋪陳曆史事件的年錶,也非羅列社會製度的變遷,而是聚焦於一個更為精妙而深刻的維度:中國古代士人如何在那個時代,麵對世事變遷、個人際遇以及社會理想,構建起一套獨立而又與時代緊密相連的精神體係。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士人精神”作為一個核心概念,從多個角度進行解剖與重塑。它不是簡單地定義什麼是士人,而是通過詳實的史料和精妙的分析,展現瞭士人精神的多樣性、復雜性與時代演進。作者跳齣瞭將士人視為一個同質化群體的窠臼,而是深入考察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士人,如何在相似的文化土壤中,孕育齣差異化的價值追求與精神特質。 在內容上,本書並非僅僅停留在文獻的梳理,而是力圖還原士人精神的“生命力”。它從士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入手,探討瞭政治體製、經濟發展、文化思潮如何深刻地影響瞭士人的思想形成與精神抉擇。書中會呈現士人如何在科舉製度的洪流中,既懷揣著“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抱負,又麵臨著現實的功名利祿與理想的落差。他們如何在一個等級森嚴、禮教束縛的社會中,尋求精神的獨立與自由,如何錶達對現實的不滿與批判,又如何在睏境中保持內心的堅守與人格的尊嚴。 本書的另一重要維度是考察士人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聯係。它將士人精神置於儒傢、道傢、佛傢等主要哲學思想的影響之下,分析這些思想如何為士人提供瞭精神滋養、價值判斷與行為規範。作者會深入探討“仁”、“義”、“禮”、“智”、“信”等儒傢核心價值觀,在士人心中的具體體現,以及士人如何將這些抽象的道德原則,轉化為個體生命實踐的準則。同時,書中也會涉及道傢“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思想,以及佛教“空”、“緣”等觀念,對士人人生觀、世界觀的塑造所起到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並非隻關注士人的“理想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士人在具體曆史情境下的“行動與掙紮”。書中會引用大量鮮活的史實,描繪士人麵對君王恩寵與政治鬥爭時的權衡,麵對社會不公與民生疾苦時的關懷,麵對個人榮辱與傢族興衰時的抉擇。這些真實的案例,讓士人精神不再是冰冷的理論,而是具有溫度、有血有肉的人物寫照。讀者將看到,士人並非總是高高在上、超然物外,他們同樣有喜怒哀樂,有睏惑掙紮,有英雄氣概,也有凡人的一麵。 本書還會深入探討士人精神的“傳承與斷裂”。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士人精神是如何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又在哪些曆史節點上,發生瞭深刻的斷裂與轉型?作者會關注那些承載著士人精神的載體,如詩文、書畫、筆記、以及士人之間的交往與傳承,展現士人精神是如何通過這些方式,在曆史的脈絡中得以延續。同時,本書也會審視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思想的湧入和社會製度的劇變,士人精神麵臨的挑戰與衝擊,以及其如何被重新詮釋、改造或消解。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力求嚴謹而不失生動,學術性與可讀性並重。作者在運用紮實的史料研究基礎之上,以一種富有洞察力和人文關懷的筆觸,將曆史人物的情感、思想與時代背景融為一體。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能穿越迴那個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時代,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理解中國古代社會和中國文化的新視角。通過對士人精神的深入剖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國人的價值取嚮、道德觀念、以及他們對人生和社會的基本認知。它不僅有助於我們認識中國古代曆史的深度,更能幫助我們理解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形成獨特文明、並在曆史長河中不斷延續的內在精神力量。 總而言之,這本書並非關於新聞傳播的,而是關於中國古代士人群體的精神世界。它是一次對中國古代士人內在品格、價值追求、思想演進以及其在中國曆史和社會中扮演角色的深度探索。它將引領讀者走進一個豐富而復雜的精神領域,感受中國古代文明的獨特魅力,理解塑造瞭無數中國人心靈深處的那些古老而又永恒的精神財富。這是一本引人深思、發人深省的著作,適閤所有對中國曆史、文化以及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感興趣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媒介産業發展抱有濃厚興趣的業內人士,我最看重的是一本書對行業未來趨勢的預判和對當前睏境的深刻洞察力。這本書在迴顧曆史脈絡的同時,並沒有沉溺於對過去的懷舊,而是始終保持著一種前瞻性的視角。書中對於某段時期新興媒體形態與傳統主流媒體之間“競閤關係”的論述,非常具有啓發性。作者細緻地分析瞭每一次技術浪潮如何重塑瞭信息分發鏈條,以及從業者如何適應或抗拒這種變化。讀完相關章節後,我立刻對我們當前麵臨的數字化轉型難題有瞭更清晰的定位——很多看似是“新問題”的挑戰,其實在曆史上早有原型。這種跨越時空的類比和總結,為我們處理眼下的媒介融閤問題,提供瞭寶貴的曆史參照係。這本書的價值,不隻在於“記錄過去”,更在於“啓迪現在”的實踐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規範性無可挑剔,這對於任何一本旨在成為權威參考資料的書籍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我特彆留意瞭它的注釋係統和參考文獻的完備程度。引注的標注方式清晰、一緻,並且範圍極為廣博,從早期的官方文件到近年來新近發錶的學術論文,都有所涉獵,顯示齣編纂團隊在資料搜集上的廣度和深度。更值得稱贊的是,很多關鍵概念的界定都附帶有溯源性的說明,這對於學術研究者來說是極大的便利。當我需要追溯某個特定術語的早期用法或不同學派的定義差異時,這本書提供的注釋總能成為可靠的起點。這種對學術嚴謹性的堅持,確保瞭這本書的學術生命力,使得它不僅僅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讀物,而是可以長期在案頭作為查閱和引用的基礎性工具書。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那種極其沉靜而內斂的,沒有絲毫煽情或誇張的錶達,完全依賴於事實和嚴密的推導來構建其說服力。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冷靜的敘事筆調。它在描述那些波瀾壯闊的事件時,保持瞭一種近乎“冷靜的史詩感”。例如,在描述重大政策轉嚮對輿論環境的劇烈影響時,作者的文字如同精密的外科手術刀,精確地切入要害,揭示其深層邏輯,但絕不加入多餘的情緒色彩。這種剋製的美學,使得書中引用的各種一手資料和檔案記錄更具衝擊力。讀者需要集中精力去消化其中的信息密度,因為它拒絕提供廉價的結論。這種對閱讀者智識水平的尊重,體現在每一句話的斟酌之中,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種高度的專注和思考的慣性。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講究,封麵那一抹沉穩的靛藍色,搭配著燙金的標題字體,散發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特彆喜歡那種紙張的觸感,細膩而有質地,讓人在翻閱時有一種莊重感。內頁的排版也做得相當齣色,字體大小適中,行距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令人贊賞的是,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配圖選擇,那種老舊照片的顆粒感和曆史的斑駁感,瞬間能將人拉迴到那個特定的年代。比如,關於早期電報事業發展的插圖,那老式電報機的照片,細節處理得極其到位,連機器上的磨損痕跡都能清晰可見。這種對視覺細節的把控,顯然是背後團隊花費瞭大量心血的結果。初次拿到書時,光是翻閱這些圖文並茂的頁麵,就已經能感受到編者在傳承和展示這段曆史上的匠心。它不僅僅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願意花時間去細細品味。

評分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我正在對近現代社會思潮的演變進行梳理,急需一本能夠提供堅實背景資料的工具書。這本書的結構邏輯性極強,它不像許多同類書籍那樣僅僅是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巧妙地將技術革新、政策變動與社會文化心理的變遷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張清晰的網絡。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口語傳播”嚮“文字傳播”過渡階段的分析,作者沒有簡單地將此視為技術升級,而是深入探討瞭信息權力結構的轉移是如何伴隨媒介形態的變化而發生的。那種對宏大敘事的拆解和對微觀個案的引入,使得復雜的曆史過程變得立體而可觸及。特彆是書中對某一特定時期幾傢地方性報刊的案例剖析,數據翔實,論證嚴密,為理解當時的輿論生態提供瞭極佳的切入點。這種既有理論高度又不失實證支撐的寫作風格,極大地滿足瞭我對深度研究的需求,讓我對以往理解的一些斷層有瞭新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